途中随想——侃诗词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行祸天下、史上最强帝后、超凡兵王、清明上河图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a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已经有很久很久没有写过随笔了,每天写什么都已经被计划安排得妥妥当当,因此随笔这种随机性很强的东西很明显插不上档。。某天忽然有点时间,偶尔整理了一下去年的博文,看到八个字,竟让我无语。去年的原文是这样的:“深秀雅健,清远透脱。现在我还做不到,但我会努力去做,不仅创作,人的性格我也努力往这个方向发展。”
我对着这一段话,怔忪了好久。去年这个时候曾经经历过的许多优秀的状态,现在几乎已经不再有。
回家的路上,因为有人载着我,我就在后座上渐渐神思天外去了。
还是回味那八个字。深秀雅健。“深秀”一词当出自欧阳修,"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岈也"。同时,深秀这个词,用以形容欧阳修的词风并不为过。实际上我是很喜欢欧阳公深秀蕴籍的词风的,在不经意间,我的文风或多或少也在努力学习这样的深秀。欧阳公不愧是大家,无论词文有深有建树。
雅健,我喜欢但我做不到。这是我缺乏的。雅健这个词,当出于这一句词:"我觉其间,深雄雅健,如对文章太史公。"我想了很久,最后想,这句词恐怕是辛弃疾所作,都说这词其实是他自己的写照,我倒觉得未必。辛词是英雄词,词中的豪放爽朗自然,无人能及。他的一句:"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总让我惊讶琢磨半晌。我想,真是个爽快人,连青山都能与他肝胆相照,这样的人,心中一定是没有任何渣滓的。可惜他不是生在现代,否则,这个朋友我是交定了。现在有这样磊落胸怀的人可实在是不多见。辛词中数量颇多,豪爽悲愤直至无奈的词作均历历可数,晚年作品中也有些天然小品。但是要说雅健我总觉得不是太适合。
其实雅健这个词用来形容黄庭坚的一部分诗倒是很妥,黄的诗登快阁是非常好的作品。“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这首有点气魄,当得起雅健两字。当然,他其他的诗我就不喜欢了,太爱掉书袋,无处不用典,使他的诗又生僻又瘦硬,读起来可难受得很,这点非常讨厌。。其实他的才学哪能跟苏轼比呢?可是人家苏轼就比他自然流畅得多。
苏轼是不得不提的,但我仍然总结不出他的特色。他的特色太多!变化多样,体裁丰富,而且无论是诗词文赋,样样都不输于人,因为件件都是优点,所以我反而找不出他的特点来了。我只能佩服他的才气,更让我佩服的是他的人格魅力。他到一个地方就为老百姓做点实事。他是做事的人,所以在皇帝面前总是不合适宜,新党执政他反对新党,旧党来了他又反对废除新法,最后弄得差点连命也丢了,还连累到弟弟也跟着倒霉。够坎坷不平了吧?用他自己的一句词来形容,叫做“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可你说他被贬来贬去吧,他却从来没有任何怨言。这是很不简单的事情,古来被贬的文人大多要发点牢骚的,可是他楞是什么牢骚都没有。他是个好脾气,随遇而安的性格。他也不是没有想法,可是他的想法都在内部消化掉了,自己超脱过去了。真不容易呀!跟他学文是学不来的,他的才气太厉害,我们学不了,但我们跟他学学做人倒不妨。如果能学到”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境界,那么在人生的旅途中,任何时候也必能”一蓑风雨任平生”了。
说到苏轼,就不能不提李白,他们两个实在是比肩而立的伟人。李白是个很让人惊讶的人,惊讶到一生都是奇迹。他会炼丹学道,还会舞剑游侠,这就已经是个传奇人物了。可是他还远远不及此。他的才气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没有人能学得来。我想他一定是仙人下凡,他不应该是属于人间的。他喜欢漫游山水,所以心胸开阔,创作题材丰富,他的诗作想象奇诡,变幻莫测,他的夸张、他的浪漫,他的思想,实在是让人惊讶又惊讶,简直无法可以形容。不过他是够有钱的。不然上哪去漫游呢?他其实是想积极用世的,他也想做一番事业,可是他又傲视权贵,因为那些人跟他不是一个档次的。当然他还是有钱,换了别人,如果连自己的肚皮都喂不饱,又怎么敢去傲视权贵呢?无论是漫游,还是征召,他也不管妻子儿女了,甩手就走,一走就是多少年不回家。他不想家吗?奇怪!他还那么好酒,又是诗仙又是酒仙,斗酒就能诗百篇,真正厉害!这样的人,只能是神仙下凡,没办法有别的解释。不过到了晚年以后似乎他失去了经济来源,穷得还要靠人来接济,还是少不了酒,这酒,以及炼丹到底害了他,他终于回到天上去了。他的狂放,他的桀骜,他的潇洒,他的传奇,成了永远的绝响。
苏轼和李白的才气是天生的,我们学不来。只能望而兴叹。说到望而兴叹,不由又想起庄子和秋水。但这又扯远了,还是回到唐诗宋词上来吧。
苏轼和李清照周邦彦都是很精通音律的人,李清照的词无一不合律,苏轼的词倒不全是,虽然他精通音律,但有一些作品是不合词的格律的。当然这并不等同于不懂格律而为之,他是在深通音律的基础上有意做出的超越,就象哲学里所说的那样,那是一种螺旋式的上升,而不是简单的重复。他的才气早就远远超出了格律的境界,使得任何格律都是多余。苏轼在词史上是个承上启下的枢纽人物,由他开创了豪放一派,又由辛弃疾等继承和发展。辛词几乎是豪放派的颠峰,在他之后的张元干贺铸张孝祥以及陈亮刘过文天祥等人,成就皆不及辛词。但这里陈亮属于比较突出的。“不见南师久,漫说北群空,当场只手,毕竟还我万夫雄。自笑堂堂汉使,得似洋洋流水,依旧只流东。且复穹庐拜,会向藁街逢。”这首词写得大气磅礴,豪放悲壮,音节铿锵,比起同期其他词人,显然要高明得多。与此词词风相似的,也只有数百年之后的纳兰了,纳兰又是个奇怪的人,自己身居高位,锦衣玉食,万人艳羡,可是不知道为什么他的心里总有无尽的哀伤,他的词中表现出的痛苦和忧伤,实在与他的地位很不相称。是什么造成了他这么多愁善感,这是一个谜。纳兰写的虽是大多为婉约派词,偏偏一首金缕曲倒豪气干云:“德也狂生耳,偶然间、淄尘京国,乌衣门第,有酒惟浇赵州土,谁会成生此意。不信道、遂成知己。青眼高歌俱未老,向尊前、拭尽英雄泪。君不见,月如水身世悠悠何足问,冷笑置之而已。然诺重,君需记”颇有荡气回肠之致,后人称之为纳兰的压卷之作,一点不错。这两首词,每每读来,都让人忍不住心中激荡,热泪盈眶。豪放派中略次一点的是贺铸,成就也很不凡,写的词颇有气势。王安石的金陵怀古写得也不错,只可惜他喜欢写政论文,喜欢搞政治,大大地分了心。如果他把心思都放在创作上的话,料也必有非凡的成就的。李清照虽多有婉约之作,但是就那首“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学诗漫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这份气概实在是不输须眉。当然她的一些小词也写得相当好,很值得我们欣赏玩味。
清远的境界相当容易达到,史上有太多的例子,几乎大多数诗家词家都会有一部分清远的作品。当然各人的清远有各人的特色,之间还有细微的差别。陶渊明的风格是清醇,王维则是清寂,孟浩然则是高远。
绝句中较多清远的意境,是由于绝句的结构所决定的,在有限的几个字中,如果想写出点韵味来,格调就不能不高。诗人中大谢小谢都有不错的作品,清丽自然,天然韵致。词人中能达到这个境界的也相当多,婉约派的词人中有不少,当然由于词的先天所限,词中还是柔媚的绵软的比较多,境界清远的比较少。柳永时有些雅词就比较清远,到南宋时,由于社会的大气候所决定,词中清苦之音增多,靡靡之音渐少。李清照周邦彦就有些突破了,而姜夔又是一个高峰,他将清空高妙之韵发展到了极致。后人因此称他为清雅派的祖师。
南宋后,词就走向衰落,一直到清初,又出了三词人,其中属纳兰成就较高,但仍不能与宋人比,另两人仅仅是偶有佳句。当然有的佳句确实相当不错,一句“忘却满身清露在天涯”就让我咀嚼再三,喜爱备至。
词中还有另一类未成为主流的词风,那就是古直苍凉,沉静峭拔。说起此风,当从曹操而始,诗品中把曹诗评做下品,道:“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也就是说,有好句而无好篇。其实我想,有点委屈了曹操。虽然偶有佳句,也是非常不错的,他的很多诗至今读来仍感气质沉雄,古直悲壮。古诗十九首有的篇章也有沧桑之感。魏晋之际风格大体类似,到了初唐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把这种伟大的悲怆几乎推到极致。唐诗的风骨由此而开端。沉郁顿挫是杜甫给自己下的定评,一句“天意从来高难问”让我几乎不敢再读杜诗,我害怕会被悲壮淹没了我。中唐和晚唐,风骨渐下,诗人视野越来越狭窄,无病呻吟和感伤颓废之作日多。到了宋朝,稍有改观,范仲淹的“塞下秋来风景异”风格标高,异军突起,则又是一种清越峭拔的词风。而到南宋时,国破家亡,悲愤之音更是比比皆是,出现了许多有一定力度的作品,然而总体来说却大多少了一种大气之感。很难再找到有骨力的东西了。
词的主流其实是婉约一派,我没有多写,并不是他们写得不好,相反,婉约派里有太多太多的佳作,美不胜收,令人读来不忍释手。只是我不太爱多读多想而已。这一类的词,读多了,想多了,人也就会渐渐被同化了。
“透脱”这个词。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仔细想想,古来竟然很少有能达到透脱这一境界的。苏东坡是超脱,但超脱却并不等于透脱。透脱是另一种境界。在诗人中,或许孟浩然的风格比较接近一点,然而也只是接近而已。文学史中称孟诗在陶渊明之下,在王维之上,自也有它一定的道理。但是在这三人中,我最喜欢的却是孟浩然。词中值得一提的是秦观。秦观虽然也是婉约派的词人,词风却高妙脱俗,一扫前人词中的脂粉庸俗之气,深情绵邈格调超绝。也有点接近透脱的境界。然而只是接近而已,我想,我几乎举不出什么真正的透脱的例子来,因为这个境界实在太难太难!真的能达到吗?或许它永远都只是个为之奋斗的目标而已。不过,有目标总比没有目标好。
录下这一篇,算是对去年学习古代文学史的一个总结。不翻阅任何资料,就能记下这许多,也算对得起自己了。
写完回头看看。完了,乱侃一气,离这八个字是越来越远了。
2007。2
已经有很久很久没有写过随笔了,每天写什么都已经被计划安排得妥妥当当,因此随笔这种随机性很强的东西很明显插不上档。。某天忽然有点时间,偶尔整理了一下去年的博文,看到八个字,竟让我无语。去年的原文是这样的:“深秀雅健,清远透脱。现在我还做不到,但我会努力去做,不仅创作,人的性格我也努力往这个方向发展。”
我对着这一段话,怔忪了好久。去年这个时候曾经经历过的许多优秀的状态,现在几乎已经不再有。
回家的路上,因为有人载着我,我就在后座上渐渐神思天外去了。
还是回味那八个字。深秀雅健。“深秀”一词当出自欧阳修,"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岈也"。同时,深秀这个词,用以形容欧阳修的词风并不为过。实际上我是很喜欢欧阳公深秀蕴籍的词风的,在不经意间,我的文风或多或少也在努力学习这样的深秀。欧阳公不愧是大家,无论词文有深有建树。
雅健,我喜欢但我做不到。这是我缺乏的。雅健这个词,当出于这一句词:"我觉其间,深雄雅健,如对文章太史公。"我想了很久,最后想,这句词恐怕是辛弃疾所作,都说这词其实是他自己的写照,我倒觉得未必。辛词是英雄词,词中的豪放爽朗自然,无人能及。他的一句:"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总让我惊讶琢磨半晌。我想,真是个爽快人,连青山都能与他肝胆相照,这样的人,心中一定是没有任何渣滓的。可惜他不是生在现代,否则,这个朋友我是交定了。现在有这样磊落胸怀的人可实在是不多见。辛词中数量颇多,豪爽悲愤直至无奈的词作均历历可数,晚年作品中也有些天然小品。但是要说雅健我总觉得不是太适合。
其实雅健这个词用来形容黄庭坚的一部分诗倒是很妥,黄的诗登快阁是非常好的作品。“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这首有点气魄,当得起雅健两字。当然,他其他的诗我就不喜欢了,太爱掉书袋,无处不用典,使他的诗又生僻又瘦硬,读起来可难受得很,这点非常讨厌。。其实他的才学哪能跟苏轼比呢?可是人家苏轼就比他自然流畅得多。
苏轼是不得不提的,但我仍然总结不出他的特色。他的特色太多!变化多样,体裁丰富,而且无论是诗词文赋,样样都不输于人,因为件件都是优点,所以我反而找不出他的特点来了。我只能佩服他的才气,更让我佩服的是他的人格魅力。他到一个地方就为老百姓做点实事。他是做事的人,所以在皇帝面前总是不合适宜,新党执政他反对新党,旧党来了他又反对废除新法,最后弄得差点连命也丢了,还连累到弟弟也跟着倒霉。够坎坷不平了吧?用他自己的一句词来形容,叫做“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可你说他被贬来贬去吧,他却从来没有任何怨言。这是很不简单的事情,古来被贬的文人大多要发点牢骚的,可是他楞是什么牢骚都没有。他是个好脾气,随遇而安的性格。他也不是没有想法,可是他的想法都在内部消化掉了,自己超脱过去了。真不容易呀!跟他学文是学不来的,他的才气太厉害,我们学不了,但我们跟他学学做人倒不妨。如果能学到”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境界,那么在人生的旅途中,任何时候也必能”一蓑风雨任平生”了。
说到苏轼,就不能不提李白,他们两个实在是比肩而立的伟人。李白是个很让人惊讶的人,惊讶到一生都是奇迹。他会炼丹学道,还会舞剑游侠,这就已经是个传奇人物了。可是他还远远不及此。他的才气是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没有人能学得来。我想他一定是仙人下凡,他不应该是属于人间的。他喜欢漫游山水,所以心胸开阔,创作题材丰富,他的诗作想象奇诡,变幻莫测,他的夸张、他的浪漫,他的思想,实在是让人惊讶又惊讶,简直无法可以形容。不过他是够有钱的。不然上哪去漫游呢?他其实是想积极用世的,他也想做一番事业,可是他又傲视权贵,因为那些人跟他不是一个档次的。当然他还是有钱,换了别人,如果连自己的肚皮都喂不饱,又怎么敢去傲视权贵呢?无论是漫游,还是征召,他也不管妻子儿女了,甩手就走,一走就是多少年不回家。他不想家吗?奇怪!他还那么好酒,又是诗仙又是酒仙,斗酒就能诗百篇,真正厉害!这样的人,只能是神仙下凡,没办法有别的解释。不过到了晚年以后似乎他失去了经济来源,穷得还要靠人来接济,还是少不了酒,这酒,以及炼丹到底害了他,他终于回到天上去了。他的狂放,他的桀骜,他的潇洒,他的传奇,成了永远的绝响。
苏轼和李白的才气是天生的,我们学不来。只能望而兴叹。说到望而兴叹,不由又想起庄子和秋水。但这又扯远了,还是回到唐诗宋词上来吧。
苏轼和李清照周邦彦都是很精通音律的人,李清照的词无一不合律,苏轼的词倒不全是,虽然他精通音律,但有一些作品是不合词的格律的。当然这并不等同于不懂格律而为之,他是在深通音律的基础上有意做出的超越,就象哲学里所说的那样,那是一种螺旋式的上升,而不是简单的重复。他的才气早就远远超出了格律的境界,使得任何格律都是多余。苏轼在词史上是个承上启下的枢纽人物,由他开创了豪放一派,又由辛弃疾等继承和发展。辛词几乎是豪放派的颠峰,在他之后的张元干贺铸张孝祥以及陈亮刘过文天祥等人,成就皆不及辛词。但这里陈亮属于比较突出的。“不见南师久,漫说北群空,当场只手,毕竟还我万夫雄。自笑堂堂汉使,得似洋洋流水,依旧只流东。且复穹庐拜,会向藁街逢。”这首词写得大气磅礴,豪放悲壮,音节铿锵,比起同期其他词人,显然要高明得多。与此词词风相似的,也只有数百年之后的纳兰了,纳兰又是个奇怪的人,自己身居高位,锦衣玉食,万人艳羡,可是不知道为什么他的心里总有无尽的哀伤,他的词中表现出的痛苦和忧伤,实在与他的地位很不相称。是什么造成了他这么多愁善感,这是一个谜。纳兰写的虽是大多为婉约派词,偏偏一首金缕曲倒豪气干云:“德也狂生耳,偶然间、淄尘京国,乌衣门第,有酒惟浇赵州土,谁会成生此意。不信道、遂成知己。青眼高歌俱未老,向尊前、拭尽英雄泪。君不见,月如水身世悠悠何足问,冷笑置之而已。然诺重,君需记”颇有荡气回肠之致,后人称之为纳兰的压卷之作,一点不错。这两首词,每每读来,都让人忍不住心中激荡,热泪盈眶。豪放派中略次一点的是贺铸,成就也很不凡,写的词颇有气势。王安石的金陵怀古写得也不错,只可惜他喜欢写政论文,喜欢搞政治,大大地分了心。如果他把心思都放在创作上的话,料也必有非凡的成就的。李清照虽多有婉约之作,但是就那首“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学诗漫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这份气概实在是不输须眉。当然她的一些小词也写得相当好,很值得我们欣赏玩味。
清远的境界相当容易达到,史上有太多的例子,几乎大多数诗家词家都会有一部分清远的作品。当然各人的清远有各人的特色,之间还有细微的差别。陶渊明的风格是清醇,王维则是清寂,孟浩然则是高远。
绝句中较多清远的意境,是由于绝句的结构所决定的,在有限的几个字中,如果想写出点韵味来,格调就不能不高。诗人中大谢小谢都有不错的作品,清丽自然,天然韵致。词人中能达到这个境界的也相当多,婉约派的词人中有不少,当然由于词的先天所限,词中还是柔媚的绵软的比较多,境界清远的比较少。柳永时有些雅词就比较清远,到南宋时,由于社会的大气候所决定,词中清苦之音增多,靡靡之音渐少。李清照周邦彦就有些突破了,而姜夔又是一个高峰,他将清空高妙之韵发展到了极致。后人因此称他为清雅派的祖师。
南宋后,词就走向衰落,一直到清初,又出了三词人,其中属纳兰成就较高,但仍不能与宋人比,另两人仅仅是偶有佳句。当然有的佳句确实相当不错,一句“忘却满身清露在天涯”就让我咀嚼再三,喜爱备至。
词中还有另一类未成为主流的词风,那就是古直苍凉,沉静峭拔。说起此风,当从曹操而始,诗品中把曹诗评做下品,道:“曹公古直,甚有悲凉之句”也就是说,有好句而无好篇。其实我想,有点委屈了曹操。虽然偶有佳句,也是非常不错的,他的很多诗至今读来仍感气质沉雄,古直悲壮。古诗十九首有的篇章也有沧桑之感。魏晋之际风格大体类似,到了初唐陈子昂“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把这种伟大的悲怆几乎推到极致。唐诗的风骨由此而开端。沉郁顿挫是杜甫给自己下的定评,一句“天意从来高难问”让我几乎不敢再读杜诗,我害怕会被悲壮淹没了我。中唐和晚唐,风骨渐下,诗人视野越来越狭窄,无病呻吟和感伤颓废之作日多。到了宋朝,稍有改观,范仲淹的“塞下秋来风景异”风格标高,异军突起,则又是一种清越峭拔的词风。而到南宋时,国破家亡,悲愤之音更是比比皆是,出现了许多有一定力度的作品,然而总体来说却大多少了一种大气之感。很难再找到有骨力的东西了。
词的主流其实是婉约一派,我没有多写,并不是他们写得不好,相反,婉约派里有太多太多的佳作,美不胜收,令人读来不忍释手。只是我不太爱多读多想而已。这一类的词,读多了,想多了,人也就会渐渐被同化了。
“透脱”这个词。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仔细想想,古来竟然很少有能达到透脱这一境界的。苏东坡是超脱,但超脱却并不等于透脱。透脱是另一种境界。在诗人中,或许孟浩然的风格比较接近一点,然而也只是接近而已。文学史中称孟诗在陶渊明之下,在王维之上,自也有它一定的道理。但是在这三人中,我最喜欢的却是孟浩然。词中值得一提的是秦观。秦观虽然也是婉约派的词人,词风却高妙脱俗,一扫前人词中的脂粉庸俗之气,深情绵邈格调超绝。也有点接近透脱的境界。然而只是接近而已,我想,我几乎举不出什么真正的透脱的例子来,因为这个境界实在太难太难!真的能达到吗?或许它永远都只是个为之奋斗的目标而已。不过,有目标总比没有目标好。
录下这一篇,算是对去年学习古代文学史的一个总结。不翻阅任何资料,就能记下这许多,也算对得起自己了。
写完回头看看。完了,乱侃一气,离这八个字是越来越远了。
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