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八章 暂停
推荐阅读:宇宙职业选手、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万相之王、星门、剑道第一仙、雪中悍刀行、剑来、一剑独尊、牧龙师、临渊行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a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说实话,于中并不想让年羹尧到印度。以那家伙的凶狠残暴,对付日本人最为合适,到南洋也可以,扔到印度就有些“大材小用”了。对付印度这个很难在实际上统一,性格实际上也十分软弱的国家,在康熙的众多儿子之中,于中一向认为,八面玲珑又不缺强硬手腕儿的老八才是最合适的人选,老九虽然差点儿,也算凑和。可是,康熙的做法总是让人感到难受。很显然,年羹尧是康熙用来预防他和九、十两个皇子的。那老家伙是想在印度玩个“三足鼎立”,用以确保清廷在这里的统治权。
不过,于中也知道,海军的出战并不是那么容易的。当年为了谋算日本,他就私下准备了好几年。而从中国沿海到印度更不比去打日本或者南洋诸岛,其间有太多的不可定数。尤其是离国土太远,没有十足的准备,康熙就算要派,也要等上一段时间。
可是,于中虽然明白康熙不会马上就派年羹尧过来,却也知道自己没有什么能够应对的法子。因为,他没有时间。太多的事情在等着他去做。
他首先要拿下富庶的旁庶普邦,尔后再侵吞莫卧儿王室的领地和财富,占据印度北部的大部分地区,来一个“挟莫卧儿以令印度”。就算这一招没有多少用处,也会有利于他们明正言顺的侵吞印度的其他地方。不过,等到稳定了最近可以占据的地区之后,他才能进一步向东发展,将所控制的领土向海边扩张。这些事情,一两年之内根本就不可能完成,而且,由于英国等西方势力的存在,到时他也必定需要年羹尧的水师来帮忙。并且,年羹尧的势力还不能小了才成。毕竟,英国那些西方国家的海战水平不是吹出来的,而是几百年千锤百炼出来的真材实料儿。如果真的发生冲突,必须全力以赴,容不得半分马虎大意。
不过,于中虽然知道,却也没有在这些方面纠缠太多的心思。印度毗邻中国,清廷只要敢下决心,任何人都休想轻易地在这里逍遥。以英国人目前在东方的实力,如果真的惹火了康熙,后果绝对难料。再加上印度的传统和各种问题,他也没有打算在这里建立什么势力。换一种说法,就是印度可以当作殖民地,却不能当作真正的国土。要不然,光是这里的宗教与民族矛盾就能让人烦不胜烦。毕竟,这也是一个有着数千年文化历史传承的国度,没那么容易就会被中华文化改变。就算能敢变,以中国文化的强大融合力,恐怕至少也需要一百年左右的时间才行。所以,别人想闹就闹去,反正他才懒得管。而且,以康熙的见识,如果只是想彻底控制住这里想必也不会有太大的麻烦。何况,只要打通了缅甸方面,再开出一条路来,中国可以更快的出兵到达这里,到时,无论是谁在印度,都得乖乖地小心中国的态度。而为了确保在印度的巨大利益,清廷也肯定会加强对中南半岛的控制,以防其从中捣鬼,而这种控制,最好的方法自然就是直接占领了。
所以,于中很快就把康熙这些安排所带来的不快给抛到了一边,专心进行自己的对印度北方的侵吞计划。
而就在于中想方设法的以最小的代价来换取自己的最大利益的时候,清廷在西北的战事也进入了尾声。
阿拉布坦趁着城破之时的混乱逃出了伊犁,躲到了俄罗斯人的阵营里。可是,对于他助战的请求,俄罗斯人却并不怎么热衷。事实上,俄罗斯并不太想与清廷交锋。他们本来的打算是威慑!以自家军队的威慑力让清军有所顾忌,放松对准葛尔的攻击,直至不得不退回原地。俄罗斯的想法很好。他们有这种想法是因为吃清朝的亏太多了。虽然他们也曾从中得益,借助跟荷兰等国的交易,成功聚集了大笔的财富,并且顺势发展了自己,还取得了梦寐以求了几百年的出海口。成了欧洲各国不得不侧目而视的北方强国。可是,同样的,他们也失去了很多,尤其是领土。虽然被清廷割去的那些领土上人烟稀少,可是,看到国家面积募地减少了那么大的一部分,俄罗斯人的感觉却并不太好。尤其是经过几年跟西欧各国的交战,他们的国库消耗已经十分严重,再加上清朝人对南方航道的开发,西伯利亚商道的利益也越来越少。他们就更加感觉自己吃了亏。
不过,清朝终究是个庞然大物。所以,那位夺了弟弟彼德的皇位,取而代之成为俄罗斯一代英明女沙皇的苏菲娅公主最后否决了臣下重新夺回东部领土的建议,转而改为扶持准葛尔!并与准葛尔新可汗阿拉布坦秘密签定了互助合约。事实上,苏菲娅一直以为,先前俄罗斯没能完全的支持实力比阿拉布坦还要强大的葛尔丹,使之最终被康熙得以集中全力击败根本就是一个大大的失策。如果不是那时候的犹豫与袖手旁观,说不定现在清朝繁荣昌盛的满洲之地已经成了俄罗斯人的囊中之物,准葛尔人说不定也正在中国的内地跟康熙斗个不亦乐乎呢。俄罗斯在东方的局势又哪会闹到让人这么烦恼的地步?
但是,苏菲娅却忘记了蒙古人的本性是什么样的,那是一个将“征服”几乎刻在血液里的民族。而且,得到了俄罗斯暗中支持的阿拉布坦太过于嚣张了。屡屡侵犯他人。这使得苏菲娅十分不高兴。女沙皇需要的是一个钉子,或者是一面固定的墙。她不喜欢一枚不受控制的棋子。尤其是葛尔丹当年还曾经率众到达过黑海,而阿拉布坦表现的又似乎比葛尔丹更加心急和激进,这就更让俄罗斯人在支持准葛尔的同时也一直在保持警惕。这种警惕表现在了武器的供给上,由于害怕一不小心养出一条狼来,所以,俄罗斯人除了供应少量的火器弹药给阿拉布坦的亲兵之外,其余的一概不谈。结果,当装备了强大火力的清军来攻的时候,阿拉布坦为了避免损失,只好收缩兵力,龟缩在伊犁防守,把俄罗斯人提出的阶梯式防御,拖延时间的建议给扔到了一边。而在此时,有感于清廷的扩张势头太猛的俄罗斯人虽然也曾想过“警示”一下清廷,不要太过于触摸他们的底限,可是,土尔扈特人的回归却打乱了他们的军事布署。也使得他们派兵援助准葛尔的想法只能流于空谈。要不是土尔扈特人这些年一直在逐步东迁,距离清军所控制的唐努乌梁海一带已经没有先前那么远,相信,就算阿拉布坦被飞扬古他们轰成了渣子,俄军也赶不到准葛尔。
不过,即使因为土尔扈特进入了清朝的领土而使得俄军不得不放弃追剿,可是,准葛尔这么一个缓冲却不能不救。按苏菲娅的大政策,俄罗斯军队统帅米罗斯拉夫斯基必须想方设法保住准葛尔,以免最近这几年显得气势汹汹的清廷可以直接威胁俄罗斯。毕竟,准葛尔和清朝,谁更具威胁性一目了然。
而说起这位米罗斯拉夫斯基,此人是苏菲娅的情夫之一,在十七年前,曾经与另外一名叫做纳雷什金的俄罗斯将军带领大军,趁着瑞典国王卡尔十二世率领国中主力侵入波兰的时候,占领了波罗的海沿岸诺特堡、尼恩尚茨、扬堡、科波里耶和纳尔瓦等要塞,为俄国开辟了第一批的出海口。是俄罗斯最出色的将领之一。这一次,既要追剿土尔扈特人,又有可能要与清朝对战,所以苏菲娅才让他亲自率军前来。然而,米罗斯拉夫斯基的性情虽然谨慎,可这一回打的数十万土尔扈特人频频逃窜,已经有些骄傲了。尤其是他的手下,更是如此。结果,统领哥萨克骑兵的齐洛诺夫受到飞扬古引诱,损失了一大半的人马。要不是因为哥萨克也是俄军的炮灰部队之一,并非军中的正式编制,米罗斯拉夫斯基都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承担得起这种后果。(哥萨克不是民族,是由多种民族的人聚集起来的,几乎纯为战斗而生的族群,虽接受军费却不是正规部队。哥萨克,意为自由人。)
但是,从齐洛诺夫的描述,米罗斯拉夫斯基却不得不对清军的战斗力小心起来。结果,因此错过了援救阿拉布坦的良机,导致了准葛尔的最终灭亡。
不过,到了这种地步,米罗斯拉夫斯基的任务已经失败,自然就更加不可能为了阿拉布坦这个光杆司令而拿自己的大军跟清军硬碰硬了。清军可是有十数万,而他只有五万。双方也都是远征军,在准葛尔都没有地利。再者,清军也不是以前了。以往的时候,雅克萨的少数俄军凭借火器就能跟十倍甚至百倍的清军相抗衡,稳守城池,可这一回却是清军占据了城池,而且同样也装备了大量威力巨大的火器。米罗斯拉夫斯基就是傻子也知道对方的不好惹。而且苏菲娅也没有让他跟清军玩儿这种硬仗,他就算有心,也不敢冒着产生巨大伤亡的危险开战。何况,如果战败了呢?
就这样,在相互对峙的几个月的时间,得到了莫斯科的命令之后,米罗斯拉夫斯基终于撤军了。不过,老米同学并没有能将阿拉布坦一起带走。或许是因为刚刚失去了自己的国家,阿拉布坦有些不够冷静,认为是俄国人的不守诚信违反了互助条约和他们军队的迟到才导致了自己的失败。所以,在得知有一些准葛尔军人逃出了清军的控制范围,正在某个地方集结等着自己的时候,他立即就心动了。由于不想自己的势力再受到米罗斯拉夫斯基的左右,所以,他也没有跟对方商量,在确定了那不是一个骗局之后,就立即出发去寻找自己的部队了。结果,就在路上,被葛尔丹的女婿、清廷的天山将军穆萨尔和土尔扈特部人马给逮了。全家老小,只有留在后方跟俄国人周旋的长子策凌(此策凌非彼策零)得以逃脱。
至此,中国西北部最强大同时也最不稳定的一个势力被消灭了。康熙接受费老头的建议,将此地命名为“新疆”,以乌鲁木齐为首府,置自治衙门,增设伊犁将军。同时,将回归的土尔扈特部安置在了新疆外围一带,并将收服的准葛尔部众补充了一部分过去。
而从那以后,清廷与俄罗斯再没有过任何一次大规模交手。土尔扈特因为并没有被清廷收入疆内,活动范围自然也就大了一些。再加上跟俄罗斯有那点儿深仇大恨,自然不可能轻易就放过了。所以一直跟俄罗斯掐来掐去。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退回中国境内。让俄罗斯咬牙带切齿却也无可奈何。后来,苏菲娅去世,其弟伊万登位。俄罗斯少了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再加上苏菲娅在世时并没有进行过工业体制的改革,结果,俄罗斯国力迅速衰落。再加上农奴起义和欧洲又一次燃起的战火从中影响,俄罗斯可谓苦不堪言。而土尔扈特却抓住时机,在清廷的暗助下,顺利的将所控制的地域推到了高加索一带,并成立了土尔扈特汗国,硬生生地把俄罗斯的领土从亚欧分界线处切开了。不过,这个新兴的蒙古汗国却无法成为中国的威胁。一方面,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俄罗斯自然不可能放过自己的仇敌,另一方面却是因为阿拉布坦之子策凌也不是省油的灯。在逃脱了清军和仇敌的追捕之后,这位准葛尔的直系继承人又重新聚集起了自己的一些部众,在新疆之外很快发展起了自己的势力,与抓了他老爹的帮凶土尔扈特之间征战不休,成功的遏制了土尔扈特的发展。在清廷有意无意的扶持下,又重新建立了准葛尔汗国,与土尔扈特汗国一南一北长年对峙。(策凌曾向雍正宣战,确实是一个杰出的首领)
而除了这些之外,由于清廷的强势介入,日本方面的两大势力,天皇和幕府两方不得不暂时休战,一方面休养生息,一方面准备给敌人以致命一击。而老八胤禩虽然不满康熙对自己的安排,却也知道必须表现的好一些才有可能重新获得康熙的欢心。所以,在其中全力斡旋,事后竟至累得病倒。康熙也不为己甚,下旨将其接回奉天休养,同时晋封为郡王,为诸皇子之中第二个受封为王之人,一时之间,行情竟再次看涨。消息传出,也把在印度的老九胤禟吓得不轻。而天皇与幕府的停战却并不代表着日本人的苦难就此过去。由于国中的战争气氛依旧极浓,日本平民的避战情绪也在高涨。虽然以日本的民情,这些平民大规模向统治者叫板的可能性不是很高,可是,这也为清廷提供了机会。虽然费老头当初的提议获得了佟国维等人的反对,可是,在这种情况下,依然有大批的日本平民被清廷或者是来自中国的商人带离了家乡。这些人要么被带往中国内地,要么被带往南洋,要么被送到了北美。他们最终的结局,男的就是成为廉价雇工、荒地的开垦者、矿工亦或是仆从军士兵;女的,好运点儿的嫁到国外成为人妻,不幸的,就是——妓女。
而就在胤禩将日本的两大势力摆平后不久,年羹尧也接到了康熙的圣旨,带领大部福建水师南下,先往广州,再往吕宋,组成联合舰队,待准备充分,时机到达之后便越过马六甲海峡,前往印度参予做战。日本则留给满洲水师负责看管。
……
不过,到了这个时候,清廷也开始遇到了一点儿麻烦。几年的连续用兵虽然稳固了国家的统治,拓展了疆土,开辟了不少的财源,可是,打仗要钱,稳定疆土要钱,赈灾救民要钱,各地的工程建设都要钱……所以,清廷好不容易丰盈起来的国库又消耗掉了大半。这还是因为于中两次攻打他国为清廷减少了许多的负担的缘故,要不然,那些战事能不能如此顺利的进行还是两说。而且,康熙平定诸皇子的争斗也使得官场发生了许多的震动,这也需要时间平复。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清朝又平静了下来,各种事情都暂时告一段落。只是,没有人能知道这场平静能维持多久。因为在这段时间,经历了这许多的事情,许多人的心都变得躁动起来。
不过,所有的这些都不能阻止于中在印度北方的战事。因为,除了必要的火器,于中的所有支出都是出自印度北方邦,甚至还包括数万本地出身的数万兵丁。也就是说,于中所发动的战争,没有消耗掉清廷的一分银钱。这种情况虽然在攻打日本的时候就已经有了,可是,直到这一回,清廷的大臣们才真正注意到。
说实话,于中并不想让年羹尧到印度。以那家伙的凶狠残暴,对付日本人最为合适,到南洋也可以,扔到印度就有些“大材小用”了。对付印度这个很难在实际上统一,性格实际上也十分软弱的国家,在康熙的众多儿子之中,于中一向认为,八面玲珑又不缺强硬手腕儿的老八才是最合适的人选,老九虽然差点儿,也算凑和。可是,康熙的做法总是让人感到难受。很显然,年羹尧是康熙用来预防他和九、十两个皇子的。那老家伙是想在印度玩个“三足鼎立”,用以确保清廷在这里的统治权。
不过,于中也知道,海军的出战并不是那么容易的。当年为了谋算日本,他就私下准备了好几年。而从中国沿海到印度更不比去打日本或者南洋诸岛,其间有太多的不可定数。尤其是离国土太远,没有十足的准备,康熙就算要派,也要等上一段时间。
可是,于中虽然明白康熙不会马上就派年羹尧过来,却也知道自己没有什么能够应对的法子。因为,他没有时间。太多的事情在等着他去做。
他首先要拿下富庶的旁庶普邦,尔后再侵吞莫卧儿王室的领地和财富,占据印度北部的大部分地区,来一个“挟莫卧儿以令印度”。就算这一招没有多少用处,也会有利于他们明正言顺的侵吞印度的其他地方。不过,等到稳定了最近可以占据的地区之后,他才能进一步向东发展,将所控制的领土向海边扩张。这些事情,一两年之内根本就不可能完成,而且,由于英国等西方势力的存在,到时他也必定需要年羹尧的水师来帮忙。并且,年羹尧的势力还不能小了才成。毕竟,英国那些西方国家的海战水平不是吹出来的,而是几百年千锤百炼出来的真材实料儿。如果真的发生冲突,必须全力以赴,容不得半分马虎大意。
不过,于中虽然知道,却也没有在这些方面纠缠太多的心思。印度毗邻中国,清廷只要敢下决心,任何人都休想轻易地在这里逍遥。以英国人目前在东方的实力,如果真的惹火了康熙,后果绝对难料。再加上印度的传统和各种问题,他也没有打算在这里建立什么势力。换一种说法,就是印度可以当作殖民地,却不能当作真正的国土。要不然,光是这里的宗教与民族矛盾就能让人烦不胜烦。毕竟,这也是一个有着数千年文化历史传承的国度,没那么容易就会被中华文化改变。就算能敢变,以中国文化的强大融合力,恐怕至少也需要一百年左右的时间才行。所以,别人想闹就闹去,反正他才懒得管。而且,以康熙的见识,如果只是想彻底控制住这里想必也不会有太大的麻烦。何况,只要打通了缅甸方面,再开出一条路来,中国可以更快的出兵到达这里,到时,无论是谁在印度,都得乖乖地小心中国的态度。而为了确保在印度的巨大利益,清廷也肯定会加强对中南半岛的控制,以防其从中捣鬼,而这种控制,最好的方法自然就是直接占领了。
所以,于中很快就把康熙这些安排所带来的不快给抛到了一边,专心进行自己的对印度北方的侵吞计划。
而就在于中想方设法的以最小的代价来换取自己的最大利益的时候,清廷在西北的战事也进入了尾声。
阿拉布坦趁着城破之时的混乱逃出了伊犁,躲到了俄罗斯人的阵营里。可是,对于他助战的请求,俄罗斯人却并不怎么热衷。事实上,俄罗斯并不太想与清廷交锋。他们本来的打算是威慑!以自家军队的威慑力让清军有所顾忌,放松对准葛尔的攻击,直至不得不退回原地。俄罗斯的想法很好。他们有这种想法是因为吃清朝的亏太多了。虽然他们也曾从中得益,借助跟荷兰等国的交易,成功聚集了大笔的财富,并且顺势发展了自己,还取得了梦寐以求了几百年的出海口。成了欧洲各国不得不侧目而视的北方强国。可是,同样的,他们也失去了很多,尤其是领土。虽然被清廷割去的那些领土上人烟稀少,可是,看到国家面积募地减少了那么大的一部分,俄罗斯人的感觉却并不太好。尤其是经过几年跟西欧各国的交战,他们的国库消耗已经十分严重,再加上清朝人对南方航道的开发,西伯利亚商道的利益也越来越少。他们就更加感觉自己吃了亏。
不过,清朝终究是个庞然大物。所以,那位夺了弟弟彼德的皇位,取而代之成为俄罗斯一代英明女沙皇的苏菲娅公主最后否决了臣下重新夺回东部领土的建议,转而改为扶持准葛尔!并与准葛尔新可汗阿拉布坦秘密签定了互助合约。事实上,苏菲娅一直以为,先前俄罗斯没能完全的支持实力比阿拉布坦还要强大的葛尔丹,使之最终被康熙得以集中全力击败根本就是一个大大的失策。如果不是那时候的犹豫与袖手旁观,说不定现在清朝繁荣昌盛的满洲之地已经成了俄罗斯人的囊中之物,准葛尔人说不定也正在中国的内地跟康熙斗个不亦乐乎呢。俄罗斯在东方的局势又哪会闹到让人这么烦恼的地步?
但是,苏菲娅却忘记了蒙古人的本性是什么样的,那是一个将“征服”几乎刻在血液里的民族。而且,得到了俄罗斯暗中支持的阿拉布坦太过于嚣张了。屡屡侵犯他人。这使得苏菲娅十分不高兴。女沙皇需要的是一个钉子,或者是一面固定的墙。她不喜欢一枚不受控制的棋子。尤其是葛尔丹当年还曾经率众到达过黑海,而阿拉布坦表现的又似乎比葛尔丹更加心急和激进,这就更让俄罗斯人在支持准葛尔的同时也一直在保持警惕。这种警惕表现在了武器的供给上,由于害怕一不小心养出一条狼来,所以,俄罗斯人除了供应少量的火器弹药给阿拉布坦的亲兵之外,其余的一概不谈。结果,当装备了强大火力的清军来攻的时候,阿拉布坦为了避免损失,只好收缩兵力,龟缩在伊犁防守,把俄罗斯人提出的阶梯式防御,拖延时间的建议给扔到了一边。而在此时,有感于清廷的扩张势头太猛的俄罗斯人虽然也曾想过“警示”一下清廷,不要太过于触摸他们的底限,可是,土尔扈特人的回归却打乱了他们的军事布署。也使得他们派兵援助准葛尔的想法只能流于空谈。要不是土尔扈特人这些年一直在逐步东迁,距离清军所控制的唐努乌梁海一带已经没有先前那么远,相信,就算阿拉布坦被飞扬古他们轰成了渣子,俄军也赶不到准葛尔。
不过,即使因为土尔扈特进入了清朝的领土而使得俄军不得不放弃追剿,可是,准葛尔这么一个缓冲却不能不救。按苏菲娅的大政策,俄罗斯军队统帅米罗斯拉夫斯基必须想方设法保住准葛尔,以免最近这几年显得气势汹汹的清廷可以直接威胁俄罗斯。毕竟,准葛尔和清朝,谁更具威胁性一目了然。
而说起这位米罗斯拉夫斯基,此人是苏菲娅的情夫之一,在十七年前,曾经与另外一名叫做纳雷什金的俄罗斯将军带领大军,趁着瑞典国王卡尔十二世率领国中主力侵入波兰的时候,占领了波罗的海沿岸诺特堡、尼恩尚茨、扬堡、科波里耶和纳尔瓦等要塞,为俄国开辟了第一批的出海口。是俄罗斯最出色的将领之一。这一次,既要追剿土尔扈特人,又有可能要与清朝对战,所以苏菲娅才让他亲自率军前来。然而,米罗斯拉夫斯基的性情虽然谨慎,可这一回打的数十万土尔扈特人频频逃窜,已经有些骄傲了。尤其是他的手下,更是如此。结果,统领哥萨克骑兵的齐洛诺夫受到飞扬古引诱,损失了一大半的人马。要不是因为哥萨克也是俄军的炮灰部队之一,并非军中的正式编制,米罗斯拉夫斯基都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承担得起这种后果。(哥萨克不是民族,是由多种民族的人聚集起来的,几乎纯为战斗而生的族群,虽接受军费却不是正规部队。哥萨克,意为自由人。)
但是,从齐洛诺夫的描述,米罗斯拉夫斯基却不得不对清军的战斗力小心起来。结果,因此错过了援救阿拉布坦的良机,导致了准葛尔的最终灭亡。
不过,到了这种地步,米罗斯拉夫斯基的任务已经失败,自然就更加不可能为了阿拉布坦这个光杆司令而拿自己的大军跟清军硬碰硬了。清军可是有十数万,而他只有五万。双方也都是远征军,在准葛尔都没有地利。再者,清军也不是以前了。以往的时候,雅克萨的少数俄军凭借火器就能跟十倍甚至百倍的清军相抗衡,稳守城池,可这一回却是清军占据了城池,而且同样也装备了大量威力巨大的火器。米罗斯拉夫斯基就是傻子也知道对方的不好惹。而且苏菲娅也没有让他跟清军玩儿这种硬仗,他就算有心,也不敢冒着产生巨大伤亡的危险开战。何况,如果战败了呢?
就这样,在相互对峙的几个月的时间,得到了莫斯科的命令之后,米罗斯拉夫斯基终于撤军了。不过,老米同学并没有能将阿拉布坦一起带走。或许是因为刚刚失去了自己的国家,阿拉布坦有些不够冷静,认为是俄国人的不守诚信违反了互助条约和他们军队的迟到才导致了自己的失败。所以,在得知有一些准葛尔军人逃出了清军的控制范围,正在某个地方集结等着自己的时候,他立即就心动了。由于不想自己的势力再受到米罗斯拉夫斯基的左右,所以,他也没有跟对方商量,在确定了那不是一个骗局之后,就立即出发去寻找自己的部队了。结果,就在路上,被葛尔丹的女婿、清廷的天山将军穆萨尔和土尔扈特部人马给逮了。全家老小,只有留在后方跟俄国人周旋的长子策凌(此策凌非彼策零)得以逃脱。
至此,中国西北部最强大同时也最不稳定的一个势力被消灭了。康熙接受费老头的建议,将此地命名为“新疆”,以乌鲁木齐为首府,置自治衙门,增设伊犁将军。同时,将回归的土尔扈特部安置在了新疆外围一带,并将收服的准葛尔部众补充了一部分过去。
而从那以后,清廷与俄罗斯再没有过任何一次大规模交手。土尔扈特因为并没有被清廷收入疆内,活动范围自然也就大了一些。再加上跟俄罗斯有那点儿深仇大恨,自然不可能轻易就放过了。所以一直跟俄罗斯掐来掐去。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退回中国境内。让俄罗斯咬牙带切齿却也无可奈何。后来,苏菲娅去世,其弟伊万登位。俄罗斯少了一个优秀的领导者,再加上苏菲娅在世时并没有进行过工业体制的改革,结果,俄罗斯国力迅速衰落。再加上农奴起义和欧洲又一次燃起的战火从中影响,俄罗斯可谓苦不堪言。而土尔扈特却抓住时机,在清廷的暗助下,顺利的将所控制的地域推到了高加索一带,并成立了土尔扈特汗国,硬生生地把俄罗斯的领土从亚欧分界线处切开了。不过,这个新兴的蒙古汗国却无法成为中国的威胁。一方面,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俄罗斯自然不可能放过自己的仇敌,另一方面却是因为阿拉布坦之子策凌也不是省油的灯。在逃脱了清军和仇敌的追捕之后,这位准葛尔的直系继承人又重新聚集起了自己的一些部众,在新疆之外很快发展起了自己的势力,与抓了他老爹的帮凶土尔扈特之间征战不休,成功的遏制了土尔扈特的发展。在清廷有意无意的扶持下,又重新建立了准葛尔汗国,与土尔扈特汗国一南一北长年对峙。(策凌曾向雍正宣战,确实是一个杰出的首领)
而除了这些之外,由于清廷的强势介入,日本方面的两大势力,天皇和幕府两方不得不暂时休战,一方面休养生息,一方面准备给敌人以致命一击。而老八胤禩虽然不满康熙对自己的安排,却也知道必须表现的好一些才有可能重新获得康熙的欢心。所以,在其中全力斡旋,事后竟至累得病倒。康熙也不为己甚,下旨将其接回奉天休养,同时晋封为郡王,为诸皇子之中第二个受封为王之人,一时之间,行情竟再次看涨。消息传出,也把在印度的老九胤禟吓得不轻。而天皇与幕府的停战却并不代表着日本人的苦难就此过去。由于国中的战争气氛依旧极浓,日本平民的避战情绪也在高涨。虽然以日本的民情,这些平民大规模向统治者叫板的可能性不是很高,可是,这也为清廷提供了机会。虽然费老头当初的提议获得了佟国维等人的反对,可是,在这种情况下,依然有大批的日本平民被清廷或者是来自中国的商人带离了家乡。这些人要么被带往中国内地,要么被带往南洋,要么被送到了北美。他们最终的结局,男的就是成为廉价雇工、荒地的开垦者、矿工亦或是仆从军士兵;女的,好运点儿的嫁到国外成为人妻,不幸的,就是——妓女。
而就在胤禩将日本的两大势力摆平后不久,年羹尧也接到了康熙的圣旨,带领大部福建水师南下,先往广州,再往吕宋,组成联合舰队,待准备充分,时机到达之后便越过马六甲海峡,前往印度参予做战。日本则留给满洲水师负责看管。
……
不过,到了这个时候,清廷也开始遇到了一点儿麻烦。几年的连续用兵虽然稳固了国家的统治,拓展了疆土,开辟了不少的财源,可是,打仗要钱,稳定疆土要钱,赈灾救民要钱,各地的工程建设都要钱……所以,清廷好不容易丰盈起来的国库又消耗掉了大半。这还是因为于中两次攻打他国为清廷减少了许多的负担的缘故,要不然,那些战事能不能如此顺利的进行还是两说。而且,康熙平定诸皇子的争斗也使得官场发生了许多的震动,这也需要时间平复。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清朝又平静了下来,各种事情都暂时告一段落。只是,没有人能知道这场平静能维持多久。因为在这段时间,经历了这许多的事情,许多人的心都变得躁动起来。
不过,所有的这些都不能阻止于中在印度北方的战事。因为,除了必要的火器,于中的所有支出都是出自印度北方邦,甚至还包括数万本地出身的数万兵丁。也就是说,于中所发动的战争,没有消耗掉清廷的一分银钱。这种情况虽然在攻打日本的时候就已经有了,可是,直到这一回,清廷的大臣们才真正注意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