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四章 大明台湾府
推荐阅读:宇宙职业选手、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万相之王、星门、剑道第一仙、雪中悍刀行、剑来、一剑独尊、牧龙师、临渊行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a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台湾是一个移民社会。虽然早就有土著民存在,比如最有名的高山族,接着在17世纪汉族移入前即已在此定居。但是,自明末清初始,伴随着战乱,有大量的福建南部和广东东部人民移民涌入,汉人移民战舰占了人口的大多数。尤其是乾隆时期,随着人口大量增加,沿海的失地农民大量涌入人少地多的台湾,最终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社会。
汉人移民主要聚居在农业条件良好的西南部平原上,比如较大的嘉南平原、屏东平原都在台湾西南部。
汉人移民在台湾西南开垦荒地的过程中,按照全国通行的《户部则例》规定,上报开垦。"凡报垦者,必开具界址王名,听官査截。出示晓谕后五个月,如无原主呈报,地方官即取结给照,限年起科。"
所谓"报垦",就是需要办理的一系列手续,从而得到开昼土地的权力,由地方官审批之后,颁发"垦照"。得到垦照之后,便可开垦土地。由于获得垦照并不是非常容易的事,对于一般的平民来说,报垦的成功概率并不高。因此,只有富豪、官僚这样有一定实力的人才能够得到土地开垦的权为,而处于底层的平民只能受雇于土地的主人,成为佃农。那些取得土地所有权的富豪与官僚称为"垦首"或"垦户",而受雇于他们的佃农则碌为"佃户"或者"佃丁",而这样的制度,被称为"垦佃制"。在这样的制度下,佃户租种垦首的土地,并定期向垦首缴纳租谷。一般来说,租佃的前两年采取按比例分成的方式,待产量稳定后,改为收定额租。
由于地理位置关系,台湾地区的租佃关系受到福建和广东的影响,主要采用"永佃制"。即佃户由于参加过土地的开垦,因此获得了对于土地的永佃权,业主不得将土地再转租他人。并且,佃户在不欠业主租金的条件下,对于自己耕种的土地,享有继承、转让、抵押和买卖的权利。如果不愿意继续耕种,也可以选择退租。由于早期的台湾地广人稀,土地肥沃,对于饱受山海交错,人多地少的闽粤人民来说,绝对是理想的去处。
但是,土地是有限的,人口却是不断膨胀的。台湾在郑氏末期大约12万汉人,由于福建沿海山多地狭,在台湾被统一后,百姓开始向台湾大规模移民,此时已经接近百万的人口。
由于大部分荒地早已经开发,这些新到台湾的移民已经没有机会再获得主地的永佃权了,只能临时租种土地或者受雇佣,再者就是进入到城镇中,成为手工业者或是小商贩。由于长期处于社会底层,一直受富豪的歧视与官府的欺压,使得这些人具有发动起义的原动力。林爽文起义中大多数首领与骨干成员多是如此。新成立的大明台湾府政权,所能依靠的就是这批人了。
在新华夏的指点下,台湾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土改运动。根据法令,台湾的现有居民,尤其是原本的地主家庭,人均不得超过二十亩土地。凡是超过此土地限额者,由国家赎买,基本上相当于土地的5年收益。
至于原本的永佃家庭,只要不超过人均十亩土地,可以无偿拥有这些土地。
剩下的就是贫雇农家庭,基本上是以人均3亩土地的政策授田。根据推算,人均三亩土地,在现有的生产条件下,基本上能够满足家庭在缴纳赋税过后的基本上的生活所需。
不过,台湾西南沿海平原地带荒地已经基本开垦完毕。即使按照人均3亩的极限土地份额授田,依然有超过15万的贫雇农无法获得自己的土地。
对于这些人有三个选择,一是继续在远雇主家干活以获得报酬;二是到台湾其余地区垦殖,比如如台北盆地、台中盆地此时开发度较低,可以到此垦荒,人均授田五亩;第三个选项是到遥远的新华夏,获得人均十亩土地。
崖山人从来不是舍己为人之辈。既然有大量人口在眼前,不将他们转移一部分到新华夏,怎么甘心。因此,新华夏为台湾人开出了第三个选项。
按照华夏人天花乱坠的描述,那新华夏简直是遍地黄金的富饶之地,土地肥沃,四处河流,随便捡起一块石头,就有可能是黄金。而且最妙的是,新华夏不限制土地兼并,只要有钱,就可以获得任意数量的土地。
经过崖山人的宣传,令人惊异的是,响应最热烈的并不是崖山人想要吸引的贫雇农,而是地主阶层甚至富裕农户。因为他们在台湾损失了大量土地,正在心疼不已。听闻新华夏不限制土地兼并,自然是十分心热。
当然,富人都是很谨慎的,他们还是要实地考察一番的。
大明台湾省通过土改政策,迅速收获了民心,其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大明军队的招募工作十分顺利,短短半年时间,就招募了一支5000人的陆军。这支部队全部装备遂发火枪,辅以新华夏的训练方式,战斗力迅速提高。
不仅如此,新华夏还将先前远东的内河舰队5艘舰船以半价卖给了大明,同时还另外交付了2艘凌海级驱逐舰,以加强海军实力,能够自保。
台湾一直以来盛产蔗糖与稻米,倒也不用担心偿付问题。更何况,台湾还有少量的煤矿产地,作为新华夏海军的补给基地,还是可以的。
在台湾大明政权逐渐稳定的过程中,涌现出一个著名的小人物。
提喜僧人,原名郑开,是福建农家郑家的次子,出生于福建漳浦,最初在本村高塘寅钱寺出家,后来才到高溪观音亭为僧。乾隆二十六年,化名万云龙,在福建创立天地会,倡议反清复明,白日诵经礼佛,夜间聚众赌博,累聚银钱,预谋起事。他以结拜弟兄的方式,在高溪观音亭创立秘密组织,并以“人生以天地为本”之义,取名天地会。他甚至还创造了三指诀,大指指天,小指指地,直伸中指按于心口,接烟递茶都用三指这个暗号,会内之人一见便知是“自己人”,又用五点二十一隐指洪字。他的首批弟子有卢茂、方劝、陈彪、赵明德、陈丕、破脸狗等人。他所开创的秘密组织,在二十多年里神不知鬼不觉地网罗了众多的农民、佣工、小差役、小商人、算命人和乞丐,形成地跨闽、浙、粤等省一股巨大的社会潜流。因此可见这个没什么文化的人,却是个人才。
据查证,历史上,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福建漳浦卢茂举事,三十五年(1770年)李少敏、蔡乌强举事,都是提喜和尚的手笔。
然而,无论是大明还是新华夏对于这样类似流氓黑社会团体没什么好感,因为一个稳定的政治环境才是合格政府的追求
不过即使是大便也能让花儿更鲜艳,这样的人也是自有他的用途。
在大明政府新华夏顾问陈冲的建议下,新任的大明首相王秋出面接见了他。
万云龙说到底就是一个黑社会,见到官府就有天然的恐惧,屁股只敢半个搭在椅子上。
从这个举动王秋觉得,他要么是懦弱惯了的人,要么就是深藏野心、却藏而不露的人。明显的,郑开是后者。王秋现在对于有野心的人并不反感,因为他们就是一群野心家,自然不反感同类人。更何况郑开再有野心也不过是个孙猴子而已。
王秋斟酌了一下用辞,才说道:“大师这些天过的还习惯?”
王秋回答:“过的还行……就是,有点闲得慌。”
王秋知道是郑开在试探大明打算怎么用他了,说道:“大师既然觉得清闲,现在倒真的有必须大师出马才能解决的事情。”
郑开精神大振,“不知大人让我干什么?小人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王秋打断他的忠心告白,“我们希望你潜回大陆,继续发动群众,为反攻大陆作准备。”
郑开立即苦吧了脸,他来到台湾就是为了有个安稳舒适的生活,可不想再回去随时掉脑袋了。
王秋心中暗暗摇头,难怪这家伙历史上籍籍无名,虽然有野心却不肯冒险,外人连他的名字都大多不知,连他的徒孙林爽文都不如。
王秋心中暗自摇头,却说道:“大师自然可以以天地会总舵主的身份留在台湾,但可以派遣您的徒弟或信徒回大陆,平时给台湾提供信息,战时配合部队展开行动。我们每年也将安排合适的经费给大师,初步打算每年先给1000两白银,如果事业有所起色,会逐年增加。”
郑开抱着死道友不死贫道的心理,很愉快的答应了王秋的要求,将他的徒弟全部派回大陆,只给了500两经费,这还是为了安抚各徒弟好为他办事,否则,一两都不会给。当然,这一点王秋并不知道,也无需知道。
为了加强对台湾的控制,在后面的几年里,从云贵与川西等地,还陆续有大量的大明遗民迁入台湾,形势大好。(未完待续)
台湾是一个移民社会。虽然早就有土著民存在,比如最有名的高山族,接着在17世纪汉族移入前即已在此定居。但是,自明末清初始,伴随着战乱,有大量的福建南部和广东东部人民移民涌入,汉人移民战舰占了人口的大多数。尤其是乾隆时期,随着人口大量增加,沿海的失地农民大量涌入人少地多的台湾,最终形成以汉族为主体的社会。
汉人移民主要聚居在农业条件良好的西南部平原上,比如较大的嘉南平原、屏东平原都在台湾西南部。
汉人移民在台湾西南开垦荒地的过程中,按照全国通行的《户部则例》规定,上报开垦。"凡报垦者,必开具界址王名,听官査截。出示晓谕后五个月,如无原主呈报,地方官即取结给照,限年起科。"
所谓"报垦",就是需要办理的一系列手续,从而得到开昼土地的权力,由地方官审批之后,颁发"垦照"。得到垦照之后,便可开垦土地。由于获得垦照并不是非常容易的事,对于一般的平民来说,报垦的成功概率并不高。因此,只有富豪、官僚这样有一定实力的人才能够得到土地开垦的权为,而处于底层的平民只能受雇于土地的主人,成为佃农。那些取得土地所有权的富豪与官僚称为"垦首"或"垦户",而受雇于他们的佃农则碌为"佃户"或者"佃丁",而这样的制度,被称为"垦佃制"。在这样的制度下,佃户租种垦首的土地,并定期向垦首缴纳租谷。一般来说,租佃的前两年采取按比例分成的方式,待产量稳定后,改为收定额租。
由于地理位置关系,台湾地区的租佃关系受到福建和广东的影响,主要采用"永佃制"。即佃户由于参加过土地的开垦,因此获得了对于土地的永佃权,业主不得将土地再转租他人。并且,佃户在不欠业主租金的条件下,对于自己耕种的土地,享有继承、转让、抵押和买卖的权利。如果不愿意继续耕种,也可以选择退租。由于早期的台湾地广人稀,土地肥沃,对于饱受山海交错,人多地少的闽粤人民来说,绝对是理想的去处。
但是,土地是有限的,人口却是不断膨胀的。台湾在郑氏末期大约12万汉人,由于福建沿海山多地狭,在台湾被统一后,百姓开始向台湾大规模移民,此时已经接近百万的人口。
由于大部分荒地早已经开发,这些新到台湾的移民已经没有机会再获得主地的永佃权了,只能临时租种土地或者受雇佣,再者就是进入到城镇中,成为手工业者或是小商贩。由于长期处于社会底层,一直受富豪的歧视与官府的欺压,使得这些人具有发动起义的原动力。林爽文起义中大多数首领与骨干成员多是如此。新成立的大明台湾府政权,所能依靠的就是这批人了。
在新华夏的指点下,台湾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土改运动。根据法令,台湾的现有居民,尤其是原本的地主家庭,人均不得超过二十亩土地。凡是超过此土地限额者,由国家赎买,基本上相当于土地的5年收益。
至于原本的永佃家庭,只要不超过人均十亩土地,可以无偿拥有这些土地。
剩下的就是贫雇农家庭,基本上是以人均3亩土地的政策授田。根据推算,人均三亩土地,在现有的生产条件下,基本上能够满足家庭在缴纳赋税过后的基本上的生活所需。
不过,台湾西南沿海平原地带荒地已经基本开垦完毕。即使按照人均3亩的极限土地份额授田,依然有超过15万的贫雇农无法获得自己的土地。
对于这些人有三个选择,一是继续在远雇主家干活以获得报酬;二是到台湾其余地区垦殖,比如如台北盆地、台中盆地此时开发度较低,可以到此垦荒,人均授田五亩;第三个选项是到遥远的新华夏,获得人均十亩土地。
崖山人从来不是舍己为人之辈。既然有大量人口在眼前,不将他们转移一部分到新华夏,怎么甘心。因此,新华夏为台湾人开出了第三个选项。
按照华夏人天花乱坠的描述,那新华夏简直是遍地黄金的富饶之地,土地肥沃,四处河流,随便捡起一块石头,就有可能是黄金。而且最妙的是,新华夏不限制土地兼并,只要有钱,就可以获得任意数量的土地。
经过崖山人的宣传,令人惊异的是,响应最热烈的并不是崖山人想要吸引的贫雇农,而是地主阶层甚至富裕农户。因为他们在台湾损失了大量土地,正在心疼不已。听闻新华夏不限制土地兼并,自然是十分心热。
当然,富人都是很谨慎的,他们还是要实地考察一番的。
大明台湾省通过土改政策,迅速收获了民心,其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大明军队的招募工作十分顺利,短短半年时间,就招募了一支5000人的陆军。这支部队全部装备遂发火枪,辅以新华夏的训练方式,战斗力迅速提高。
不仅如此,新华夏还将先前远东的内河舰队5艘舰船以半价卖给了大明,同时还另外交付了2艘凌海级驱逐舰,以加强海军实力,能够自保。
台湾一直以来盛产蔗糖与稻米,倒也不用担心偿付问题。更何况,台湾还有少量的煤矿产地,作为新华夏海军的补给基地,还是可以的。
在台湾大明政权逐渐稳定的过程中,涌现出一个著名的小人物。
提喜僧人,原名郑开,是福建农家郑家的次子,出生于福建漳浦,最初在本村高塘寅钱寺出家,后来才到高溪观音亭为僧。乾隆二十六年,化名万云龙,在福建创立天地会,倡议反清复明,白日诵经礼佛,夜间聚众赌博,累聚银钱,预谋起事。他以结拜弟兄的方式,在高溪观音亭创立秘密组织,并以“人生以天地为本”之义,取名天地会。他甚至还创造了三指诀,大指指天,小指指地,直伸中指按于心口,接烟递茶都用三指这个暗号,会内之人一见便知是“自己人”,又用五点二十一隐指洪字。他的首批弟子有卢茂、方劝、陈彪、赵明德、陈丕、破脸狗等人。他所开创的秘密组织,在二十多年里神不知鬼不觉地网罗了众多的农民、佣工、小差役、小商人、算命人和乞丐,形成地跨闽、浙、粤等省一股巨大的社会潜流。因此可见这个没什么文化的人,却是个人才。
据查证,历史上,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福建漳浦卢茂举事,三十五年(1770年)李少敏、蔡乌强举事,都是提喜和尚的手笔。
然而,无论是大明还是新华夏对于这样类似流氓黑社会团体没什么好感,因为一个稳定的政治环境才是合格政府的追求
不过即使是大便也能让花儿更鲜艳,这样的人也是自有他的用途。
在大明政府新华夏顾问陈冲的建议下,新任的大明首相王秋出面接见了他。
万云龙说到底就是一个黑社会,见到官府就有天然的恐惧,屁股只敢半个搭在椅子上。
从这个举动王秋觉得,他要么是懦弱惯了的人,要么就是深藏野心、却藏而不露的人。明显的,郑开是后者。王秋现在对于有野心的人并不反感,因为他们就是一群野心家,自然不反感同类人。更何况郑开再有野心也不过是个孙猴子而已。
王秋斟酌了一下用辞,才说道:“大师这些天过的还习惯?”
王秋回答:“过的还行……就是,有点闲得慌。”
王秋知道是郑开在试探大明打算怎么用他了,说道:“大师既然觉得清闲,现在倒真的有必须大师出马才能解决的事情。”
郑开精神大振,“不知大人让我干什么?小人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王秋打断他的忠心告白,“我们希望你潜回大陆,继续发动群众,为反攻大陆作准备。”
郑开立即苦吧了脸,他来到台湾就是为了有个安稳舒适的生活,可不想再回去随时掉脑袋了。
王秋心中暗暗摇头,难怪这家伙历史上籍籍无名,虽然有野心却不肯冒险,外人连他的名字都大多不知,连他的徒孙林爽文都不如。
王秋心中暗自摇头,却说道:“大师自然可以以天地会总舵主的身份留在台湾,但可以派遣您的徒弟或信徒回大陆,平时给台湾提供信息,战时配合部队展开行动。我们每年也将安排合适的经费给大师,初步打算每年先给1000两白银,如果事业有所起色,会逐年增加。”
郑开抱着死道友不死贫道的心理,很愉快的答应了王秋的要求,将他的徒弟全部派回大陆,只给了500两经费,这还是为了安抚各徒弟好为他办事,否则,一两都不会给。当然,这一点王秋并不知道,也无需知道。
为了加强对台湾的控制,在后面的几年里,从云贵与川西等地,还陆续有大量的大明遗民迁入台湾,形势大好。(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