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章刘宝瑞相声专区之官场斗系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龙王殿、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特种奶爸俏老婆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a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乾隆这个气呀。生谁的气呀?生和申的气!因为和申是他的宠臣哪。心说,昨天我给你纸条儿的时候,让你回家琢磨琢磨。你就琢磨了些这个——黄瓜茄子一齐数?嘿!和申哪,和申,我是真要往上捧你呀,你不给我作脸哪。我想把你捧得忽悠忽悠的,你偏把我摔得叭碴叭碴的!
又一琢磨,看来和申跟刘墉,俩人这劲儿拧得够大的啦,面和心不合呀。这不行啊。这一文一武,一满一汉,是朕的左膀右臂呀。别窝儿里反,自己掐自己呀!长此下去要耽误我的国事啊。嗯,我得找个机会给他们俩调解调解赶早不赶晚儿,干脆,就今儿吧。
于是传旨,下朝别走,在“保和殿”赐宴。
哎,一块儿吃顿饭,
皇上吃饭叫“御宴”又叫“圣宴”那排场大啦。讲究吃一、看二、眼观三。什么叫“吃一、看二、眼观三”呢?就是有吃的菜,有看的菜,有观的菜。
那位说了“看”和“观”还不一样吗?
哎,不一样。看的菜,是端上来看一眼就搞撤下去;观的菜,是摆那儿不动。
刘墉一听在保和殿赐宴,当时就烦了。为什么呢?跟皇上一块儿吃饭,不是享清福,纯粹受洋罪!怎么?头一样儿,不能入座,得站着吃,跟皇上平起平坐?那哪儿行啊!二一样儿,礼节繁琐,得行六肃礼。什么叫六肃礼呀?
就是请一个安,磕仨头。连着请三回安,磕九个头。哎,就是常说得那个“三拜九叩”三拜九叩折腾完了,吃吃块绿豆糕!
哎,您瞧这麻烦劲儿!
刘墉不管怎么烦,也得去呀。刘墉、和申一起来到了保和殿,见驾完毕。乾隆就说了:
“和申、刘墉,你们两个人,一满一汉,俩中堂,是朕的左膀右臂,今日赐同桌进膳,免去一切君臣之礼,不必拘束。”
刘墉心说,嗯,这还不错,要是吃口菜,谢回恩,磕仨头,这顿饭吃不完就磕晕啦!
仨人往那儿一坐,太监忙上啦。第一道菜是看菜。端上来,是用江米面做的一个“山”上边儿用鸡蛋黄儿摆了四个字“万里江山”就看乾隆把筷子拿起来,把这四个字儿一抹,又端下去啦。这叫“万里江山一扫平”
接着是观菜,不搁眼前头的桌子上,摆在旁边儿一个条案上,一拉溜十三个双耳海碗,每个碗上都坠一个银牌儿,牌儿上有省名儿。当时全国南七北六十三省,十三个菜代表十三省。十三个海碗上齐了,表示“四海安宁”如果哪个省出事了,丢了一个省,就上十二个碗。皇上一看,明白了,赶紧兵征讨。要丢三个省,上十碗;丢五个省,上八碗;丢十个省,上三碗;全丢了,那皇上就甭吃啦!
吃的菜,一共是三百六十样儿,代表一年三百六十天。这三百六十样儿菜要占十个字,是:咸、甜、酥、软、脆、麻、辣、嫩、鲜、香。
哎,您看多讲究!不象我们家吃饭,要解馋——辣和咸!
哎,就俩字儿!
所有的菜都上齐了,乾隆就说了:
“二位爱卿,不必拘礼,吃吧。”
和申一瞅,菜这么多,圆桌面儿挺大,哎?远处的菜够不着啊!平日皇上是怎么吃得呀?
您说什么?噢,让小太监夹菜往嘴里送。哎,那哪儿成啊!
皇上一指“我吃那个”小太监忙说“遵旨”夹起一筷子来“请万岁张嘴”这不是皇上吃饭,这是托儿所阿姨喂孩子!
乾隆光说吃,可不动筷子。哎,就见有个太监手里拿个小碟儿,把每个菜都往碟儿里拨点儿,当着皇上的面儿吃了。这位叫“尝膳太监”专门儿“尝膳”的。那年月,皇上总疑心别人害他,怕菜里有毒,弄个尝膳太监一样儿吃一点儿。吃完没事儿,哎,皇上再吃。要不怎么叫“圣(剩)宴”呢。圣宴、圣宴,就是尝膳太监吃剩下的宴!
尝膳太监尝完了,乾隆这才动筷子。开始吃了,和申明白啦。怎么?赶情这桌子心儿会转。哪个菜转到皇上眼头里,爱吃,夹一筷子;不爱吃,让过去。嘿!这玩艺儿不错。而且转的度也合适,不快不慢。为什么呢?不能慢了,皇上想吃对过儿的那个菜,俩钟头没转过来,那哪儿行啊?!可转得快了也不行,转快了,噌!菜荡甩皇上一腮帮子!
嗐!那受得了吗?!
虽然乾隆说了不拘礼节,可也不能跟在家吃饭一样,那么随便。比如夹菜,只能“骑马夹”不能“抬轿夹”什么叫骑马夹呢?就是用筷子在菜浮头略微夹一点儿,意思一下就行了。抬轿夹呢?是拿筷子抄底儿,这相儿(学状)——
哎,那也太下作啦!
吃着吃着,乾隆忽然灵机一动:
“哎,二位爱卿,你们俩在此陪朕用膳,可你们府内也必然将午饭备妥。这样吧,你们俩打人回去,把家里预备的菜,各拿一样儿来,朕当也尝尝你们吃什么?”
和申、刘墉忙站起来,口称:
“遵旨。”
哎,各自打人回家拿菜去了。
功夫不大,和申府的圆笼抬到了。小太监把圆笼打开一看,里边有个彩色的砝琅铜盒儿,盒儿是双层的,挂着钖拉里儿,下层有开水,为得保温。再把上层打开,里边儿是个砂锅。掀开盖儿一瞧:嗬!这份儿好看。红的是胡罗卜,黄的是笋片儿,绿的是菜叶儿,当间儿是一块豆腐。白绿相映,红黄互衬,粉白翠绿特别的漂亮。拿筷子一夹,嘿!豆腐里还有好些个小泥鳅鱼儿,是上下微曲,姿态各异。
乾隆没见过呀!就问了:
“和申,这菜叫什么呀?”
和申一琢磨,行了,这回该我显显能耐啦,别看刚才早朝回奏那八句话,我没答对。要论起“吃”来,嘿嘿,刘罗锅儿!你可就差远啦!忙说:
“主子,此菜名为‘白蛇进洞’。是用活鱼养在蛋清以内,待鱼腹内中,脏物吐净,方能入锅。先用冷水兑好调料,配齐菜肴,放置豆腐一块。锅底加温,活鱼难受其热,便钻入豆腐之内,故名叫‘白蛇进洞’。”
乾隆听他这么一说,高兴了:
“嗯,独出心裁,别具一格,颜色淡雅,菜叶儿清鲜,堪称上品,好!”和申一瞧皇上直夸他,更得意了。冲刘墉一撇嘴:
“刘中堂,‘白蛇进洞’,您有何见教啊?”
刘墉一听,噢,整天不干正事儿,净琢磨“吃”啦,还美哪。
“啊,和中堂,您乃信佛之人,当以慈善为本,活鱼入锅,汤沸而亡,于心可忍吗?”
和申说:“它这个那什么它啊,熟了就好了。”
哎,刘墉心说,可不熟了就好了嘛。熟了你好了!
正说着哪,刘墉府的菜也送到了。
刘墉说:“万岁,和中堂有‘白蛇进洞’,臣今奉献一菜,名曰:‘青龙探海’!”
和申愣啦,没听说有“青龙探海”呀!等把菜端上来,和申一瞅:哟!敢情就是小葱儿蘸甜面酱啊?!
就听刘墉说:
“万岁,此菜名曰‘青龙探海’。俗称羊角葱蘸甜面酱。您别看这是民间乡里的吃儿,要吃长了,能清脑提神,活血通气,开胃健脾,增加食欲“
和申一听,哎,你这儿卖大力丸哪!
乾隆还真撅了根儿葱,一蘸酱,搁嘴里一嚼,嘿!辣味儿冲鼻子。连说:
“好!通七窍,开脾胃,太好了!来呀,添饭!”
皇上一说添饭,小太监口称:
“遵旨。”
把碗撤下去啦。功夫不大,捧上一个描金漆盒儿,里边儿摆个空碗儿,往皇上面前一跪:
“万岁,圣体要紧!”
哎,不给吃。宫里有规矩,一天三顿,一顿一碗,多一点儿也不给吃。怎么?怕皇上撑着!
乾隆让葱辣的,还想吃(饭)呀,又说了:
“添饭。”
“嗻!”
一会儿回来了,还是个空碗儿:
“万岁,圣体要紧。”
乾隆急啦,
(大声)“添饭!”
这回不敢不添了。等端过来您再瞧——添了六个米粒儿!
好嘛,他这儿喂蛐蛐哪!
今天是皇上想多吃一点儿,太监不给。那么要想少吃呢?也不行。真要剩半碗饭,麻烦啦。怎么?万岁“中焦堵塞、食欲不振”得赶紧传太医,诊脉开方。结果少吃半碗米饭,得多喝三付汤药!
哎。您瞧这倒霉劲儿!
小葱儿蘸酱,又利口、又开胃。乾隆是越吃越爱吃。就说了:
“看来民间乡里之菜,别有风味儿啊。哎,明天咱们体察一下民情,微服私访一番,如何?”
和申、刘墉同时说:
“谨遵圣命。”
“好!明儿咱们仨来趟玉泉山。今儿哪,我也不白吃你们的,朕这儿也有一个特殊名菜。什么呢?‘清蒸鲥鱼’。不过不多,今晨贡来三尾。一尾奉献太后了。一尾朕自用之。剩一尾现赐于二位爱卿分食。怎么样?”
有人问了,怎么才进贡来三条鱼呀?
哎,这您不知道。可您看鲥鱼的“鲥”字儿,念“鲥”就说明这种鱼有时间性。平时没有,只在端阳节之前才见。出水就死,还不能搁,一天色变,二天香变,三天味变。不能吃了。况且,只产于江苏镇江,别地儿没有。鲥鱼——味美绝伦。历来是贡上的贡品。
可镇江离北京两千五百多里哪,那年月,又没火车,又没飞机,怎么送啊?哎,有主意。二十里为一站,夜悬灯、日挂旗,逐站接应,飞马传递。有一天一夜就到北京了。送不能就送三条啊,几十匹马,驮几百条哪。可等到北京一看哪,虽说加了冰啦,冰镇着,可除了变色儿的、变味儿的,挑来挑去,就剩三条了。
物以稀为贵蚜,越少越值钱嘛。三条鱼,太后一条,皇上一条,和申、刘墉分一条。这是多大荣耀啊!怎么分哪?照理说是从脊梁背儿上划开,一人一半儿。
刘墉琢磨上了“清蒸时鱼”让和申吃了,这不糟践好东西吗?我得想个主意。嗯哎,他想出一条儿嘎咕主意来!
“启奏万岁,为臣只吃鱼头,鱼身让与和中堂享用。”
乾隆纳闷儿了,吃鱼都吃中段儿啊,哪儿有爱啃鱼头的呀?
“刘墉,你为何争食鱼头?”
“万岁,鲥鱼之头,非同一般。吃了,能增智力,长学问,为臣思路迟钝,故而愿吃鱼头。”
乾隆心说,什么?你罗锅儿一动就一个主意,还思路迟顿哪!亏心不亏心哪!
和申一听,怎么着?吃鱼头能增智力、长学问。嗯,这鱼头可不能让罗锅儿吃了。本来他就脑筋快、学问高,再吃了鱼头,那往后我就更不行啦!忙说:
“刘中堂,您才智过人,满朝皆知,这鱼头,还是让我吃吧!”
“唉,和中堂,不必过谦,鱼头还是我吃吧。”
和申一琢磨:“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得了,我先下手吧!
“不,不不,还是我吃吧,我吃吧”
一边儿说着,和申就把鱼头夹过来了。别提心里多高兴了。夹起来就啃。是越啃越觉着不对劲儿。怎么?又扎嘴,又划嗓子。可巧,鱼头后边还联着一小块儿肉。拿筷子抠出来一吃,嗬!这个鲜哪!和申后悔的当时眼泪差点儿下来。怎么?就这么一点儿鱼肉,是满口清香啊。再一看刘墉,这么会儿功夫,吃得就剩下个鱼尾巴了。和申明白了,上当啦!一转身儿给乾隆跪下了:
“启禀主子,刘墉诡言吃鱼头能长学问,奴才信以为真。谁知,鱼头骨硬刺多,扎嘴划腮。鱼身才是美味佳品。刘墉竟然戏耍国家大臣,望万岁给奴才作主。”
乾隆一听,心说,刘墉你怎么这么不开眼哪!干嘛蒙他那份儿鱼吃啊?这得问问:
“刘墉!”
“臣在。”
“为何谎言吃鱼头——可长学问?”
“万岁,为臣没说瞎话,吃鱼头确实能够长学问。”
“什么?吃鱼头确实能长学问?”
“不错。”
“怎么见得?”
“您瞧,和中堂啃了半拉鱼头就知道不如鱼身子好吃,这不是学问见长吗?”
和申一听,噢,就长这学问哪!
乾隆这个气呀。生谁的气呀?生和申的气!因为和申是他的宠臣哪。心说,昨天我给你纸条儿的时候,让你回家琢磨琢磨。你就琢磨了些这个——黄瓜茄子一齐数?嘿!和申哪,和申,我是真要往上捧你呀,你不给我作脸哪。我想把你捧得忽悠忽悠的,你偏把我摔得叭碴叭碴的!
又一琢磨,看来和申跟刘墉,俩人这劲儿拧得够大的啦,面和心不合呀。这不行啊。这一文一武,一满一汉,是朕的左膀右臂呀。别窝儿里反,自己掐自己呀!长此下去要耽误我的国事啊。嗯,我得找个机会给他们俩调解调解赶早不赶晚儿,干脆,就今儿吧。
于是传旨,下朝别走,在“保和殿”赐宴。
哎,一块儿吃顿饭,
皇上吃饭叫“御宴”又叫“圣宴”那排场大啦。讲究吃一、看二、眼观三。什么叫“吃一、看二、眼观三”呢?就是有吃的菜,有看的菜,有观的菜。
那位说了“看”和“观”还不一样吗?
哎,不一样。看的菜,是端上来看一眼就搞撤下去;观的菜,是摆那儿不动。
刘墉一听在保和殿赐宴,当时就烦了。为什么呢?跟皇上一块儿吃饭,不是享清福,纯粹受洋罪!怎么?头一样儿,不能入座,得站着吃,跟皇上平起平坐?那哪儿行啊!二一样儿,礼节繁琐,得行六肃礼。什么叫六肃礼呀?
就是请一个安,磕仨头。连着请三回安,磕九个头。哎,就是常说得那个“三拜九叩”三拜九叩折腾完了,吃吃块绿豆糕!
哎,您瞧这麻烦劲儿!
刘墉不管怎么烦,也得去呀。刘墉、和申一起来到了保和殿,见驾完毕。乾隆就说了:
“和申、刘墉,你们两个人,一满一汉,俩中堂,是朕的左膀右臂,今日赐同桌进膳,免去一切君臣之礼,不必拘束。”
刘墉心说,嗯,这还不错,要是吃口菜,谢回恩,磕仨头,这顿饭吃不完就磕晕啦!
仨人往那儿一坐,太监忙上啦。第一道菜是看菜。端上来,是用江米面做的一个“山”上边儿用鸡蛋黄儿摆了四个字“万里江山”就看乾隆把筷子拿起来,把这四个字儿一抹,又端下去啦。这叫“万里江山一扫平”
接着是观菜,不搁眼前头的桌子上,摆在旁边儿一个条案上,一拉溜十三个双耳海碗,每个碗上都坠一个银牌儿,牌儿上有省名儿。当时全国南七北六十三省,十三个菜代表十三省。十三个海碗上齐了,表示“四海安宁”如果哪个省出事了,丢了一个省,就上十二个碗。皇上一看,明白了,赶紧兵征讨。要丢三个省,上十碗;丢五个省,上八碗;丢十个省,上三碗;全丢了,那皇上就甭吃啦!
吃的菜,一共是三百六十样儿,代表一年三百六十天。这三百六十样儿菜要占十个字,是:咸、甜、酥、软、脆、麻、辣、嫩、鲜、香。
哎,您看多讲究!不象我们家吃饭,要解馋——辣和咸!
哎,就俩字儿!
所有的菜都上齐了,乾隆就说了:
“二位爱卿,不必拘礼,吃吧。”
和申一瞅,菜这么多,圆桌面儿挺大,哎?远处的菜够不着啊!平日皇上是怎么吃得呀?
您说什么?噢,让小太监夹菜往嘴里送。哎,那哪儿成啊!
皇上一指“我吃那个”小太监忙说“遵旨”夹起一筷子来“请万岁张嘴”这不是皇上吃饭,这是托儿所阿姨喂孩子!
乾隆光说吃,可不动筷子。哎,就见有个太监手里拿个小碟儿,把每个菜都往碟儿里拨点儿,当着皇上的面儿吃了。这位叫“尝膳太监”专门儿“尝膳”的。那年月,皇上总疑心别人害他,怕菜里有毒,弄个尝膳太监一样儿吃一点儿。吃完没事儿,哎,皇上再吃。要不怎么叫“圣(剩)宴”呢。圣宴、圣宴,就是尝膳太监吃剩下的宴!
尝膳太监尝完了,乾隆这才动筷子。开始吃了,和申明白啦。怎么?赶情这桌子心儿会转。哪个菜转到皇上眼头里,爱吃,夹一筷子;不爱吃,让过去。嘿!这玩艺儿不错。而且转的度也合适,不快不慢。为什么呢?不能慢了,皇上想吃对过儿的那个菜,俩钟头没转过来,那哪儿行啊?!可转得快了也不行,转快了,噌!菜荡甩皇上一腮帮子!
嗐!那受得了吗?!
虽然乾隆说了不拘礼节,可也不能跟在家吃饭一样,那么随便。比如夹菜,只能“骑马夹”不能“抬轿夹”什么叫骑马夹呢?就是用筷子在菜浮头略微夹一点儿,意思一下就行了。抬轿夹呢?是拿筷子抄底儿,这相儿(学状)——
哎,那也太下作啦!
吃着吃着,乾隆忽然灵机一动:
“哎,二位爱卿,你们俩在此陪朕用膳,可你们府内也必然将午饭备妥。这样吧,你们俩打人回去,把家里预备的菜,各拿一样儿来,朕当也尝尝你们吃什么?”
和申、刘墉忙站起来,口称:
“遵旨。”
哎,各自打人回家拿菜去了。
功夫不大,和申府的圆笼抬到了。小太监把圆笼打开一看,里边有个彩色的砝琅铜盒儿,盒儿是双层的,挂着钖拉里儿,下层有开水,为得保温。再把上层打开,里边儿是个砂锅。掀开盖儿一瞧:嗬!这份儿好看。红的是胡罗卜,黄的是笋片儿,绿的是菜叶儿,当间儿是一块豆腐。白绿相映,红黄互衬,粉白翠绿特别的漂亮。拿筷子一夹,嘿!豆腐里还有好些个小泥鳅鱼儿,是上下微曲,姿态各异。
乾隆没见过呀!就问了:
“和申,这菜叫什么呀?”
和申一琢磨,行了,这回该我显显能耐啦,别看刚才早朝回奏那八句话,我没答对。要论起“吃”来,嘿嘿,刘罗锅儿!你可就差远啦!忙说:
“主子,此菜名为‘白蛇进洞’。是用活鱼养在蛋清以内,待鱼腹内中,脏物吐净,方能入锅。先用冷水兑好调料,配齐菜肴,放置豆腐一块。锅底加温,活鱼难受其热,便钻入豆腐之内,故名叫‘白蛇进洞’。”
乾隆听他这么一说,高兴了:
“嗯,独出心裁,别具一格,颜色淡雅,菜叶儿清鲜,堪称上品,好!”和申一瞧皇上直夸他,更得意了。冲刘墉一撇嘴:
“刘中堂,‘白蛇进洞’,您有何见教啊?”
刘墉一听,噢,整天不干正事儿,净琢磨“吃”啦,还美哪。
“啊,和中堂,您乃信佛之人,当以慈善为本,活鱼入锅,汤沸而亡,于心可忍吗?”
和申说:“它这个那什么它啊,熟了就好了。”
哎,刘墉心说,可不熟了就好了嘛。熟了你好了!
正说着哪,刘墉府的菜也送到了。
刘墉说:“万岁,和中堂有‘白蛇进洞’,臣今奉献一菜,名曰:‘青龙探海’!”
和申愣啦,没听说有“青龙探海”呀!等把菜端上来,和申一瞅:哟!敢情就是小葱儿蘸甜面酱啊?!
就听刘墉说:
“万岁,此菜名曰‘青龙探海’。俗称羊角葱蘸甜面酱。您别看这是民间乡里的吃儿,要吃长了,能清脑提神,活血通气,开胃健脾,增加食欲“
和申一听,哎,你这儿卖大力丸哪!
乾隆还真撅了根儿葱,一蘸酱,搁嘴里一嚼,嘿!辣味儿冲鼻子。连说:
“好!通七窍,开脾胃,太好了!来呀,添饭!”
皇上一说添饭,小太监口称:
“遵旨。”
把碗撤下去啦。功夫不大,捧上一个描金漆盒儿,里边儿摆个空碗儿,往皇上面前一跪:
“万岁,圣体要紧!”
哎,不给吃。宫里有规矩,一天三顿,一顿一碗,多一点儿也不给吃。怎么?怕皇上撑着!
乾隆让葱辣的,还想吃(饭)呀,又说了:
“添饭。”
“嗻!”
一会儿回来了,还是个空碗儿:
“万岁,圣体要紧。”
乾隆急啦,
(大声)“添饭!”
这回不敢不添了。等端过来您再瞧——添了六个米粒儿!
好嘛,他这儿喂蛐蛐哪!
今天是皇上想多吃一点儿,太监不给。那么要想少吃呢?也不行。真要剩半碗饭,麻烦啦。怎么?万岁“中焦堵塞、食欲不振”得赶紧传太医,诊脉开方。结果少吃半碗米饭,得多喝三付汤药!
哎。您瞧这倒霉劲儿!
小葱儿蘸酱,又利口、又开胃。乾隆是越吃越爱吃。就说了:
“看来民间乡里之菜,别有风味儿啊。哎,明天咱们体察一下民情,微服私访一番,如何?”
和申、刘墉同时说:
“谨遵圣命。”
“好!明儿咱们仨来趟玉泉山。今儿哪,我也不白吃你们的,朕这儿也有一个特殊名菜。什么呢?‘清蒸鲥鱼’。不过不多,今晨贡来三尾。一尾奉献太后了。一尾朕自用之。剩一尾现赐于二位爱卿分食。怎么样?”
有人问了,怎么才进贡来三条鱼呀?
哎,这您不知道。可您看鲥鱼的“鲥”字儿,念“鲥”就说明这种鱼有时间性。平时没有,只在端阳节之前才见。出水就死,还不能搁,一天色变,二天香变,三天味变。不能吃了。况且,只产于江苏镇江,别地儿没有。鲥鱼——味美绝伦。历来是贡上的贡品。
可镇江离北京两千五百多里哪,那年月,又没火车,又没飞机,怎么送啊?哎,有主意。二十里为一站,夜悬灯、日挂旗,逐站接应,飞马传递。有一天一夜就到北京了。送不能就送三条啊,几十匹马,驮几百条哪。可等到北京一看哪,虽说加了冰啦,冰镇着,可除了变色儿的、变味儿的,挑来挑去,就剩三条了。
物以稀为贵蚜,越少越值钱嘛。三条鱼,太后一条,皇上一条,和申、刘墉分一条。这是多大荣耀啊!怎么分哪?照理说是从脊梁背儿上划开,一人一半儿。
刘墉琢磨上了“清蒸时鱼”让和申吃了,这不糟践好东西吗?我得想个主意。嗯哎,他想出一条儿嘎咕主意来!
“启奏万岁,为臣只吃鱼头,鱼身让与和中堂享用。”
乾隆纳闷儿了,吃鱼都吃中段儿啊,哪儿有爱啃鱼头的呀?
“刘墉,你为何争食鱼头?”
“万岁,鲥鱼之头,非同一般。吃了,能增智力,长学问,为臣思路迟钝,故而愿吃鱼头。”
乾隆心说,什么?你罗锅儿一动就一个主意,还思路迟顿哪!亏心不亏心哪!
和申一听,怎么着?吃鱼头能增智力、长学问。嗯,这鱼头可不能让罗锅儿吃了。本来他就脑筋快、学问高,再吃了鱼头,那往后我就更不行啦!忙说:
“刘中堂,您才智过人,满朝皆知,这鱼头,还是让我吃吧!”
“唉,和中堂,不必过谦,鱼头还是我吃吧。”
和申一琢磨:“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得了,我先下手吧!
“不,不不,还是我吃吧,我吃吧”
一边儿说着,和申就把鱼头夹过来了。别提心里多高兴了。夹起来就啃。是越啃越觉着不对劲儿。怎么?又扎嘴,又划嗓子。可巧,鱼头后边还联着一小块儿肉。拿筷子抠出来一吃,嗬!这个鲜哪!和申后悔的当时眼泪差点儿下来。怎么?就这么一点儿鱼肉,是满口清香啊。再一看刘墉,这么会儿功夫,吃得就剩下个鱼尾巴了。和申明白了,上当啦!一转身儿给乾隆跪下了:
“启禀主子,刘墉诡言吃鱼头能长学问,奴才信以为真。谁知,鱼头骨硬刺多,扎嘴划腮。鱼身才是美味佳品。刘墉竟然戏耍国家大臣,望万岁给奴才作主。”
乾隆一听,心说,刘墉你怎么这么不开眼哪!干嘛蒙他那份儿鱼吃啊?这得问问:
“刘墉!”
“臣在。”
“为何谎言吃鱼头——可长学问?”
“万岁,为臣没说瞎话,吃鱼头确实能够长学问。”
“什么?吃鱼头确实能长学问?”
“不错。”
“怎么见得?”
“您瞧,和中堂啃了半拉鱼头就知道不如鱼身子好吃,这不是学问见长吗?”
和申一听,噢,就长这学问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