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淮南行台
推荐阅读:弃宇宙、渡劫之王、全职艺术家、天下第九、三寸人间、大符篆师、仙宫、大侠萧金衍、大华恩仇引、天刑纪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a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今天收藏涨了点.多发这一章表示感谢,也希望得到大家一如既往的支持.另外,本章有几个人的介绍,对历史不感兴趣的可以小跳一下看.怎么说呢,这本书的创作本意就是用神话似的仙侠来***解释***固有的一些历史事件,所以无风觉得有些重要点的人物还是交代一下好.】
杨广终于出发前往寿春了,一只威武的“骁果”随行出发,这只军队既是卫戍又是此次南征的王牌军之一,威武雄壮,气宇轩昂,稍微有点军事眼光的人都能看出队伍中那暗含着的傲气——他们有骄傲的资本,当年尉迟之乱就是被以他们为主力的隋军一举击溃而最终覆灭的。唯一的不足是,这只队伍中混进了一个实在不应该出现的人,他虽然已经尽量的表现出严肃和傲岸,但很明显没有人把他当一回事,因此他显得有些郁闷,甚至心里暗暗下了决心:以后,一定要让你们知道我的厉害!
此人正是晋王府中号称“人见人爱,人见人怕”的襄国公世子萧逸风是也。凡是看见这队伍的人都奇怪,素有贤王之称的晋王千岁出任淮南道行台尚书令怎么会带上这样一个小屁孩呢,即便这小屁孩目前表现似乎还不错——小脸紧绷、面色严肃、甚至还能独自骑马——但不论如何,不也就是个小屁孩么?
杨广此时也有些郁闷,他自然知道别人怎么看,但这却已经是没有办法的事了:萧逸风一开始要求跟他一同去寿春时,他一时起了玩心,说如果你能对我平陈有帮助,才能带你去。萧逸风于是说,那姑爷就考考风儿好了。
杨广哈哈一笑,问他此次大隋兵发南陈,是否能成功的取胜江东。萧逸风果然不出杨广所料地说道,那自然是一旦挥师,建康必破,南陈必克。杨广再问,那理由呢?他本来觉得,萧逸风再聪明,也不过六岁孩童,如此军国大事,哪是他能懂得了的。
哪知道萧逸风对着问题毫不惊奇,反而侃侃而谈:“有四条天道人理尽被我大隋占据,所以此战必胜。”
见萧逸风说得如此自信,杨广倒真的来了兴致,眼中一亮,问道:“哪四条道理,风儿还不赶紧说说看。”原来他虽然坚信大隋必胜,但那主要是对大隋的军力和自己的才能有信心,至于什么“天道人理”倒还真没来得及去想。
萧逸风道:“自古凡论大事成败者,必先以理推之。理通,则无事不可为。天下九州,载于《禹贡》,本为王者封域。实是中国一体。当后汉之末,社稷凌悌,孙权兄弟遂窃吴越以成王霸之业,直到晋武授命,方才归附。惜晋祚不永,五胡交侵,乃至永嘉南渡,重此分割。南北离析,战乱频繁,迄今垂三百年矣!然否极泰来,天道之恒也,故分久必合,亦为常世应有之意。姑爷你可知道郭老神仙?没错,就是赵昭先生与来和先生两位都引为前辈先贤的郭璞老神仙,他就曾断言‘江东偏王三百年,还与中国合’自晋愍帝司马邺亡,晋元帝司马睿改元建武开始,曲指算来,岂非届满之日?故从天道而论,乃一必克!”
杨广喜道:“既然是赵、来两位先生都推崇的大师之言,想来定然很有玄妙。想想也是啊,你看自汉末天下大乱,群雄并起,魏、蜀、吴三国鼎立之后,我中原一带便兵戈未息,征战不挺。后来司马氏代魏立晋,统一天下,本该消停几日了。可谁知道司马族中骨肉相残,酿成八王之乱,五胡乘机起兵攻取了中原。司马氏退保江东,又经宋、齐、梁、陈几代朝室更迭,至今还真差不多就是三百年了,这晋朝的郭璞活神仙天下闻名,我也略知一二,善察天文,熟知地理,他预卜休咎之事没有不中的……你继续说下去。”
萧逸风便接着说了下去:“古人道,‘有德者昌,失德者亡’。自古兴废之道,便在一个德字。今上克承大宝以来,勤简修德,爱民如子,实为除旧布新,继往开来的一代明主!陈叔宝何人?膏粱子弟,骄奢淫逸,耽于酒色,残民以逞。至使朝政凌悌,民不聊生,内外离心,人神共愤,吾皇以有道伐无道,实为上合天意,下顺黎庶,此二必克也!”
“这话倒是不假,咱们派到南边的探子没一个不是这么说的……嗯,你继续。”
“国之兴亡,首在用人。陈叔宝不过区区庸碌之辈,用人也尽是些奸佞之人,观彼陈之公卿内用事之人,实无社稷之臣,却有小人用事。施文庆者,弄臣尔。尚书令江总唯事诗酒,本非经略之才。萧摩诃勇则有余,谋而不足;任蛮奴虽有决断,又不得见信,无所施其技。此三必克!”
“那最后一条?”
“综上所述,我有道之大国,彼无道之小国。量其甲兵,不过十万。且看长江之防,东西数千里,若分兵以防,则势悬力孤,受我各个击破。若聚而守之,又难免捉襟见肘,顾此失彼。此四必克!此番正是席卷江南,一鼓而破的大好时机,又何必犹豫不决呢?”
“好!”杨广猛一拍手,“好一个席卷江南!风儿此言,鞭辟入里,论事精当,其高明之处,哪像童子之说!风儿之才,虽甘罗不及也。”
萧逸风一拍手:“怎么样?姑爷,我过关了吧?”
※※※
到寿春已经一个多月了,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杨广简直是忙得脚不着地,整天往几个负责后勤的官员那里跑,还要特意板起脸催促他们把后方的粮草运上来。所谓兵马未出,粮草先行,大隋此次出动的大军可不是小数目,据说全军发起进攻的兵力将达到五十多万,仅仅杨广亲自率领的这一路,由他亲自指挥的军队就有接近二十万之多,这么多的人要吃饭,要睡觉,甚至连拉屎都得安排好——想想看,要是二十万人聚在一起乱拉,会是什么样子?总不成大家都不打仗了,直接臭死南陈人吧?
杨坚虽然对杨广很是看重,但也不至于把这么大的事就放给他一个人随便去搞。所以他同时派来了高颖、王韶、薛道衡、宇文述等人。
高颖,字玄昭,又名敏。渤海条县人,与北齐皇族同宗,乃汉化了的鲜卑族。父亲高宾,背叛北齐,投归北周,作了北周大司马独孤信的僚佐,被赐姓为独孤氏。
高颖辅佐杨坚取得政权,是开国元勋。
高颖最大的一功要算镇压尉迟迥的反叛。当时杨坚做了北周宰相,总揽朝政,权倾内外。当时的杨坚已经意识到该是收罗党羽、培植心腹的时候到了。于是杨坚积极张罗,高颖加入了其中。
在杨坚所收罗的党羽中,高颖是一个重要的成员。杨坚与高颖早就相互熟悉,因为高颖是独孤信的家客,而独孤信的七女儿就是杨坚的妻子,也就是现在的独孤皇后——独孤迦罗。当然,杨坚之所以看重高颖,不仅仅是因为他与自己私人关系密切,更重要的是看重了他的才华、他的胆识,看重了他不但能文,而且能武。
高颖从小聪明能干,十七岁开始做官,参与了平定北齐的战争,立过战功,受过爵赏。杨坚看重他,派心腹人与他面谈,他欣然接受杨坚的招纳。他对杨坚说:“愿意听从你的指使,若你的事业不能成功,我高颖全家被杀,也是心甘情愿。”于是杨坚让他在丞相府担任司录,官虽不大,却很被重用。
没有人知道高颖为什么要这样死心踏地地追随杨坚冒风险,不过揆其形势,其原因不外两条:一是杨坚的地位虽然还不巩固,但已开始得势,成功的希望很大;二是高颖任职的北周,他并非宇文氏家族的嫡系,且既与北齐高氏皇族同宗,亦即为北周宇文氏之世仇。
杨坚为丞相,遭到了北周一部分统治者的激烈反对。首先举兵反叛的是尉迟迥,继之者还有司马消难、王谦等人,一时天下骚动,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尤其是尉迟迥的叛乱,影响特别大。当时有人评论其事说:“尉迟迥据有北齐的故地,乘杨坚刚刚执政之机,人心浮动,指挥军队,联合各方势力,占据了全国九州的三州,拥有全国人口的十分之六。”面对这种局势,怎么办呢?只能是武力镇压,仗打胜了,就可使政权获得巩固;仗打败了,就可能要垮台。
杨坚派韦孝宽率军前往,军至河阳(今河南孟县
【今天收藏涨了点.多发这一章表示感谢,也希望得到大家一如既往的支持.另外,本章有几个人的介绍,对历史不感兴趣的可以小跳一下看.怎么说呢,这本书的创作本意就是用神话似的仙侠来***解释***固有的一些历史事件,所以无风觉得有些重要点的人物还是交代一下好.】
杨广终于出发前往寿春了,一只威武的“骁果”随行出发,这只军队既是卫戍又是此次南征的王牌军之一,威武雄壮,气宇轩昂,稍微有点军事眼光的人都能看出队伍中那暗含着的傲气——他们有骄傲的资本,当年尉迟之乱就是被以他们为主力的隋军一举击溃而最终覆灭的。唯一的不足是,这只队伍中混进了一个实在不应该出现的人,他虽然已经尽量的表现出严肃和傲岸,但很明显没有人把他当一回事,因此他显得有些郁闷,甚至心里暗暗下了决心:以后,一定要让你们知道我的厉害!
此人正是晋王府中号称“人见人爱,人见人怕”的襄国公世子萧逸风是也。凡是看见这队伍的人都奇怪,素有贤王之称的晋王千岁出任淮南道行台尚书令怎么会带上这样一个小屁孩呢,即便这小屁孩目前表现似乎还不错——小脸紧绷、面色严肃、甚至还能独自骑马——但不论如何,不也就是个小屁孩么?
杨广此时也有些郁闷,他自然知道别人怎么看,但这却已经是没有办法的事了:萧逸风一开始要求跟他一同去寿春时,他一时起了玩心,说如果你能对我平陈有帮助,才能带你去。萧逸风于是说,那姑爷就考考风儿好了。
杨广哈哈一笑,问他此次大隋兵发南陈,是否能成功的取胜江东。萧逸风果然不出杨广所料地说道,那自然是一旦挥师,建康必破,南陈必克。杨广再问,那理由呢?他本来觉得,萧逸风再聪明,也不过六岁孩童,如此军国大事,哪是他能懂得了的。
哪知道萧逸风对着问题毫不惊奇,反而侃侃而谈:“有四条天道人理尽被我大隋占据,所以此战必胜。”
见萧逸风说得如此自信,杨广倒真的来了兴致,眼中一亮,问道:“哪四条道理,风儿还不赶紧说说看。”原来他虽然坚信大隋必胜,但那主要是对大隋的军力和自己的才能有信心,至于什么“天道人理”倒还真没来得及去想。
萧逸风道:“自古凡论大事成败者,必先以理推之。理通,则无事不可为。天下九州,载于《禹贡》,本为王者封域。实是中国一体。当后汉之末,社稷凌悌,孙权兄弟遂窃吴越以成王霸之业,直到晋武授命,方才归附。惜晋祚不永,五胡交侵,乃至永嘉南渡,重此分割。南北离析,战乱频繁,迄今垂三百年矣!然否极泰来,天道之恒也,故分久必合,亦为常世应有之意。姑爷你可知道郭老神仙?没错,就是赵昭先生与来和先生两位都引为前辈先贤的郭璞老神仙,他就曾断言‘江东偏王三百年,还与中国合’自晋愍帝司马邺亡,晋元帝司马睿改元建武开始,曲指算来,岂非届满之日?故从天道而论,乃一必克!”
杨广喜道:“既然是赵、来两位先生都推崇的大师之言,想来定然很有玄妙。想想也是啊,你看自汉末天下大乱,群雄并起,魏、蜀、吴三国鼎立之后,我中原一带便兵戈未息,征战不挺。后来司马氏代魏立晋,统一天下,本该消停几日了。可谁知道司马族中骨肉相残,酿成八王之乱,五胡乘机起兵攻取了中原。司马氏退保江东,又经宋、齐、梁、陈几代朝室更迭,至今还真差不多就是三百年了,这晋朝的郭璞活神仙天下闻名,我也略知一二,善察天文,熟知地理,他预卜休咎之事没有不中的……你继续说下去。”
萧逸风便接着说了下去:“古人道,‘有德者昌,失德者亡’。自古兴废之道,便在一个德字。今上克承大宝以来,勤简修德,爱民如子,实为除旧布新,继往开来的一代明主!陈叔宝何人?膏粱子弟,骄奢淫逸,耽于酒色,残民以逞。至使朝政凌悌,民不聊生,内外离心,人神共愤,吾皇以有道伐无道,实为上合天意,下顺黎庶,此二必克也!”
“这话倒是不假,咱们派到南边的探子没一个不是这么说的……嗯,你继续。”
“国之兴亡,首在用人。陈叔宝不过区区庸碌之辈,用人也尽是些奸佞之人,观彼陈之公卿内用事之人,实无社稷之臣,却有小人用事。施文庆者,弄臣尔。尚书令江总唯事诗酒,本非经略之才。萧摩诃勇则有余,谋而不足;任蛮奴虽有决断,又不得见信,无所施其技。此三必克!”
“那最后一条?”
“综上所述,我有道之大国,彼无道之小国。量其甲兵,不过十万。且看长江之防,东西数千里,若分兵以防,则势悬力孤,受我各个击破。若聚而守之,又难免捉襟见肘,顾此失彼。此四必克!此番正是席卷江南,一鼓而破的大好时机,又何必犹豫不决呢?”
“好!”杨广猛一拍手,“好一个席卷江南!风儿此言,鞭辟入里,论事精当,其高明之处,哪像童子之说!风儿之才,虽甘罗不及也。”
萧逸风一拍手:“怎么样?姑爷,我过关了吧?”
※※※
到寿春已经一个多月了,这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杨广简直是忙得脚不着地,整天往几个负责后勤的官员那里跑,还要特意板起脸催促他们把后方的粮草运上来。所谓兵马未出,粮草先行,大隋此次出动的大军可不是小数目,据说全军发起进攻的兵力将达到五十多万,仅仅杨广亲自率领的这一路,由他亲自指挥的军队就有接近二十万之多,这么多的人要吃饭,要睡觉,甚至连拉屎都得安排好——想想看,要是二十万人聚在一起乱拉,会是什么样子?总不成大家都不打仗了,直接臭死南陈人吧?
杨坚虽然对杨广很是看重,但也不至于把这么大的事就放给他一个人随便去搞。所以他同时派来了高颖、王韶、薛道衡、宇文述等人。
高颖,字玄昭,又名敏。渤海条县人,与北齐皇族同宗,乃汉化了的鲜卑族。父亲高宾,背叛北齐,投归北周,作了北周大司马独孤信的僚佐,被赐姓为独孤氏。
高颖辅佐杨坚取得政权,是开国元勋。
高颖最大的一功要算镇压尉迟迥的反叛。当时杨坚做了北周宰相,总揽朝政,权倾内外。当时的杨坚已经意识到该是收罗党羽、培植心腹的时候到了。于是杨坚积极张罗,高颖加入了其中。
在杨坚所收罗的党羽中,高颖是一个重要的成员。杨坚与高颖早就相互熟悉,因为高颖是独孤信的家客,而独孤信的七女儿就是杨坚的妻子,也就是现在的独孤皇后——独孤迦罗。当然,杨坚之所以看重高颖,不仅仅是因为他与自己私人关系密切,更重要的是看重了他的才华、他的胆识,看重了他不但能文,而且能武。
高颖从小聪明能干,十七岁开始做官,参与了平定北齐的战争,立过战功,受过爵赏。杨坚看重他,派心腹人与他面谈,他欣然接受杨坚的招纳。他对杨坚说:“愿意听从你的指使,若你的事业不能成功,我高颖全家被杀,也是心甘情愿。”于是杨坚让他在丞相府担任司录,官虽不大,却很被重用。
没有人知道高颖为什么要这样死心踏地地追随杨坚冒风险,不过揆其形势,其原因不外两条:一是杨坚的地位虽然还不巩固,但已开始得势,成功的希望很大;二是高颖任职的北周,他并非宇文氏家族的嫡系,且既与北齐高氏皇族同宗,亦即为北周宇文氏之世仇。
杨坚为丞相,遭到了北周一部分统治者的激烈反对。首先举兵反叛的是尉迟迥,继之者还有司马消难、王谦等人,一时天下骚动,大有山雨欲来风满楼之势。尤其是尉迟迥的叛乱,影响特别大。当时有人评论其事说:“尉迟迥据有北齐的故地,乘杨坚刚刚执政之机,人心浮动,指挥军队,联合各方势力,占据了全国九州的三州,拥有全国人口的十分之六。”面对这种局势,怎么办呢?只能是武力镇压,仗打胜了,就可使政权获得巩固;仗打败了,就可能要垮台。
杨坚派韦孝宽率军前往,军至河阳(今河南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