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试谈智慧的三重境界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龙王殿、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特种奶爸俏老婆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a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智慧单从词义而言,即辨析、判断的能力,进而可解读为对事物迅速、灵活、正确的理解和解决的能力。若从形成机理上讲,智慧则是智力体系、知识体系、方法与技能体系、观念与思想体系、审美与评价体系等系统构成的复杂系统。与人生接近的主要有前人遗传的智慧、经验的积累与升华、思维和认知方式与方法、情感与理性、道德与美感等要素。再进一步智慧可解读为各种认识论的融合与贯通以及与方法论的结合程度。境界单从词义上,一般可解读为疆界、境况,进而可引申为视野、感觉、意境,如从大家的一般认知上则可解读为人的精神修养和思想觉悟。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精神修养和思想觉悟总是高低各异,千差万别,但追求较高的精神境界和思想觉悟无疑是人们共同的心理诉求和价值取向。在此我们讨论的境界,重点是人的认识论范畴的智慧境界,即人对世界、生命、生活、是非、荣辱、有无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认知、感悟程度,其实质是自我与世界的吻合、融合及超越程度。有关方法论范畴的智慧以及认识论与方法论的相互结合、相互作用或另有专文论及。
考虑到所述问题的难度,我们暂且先从大家熟知的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谈起。“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第一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词句出自于晏殊的《蝶恋花》,原意是说,“我”上高楼眺望所见的更为萧飒的秋景,西风黄叶,山阔水长,案书何达?在王国维此句中解成,做学问成大事业者,首先要有执着的追求,登高望远,瞰察路径,明确目标与方向,了解事物的概貌。
第二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引用的是北宋柳永《蝶恋花》最后两句词,原词是表现作者对爱的艰辛和爱的无悔。若把“伊”字理解为词人所追求的理想和毕生从事的事业,亦无不可。王国维则别有用心,以此两句来比喻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不是轻而易举,随便可得的,必须坚定不移,经过一番辛勤劳动,废寝忘食,孜孜以求,直至人瘦带宽也不后悔。
第三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是引用南宋辛弃疾《青玉案》一词,王国维以此词最后的四句为“境界”之第三,即最终最高境界。这虽不是辛弃疾的原意,但也可以引出悠悠的远意,做学问、成大事业者,要达到第三境界,必须有专注的精神,反复追寻、研究,下足功夫,自然会豁然贯通,有所发现,有所发明,就能够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
以上所涉及的“境界”,主要指人所能达到的修为或程度,三境界说具有明显的递次而进的意义。王国维《人间词话》还从其他角度对“境界”进行了划分,如“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此外,还有对智慧与觉悟四重境界划分之说,即智者、慧者、觉着、悟者。
由此可见,智慧之境界既是一个玄而又玄的问题,也是一个简而又简的问题。很难定论,也无从定论。我们只能从自己的理解和感悟的程度对智慧的境界做一个初步的划分和阐述。
一、看实的境界
大千世界,无所不有,庞杂繁芜,五光十色,光怪陆离,善恶交织,正邪交错,鱼目混杂,目不暇接。在人生的最初阶段,因为我们缺乏必要的认知能力,很难区分哪些东西是这个世界的主要方面,哪些是大家共同认知的东西,哪些是人生必备的素质和品质,可以说充满着迷茫、混沌。慢慢地,随着知识的增长、经验的积累,认知能力的一步步提升,我们才会对这个世界有一个初步的、基本的认识和判断,比如世界的模样、社会的概况,自我的位置和方向,何为善、何为恶,何为对、何为错,等等。在此基础上,开始有了一些似是而非进而逐步清晰的追求和向往,比如我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我需要怎么做才能达到自己的目标。在这个阶段,前辈的教导、书籍的启蒙都给了我们莫大的帮助。年轻的心,充满热情、豪迈,但现实却远非自己想象的那样,每前行一步都是那么的艰难,于是开始有了越来越多的困惑、苦闷。看到别人的成功,我们除了羡慕,更多的是自责、不服输、不服气和不停地问询。我真的这么差吗?我究竟差在哪里?别人能做到的我为何做不到?之后又是一番努力和奋斗,若干年后,不论是否达到了自己的目标,都有了许多的收获和感悟。高居的权势、令人羡慕的社会地位、雄厚的财富,这些人们共同认可的东西也都是我们人生最重要的所在,还有美好的爱情与幸福的家庭、亲密的友情、渊博的知识等等,于是更加深信不疑、坚定地追求。中间虽有坎坷、反复,但都义无反顾,奋不顾身,无可阻挡。大概到了四十至五十的时期,事业、家庭、人际关系基本定型,开始总结、反思自己这大半生的成败得失、荣辱是非等等。这个阶段,是智慧系统形成的阶段。因为已经经历了足够的磨炼,积累了足够的知识、经验,经受了足够的困惑、挣扎,基本解脱了生存的局限,有了比较高的生活水准,对世界的本来面目有了比较客观、全面的认识,对人们共同认同的价值观有了比较清晰的认知和认同,思想意识与这个真实的世界更加趋于贴切、吻合。看实是客观的认知,是对虚和表的剥离,是化繁为简、去枝寻干,是自我与世界的基本贯通和基本吻合,是对事物发展规律的基本认知和把握以及对自我生存价值的基本肯定,是对妄想、妄念的抛却,是对真善美的认同和把握。走出了迷茫,看清了人生的基本方向和发展路径。此时的境界谓之为看实的境界,也是智慧的基本境界。拥有看实的智慧,基本就能拥有一个相对成功的人生。
即使如此,也还是有很多人不能达到或拥有之。玩物丧志者有之,怨天尤人者有之,愤世嫉俗者有之,离经叛道者有之,误入歧途者有之,等等,不一而足。
二、看透的境界
看透是在看实基础上的递进和深入,是对人生和事物发展变化规律的深层把握。看透是人生最难把握的阶段,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走向看破和虚无。很多人往往在这个阶段陷于不能自拔的困境。因为在这个阶段,肯定与否定相互交错,紧紧地纠缠在一起。现实世界得失、荣辱虽然已经不再如前那么重要,开始更加深刻地追寻世间和人生更具价值、更有意义的那些东西,比如人格的高尚、心灵的阳光、正直和真诚以及世人发乎内心的尊重和认可。但现实世界依然那么诱人,不可抗拒。一边是真实世界的诉求,一边是心灵世界的呼唤,进不能,退不得。肯定已不易,否定更不易,否定之否定更是尤为不易,难之又难、难上加难。所以,在这道门槛前,很多人不是止步不前,就是知难而退。在路上,因为我们遭遇了太多的重击、考验,心灵深处的怀疑、困惑、迷茫、反复油然而生,特别是疾病的煎熬、爱恨的伤痛、生死的考验,都一一驱使着我们重新认识人生的真实价值和世界的本来面目。这些情怀、苦闷深深地交织在一起,沉重撞击着我们先前看实的心灵,无情撕裂着我们还不够坚毅的信念。我们已有的智慧还不足以化解、解脱这些阴影的层层笼罩。又经过一个痛苦的时期,或有一部分人才能在备经锤炼、备受摧残之后,重新找回和更加认同世间那些传承已久、根深蒂固、无以动摇的价值观。这世界虽然还是那个真实的世界,而这心灵已经不再是那颗简单的心灵。经历了足够的风雨,经受了足够的磨砺,这颗经过重新整合的心灵已经再一次地脱胎换骨、嬗变重生。在看实的基础上多了一份透视,在浓烈的基础上多了一份淡薄,在彷徨的基础上多了一份坚守,在高远的基础上多了一份深刻,在问询的基础上多了一份清晰。远离了虚无,是更加坚定的向往和追寻;清洗了庸俗,是更加纯净的真诚、正直;看轻了物欲,是智慧境界的又一次质的提升。
看透的境界,是对看实的深化、对看无的剥离、是自我与世界的全面而深刻的吻合,是虚实相合、爱恨相容、是非相应、荣辱相生的境界。达到这层境界,是生命价值的又一次飞跃,生活情趣的又一次升华。有诗曰,文胜于质则史,质胜于文则野;谦谦君子,温润如玉。一般而言,拥有这般智慧,就是一个比较成功的人生,就会为很多人认可和尊重。
三、看真的境界
看真是智慧的高级境界,是看实、看透之后的又一轮轮回和递进,是心灵的豁然开朗,内在与外在的彻底贯通,自我与大众的真正融合。世界还是这个世界,人生还是这个人生,但心灵已经不再是原来的那颗心灵。经过一轮又一轮的洗礼,反反复复的磨砺、夯实,随着信仰的升华,精神境界的不断提升和层层拓深,那些积极的、正面的、阳光的东西经过反复的萃取而变得无比的纯正、纯净,已经没有一丝一毫的杂质,正如老子所曰:含德之厚,比喻赤子。在这个阶段,道德的根基无比深厚,心灵世界与真实的世界无限贴近。看真的境界,还是心灵疆界的无限拓展,已经足以包容这世间所有的成败得失、是非荣辱、爱恨情仇、生死有无。既泾渭分明,又对立统一,更相生相应。看真的境界,更是心灵世界的彻底坦荡和敞开,是表里如一,内外无别,知行合一。在这个阶段,心中悠悠荡漾和缓缓流淌出的是无尽的温情和无限的柔情。
看真的境界,是理性和感性及人性的极致,就是东西无分、南北无别的境界,也是生死相依、有无相融的境界,更是阴阳相合、天下大同的境界。一般而言,往往只有极少数人才能历尽艰险达到这种境界,拥有无比成功的人生。
纵观人生智慧的三重境界,所有的智慧都源于知识的不断积累和日益系统化,更源于实践不断磨砺和深刻感悟,还源于始终不渝的向往和追寻。世界永远都是那个无比真实的世界,拥有智慧的程度既决定着自我与世界的吻合程度,反过来又影响着自我的站位及境界的高低。顿悟只是少数人获得智慧的路径,而渐悟则是大多数人获得智慧的路径。看实是基础,看透是过程,看真是根本。真与实贯穿始终,实与虚交错而行,有与无相伴而行。绝对中有相对,相对中有绝对;必然中含偶然,偶然中蕴必然;无限中涵有限,有限中寓无限。
在佛家看来,最高的智慧即觉悟。而觉悟也有三重境界之说,谓之觉悟、正等正觉、无上的正等正觉。与我们讨论的智慧的三重境界异曲同工,并无分别。最后,让我们共同分享一曲《闲话最高境界》:
成功的最高境界,虽有争议但怀念更多,虽已离去但温暖犹
存。
生命的最高境界,来得茫然,活得欣然,走得无然。
友情的最高境界,来往不多,不曾忘怀;心意相通,相见甚欢;老来相聚,犹如昨天;一个离去,一个觉悟。事业的最高境界:你已远离江湖,江湖还有你的传说。
婚姻的最高境界,没有向往,没有苦甜;若即若离,似聚似散;虽已白发苍苍,依然会执手相视。
爱情的最高境界,只有向往,无须走近;相向就行,不必相聚。
生活的最高境界,没有悲喜,不争朝夕;没有忧患,更无妄想。
问道的最高境界,不谈是非高低,不涉爱恨情仇,忽略荣辱得失。
智慧的最高境界,从不在意得到了什么,也不在乎失去了什么,只关心留下了什么。
觉悟的最高境界,从不觉得得到过什么,也不觉得失去过什么;从不追究从哪里来,也不担忧向何处去。(未完待续)
智慧单从词义而言,即辨析、判断的能力,进而可解读为对事物迅速、灵活、正确的理解和解决的能力。若从形成机理上讲,智慧则是智力体系、知识体系、方法与技能体系、观念与思想体系、审美与评价体系等系统构成的复杂系统。与人生接近的主要有前人遗传的智慧、经验的积累与升华、思维和认知方式与方法、情感与理性、道德与美感等要素。再进一步智慧可解读为各种认识论的融合与贯通以及与方法论的结合程度。境界单从词义上,一般可解读为疆界、境况,进而可引申为视野、感觉、意境,如从大家的一般认知上则可解读为人的精神修养和思想觉悟。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精神修养和思想觉悟总是高低各异,千差万别,但追求较高的精神境界和思想觉悟无疑是人们共同的心理诉求和价值取向。在此我们讨论的境界,重点是人的认识论范畴的智慧境界,即人对世界、生命、生活、是非、荣辱、有无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认知、感悟程度,其实质是自我与世界的吻合、融合及超越程度。有关方法论范畴的智慧以及认识论与方法论的相互结合、相互作用或另有专文论及。
考虑到所述问题的难度,我们暂且先从大家熟知的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谈起。“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
第一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词句出自于晏殊的《蝶恋花》,原意是说,“我”上高楼眺望所见的更为萧飒的秋景,西风黄叶,山阔水长,案书何达?在王国维此句中解成,做学问成大事业者,首先要有执着的追求,登高望远,瞰察路径,明确目标与方向,了解事物的概貌。
第二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引用的是北宋柳永《蝶恋花》最后两句词,原词是表现作者对爱的艰辛和爱的无悔。若把“伊”字理解为词人所追求的理想和毕生从事的事业,亦无不可。王国维则别有用心,以此两句来比喻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不是轻而易举,随便可得的,必须坚定不移,经过一番辛勤劳动,废寝忘食,孜孜以求,直至人瘦带宽也不后悔。
第三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是引用南宋辛弃疾《青玉案》一词,王国维以此词最后的四句为“境界”之第三,即最终最高境界。这虽不是辛弃疾的原意,但也可以引出悠悠的远意,做学问、成大事业者,要达到第三境界,必须有专注的精神,反复追寻、研究,下足功夫,自然会豁然贯通,有所发现,有所发明,就能够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
以上所涉及的“境界”,主要指人所能达到的修为或程度,三境界说具有明显的递次而进的意义。王国维《人间词话》还从其他角度对“境界”进行了划分,如“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此外,还有对智慧与觉悟四重境界划分之说,即智者、慧者、觉着、悟者。
由此可见,智慧之境界既是一个玄而又玄的问题,也是一个简而又简的问题。很难定论,也无从定论。我们只能从自己的理解和感悟的程度对智慧的境界做一个初步的划分和阐述。
一、看实的境界
大千世界,无所不有,庞杂繁芜,五光十色,光怪陆离,善恶交织,正邪交错,鱼目混杂,目不暇接。在人生的最初阶段,因为我们缺乏必要的认知能力,很难区分哪些东西是这个世界的主要方面,哪些是大家共同认知的东西,哪些是人生必备的素质和品质,可以说充满着迷茫、混沌。慢慢地,随着知识的增长、经验的积累,认知能力的一步步提升,我们才会对这个世界有一个初步的、基本的认识和判断,比如世界的模样、社会的概况,自我的位置和方向,何为善、何为恶,何为对、何为错,等等。在此基础上,开始有了一些似是而非进而逐步清晰的追求和向往,比如我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我需要怎么做才能达到自己的目标。在这个阶段,前辈的教导、书籍的启蒙都给了我们莫大的帮助。年轻的心,充满热情、豪迈,但现实却远非自己想象的那样,每前行一步都是那么的艰难,于是开始有了越来越多的困惑、苦闷。看到别人的成功,我们除了羡慕,更多的是自责、不服输、不服气和不停地问询。我真的这么差吗?我究竟差在哪里?别人能做到的我为何做不到?之后又是一番努力和奋斗,若干年后,不论是否达到了自己的目标,都有了许多的收获和感悟。高居的权势、令人羡慕的社会地位、雄厚的财富,这些人们共同认可的东西也都是我们人生最重要的所在,还有美好的爱情与幸福的家庭、亲密的友情、渊博的知识等等,于是更加深信不疑、坚定地追求。中间虽有坎坷、反复,但都义无反顾,奋不顾身,无可阻挡。大概到了四十至五十的时期,事业、家庭、人际关系基本定型,开始总结、反思自己这大半生的成败得失、荣辱是非等等。这个阶段,是智慧系统形成的阶段。因为已经经历了足够的磨炼,积累了足够的知识、经验,经受了足够的困惑、挣扎,基本解脱了生存的局限,有了比较高的生活水准,对世界的本来面目有了比较客观、全面的认识,对人们共同认同的价值观有了比较清晰的认知和认同,思想意识与这个真实的世界更加趋于贴切、吻合。看实是客观的认知,是对虚和表的剥离,是化繁为简、去枝寻干,是自我与世界的基本贯通和基本吻合,是对事物发展规律的基本认知和把握以及对自我生存价值的基本肯定,是对妄想、妄念的抛却,是对真善美的认同和把握。走出了迷茫,看清了人生的基本方向和发展路径。此时的境界谓之为看实的境界,也是智慧的基本境界。拥有看实的智慧,基本就能拥有一个相对成功的人生。
即使如此,也还是有很多人不能达到或拥有之。玩物丧志者有之,怨天尤人者有之,愤世嫉俗者有之,离经叛道者有之,误入歧途者有之,等等,不一而足。
二、看透的境界
看透是在看实基础上的递进和深入,是对人生和事物发展变化规律的深层把握。看透是人生最难把握的阶段,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走向看破和虚无。很多人往往在这个阶段陷于不能自拔的困境。因为在这个阶段,肯定与否定相互交错,紧紧地纠缠在一起。现实世界得失、荣辱虽然已经不再如前那么重要,开始更加深刻地追寻世间和人生更具价值、更有意义的那些东西,比如人格的高尚、心灵的阳光、正直和真诚以及世人发乎内心的尊重和认可。但现实世界依然那么诱人,不可抗拒。一边是真实世界的诉求,一边是心灵世界的呼唤,进不能,退不得。肯定已不易,否定更不易,否定之否定更是尤为不易,难之又难、难上加难。所以,在这道门槛前,很多人不是止步不前,就是知难而退。在路上,因为我们遭遇了太多的重击、考验,心灵深处的怀疑、困惑、迷茫、反复油然而生,特别是疾病的煎熬、爱恨的伤痛、生死的考验,都一一驱使着我们重新认识人生的真实价值和世界的本来面目。这些情怀、苦闷深深地交织在一起,沉重撞击着我们先前看实的心灵,无情撕裂着我们还不够坚毅的信念。我们已有的智慧还不足以化解、解脱这些阴影的层层笼罩。又经过一个痛苦的时期,或有一部分人才能在备经锤炼、备受摧残之后,重新找回和更加认同世间那些传承已久、根深蒂固、无以动摇的价值观。这世界虽然还是那个真实的世界,而这心灵已经不再是那颗简单的心灵。经历了足够的风雨,经受了足够的磨砺,这颗经过重新整合的心灵已经再一次地脱胎换骨、嬗变重生。在看实的基础上多了一份透视,在浓烈的基础上多了一份淡薄,在彷徨的基础上多了一份坚守,在高远的基础上多了一份深刻,在问询的基础上多了一份清晰。远离了虚无,是更加坚定的向往和追寻;清洗了庸俗,是更加纯净的真诚、正直;看轻了物欲,是智慧境界的又一次质的提升。
看透的境界,是对看实的深化、对看无的剥离、是自我与世界的全面而深刻的吻合,是虚实相合、爱恨相容、是非相应、荣辱相生的境界。达到这层境界,是生命价值的又一次飞跃,生活情趣的又一次升华。有诗曰,文胜于质则史,质胜于文则野;谦谦君子,温润如玉。一般而言,拥有这般智慧,就是一个比较成功的人生,就会为很多人认可和尊重。
三、看真的境界
看真是智慧的高级境界,是看实、看透之后的又一轮轮回和递进,是心灵的豁然开朗,内在与外在的彻底贯通,自我与大众的真正融合。世界还是这个世界,人生还是这个人生,但心灵已经不再是原来的那颗心灵。经过一轮又一轮的洗礼,反反复复的磨砺、夯实,随着信仰的升华,精神境界的不断提升和层层拓深,那些积极的、正面的、阳光的东西经过反复的萃取而变得无比的纯正、纯净,已经没有一丝一毫的杂质,正如老子所曰:含德之厚,比喻赤子。在这个阶段,道德的根基无比深厚,心灵世界与真实的世界无限贴近。看真的境界,还是心灵疆界的无限拓展,已经足以包容这世间所有的成败得失、是非荣辱、爱恨情仇、生死有无。既泾渭分明,又对立统一,更相生相应。看真的境界,更是心灵世界的彻底坦荡和敞开,是表里如一,内外无别,知行合一。在这个阶段,心中悠悠荡漾和缓缓流淌出的是无尽的温情和无限的柔情。
看真的境界,是理性和感性及人性的极致,就是东西无分、南北无别的境界,也是生死相依、有无相融的境界,更是阴阳相合、天下大同的境界。一般而言,往往只有极少数人才能历尽艰险达到这种境界,拥有无比成功的人生。
纵观人生智慧的三重境界,所有的智慧都源于知识的不断积累和日益系统化,更源于实践不断磨砺和深刻感悟,还源于始终不渝的向往和追寻。世界永远都是那个无比真实的世界,拥有智慧的程度既决定着自我与世界的吻合程度,反过来又影响着自我的站位及境界的高低。顿悟只是少数人获得智慧的路径,而渐悟则是大多数人获得智慧的路径。看实是基础,看透是过程,看真是根本。真与实贯穿始终,实与虚交错而行,有与无相伴而行。绝对中有相对,相对中有绝对;必然中含偶然,偶然中蕴必然;无限中涵有限,有限中寓无限。
在佛家看来,最高的智慧即觉悟。而觉悟也有三重境界之说,谓之觉悟、正等正觉、无上的正等正觉。与我们讨论的智慧的三重境界异曲同工,并无分别。最后,让我们共同分享一曲《闲话最高境界》:
成功的最高境界,虽有争议但怀念更多,虽已离去但温暖犹
存。
生命的最高境界,来得茫然,活得欣然,走得无然。
友情的最高境界,来往不多,不曾忘怀;心意相通,相见甚欢;老来相聚,犹如昨天;一个离去,一个觉悟。事业的最高境界:你已远离江湖,江湖还有你的传说。
婚姻的最高境界,没有向往,没有苦甜;若即若离,似聚似散;虽已白发苍苍,依然会执手相视。
爱情的最高境界,只有向往,无须走近;相向就行,不必相聚。
生活的最高境界,没有悲喜,不争朝夕;没有忧患,更无妄想。
问道的最高境界,不谈是非高低,不涉爱恨情仇,忽略荣辱得失。
智慧的最高境界,从不在意得到了什么,也不在乎失去了什么,只关心留下了什么。
觉悟的最高境界,从不觉得得到过什么,也不觉得失去过什么;从不追究从哪里来,也不担忧向何处去。(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