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好论文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龙王殿、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特种奶爸俏老婆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a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前天,网上,一大一同学问我写论文的事儿。沉吟了半天。因为,我向来不喜欢写所谓的论文。在我看来,中国所谓学术界所认可的所谓论文,绝大部分都是垃圾。浪费纸张,浪费阅读者的眼球,甚至,连浪费的资格都谈不上——根本没人会去看的。
之所以需要加上“所谓”是因为,他们所写的,根本不是论文。命题,往往是伪命题,出来的文字,自然只能仅仅是文字而已。没有真正的切肤的痛苦与困惑的文字,其垃圾程度,何止隔靴挠痒!由概念到概念的推论,实质上,是没有任何价值的。至于大批的以诠释权力者意志为己任的帮闲者帮忙者的文字,更在垃圾之下。
当然,那位同学的论文,却不属此列。命题,出自自己的成长困惑,出自对中国社会的强烈忧患。这样的论文,连我都想做。于是,我们便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切磋。我们的探讨,从“现象、概念、机理、根源”四个范畴展开。至于谁提问,谁解答,早已不再重要。
现象是重要的。这里,存在两个层面的解读。其一,作为“深化命题的现象”;其二,作为“阐释观点的现象”在我看来,前者尤为重要。
写论文,其实不神秘。无非,就是学习、生活和工作中产生了困惑。这些个困惑,困惑着我们,逼着我们的思考。思考的过程和结果,说出来是聊天,写出来,大约就是我印象中的论文了。当然,聊天更随意一些、个人化一些,而论文,应该是更凝练一些更社会化一些。文体上,也更规范一些。文字上,更本格一些更书面化一些。
当然,有人或会诘问于我——论文个人化一些,社会责任感还要不要了?我想,此类学人们最好去读读逃避自由,看看弗洛姆先生是怎样走上学术之路的。对个人境遇的困惑、痛苦和由此而来的试图解读,必然会探究到个人命运背后的广袤社会,甚至人类文明的整体。我想,大约,应该是这样一个次序和路径。
很多学人的命题,并不来自于个人。书上的,名人的“社会需要的”均可成为命题。说起来,也无可厚非。重要的是,如果你自己没有这方面的内生性需求,研究与面对的过程,大约还是难以避免隔靴挠痒的尴尬的。“主题先行”的悲剧,并不只是发生在革命样板戏之中。而把社会现象拎过来,只作为“论据”的论文,今天比比皆是。这样的处理者,基本上,不具备“解读现象”的意愿或言欲望,遑论资格和能力。
与论者的生命、感受、生活乃至命运息息相关的现象,生发思索,生成“真命题”之后,论题就产生了。接下来,存在一个“抽象”的过程。你见过你的同学考试后的战栗、家长会前的惶恐、就业前的奔波之后,或许“恐惧”这个语汇已经呼之欲出。或许,你会提起笔来,写下“中国学生的恐惧”七个字。我想,这就是论文的题目。
七个字中,起码,两个字是需要解读的,那就是“恐惧”二字。请注意,这里的解读,首先是给自己的,而非给臆想中的读者。我们的论文作者中,实在不乏“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者。所以啊,基本概念的解读是必要的。先解读给自己,再推荐给他人。概念的解读可以有个性,但绝非“我说了算”那么简单。论文一旦写出来,就必然成为一种思想交流的载体。于是,动用“社会公共知识”寻求公众已成共识与文明业已定调的解读,是必要的。
词典上,恐惧的解读只有两个字:惧怕。没关系,你的理解是对的,就一个“怕”字嘛!中文维基百科上,一个叫汤盛钦的人提供了他的解释,或言他所认可的解释。我们看看“恐惧,是一种人类及生物心理活动状态;通常称为情绪的一种;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恐惧是一种有机体企图摆脱、逃避某种情景而又无能为力的情绪体验;其本质表现是生物体生理组织剧烈收缩(正常情况下是收缩伸展成对交替运行);组织密度急剧增大;能量急剧释放;其根本目标是生理现象消失,即死亡;其产生原因是正常生理活动遇到严重阻碍”
当然,词典和维基百科并不够用。需要的话,你还可以去翻阅心理学家、社会学家们对“恐惧”的解释,浏览大量的你能够且乐意浏览的相关书籍。总之,对“恐惧”这个词,千万不要轻易放过才是。
“机理”这个词,现代汉语词典上居然没有收录。中文维基百科上,也只有一句话的解释,即“是指为实现某一特定功能,一定的系统结构中各要素的内在工作方式以及诸要素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运行规则和原理。”先这样吧,以此为据,不蔓不枝。
想几个问题:其一,恐惧有它的功能,是的;那么,它有哪些功能?其二,在构成“恐惧”的系统结构中,存在哪些要素?其三“恐惧”自有它的“工作方式”对;那么,想想它怎样工作怎样发挥效用?其四“恐惧”存在其要素,请将各类要素罗列一下下;其五,归类之后,应该会发现其“内在要素”与“外在的”环境条件的,发现了么?其六,内在与外在的要素,怎样的条件下会发生共振效应,产生“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其七,哦,所有这些“运行规则和原理”大约就是所谓“机理”吧!
我不知道“分析”一词究竟怎样解释。我更倾向于用大家口头常说的一句话来诠释,即“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有次序的拆解,拆开了看,仅此而已。大家都学过数学,尽管不少人和我一样学得很烦,但是,基本的数学思考方式还是到手了。比如,可用“代入法”对付上面的问题。将那样一些机理的普遍原理“代入”中国学生这样一个特殊领域。这时,你会发现,中国学生面临的恐惧,以及由此而来的种种效应,突然变成了一个“天文数字”大得不得了。
在广袤无际的问题面前,你将面临着一个取舍的命题。每一篇具体的文章所能涉及的,绝非无限。否则,这论文一辈子也完不成。如是,你应该再次反顾自己的“初衷”回头看看哪些最初让你产生写作冲动的元素。从那里,找到自己的突破口,和范畴。同时,左顾右盼,看看此类话题别人的观点。当然,也存在一种可能——别人说过了,说得比我有道理。没关系,就当学习了一遍。不写,可以。写下去,也可以。你毕竟是学生嘛!大狗叫得中气十足,谁说小狗就不能叫?
最后一个概念,在于“根源”我们现在做梦,经常梦见从高出坠落下来,惊出一身冷汗。有人说,这是人类远祖给我们留下的无意识记忆。那时,他们曾经在树上睡眠,和猴子一样。睡着了,怕掉下去,云云。关于“中国学生的恐惧”我想,你的意思,不是想找猴子“寻根”的,也不想找原始森林算帐。绝对是想回溯文明,找找文化与社会的茬口。是这样么?
所以我说,这个命题有意思,简直太有意思啦!既然,中国学生的恐惧不止来自猿猴;既然,找猿猴算帐的必要性基本上几近于无,那么,我们该面对谁人呢?“应试教育”是根源么?就算是,那么,谁抱着应试教育这个破旧法宝死活不肯松手?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想下去,想开去,不断追问,我想,我们离真相就会越来越近,而不是相反。社会是人群的组合,每一堆人群,都有着他们的利益。我还是赞成,首先从利益分析入手。
刑警破案的时候,有一个基本的调查思路——谁是案件结局的第一受益人?当然,有时候会有第二、第三受益人的。不过,从现象出发,我们往往找到的,是最末一位受益人。需要倒推上去,找到真凶。从“受益者”角度来解读中国学生恐惧的制造者,以及其冠冕堂皇名义与表象,根源也就接近水落石出了。有关根源的追溯,绝对不能有禁区。如果存在禁区,那么,追溯到了一定区位,只有戛然而止。当然,每一个民族和国家,都有着它的禁忌。但,这种禁忌,应该不是为“学术探索”而设置的。我们所能做的,只能是不画地为牢罢了。至于每个学人自身的局限,无论谁,都是存在的。底线是,决不睁着眼睛说瞎话。
来自:凯迪网络
前天,网上,一大一同学问我写论文的事儿。沉吟了半天。因为,我向来不喜欢写所谓的论文。在我看来,中国所谓学术界所认可的所谓论文,绝大部分都是垃圾。浪费纸张,浪费阅读者的眼球,甚至,连浪费的资格都谈不上——根本没人会去看的。
之所以需要加上“所谓”是因为,他们所写的,根本不是论文。命题,往往是伪命题,出来的文字,自然只能仅仅是文字而已。没有真正的切肤的痛苦与困惑的文字,其垃圾程度,何止隔靴挠痒!由概念到概念的推论,实质上,是没有任何价值的。至于大批的以诠释权力者意志为己任的帮闲者帮忙者的文字,更在垃圾之下。
当然,那位同学的论文,却不属此列。命题,出自自己的成长困惑,出自对中国社会的强烈忧患。这样的论文,连我都想做。于是,我们便有了真正意义上的切磋。我们的探讨,从“现象、概念、机理、根源”四个范畴展开。至于谁提问,谁解答,早已不再重要。
现象是重要的。这里,存在两个层面的解读。其一,作为“深化命题的现象”;其二,作为“阐释观点的现象”在我看来,前者尤为重要。
写论文,其实不神秘。无非,就是学习、生活和工作中产生了困惑。这些个困惑,困惑着我们,逼着我们的思考。思考的过程和结果,说出来是聊天,写出来,大约就是我印象中的论文了。当然,聊天更随意一些、个人化一些,而论文,应该是更凝练一些更社会化一些。文体上,也更规范一些。文字上,更本格一些更书面化一些。
当然,有人或会诘问于我——论文个人化一些,社会责任感还要不要了?我想,此类学人们最好去读读逃避自由,看看弗洛姆先生是怎样走上学术之路的。对个人境遇的困惑、痛苦和由此而来的试图解读,必然会探究到个人命运背后的广袤社会,甚至人类文明的整体。我想,大约,应该是这样一个次序和路径。
很多学人的命题,并不来自于个人。书上的,名人的“社会需要的”均可成为命题。说起来,也无可厚非。重要的是,如果你自己没有这方面的内生性需求,研究与面对的过程,大约还是难以避免隔靴挠痒的尴尬的。“主题先行”的悲剧,并不只是发生在革命样板戏之中。而把社会现象拎过来,只作为“论据”的论文,今天比比皆是。这样的处理者,基本上,不具备“解读现象”的意愿或言欲望,遑论资格和能力。
与论者的生命、感受、生活乃至命运息息相关的现象,生发思索,生成“真命题”之后,论题就产生了。接下来,存在一个“抽象”的过程。你见过你的同学考试后的战栗、家长会前的惶恐、就业前的奔波之后,或许“恐惧”这个语汇已经呼之欲出。或许,你会提起笔来,写下“中国学生的恐惧”七个字。我想,这就是论文的题目。
七个字中,起码,两个字是需要解读的,那就是“恐惧”二字。请注意,这里的解读,首先是给自己的,而非给臆想中的读者。我们的论文作者中,实在不乏“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者。所以啊,基本概念的解读是必要的。先解读给自己,再推荐给他人。概念的解读可以有个性,但绝非“我说了算”那么简单。论文一旦写出来,就必然成为一种思想交流的载体。于是,动用“社会公共知识”寻求公众已成共识与文明业已定调的解读,是必要的。
词典上,恐惧的解读只有两个字:惧怕。没关系,你的理解是对的,就一个“怕”字嘛!中文维基百科上,一个叫汤盛钦的人提供了他的解释,或言他所认可的解释。我们看看“恐惧,是一种人类及生物心理活动状态;通常称为情绪的一种;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恐惧是一种有机体企图摆脱、逃避某种情景而又无能为力的情绪体验;其本质表现是生物体生理组织剧烈收缩(正常情况下是收缩伸展成对交替运行);组织密度急剧增大;能量急剧释放;其根本目标是生理现象消失,即死亡;其产生原因是正常生理活动遇到严重阻碍”
当然,词典和维基百科并不够用。需要的话,你还可以去翻阅心理学家、社会学家们对“恐惧”的解释,浏览大量的你能够且乐意浏览的相关书籍。总之,对“恐惧”这个词,千万不要轻易放过才是。
“机理”这个词,现代汉语词典上居然没有收录。中文维基百科上,也只有一句话的解释,即“是指为实现某一特定功能,一定的系统结构中各要素的内在工作方式以及诸要素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运行规则和原理。”先这样吧,以此为据,不蔓不枝。
想几个问题:其一,恐惧有它的功能,是的;那么,它有哪些功能?其二,在构成“恐惧”的系统结构中,存在哪些要素?其三“恐惧”自有它的“工作方式”对;那么,想想它怎样工作怎样发挥效用?其四“恐惧”存在其要素,请将各类要素罗列一下下;其五,归类之后,应该会发现其“内在要素”与“外在的”环境条件的,发现了么?其六,内在与外在的要素,怎样的条件下会发生共振效应,产生“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其七,哦,所有这些“运行规则和原理”大约就是所谓“机理”吧!
我不知道“分析”一词究竟怎样解释。我更倾向于用大家口头常说的一句话来诠释,即“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有次序的拆解,拆开了看,仅此而已。大家都学过数学,尽管不少人和我一样学得很烦,但是,基本的数学思考方式还是到手了。比如,可用“代入法”对付上面的问题。将那样一些机理的普遍原理“代入”中国学生这样一个特殊领域。这时,你会发现,中国学生面临的恐惧,以及由此而来的种种效应,突然变成了一个“天文数字”大得不得了。
在广袤无际的问题面前,你将面临着一个取舍的命题。每一篇具体的文章所能涉及的,绝非无限。否则,这论文一辈子也完不成。如是,你应该再次反顾自己的“初衷”回头看看哪些最初让你产生写作冲动的元素。从那里,找到自己的突破口,和范畴。同时,左顾右盼,看看此类话题别人的观点。当然,也存在一种可能——别人说过了,说得比我有道理。没关系,就当学习了一遍。不写,可以。写下去,也可以。你毕竟是学生嘛!大狗叫得中气十足,谁说小狗就不能叫?
最后一个概念,在于“根源”我们现在做梦,经常梦见从高出坠落下来,惊出一身冷汗。有人说,这是人类远祖给我们留下的无意识记忆。那时,他们曾经在树上睡眠,和猴子一样。睡着了,怕掉下去,云云。关于“中国学生的恐惧”我想,你的意思,不是想找猴子“寻根”的,也不想找原始森林算帐。绝对是想回溯文明,找找文化与社会的茬口。是这样么?
所以我说,这个命题有意思,简直太有意思啦!既然,中国学生的恐惧不止来自猿猴;既然,找猿猴算帐的必要性基本上几近于无,那么,我们该面对谁人呢?“应试教育”是根源么?就算是,那么,谁抱着应试教育这个破旧法宝死活不肯松手?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样想下去,想开去,不断追问,我想,我们离真相就会越来越近,而不是相反。社会是人群的组合,每一堆人群,都有着他们的利益。我还是赞成,首先从利益分析入手。
刑警破案的时候,有一个基本的调查思路——谁是案件结局的第一受益人?当然,有时候会有第二、第三受益人的。不过,从现象出发,我们往往找到的,是最末一位受益人。需要倒推上去,找到真凶。从“受益者”角度来解读中国学生恐惧的制造者,以及其冠冕堂皇名义与表象,根源也就接近水落石出了。有关根源的追溯,绝对不能有禁区。如果存在禁区,那么,追溯到了一定区位,只有戛然而止。当然,每一个民族和国家,都有着它的禁忌。但,这种禁忌,应该不是为“学术探索”而设置的。我们所能做的,只能是不画地为牢罢了。至于每个学人自身的局限,无论谁,都是存在的。底线是,决不睁着眼睛说瞎话。
来自:凯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