第三百零六章谁都靠不上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龙王殿、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特种奶爸俏老婆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a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第三百零六章谁都靠不上
这就是工党在1935年3月上台时的情形。首相约翰?尼加德斯沃尔德是赞成和平主义的,而外交大臣哈夫丹?科特教授和国防大臣弗雷德里克?蒙森则是道道地地的和平主义者。反对科特的人担心,他是一个学者,他的外交政策可能不切实际,但是后来证明,这种担心是没有根据的。科特是一个现实主义者,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例如在意大利与埃塞俄比亚的冲突中,他非常不情愿以任何方式使挪威承担义务,虽然他没有做过任何一件事可被说成是不履行国际联盟盟约规定的义务。根据这种外交政策,挪威是斯堪的纳维亚国家中第一个(结果也是唯一的国家)批准与英国在1938年12月订立的海军条约,这个条约被看作是普遍同意限制海军军备的一种准备。
在挪威同其斯堪的纳维亚邻国的关系上。科特的政策为一种极端审慎和拒绝同它们讨论军事问题的立场所支配。他的理由是军事上的合作将导致挪威防御力量的加强,而在科特看来,这就等于重整军备,他对此坚决反对。因此,难怪在开战以前不久,希特勒问挪威是否感到受威胁,并表示要同挪威缔结互不侵犯条约时,得到的答复都是“不”科特认为(挪威议会也有同样看法)这样一个条约在平时固然没有必要,在战时也没有价值,而且,它还可能给人这样的印象,以为挪威比其他国家对德国更友好。这将是挪威人民所不能容忍的,他们虽然渴望继续置身于战争之外,可是内心却向着盟国。挪威政府之所以拒绝英、法两国于1939年初要求挪威组织“和平阵线”的某些非正式建议,正与这种想保持中立的愿望相一致。挪威议会议长c?j?汉布罗认为,这样的保证不值得想望,他的理由是“单从一个方面得到保证的中立,一旦发生情况,就不再成为中立了”
于是,直到1939年夏天,挪威政府在大多数人民的支持下,对所有的外国一直保持着正确的态度。挪威已使自己免除了按照国际联盟盟约规定的参加制裁的义务,它置身于一切欧洲国家集团之外,但是它同斯堪的纳维亚邻国在军事之外的其他领域订有合作的计划。挪威的工党政府主要是和平主义的,但是有迹象表明,这个党正在分裂,因为有些党员认识到,德国事态的演变可能威胁挪威的民主制度。不幸的是,还没有等到这种感觉能够具体变成有效的行动,挪威就遭受了战祸。挪威人奉行反对防卫的政策为时已经过久,从而无法迅速改变自己的态度。而且,在资产阶级政党中,仍对德国有些同情,对德国的想法有些欣赏,有几家右翼的报纸正在发表这类观点。同时,多年来的忽视所造成的后果,也不能一下子弥补过来。防务全然不足,甚至没有统一的指挥。防务计划由一个以文官为首的国防部掌管。固然,国防委员会在1934年就已成立,但是直到1937年方始召集会议,到1939年9月1日才再度开会。民防的情况是可怜的。措施仅限于消极的防空,例如建造一些避弹所等。除了奥斯陆、卑尔根和四五个较大的城市以外,其他城市均无积极的防空设施。战后挪威议会成立了一个委员会,调查当时的政府对挪威防务不足所应负的责任,据报告,科特、尼加德斯沃尔德和国防大臣都有责任。整个政府也逃脱不了责任,因为它有议会中大多数议员的支持。这大批的议员并不是因为政府的国防政策软弱才支持政府,而是无视其国防政策软弱而仍然支持政府的。
就供应情况来说,采取的措施是比较有效的。1938年3月国王下谕成立了一个应急委员会(kriseutvalg)来保障国内供应,并经议会表决,拨款一千五百万克朗作为经费。这个委员会一直维持到1939年秋季为一个新成立的供应部所代替。由于对议会原来批准拨款时的决定任意作了解释,到1939年6月30日已购买了价值一千万克朗的货物,并继续进行购买。已有的粮食供应预计足以应付三个月至九个月,人造肥料的供应可应付一年至两年半。石油的供应估计足以应付两个月的消费,但是石油在1939年9月被征发供防务之用,并立刻实行了定量配给。
哈康国王在1939年9月1日正式宣布挪威中立,挪威又是参加9月1日和3日的斯堪的纳维亚中立宣言的一方。斯堪的纳维亚各国之间就中立而产生的问题继续不时地进行磋商。德国立刻向挪威保证,只要它坚持严格中立的政策,它的中立就将受到尊重。英国在9月22日也作出了同样的诺言“只要德国尊重挪威的中立”挪威的“中立警备部队”于9月1日征集。10月19日,这支部队在挪威北部有所加强,主要是因为俄-芬战争的缘故。
内阁立刻作了一些变动。有两个主要的变动,一是免除了首相在政府部门的兼职,一是成立了以特吕格韦?赖伊为领导的供应部。12月间,国防大臣蒙森因健康不佳引退,由伯奇?扬伯格上校接任。任命一个军人执掌此职,是鉴于国际局势的严重,希望使防务问题脱离党派的政治竞争。可是,任命扬伯格后来证明是一个错误,因为他不能胜任,但是他的任命却麻痹了政府,使之产生了毫无根据的安全感。1940年1月初,曾提出成立联合政府的建议,但由于首相强烈反对而遭否决。于是工党政府继续执政直到遭受入侵。
尽管各交战国曾作过保证,但挪威的地理位置还是使它很快就开始受到海上战事的影响。德国人击沉挪威的船只,而英国人则限制挪威的对外贸易。可是,挪威继续同这两个交战国保持着商业上的关系——虽然这种关系在日益减弱,并且以招致德国方面和法-英方面的不满为代价。德国警告挪威和其他中立国家不要听从英国的要求,为英国封锁德国提供方便;德国抗议挪威全国船主协会同英国签订合约,把半数的挪威商船租给盟国。而盟国则对瑞典北部的铁矿砂通过挪威的领海运往德国日益表示恼怒。
1第一次尝试,企图使德国不能得到瑞典供应的铁矿砂,他向白厅的同僚们提出了一个建议,要在挪威领海内的航道上布雷,从而把运载矿砂的船只逼入公海。他完全懂得:这个行动会遭到反对,而且德国可能对挪威进行报复,但是他认为,出于战争的需要,英国非采取这样的行动不可。这一次他的建议没有被采纳;可是他在11月27日重新提出这个问题,12月16日传阅了一份有关此事的备忘录,内阁在22日对此事予以考虑。在这期间,盟国的报纸刊登了德国在挪威沿岸击沉一些盟国船只的消息;但是后来知道,只有一条船实际上是被一艘在挪威领海内活动的德国潜艇击沉的。1940年1月6日,挪威政府得到正式通知“英国政府正在采取适当措施以阻止德国船只在挪威领海内行驶和进行贸易活动”为此,英国海军有必要不时“进入挪威领海并采取行动”应科特的请求,哈康国王就此事向乔治国王说项,使这一决定撤销了。可是,英国政府对德国通过挪威领海从瑞典运输矿砂一事仍继续关注,因此科特作了尝试,企图说服瑞典把一部分运输从北海之滨的挪威港口纳尔维克转移到波罗的海之滨的瑞典港口律勒欧,但是没有成功,可以料到,主要是由于这种转移可能对瑞典与盟国的关系产生有害的影响。1940年1月底,英国建议挪威自己在其领海内布雷,挪威政府答应予以考虑。但是这个建议直到3月20日才交给国防部,3月的下半月,科特向英国政府并向盟国的报界提出,还是把这件事搁置起来对盟国有利,因为运至英国的矿砂增加了,而运往德国的矿砂则减少了。同时,俄-芬战争(1939年11月30日至1940年3月12日)已使挪威以及瑞典面临着局部被盟**队占领的危险,盟军在支援芬兰的途中,顺便会控制纳尔维克和瑞典铁矿区。
在此期间,还有一些小的侵犯挪威中立的行为发生,如交战国的飞机飞越挪威领土。这类事件发生以后,只要能辨认出非法侵入的飞机的国籍,挪威总是立即向进犯国提出抗议。德国政府通常予以否认,而英国人(在芬兰战事中还有俄国人)通常则承认侵入并道歉。交战**舰进入挪威领海,可能产生更严重的后果;不过,在这个阶段,这种事情难得发生。美国商船“弗林特市”号被德国海军俘获,是比较引人注目的事件之一。国际法中对如何释放被交战国在中立国领海内俘获的中立国船只,没有任何条款规定,在这种情况下,挪威人允许这条船沿着挪威海岸继续航行。可是,当它的德国船长将船在豪格松停泊时,法律上的地位就改变了,挪威当局立刻放掉了这条船,把船上的德**官和押送该船的船员扣留了起来。德国人提出强烈抗议并加威胁,但是当柏林方面知道挪威人企图行使国际法赋予他们的权利时,抗议就渐渐地平息了。挪威在这件事上采取的行动,提高了挪威政府的威望;但是在别的事上,尤其在德国海军辅助舰“韦斯特瓦尔德”号的事件上,挪威对德国却表现了不必要的顺从。在战争的这个阶段,影响挪威中立的最重要的海军行动,是英国海军于1940年2月16日采取的,当时驱逐舰“哥萨克”号驶入耶辛峡湾,并强行靠拢德国的海军舰艇“阿尔特马克”号(它是“斯比伯爵”号的辅助舰)。海军上校(后为爵上海军元帅)菲利普?维安率领的一支队伍强登敌舰,打败了德国船员,救出了被“斯比伯爵”号俘虏而藏在“阿尔特马克”号上的二百九十九名英国战俘。在战斗中放了几枪,打死了四个德国人。按照这件事的是非曲直而论,英国的行动无疑是值得同情的,而英国政府也有可以争辩的法律依据。挪威白皮书声称挪威人允许“阿尔特马克”号驶入挪威的“外部”领海是有理由的,不过批评了舰队司令——他得到外交委员会的支持——让这条船通过卑尔根军港。但是另一方面,就在这同一份白皮书中,他决定对“英国的破坏中立”不予抵抗,却得到称许,理由是“一个中立国如其中立受到侵犯,按照国际法它并无义务使用武力来对付显然占优势的兵力”而且“我们急于要避免,由于耶辛峡湾之战的直接结果,挪威被卷入德国的一方作战”科特在挪威议会中所作的一次说明中,声称抵抗将是没有意义的。这项声明同科特给英国和德国外交官的通知是矛盾的,通知说“不论发生什么情况”挪威今后将“开火”但是,英国政府和德国政府这时终于感到,挪威没有能力,也许甚至不愿意,扞卫它的中立,这样,德国对挪威的威胁就开始包含着不祥的凶兆。希特勒这时明确地决定入侵挪威,而英国人则决定在挪威领海内的航道布雷,希望借此挑动德国进攻挪威,从而为盟国的军队不以侵略者而以救星的身分在挪威登陆开辟道路。这时科特通过华盛顿方面迫切要求盟国对挪威处境的危险表现更多的谅解;可是盟国对挪威的口气也变了,英国的政治家们这时再三声称,斯堪的纳维亚国家不应保持中立,而应为自身设想,参加到西欧国家一边来。
挪威从战争一开始就被卷入了海战,但它的中立政策却直到俄国进攻芬兰时才在军事-政治方面经受了第一次严重的考验。挪威人民的心情虽然都向着芬兰,但是在负责的政治岗位上,却没有人准备按这种心情行事。尤其是首相,他利用了自己的全部权力来保持最严格的中立,而科特则心甘情愿地执行了这项政策。此外,德国驻奥斯陆公使布罗尔再三警告挪威政府,说任何给予芬兰军事援助的正式行动将导致德国的报复。因此,政府不理会议会中以j?l?莫温凯尔和汉布罗为首的在群众中得到广泛支持的少数人的意见,即要求执行一项与群情相一致的政策。尽管态度这样谨慎小心,苏联政府在1月6日还是对挪威报纸上的反俄宣传提出了抗议。挪威政府的答复是坚定而庄严的,认为这一指摘不正确而予以拒绝,强调了挪威保持中立的坚定决心。就官方来说,俄国政府对这个答复是满意的,但是非官方的莫斯科广播在1月15日却说这个答复不能令人满意。因此,局势从未让挪威忘记过,它这条国家之舟正在惊涛骇浪中航行;但是这并没有阻止挪威人在中立条例的范围内就自己能力所及给予芬兰全力帮助。科特于12月14日在日内瓦说,虽然同瑞典给芬兰的帮助相比,挪威的帮助似乎很少“但是,在挪威,我们以前确实从来没有募集到象帮助芬兰这样大量的金钱和东西。”此外,当盟国在1939年12月底照会挪威(和瑞典),要求提供方便,以通过斯堪的纳维亚领土运送战争物资给芬兰,这两个国家都给予了方便,认为这样做并不构成对中立的侵犯。另一方面,当盟国在3月2日要求瑞典和挪威,万一芬兰呼吁盟国给予军事援助时,准许盟**队从斯堪的纳维亚国家过境,这一要求却在3月2日和3月4日先后为瑞典和挪威拒绝。只有一次,能够看到科特稍微放宽了他对中立的严格概念,那是当他参加考虑在1940年3月12日俄芬和约缔结以后,斯堪的纳维亚国家与芬兰之间建立防务同盟的可能性的时候;但当苏联政府表明,这样的条约将被看作芬兰方面破坏和约时,这个建议就被撤销了。
在“阿尔特马克”号事件以后一星期,挪威同交战国的贸易谈判在奥斯陆达到了紧要关头。德挪协定——它得到英国代表们的赞成——于2月23日签字,而英挪协定却直到3月11日方才办妥,因为它需要得到英国各自治领的同意。1940年4月2日,张伯伦在下院提到贸易情况时,着重指出“我们缔结的所有战时贸易协定中,都有条款规定中立国自己国内的产品可出口到德国。”我们将要看到,他没有明确提到矿砂的运输,因为实际上这是瑞典的出口,但是科特认为,根据中立的条例并考虑到挪威在1939年9月1日给德国的保证,挪威必须准许并保护在它领海内的“和平运输”可是,英国加紧了对这条运输线的控制,英国的军舰有时还侵入挪威的领海。
第三百零六章谁都靠不上
这就是工党在1935年3月上台时的情形。首相约翰?尼加德斯沃尔德是赞成和平主义的,而外交大臣哈夫丹?科特教授和国防大臣弗雷德里克?蒙森则是道道地地的和平主义者。反对科特的人担心,他是一个学者,他的外交政策可能不切实际,但是后来证明,这种担心是没有根据的。科特是一个现实主义者,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例如在意大利与埃塞俄比亚的冲突中,他非常不情愿以任何方式使挪威承担义务,虽然他没有做过任何一件事可被说成是不履行国际联盟盟约规定的义务。根据这种外交政策,挪威是斯堪的纳维亚国家中第一个(结果也是唯一的国家)批准与英国在1938年12月订立的海军条约,这个条约被看作是普遍同意限制海军军备的一种准备。
在挪威同其斯堪的纳维亚邻国的关系上。科特的政策为一种极端审慎和拒绝同它们讨论军事问题的立场所支配。他的理由是军事上的合作将导致挪威防御力量的加强,而在科特看来,这就等于重整军备,他对此坚决反对。因此,难怪在开战以前不久,希特勒问挪威是否感到受威胁,并表示要同挪威缔结互不侵犯条约时,得到的答复都是“不”科特认为(挪威议会也有同样看法)这样一个条约在平时固然没有必要,在战时也没有价值,而且,它还可能给人这样的印象,以为挪威比其他国家对德国更友好。这将是挪威人民所不能容忍的,他们虽然渴望继续置身于战争之外,可是内心却向着盟国。挪威政府之所以拒绝英、法两国于1939年初要求挪威组织“和平阵线”的某些非正式建议,正与这种想保持中立的愿望相一致。挪威议会议长c?j?汉布罗认为,这样的保证不值得想望,他的理由是“单从一个方面得到保证的中立,一旦发生情况,就不再成为中立了”
于是,直到1939年夏天,挪威政府在大多数人民的支持下,对所有的外国一直保持着正确的态度。挪威已使自己免除了按照国际联盟盟约规定的参加制裁的义务,它置身于一切欧洲国家集团之外,但是它同斯堪的纳维亚邻国在军事之外的其他领域订有合作的计划。挪威的工党政府主要是和平主义的,但是有迹象表明,这个党正在分裂,因为有些党员认识到,德国事态的演变可能威胁挪威的民主制度。不幸的是,还没有等到这种感觉能够具体变成有效的行动,挪威就遭受了战祸。挪威人奉行反对防卫的政策为时已经过久,从而无法迅速改变自己的态度。而且,在资产阶级政党中,仍对德国有些同情,对德国的想法有些欣赏,有几家右翼的报纸正在发表这类观点。同时,多年来的忽视所造成的后果,也不能一下子弥补过来。防务全然不足,甚至没有统一的指挥。防务计划由一个以文官为首的国防部掌管。固然,国防委员会在1934年就已成立,但是直到1937年方始召集会议,到1939年9月1日才再度开会。民防的情况是可怜的。措施仅限于消极的防空,例如建造一些避弹所等。除了奥斯陆、卑尔根和四五个较大的城市以外,其他城市均无积极的防空设施。战后挪威议会成立了一个委员会,调查当时的政府对挪威防务不足所应负的责任,据报告,科特、尼加德斯沃尔德和国防大臣都有责任。整个政府也逃脱不了责任,因为它有议会中大多数议员的支持。这大批的议员并不是因为政府的国防政策软弱才支持政府,而是无视其国防政策软弱而仍然支持政府的。
就供应情况来说,采取的措施是比较有效的。1938年3月国王下谕成立了一个应急委员会(kriseutvalg)来保障国内供应,并经议会表决,拨款一千五百万克朗作为经费。这个委员会一直维持到1939年秋季为一个新成立的供应部所代替。由于对议会原来批准拨款时的决定任意作了解释,到1939年6月30日已购买了价值一千万克朗的货物,并继续进行购买。已有的粮食供应预计足以应付三个月至九个月,人造肥料的供应可应付一年至两年半。石油的供应估计足以应付两个月的消费,但是石油在1939年9月被征发供防务之用,并立刻实行了定量配给。
哈康国王在1939年9月1日正式宣布挪威中立,挪威又是参加9月1日和3日的斯堪的纳维亚中立宣言的一方。斯堪的纳维亚各国之间就中立而产生的问题继续不时地进行磋商。德国立刻向挪威保证,只要它坚持严格中立的政策,它的中立就将受到尊重。英国在9月22日也作出了同样的诺言“只要德国尊重挪威的中立”挪威的“中立警备部队”于9月1日征集。10月19日,这支部队在挪威北部有所加强,主要是因为俄-芬战争的缘故。
内阁立刻作了一些变动。有两个主要的变动,一是免除了首相在政府部门的兼职,一是成立了以特吕格韦?赖伊为领导的供应部。12月间,国防大臣蒙森因健康不佳引退,由伯奇?扬伯格上校接任。任命一个军人执掌此职,是鉴于国际局势的严重,希望使防务问题脱离党派的政治竞争。可是,任命扬伯格后来证明是一个错误,因为他不能胜任,但是他的任命却麻痹了政府,使之产生了毫无根据的安全感。1940年1月初,曾提出成立联合政府的建议,但由于首相强烈反对而遭否决。于是工党政府继续执政直到遭受入侵。
尽管各交战国曾作过保证,但挪威的地理位置还是使它很快就开始受到海上战事的影响。德国人击沉挪威的船只,而英国人则限制挪威的对外贸易。可是,挪威继续同这两个交战国保持着商业上的关系——虽然这种关系在日益减弱,并且以招致德国方面和法-英方面的不满为代价。德国警告挪威和其他中立国家不要听从英国的要求,为英国封锁德国提供方便;德国抗议挪威全国船主协会同英国签订合约,把半数的挪威商船租给盟国。而盟国则对瑞典北部的铁矿砂通过挪威的领海运往德国日益表示恼怒。
1第一次尝试,企图使德国不能得到瑞典供应的铁矿砂,他向白厅的同僚们提出了一个建议,要在挪威领海内的航道上布雷,从而把运载矿砂的船只逼入公海。他完全懂得:这个行动会遭到反对,而且德国可能对挪威进行报复,但是他认为,出于战争的需要,英国非采取这样的行动不可。这一次他的建议没有被采纳;可是他在11月27日重新提出这个问题,12月16日传阅了一份有关此事的备忘录,内阁在22日对此事予以考虑。在这期间,盟国的报纸刊登了德国在挪威沿岸击沉一些盟国船只的消息;但是后来知道,只有一条船实际上是被一艘在挪威领海内活动的德国潜艇击沉的。1940年1月6日,挪威政府得到正式通知“英国政府正在采取适当措施以阻止德国船只在挪威领海内行驶和进行贸易活动”为此,英国海军有必要不时“进入挪威领海并采取行动”应科特的请求,哈康国王就此事向乔治国王说项,使这一决定撤销了。可是,英国政府对德国通过挪威领海从瑞典运输矿砂一事仍继续关注,因此科特作了尝试,企图说服瑞典把一部分运输从北海之滨的挪威港口纳尔维克转移到波罗的海之滨的瑞典港口律勒欧,但是没有成功,可以料到,主要是由于这种转移可能对瑞典与盟国的关系产生有害的影响。1940年1月底,英国建议挪威自己在其领海内布雷,挪威政府答应予以考虑。但是这个建议直到3月20日才交给国防部,3月的下半月,科特向英国政府并向盟国的报界提出,还是把这件事搁置起来对盟国有利,因为运至英国的矿砂增加了,而运往德国的矿砂则减少了。同时,俄-芬战争(1939年11月30日至1940年3月12日)已使挪威以及瑞典面临着局部被盟**队占领的危险,盟军在支援芬兰的途中,顺便会控制纳尔维克和瑞典铁矿区。
在此期间,还有一些小的侵犯挪威中立的行为发生,如交战国的飞机飞越挪威领土。这类事件发生以后,只要能辨认出非法侵入的飞机的国籍,挪威总是立即向进犯国提出抗议。德国政府通常予以否认,而英国人(在芬兰战事中还有俄国人)通常则承认侵入并道歉。交战**舰进入挪威领海,可能产生更严重的后果;不过,在这个阶段,这种事情难得发生。美国商船“弗林特市”号被德国海军俘获,是比较引人注目的事件之一。国际法中对如何释放被交战国在中立国领海内俘获的中立国船只,没有任何条款规定,在这种情况下,挪威人允许这条船沿着挪威海岸继续航行。可是,当它的德国船长将船在豪格松停泊时,法律上的地位就改变了,挪威当局立刻放掉了这条船,把船上的德**官和押送该船的船员扣留了起来。德国人提出强烈抗议并加威胁,但是当柏林方面知道挪威人企图行使国际法赋予他们的权利时,抗议就渐渐地平息了。挪威在这件事上采取的行动,提高了挪威政府的威望;但是在别的事上,尤其在德国海军辅助舰“韦斯特瓦尔德”号的事件上,挪威对德国却表现了不必要的顺从。在战争的这个阶段,影响挪威中立的最重要的海军行动,是英国海军于1940年2月16日采取的,当时驱逐舰“哥萨克”号驶入耶辛峡湾,并强行靠拢德国的海军舰艇“阿尔特马克”号(它是“斯比伯爵”号的辅助舰)。海军上校(后为爵上海军元帅)菲利普?维安率领的一支队伍强登敌舰,打败了德国船员,救出了被“斯比伯爵”号俘虏而藏在“阿尔特马克”号上的二百九十九名英国战俘。在战斗中放了几枪,打死了四个德国人。按照这件事的是非曲直而论,英国的行动无疑是值得同情的,而英国政府也有可以争辩的法律依据。挪威白皮书声称挪威人允许“阿尔特马克”号驶入挪威的“外部”领海是有理由的,不过批评了舰队司令——他得到外交委员会的支持——让这条船通过卑尔根军港。但是另一方面,就在这同一份白皮书中,他决定对“英国的破坏中立”不予抵抗,却得到称许,理由是“一个中立国如其中立受到侵犯,按照国际法它并无义务使用武力来对付显然占优势的兵力”而且“我们急于要避免,由于耶辛峡湾之战的直接结果,挪威被卷入德国的一方作战”科特在挪威议会中所作的一次说明中,声称抵抗将是没有意义的。这项声明同科特给英国和德国外交官的通知是矛盾的,通知说“不论发生什么情况”挪威今后将“开火”但是,英国政府和德国政府这时终于感到,挪威没有能力,也许甚至不愿意,扞卫它的中立,这样,德国对挪威的威胁就开始包含着不祥的凶兆。希特勒这时明确地决定入侵挪威,而英国人则决定在挪威领海内的航道布雷,希望借此挑动德国进攻挪威,从而为盟国的军队不以侵略者而以救星的身分在挪威登陆开辟道路。这时科特通过华盛顿方面迫切要求盟国对挪威处境的危险表现更多的谅解;可是盟国对挪威的口气也变了,英国的政治家们这时再三声称,斯堪的纳维亚国家不应保持中立,而应为自身设想,参加到西欧国家一边来。
挪威从战争一开始就被卷入了海战,但它的中立政策却直到俄国进攻芬兰时才在军事-政治方面经受了第一次严重的考验。挪威人民的心情虽然都向着芬兰,但是在负责的政治岗位上,却没有人准备按这种心情行事。尤其是首相,他利用了自己的全部权力来保持最严格的中立,而科特则心甘情愿地执行了这项政策。此外,德国驻奥斯陆公使布罗尔再三警告挪威政府,说任何给予芬兰军事援助的正式行动将导致德国的报复。因此,政府不理会议会中以j?l?莫温凯尔和汉布罗为首的在群众中得到广泛支持的少数人的意见,即要求执行一项与群情相一致的政策。尽管态度这样谨慎小心,苏联政府在1月6日还是对挪威报纸上的反俄宣传提出了抗议。挪威政府的答复是坚定而庄严的,认为这一指摘不正确而予以拒绝,强调了挪威保持中立的坚定决心。就官方来说,俄国政府对这个答复是满意的,但是非官方的莫斯科广播在1月15日却说这个答复不能令人满意。因此,局势从未让挪威忘记过,它这条国家之舟正在惊涛骇浪中航行;但是这并没有阻止挪威人在中立条例的范围内就自己能力所及给予芬兰全力帮助。科特于12月14日在日内瓦说,虽然同瑞典给芬兰的帮助相比,挪威的帮助似乎很少“但是,在挪威,我们以前确实从来没有募集到象帮助芬兰这样大量的金钱和东西。”此外,当盟国在1939年12月底照会挪威(和瑞典),要求提供方便,以通过斯堪的纳维亚领土运送战争物资给芬兰,这两个国家都给予了方便,认为这样做并不构成对中立的侵犯。另一方面,当盟国在3月2日要求瑞典和挪威,万一芬兰呼吁盟国给予军事援助时,准许盟**队从斯堪的纳维亚国家过境,这一要求却在3月2日和3月4日先后为瑞典和挪威拒绝。只有一次,能够看到科特稍微放宽了他对中立的严格概念,那是当他参加考虑在1940年3月12日俄芬和约缔结以后,斯堪的纳维亚国家与芬兰之间建立防务同盟的可能性的时候;但当苏联政府表明,这样的条约将被看作芬兰方面破坏和约时,这个建议就被撤销了。
在“阿尔特马克”号事件以后一星期,挪威同交战国的贸易谈判在奥斯陆达到了紧要关头。德挪协定——它得到英国代表们的赞成——于2月23日签字,而英挪协定却直到3月11日方才办妥,因为它需要得到英国各自治领的同意。1940年4月2日,张伯伦在下院提到贸易情况时,着重指出“我们缔结的所有战时贸易协定中,都有条款规定中立国自己国内的产品可出口到德国。”我们将要看到,他没有明确提到矿砂的运输,因为实际上这是瑞典的出口,但是科特认为,根据中立的条例并考虑到挪威在1939年9月1日给德国的保证,挪威必须准许并保护在它领海内的“和平运输”可是,英国加紧了对这条运输线的控制,英国的军舰有时还侵入挪威的领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