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可能随随便便成功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龙王殿、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特种奶爸俏老婆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a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最近“成功等于一万小时”的观点慢慢开始流行开来。社会学家通过研究证明成功并非天才的专利,天才之所以出类拔萃主要是通过不断练习才精通某一项技艺进而获得成功的,这也印证了中国“天道酬勤”的箴言。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这应该是个好消息,成功之路,你也可以走。
一
密歇根大学在1971年成立了它崭新的计算机中心。它位于安阿伯市的毕尔大道,外墙用浅褐色砖砌成,正前方是深色玻璃。密歇根大学体型庞大的计算机矗立在一个宽阔的白色房间内,摆在中间地带。一名教职员工回忆说,它看起来就像电影2001太空漫游的最后一幕。旁边是数十个键盘穿孔机(注:最早的电脑输入装置,依靠在纸上打孔来向计算机发出指令),那是当时的计算机终端。
这就是1971年的科技状况。
密歇根大学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计算机科技项目之一。在计算机中心的历史上,成千上万名学生进入过那个白色房间,其中最著名的一位,是一个名叫比尔乔伊的腼腆的年轻人。
乔伊在计算机中心成立的那年进入密歇根大学。他16岁,又高又瘦,头发乱得像拖布。在他毕业的北法明顿高中,他被评选为“最好学的学生”他说,这意味着他“绝不平凡”他曾认为自己会成为一个生物学家或者数学家。但是大一的末期,他完全被计算机中心给吸引住了。
从那时起,计算机中心就是他的全部生活。只要可能,他无时无刻不在编程。他从一位计算机科技教授那儿得到了一份工作,这样他整个夏天都可以泡在计算机上。1975年,他进入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他在那里更深地卷入了计算机软件世界。在博士论文答辩时,他仅凭心算完成了一段复杂的编程。后来他的一个仰慕者写道:“他的导师们大为震惊。随后其中一个人将这段经历同‘耶稣折服了他的长者’相比。”
在同一小群程序员的协同工作中,乔伊选择了重写unix的任务。unix是at&t公司为大型主机写的一个软件。乔伊的版本非常优秀。它成为全球成千上万台计算机使用的操作系统,直到今天仍然是。实际上不仅如此,你知道是谁写了那些能让你接入英特网的软件中的大部分吗?还是比尔乔伊。
从伯克利毕业之后,比尔乔伊参与创办了硅谷的太阳微系统公司——它是计算机革命中的重量级玩家之一。在太阳微系统,他重写了另外一种计算机语言java。他的传奇继续延续。硅谷中人谈论起比尔乔伊时的敬畏,就好像他们谈起微软的比尔盖茨那样。有时,他被称为互联网时代的爱迪生。
比尔乔伊的天才故事已经被讲述过无数遍,而道理总是同样的:欢迎来到天才的世界!计算机编程并不遵循老男孩的规则——在那个世界你出人头地仅仅因为你的钱和你的社会关系——而是一个城门洞开的领域,判断所有参与者的标准仅仅是他们的天赋和他们取得的成绩。在那里,出类拔萃之辈胜出。很明显,乔伊正是其中一员。
这个版本的故事总是更容易被人接受。但事实并非如此。真相是,在这个特定领域中,那些出类拔萃者取得至高成就的故事里,其整个过程混合了才华、机遇和反复无常的运气。
是否存在这种可能,特殊的时运在其他的真实世界中同样奏效?让我们回到比尔乔伊的故事中去看一看。
二
几乎长达一代人的时间内,世界各地的心理学家们都在热烈地争论着一个问题——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认为这个问题早就被解决了——是否存在天才这种东西?我们往往以为,天才加上努力等于成就。问题是,心理学家们越是深入研究聪明人的成功生涯,就会发现天才起到的作用越小,而努力起到的作用越大。
让我们来看看天才争论中的案例a。它于1990年代早期,由心理学家k安德斯埃里森和两名同事在柏林精英音乐学院完成。在学院教授的帮助下,他们将学校的小提琴手们分成三组。第一组明星云集,都是有潜力成为世界级演奏家的学生。第二组的学生仅仅是“好”第三组学生都不像是会成为职业演奏家的,他们的更大可能是在公立学校系统中做音乐教师。所有的小提琴演奏者都被问到一个问题:从你第一次拿起提琴开始,在你的整个生涯中,你一共练习了多少小时?
三组学生中的每个人几乎都在同样年龄开始拉琴:五岁左右。最初几年,每个人练习时间大致相同,都是每周两到三小时。但是当他们到8岁时,区别开始出现。那些如今显示出最有前途的学生,开始练习得比其他人更多:9岁前每周6小时;12岁前每周8小时;14岁前每周16个小时;不断累加,到了20岁时每周练习30个小时以上——这时他们满脑子想的都是拉琴,变得更好。事实上,到20岁时,出色的演奏者都已经练习了至少1万个小时。与之形成对比,仅仅称得上“好”的学生,累计练习了8000个小时;未来会成为音乐老师的孩子,累计练习了4000个小时。
然后,埃里森和他的同事们比较了业余钢琴家和职业钢琴家。同样的规则中,童年时期,业余钢琴家每周弹琴从未超过3小时,到20岁时他们的累计练习时间是2000小时。相反,职业钢琴家稳步地提升每年的练琴时间,到了20岁时,和小提琴演奏者们一样,他们累计练习已经超过1万个小时。
埃里森的研究中最让人震惊的是,他和同事没有发现任何“天赋”的影踪,比如当同龄人都在苦哈哈地练琴时,某个音乐家已能毫不费力达到很高水平。他们在被圈定的那些研究对象中也没有发现“笨伯”比如某个人比所有其他人都更努力,但却因为缺乏某种东西,不能打破向上的天花板。他们的研究揭示出:一旦一名音乐家拥有足够能力进入最高级别的音乐学校,将一名演奏者和另一名演奏者区分开来的,就是他或者她的努力程度。事实正是如此,而且更甚——那些最顶尖的音乐家,不仅仅是比其他人要努力或者非常努力,他们非常非常努力。
要想在复杂任务上做得杰出,就必须达到一个最低练习标准。这一点在对特长和技能的研究中一次次得到证实。事实上,研究者已经得出了自己的结论,他们相信要想取得真正技能,必须达到一个神奇的数字:1万小时。
“从这些研究中渐渐浮现的图景是:要想达到精通的水准,或者成为世界级水平的专家,在任何领域,1万个小时的练习都必不可缺。”神经学家daniellevitin写道“一次一次地研究,作曲家、篮球运动员、虚构作家、滑冰运动员、音乐会上的钢琴家、围棋选手、犯罪高手,无论你从事什么,这个数字一次一次的出现。当然,这解释不了为什么某些人经过同样的练习却取得比他人更高的成就。但迄今为止,还没有人发现任何世界级专家能够用更少的练习时间取得目前的成就。似乎大脑必须用这么长的时间,才能学会达到真正精通所需的一切知识。”
即使对那些我们认为是神童的人也是如此。比如说莫扎特,他从6岁就开始谱曲。但是,心理学家michaelhowe在他的书解释天才中写道:“以成熟作曲家的标准来衡量,莫扎特的早期作品并不杰出。最早的一些篇章可能全由他父亲写下,也可能后来在不断改善。莫扎特童年时代的很多作曲,比如他的钢琴与管弦乐协奏曲的前7节,很大程度上是其他作曲家作品的编排。这些协奏曲中属于莫扎特原创的,最早被公认为大师级的作品(no。9,k。271),是莫扎特21岁写就的。那时莫扎特已经谱了10年曲。”
乐评人haroldschonberg走得更远。他争辩说,莫扎特事实上“大器晚成”因为在他开始作曲超过20年后,他才写出了自己最伟大的作品。
棋手要想成为大师看上去也得用上十年功(只有棋坛传奇bobbyfischer达到这个级别耗时较少:他用了9年时间)。这差不多也是1万个小时艰苦练习需要的年份。1万小时是成就伟大的魔幻数字。
缺乏1万个小时的训练,任何人都不可能掌握高水平竞技所需的技能。即使是莫扎特,历史上最伟大的音乐神童,也不能在投入1万小时之前达到大师水准。并不是因为你足够好才开始接受训练,而是训练让你足够好。
另外一件有关1万小时的趣事是——毋庸置疑,1万小时是个庞大的数字。它必须由你来完成,但是如果单靠你个人,尤其是当你还是个孩子时,它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你必须要有鼓励和支持你的父母。你也不能太穷,因为如果你还得找一份兼职来养家的话,就没有足够时间留给你练习了。事实上,大多数人只有在他们加入一个特别训练项目——比如曲棍球明星训练班,或者他们得到了某种特别际遇,让他们得到机会投入大量时间练习并乐此不疲,方可取得那些耀眼成就。
三
回到比尔乔伊。1971年。这家伙又瘦又高,一头乱发,只有16岁。他有数学才能。mit、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和滑铁卢大学(注:加拿大最好的大学)这样的学校能吸引来成百上千这样的学生。“比尔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他就想知道一切事物的运行方式——甚至在他还不知道自己想知道之前,”他的父亲威廉姆说“当我们有答案时就告诉他,我们不知道时就塞给他一本书。”开始要申请大学时,乔伊在学术评估考试(注:美国高中生进入大学的标准入学考试)的数学部分表现完美。“一点都不难。还有足够时间可以检查两遍。”他一脸诚恳。
他的智力得用车载斗量。但这不是唯一要素,也从来不是。他成功之路的关键,是他走进了那栋位于毕尔大道上的褐砖建筑。
1970年代早期,在乔伊正学习编程的时代,计算机有几个房间那么大。一台计算机的价钱就要一百万美元——那还是1970年代的一百万美元。计算机非常罕见。即使你能找到一台,你也很难接近它;即使你接近了它,租用使用时间也会花上一大笔钱。
此外,编程本身是件冗长乏味的工作。这时期编程得用纸板和卡片。每一行代码都用键盘打孔机打在卡片上。一个复杂程序可能需要几百张至上千张卡片,光摞起来就有老高。程序编完后,你走到主机前,把你的那摞卡片交给一名操作员。因为计算机一次只能处理一项任务,操作员需要为你的程序预约。你要等上几个小时甚至一天才能取回你的卡片,这取决于你前面有多少人在排队。只要你犯了一个小错误,哪怕是个拼写错误,你就得取回那些卡片,改正错误,然后重新开始整个流程。
在这种情况下,成为一个编程专家难上加难。二十出头就成为编程专家几乎更不可能。你在计算机室内花上的一个小时中只有几分钟是在真正编程,什么时候你才能凑够一万小时?“用卡片编程不会教会你编程。它教给你的是耐心和校对。”一名从那个时期走过来的计算机科学家回忆说。
1960年代中期,才浮现出一个解决方案。计算机的计算能力终于大到足以同时运行几项任务。计算机科学家们意识到,如果重写操作程序,计算机的时间就可以被共享;计算机就可以同时运行成百上千项任务。这意味着程序员不再需要手把手把卡片交给操作员。可以设置数十个终端,全都用电话线同一台主机连接,这样大家就可以同时在线工作了。
这里有一段话描述分时共享的历史意义:
“它不只是一项革命。它简直是天启。忘掉操作员、堆放卡片的桌子和漫长的等待吧。有了分时共享,你可以坐在自己的电传打字机前,输入指令,然后得到答复。分时共享是人机对话的:程序要求你答复,等待你输入答复,然后你等着它运行,然后给你结果。都是‘有效时间’。”
密歇根大学已经做到了这一点。它是全世界第一批完成向分时共享操作系统转换的大学之一。1967年,这套系统的一个样本已经建立并运作。到1970年代早期,密歇根大学已经有足够的计算机运行能力,可以让一百人同时在计算机中心编写程序。“在1960年代末和1970年代初,我想再没有像密歇根大学这样的地方了。可能mit、卡奈基。梅隆学院、达特茅斯学院(dartmouth,常春藤八校之一)也有这样的条件。但也仅止于此了。”mikealecander,密歇根大学计算机系统的先驱之一说道。
这就是当比尔乔伊1971年秋天抵达安阿伯校区时,命运伸来的橄榄枝。他在高中时期从未碰过计算机。他只是对数学和机械感兴趣。但是当计算机程序吸引了他时,他发现他身处世界上非常有限的几个能让17岁大学生任意编程的地方之一。
“你知道用卡片操作和分时共享系统操作的区别是什么吗?”乔伊说“那就像是通过写信下围棋和面对面下围棋的区别。”编程不再是一个枯燥乏味的活动。它充满乐趣。
“我住在北校区,计算机中心也在北校区。”乔伊继续说“我在那儿花了多少时间?非常多。它24小时都开着,我整夜呆在里面,凌晨才走出去。”
“问题是他们会给每个学生一个里面有一些钱的账户,这样你的时间很快就会用完。当你登陆时,你要输入你想使用多长时间计算机。比如他们给你一个小时,这就是你所能使用的时间。但是有个家伙发现,如果你输入‘时间就是’,然后输入一个字母,比如‘时间就是k’,他们就不会收你的钱。”他边说边因记忆而笑。“这就是那个软件的漏洞。你输入‘时间就是k’,然后你可以永远坐在那儿使用电脑。”
看一看那些垂青于比尔乔伊的机遇吧。因为他碰巧进入一所有远见的大学,他可以通过分时操作系统编程而不是卡片;因为密歇根的系统刚好有个漏洞,他可以任意使用电脑;学校愿意花钱让计算机中心24小时开着,他可以整夜泡在那里;他能够投入这么多时间,重写unix的机遇还刚好出现在他面前,简直就是量身定做。比尔乔伊很聪明,他好学若饥。这很重要。但是在他成为专家之前,有人提供了机会让他学习成为专家。
“在密歇根,我每天编程8到10个小时,”他说“到了伯克利之后更是没日没夜。我家里也有个终端。我一直在计算机上待到凌晨两三点,看老电影、编写程序。有时我会趴在键盘上睡着。”他假装自己的头落到键盘上“你知道键盘最后会做何反应?它开始嘟嘟嘟地响。如是三次之后,你就知道自己该上床了。我去伯克利时相对来说还不是个高手。第二年我开始精通编程,那时我写的一些程序三十年后的今天还在被应用。”他停了下,开始在脑子里计算——对比尔乔伊这样的人这不用太久——1971年进密歇根大学,二年级时编程时间得到保证,加上暑假和接下来一年在伯克利的没日没夜“可能,一共有,1万个小时?”他最后说“基本如此。”
四
1万小时是成功的普遍定律吗?如果仔细探究,在每个取得伟大成就者背后,我们能否发现一个类似于密歇根大学计算机中心这样的特殊练习机会?
让我们再用例子来测试下。为了更简单化,我们挑选那些尽可能熟悉的例子,比如披头士,有史以来最著名的摇滚乐队。
披头士——约翰列侬,保罗麦卡特尼,乔治哈里森和林格斯塔尔——于1964年2月来到美国,开始了后来被称为“英国入侵”的美国音乐时期,他们发了一系列热门专辑,改变了流行音乐风潮。
同我们的目的相关,关于披头士的第一个有趣问题是,当他们登陆美国时,他们已经了成立多久。列侬和麦卡特尼在1957年第一次合作,登陆美国前已经携手7年。(顺便提一下,从那时到他们取得富有争议的伟大艺术成就——佩珀中士的孤独之心俱乐部乐队、白色专辑——间隔了十年。)如果你仔细审视那些年的准备期,你会发现一段非常类似于比尔乔伊和世界级提琴家的经历。1960年,当他们还是一个挣扎中的高中摇滚乐队时,他们接到邀请,去德国汉堡演出。
“那个年代,汉堡还没有摇滚乐俱乐部。”philipnorman,披头士传记shout!的作者说“有个与众不同的俱乐部老板名叫布鲁诺,此前是个露天游乐场演出主持人。他想到一个主意,引入摇滚乐队在不同的俱乐部演出。他们制定了个公式。那就是大型的不中断演出,一小时接一小时。乐队要不停演奏以抓住流动的人群。在美国红灯区,你可以管它叫不间断脱衣舞表演。”
“许多在汉堡演出的乐队来自利物浦,”norman继续说。“这是巧合。布鲁诺到伦敦去找乐队,他恰好在伦敦的苏活区碰到一个刚巧前去伦敦的利物浦企业家。于是后者就安排送去一些乐队。联系就是这样建立起来的。渐渐,除了布鲁诺,披头士还和其他俱乐部老板有了联系。他们不断回去演出,因为他们能得到很多的酒和很多的姑娘。”
汉堡为何如此特殊?并不是因为它付钱慷慨,或者那儿的音响效果一级棒,事实上都不是。或者那里的观众特别有鉴赏力吗?不,汉堡毫无特殊之处,除了在那儿的期间,乐队被迫以大量时间来演出。
约翰列侬在乐队解散后的一次采访中,谈到了乐队在汉堡因陀罗脱衣舞俱乐部的演出(注:“因陀罗”是印度神话中司雷雨与战争的主神,被这个脱衣舞俱乐部用做自己的名字):
“我们变得更好也更自信。如果没有整夜的演出,我们做不到这一点。在国外演出就这点好。我们必须更努力,把我们的心和灵魂都放到音乐里,惟有如此才能出头。在利物浦,我们每次只需要演一个小时,我们于是只演奏我们最好的曲目,每次都是同样的歌。而在汉堡,我们每天要演8小时,这样我们不得不寻找新的演出方式。”
8小时?
petebest,披头士当时的鼓手说:“每当我们演出的消息传出,俱乐部里就人潮汹涌。我们一周要演七个晚上。开始的时候我们不停地演到12点半俱乐部打烊。后来当我们的音乐更好时,经常要演到凌晨两点人群才肯散去。”
一周七天?
1960年到1962年末,披头士到汉堡去了五次。第一次,他们演了106晚,每晚五个小时以上。第二次,他们演出92次。第三次,他们演出48次,在台上待了172个小时。最后两次汉堡之行在1962年11月和12月,一共是90个小时的演出。加起来,他们在一年半的时间内演出了270晚。到他们1964年一鸣惊人时,他们大概现场演出了12000小时。你知道这个数字有多么惊人吗?今天的很多乐队,整个职业生涯也没有演出过12000小时。
汉堡这个风格混杂的熔炉也是让披头士与众不同的原因之一。“刚到那儿时,他们的舞台演出并不精彩,但回来时已经非常棒了。”norman说“他们被迫学会了很多东西。在此之前他们根本没有台风,但当他们归来时,他们已经跟所有人不同了。它造就了他们。”
五
如果我们把披头士、比尔乔伊和比尔盖茨放到一起考虑,我想我们能拼出一条更完整的成功路径。毫无疑问,乔伊、盖茨和披头士都有过人天赋。列侬和麦卡特尼拥有的音乐才华百年一遇。
但是真正让他们与众不同的不是他们的过人天赋,而是他们的过人机遇。非常幸运也非常随机的,披头士被邀请到汉堡演出。没有汉堡这段经历,披头士可能会走上截然不同的道路。“我非常走运。”比尔盖茨在我们的采访开始就说。这并不是说他不聪明,或者他不是一个杰出的企业家。这只意味着,他明白能够在1968年进入湖滨公学是多么走运,在那里他十几岁就接触到了计算机。
我们目前所知的所有出类拔萃之辈,都受益于某种非比寻常的机遇。被命运挑中,这条规则不仅仅适用于软件巨头、摇滚巨星和体育明星。它似乎是条普遍规则。
让我给大家举一个终极例子,以此来说明那些出类拔萃者们是多么受益于隐藏的机遇。让我们看下有史以来最为富有的75个人的名单。每个人的身价都按照现在的美元价值计算。里面有国王、王后和埃及法老,也有当代亿万富翁,比如沃伦巴菲特和卡洛斯斯利姆(墨西哥第一大移动运营商)。
最让人震惊的是,在所有75个名字中,有14个是出生于19世纪中叶的美国人,他们的出生时间彼此不会差过9年。思考一下这个事实——历史学家们从埃及艳后克利奥帕特拉和法老王们开始,仔细梳理每一年的人类历史,翻遍世界的各个角落,去寻找人类巨额财富的痕迹。结果,他们找到的名单中,近20%的名字产生于同一个世纪的同一代人中。
下面是这些美国人的排名、名字和他们出生的年份。
1john。d。rockefeller,1839,石油大亨,标准石油公司创始人
2andrewcarnegie,1835,钢铁大亨
28fredrickweyerhaeuser,1834,木材大亨
33jaygould,1836,金融大亨和铁路大亨
34marshallfield,1834,19世纪美国最大的零售商和批发商
35george。f。baker,1840,与j。p。摩根同时代的银行家
36hettygreen,1834,投资奇才,号称最富有的美国女人
44jamesg。fair,1831,金银矿矿主、铁路大亨和参议员
54henryh。rogers,1840,石油大亨,标准石油公司的三巨头之一
57j。p。morgan,1837,金融大亨
58oliverh。payne,1839,烟草大亨
62georgepullman,1831,铁路大亨,发明了列车豪华车厢
64peterarrellbrownwidener,1834,涉足多个行业,最著名的是其对公共交通系统的投资
65philipdanfortharmour,1832,实业家,肉类加工行业大亨
到底怎么回事儿?如果仔细思考,你就会发现答案。在1860年代和1870年代,美国经济开始了可能是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变革:铁路开始大规模修建,华尔街也在这一时期出现,大规模的工业制造从此开始,传统经济规则在这一时期正在被打碎和重构。这个名单告诉我们,在大变革发生时,你年纪多大非常重要。
如果你在1840年代末期出生,你已经错过了大变革,你太年轻了,不能把握住历史机遇。如果你在1820年代出生,你又太老了,你的思维方式已经被内战前的大众思维方式固化了。但是历史恰恰留出了一个特殊的、短暂的九年窗口,在这九年时间内出生的人,可以完美地看到未来带给人类的机遇与发展潜力。上面名单上的14名男士和女士,都拥有很好的远见和天赋。但是,他们也被给予了特殊机遇。
社会学家怀特米尔斯观察研究了从1830年代开始的精英阶层。他仔细查看从殖民时代到20世纪期间美国商业精英们的背景。毫不让人惊讶,他发现他们大都出身于权贵家庭。但是有一个例外,那就是1830年代群体。这显示了出生在那个年代你会占多大便宜。它是美国历史上唯一的一段时期,出身于普通家庭的人能够真正变成巨富。他写道:“在美国历史上,对于雄心勃勃、想要取得很高商业成就的穷男孩来说,他出生的最佳时间是1835年。”
现在让我们用同样的方法来分析下比尔乔伊和比尔盖茨这样的人。
如果你同硅谷老兵们交谈,他们会告诉你,个人计算机革命史上最重要的时段是1975年1月。那时,大众电子杂志做了一期封面故事,主角是一个名叫altair8800的特殊机器。altair的价格是397美元。它是一个你可以自己在家装配的新玩意儿。封面故事的大标题是:突破,全球第一台可以同商用型电脑媲美的微型电脑。
如果1975年1月是个人计算机历史上的破晓时分,那么谁是近水楼台呢?谁占据了能够利用这一历史时刻的最佳位置?适用于约翰d洛克菲勒和安德鲁卡内基年代的规则在这里同样适用。
“如果你在1975年已经年龄很大,那么你可能已经从大学毕业,在ibm里有了份工作。而一旦人在ibm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他们就很难转向新世界(7。79,-0。39,-4。77%)。”nathanmyhrvold说,他是名供职微软多年的高层“你已经有了一家生产大型主机的公司,生意价值数万亿美元,那为什么还要琢磨微型机算计这个可怜的小家伙呢?对于那些人来说,这就是计算机产业,它和新革命毫不相关。他们盲目地认为计算机产业的所有前景仅止与此。他们过得也还不错。只是,对他们而言,他们已经错过了成为亿万富翁和影响世界的机会。”
如果1975年时你已经从学校毕业好多年,那么你属于旧时代。你刚刚买了房子。你结了婚。还打算要个孩子。你不想放弃你的好工作,而指望用397美元的微型电脑来养老——对你来说,这无疑是指望天上掉馅饼。因此,让我们把所有1952年以前出生的人排除在外吧。
与此同时,你也不应在1975年时太年轻。你要确保自己在1975年时刚刚自立。因为如果你那时候还在读中学,显然你无法把握住1975年的机会。因此让我们把所有1958年以后出生的人也排除在外。能够利用好1975年机会的最佳年龄,换句话说,是大到足够能加入即将到来的革命,但又没老到会错失机遇。理想情况下,你当时应该是20岁或者21岁,也就是说,出生在1954年或者1955年左右。
测试这个理论非常容易。比尔盖茨是什么时候出生的?
比尔盖茨:1955年10月28日。
这正是完美的出生时间!盖茨在湖滨公学最好的朋友是保罗艾伦,他和盖茨一起整天泡在计算机上,后来和比尔盖茨一起创办了微软。那么保罗艾伦是何时出生的呢?
保罗艾伦:1953年1月21日。
微软第三个最富有的人是史蒂夫鲍尔默。他从2000年起就开始负责公司的日常运营,被视为软件世界最受尊敬的企业家之一。鲍尔默的出生时间呢?
史蒂夫鲍尔默:1956年3月24日。
让我们不要忽略掉那个几乎和盖茨一样著名的家伙:史蒂夫乔布斯,苹果公司的联合创始人。乔布斯和盖茨不同,他出身贫寒。他也没有像比尔乔伊那样去密歇根读大学。不过,不用研究太多他的成长经历,就能发现他也有自己的汉堡熔炉。乔布斯在旧金山南侧的加州山景市长大,那个地方正好是硅谷的中心。他的邻居中很多人都是惠普的工程师。惠普在当时和现在都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电子产品公司之一。还是个少年时,乔布斯就整日游荡在山景市的跳蚤市场,那里电子发烧友们在交换或者出售多余的电子元件。在乔布斯成长的年纪里,他整日呼吸的就是电子商业的空气,他日后在商业世界统治的也正是这一领域。
下面这段话出自意外成就的亿万富翁(accidentalmillio奶re),乔布斯众多传记中的一本。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乔布斯的童年经历是多么得天独厚。“他参加惠普科学家们举行的夜间谈话。他们谈论电子科技领域的最新进展。乔布斯揪住惠普的工程师们不放,从他们那儿问到了更多信息。打破砂锅问到底,这后来已经成为乔布斯个性中的标志性一面。有一次他甚至打电话给比尔休利特,向这位惠普的联合创始人要一些电子元件。他不仅得到了他想要的电子元件,他还得到了一份暑期工作。乔布斯在电脑装配线上工作,电脑让他神魂颠倒。他开始试着去做一台自己的电脑”
停!比尔休利特给他电子元件?这跟比尔盖茨有得一比了。盖茨在13岁时就可以无限制地使用电脑编程。这就好像你对时尚很感兴趣,而你长大成人的过程中,你的邻居刚好是乔治阿玛尼(注:著名设计师,时尚品牌阿玛尼的创始人)。乔布斯是什么时候出生的?
史蒂夫乔布斯:1955年2月24日。
另外一名软件革命的先驱是埃里克施密特。他运营着硅谷最重要的软件公司之一novell。2001年,施密特成为谷歌的首席执行官。出生日期?
埃里克施密特:1955年4月27日。
当然,我的意思并不是说,硅谷所有的大佬们都出生于1955年。总有例外,正好像并不是所有美国的商业巨人们都出生在1830年代中叶。只是这其中有明显的规律,让人震惊的是我们却不把它当回事儿,一点也不想知道。我们假装认为成功仅仅是个人奋斗和个人才华的产物。但是我们知晓的从古至今的历史中,没有任何事情是如此简单的。我说的这些故事讲述的是,某人被给予了一个特殊机遇,他工作很努力,抓住了这个机遇;某人生逢其时,他的努力和成就能够被社会认可,并给予回报。成功是他们成长于其中的世界的产物。
让我们再提一下比尔乔伊。如果他年纪再大一些,如果他必须为接触计算机付出艰辛劳作,他说他可能就选择学自然科学了。计算机传奇人物比尔乔伊就变成生物学家比尔乔伊了。如果他再年轻一些,他为因特网写支持代码的机会就消逝了,则计算机传奇人物比尔乔伊还是可能会变成生物学家比尔乔伊。比尔乔伊是何时出生的?
比尔乔伊:1954年11月8日。
从伯克利大学毕业之后,乔伊成为了太阳微系统公司的四个创始人之一。太阳微系统公司是硅谷最早成立的也是最重要的软件公司之一。如果你还是认为过于偶然的出生时间并不重要,下面是太阳微系统其他三名创始人的出生日期:
scottmcnealy:1954年11月13日。
vinodkhosla:1955年1月28日。
andybechtolsheim:1955年9月30日。(来源)
最近“成功等于一万小时”的观点慢慢开始流行开来。社会学家通过研究证明成功并非天才的专利,天才之所以出类拔萃主要是通过不断练习才精通某一项技艺进而获得成功的,这也印证了中国“天道酬勤”的箴言。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这应该是个好消息,成功之路,你也可以走。
一
密歇根大学在1971年成立了它崭新的计算机中心。它位于安阿伯市的毕尔大道,外墙用浅褐色砖砌成,正前方是深色玻璃。密歇根大学体型庞大的计算机矗立在一个宽阔的白色房间内,摆在中间地带。一名教职员工回忆说,它看起来就像电影2001太空漫游的最后一幕。旁边是数十个键盘穿孔机(注:最早的电脑输入装置,依靠在纸上打孔来向计算机发出指令),那是当时的计算机终端。
这就是1971年的科技状况。
密歇根大学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计算机科技项目之一。在计算机中心的历史上,成千上万名学生进入过那个白色房间,其中最著名的一位,是一个名叫比尔乔伊的腼腆的年轻人。
乔伊在计算机中心成立的那年进入密歇根大学。他16岁,又高又瘦,头发乱得像拖布。在他毕业的北法明顿高中,他被评选为“最好学的学生”他说,这意味着他“绝不平凡”他曾认为自己会成为一个生物学家或者数学家。但是大一的末期,他完全被计算机中心给吸引住了。
从那时起,计算机中心就是他的全部生活。只要可能,他无时无刻不在编程。他从一位计算机科技教授那儿得到了一份工作,这样他整个夏天都可以泡在计算机上。1975年,他进入了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他在那里更深地卷入了计算机软件世界。在博士论文答辩时,他仅凭心算完成了一段复杂的编程。后来他的一个仰慕者写道:“他的导师们大为震惊。随后其中一个人将这段经历同‘耶稣折服了他的长者’相比。”
在同一小群程序员的协同工作中,乔伊选择了重写unix的任务。unix是at&t公司为大型主机写的一个软件。乔伊的版本非常优秀。它成为全球成千上万台计算机使用的操作系统,直到今天仍然是。实际上不仅如此,你知道是谁写了那些能让你接入英特网的软件中的大部分吗?还是比尔乔伊。
从伯克利毕业之后,比尔乔伊参与创办了硅谷的太阳微系统公司——它是计算机革命中的重量级玩家之一。在太阳微系统,他重写了另外一种计算机语言java。他的传奇继续延续。硅谷中人谈论起比尔乔伊时的敬畏,就好像他们谈起微软的比尔盖茨那样。有时,他被称为互联网时代的爱迪生。
比尔乔伊的天才故事已经被讲述过无数遍,而道理总是同样的:欢迎来到天才的世界!计算机编程并不遵循老男孩的规则——在那个世界你出人头地仅仅因为你的钱和你的社会关系——而是一个城门洞开的领域,判断所有参与者的标准仅仅是他们的天赋和他们取得的成绩。在那里,出类拔萃之辈胜出。很明显,乔伊正是其中一员。
这个版本的故事总是更容易被人接受。但事实并非如此。真相是,在这个特定领域中,那些出类拔萃者取得至高成就的故事里,其整个过程混合了才华、机遇和反复无常的运气。
是否存在这种可能,特殊的时运在其他的真实世界中同样奏效?让我们回到比尔乔伊的故事中去看一看。
二
几乎长达一代人的时间内,世界各地的心理学家们都在热烈地争论着一个问题——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认为这个问题早就被解决了——是否存在天才这种东西?我们往往以为,天才加上努力等于成就。问题是,心理学家们越是深入研究聪明人的成功生涯,就会发现天才起到的作用越小,而努力起到的作用越大。
让我们来看看天才争论中的案例a。它于1990年代早期,由心理学家k安德斯埃里森和两名同事在柏林精英音乐学院完成。在学院教授的帮助下,他们将学校的小提琴手们分成三组。第一组明星云集,都是有潜力成为世界级演奏家的学生。第二组的学生仅仅是“好”第三组学生都不像是会成为职业演奏家的,他们的更大可能是在公立学校系统中做音乐教师。所有的小提琴演奏者都被问到一个问题:从你第一次拿起提琴开始,在你的整个生涯中,你一共练习了多少小时?
三组学生中的每个人几乎都在同样年龄开始拉琴:五岁左右。最初几年,每个人练习时间大致相同,都是每周两到三小时。但是当他们到8岁时,区别开始出现。那些如今显示出最有前途的学生,开始练习得比其他人更多:9岁前每周6小时;12岁前每周8小时;14岁前每周16个小时;不断累加,到了20岁时每周练习30个小时以上——这时他们满脑子想的都是拉琴,变得更好。事实上,到20岁时,出色的演奏者都已经练习了至少1万个小时。与之形成对比,仅仅称得上“好”的学生,累计练习了8000个小时;未来会成为音乐老师的孩子,累计练习了4000个小时。
然后,埃里森和他的同事们比较了业余钢琴家和职业钢琴家。同样的规则中,童年时期,业余钢琴家每周弹琴从未超过3小时,到20岁时他们的累计练习时间是2000小时。相反,职业钢琴家稳步地提升每年的练琴时间,到了20岁时,和小提琴演奏者们一样,他们累计练习已经超过1万个小时。
埃里森的研究中最让人震惊的是,他和同事没有发现任何“天赋”的影踪,比如当同龄人都在苦哈哈地练琴时,某个音乐家已能毫不费力达到很高水平。他们在被圈定的那些研究对象中也没有发现“笨伯”比如某个人比所有其他人都更努力,但却因为缺乏某种东西,不能打破向上的天花板。他们的研究揭示出:一旦一名音乐家拥有足够能力进入最高级别的音乐学校,将一名演奏者和另一名演奏者区分开来的,就是他或者她的努力程度。事实正是如此,而且更甚——那些最顶尖的音乐家,不仅仅是比其他人要努力或者非常努力,他们非常非常努力。
要想在复杂任务上做得杰出,就必须达到一个最低练习标准。这一点在对特长和技能的研究中一次次得到证实。事实上,研究者已经得出了自己的结论,他们相信要想取得真正技能,必须达到一个神奇的数字:1万小时。
“从这些研究中渐渐浮现的图景是:要想达到精通的水准,或者成为世界级水平的专家,在任何领域,1万个小时的练习都必不可缺。”神经学家daniellevitin写道“一次一次地研究,作曲家、篮球运动员、虚构作家、滑冰运动员、音乐会上的钢琴家、围棋选手、犯罪高手,无论你从事什么,这个数字一次一次的出现。当然,这解释不了为什么某些人经过同样的练习却取得比他人更高的成就。但迄今为止,还没有人发现任何世界级专家能够用更少的练习时间取得目前的成就。似乎大脑必须用这么长的时间,才能学会达到真正精通所需的一切知识。”
即使对那些我们认为是神童的人也是如此。比如说莫扎特,他从6岁就开始谱曲。但是,心理学家michaelhowe在他的书解释天才中写道:“以成熟作曲家的标准来衡量,莫扎特的早期作品并不杰出。最早的一些篇章可能全由他父亲写下,也可能后来在不断改善。莫扎特童年时代的很多作曲,比如他的钢琴与管弦乐协奏曲的前7节,很大程度上是其他作曲家作品的编排。这些协奏曲中属于莫扎特原创的,最早被公认为大师级的作品(no。9,k。271),是莫扎特21岁写就的。那时莫扎特已经谱了10年曲。”
乐评人haroldschonberg走得更远。他争辩说,莫扎特事实上“大器晚成”因为在他开始作曲超过20年后,他才写出了自己最伟大的作品。
棋手要想成为大师看上去也得用上十年功(只有棋坛传奇bobbyfischer达到这个级别耗时较少:他用了9年时间)。这差不多也是1万个小时艰苦练习需要的年份。1万小时是成就伟大的魔幻数字。
缺乏1万个小时的训练,任何人都不可能掌握高水平竞技所需的技能。即使是莫扎特,历史上最伟大的音乐神童,也不能在投入1万小时之前达到大师水准。并不是因为你足够好才开始接受训练,而是训练让你足够好。
另外一件有关1万小时的趣事是——毋庸置疑,1万小时是个庞大的数字。它必须由你来完成,但是如果单靠你个人,尤其是当你还是个孩子时,它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你必须要有鼓励和支持你的父母。你也不能太穷,因为如果你还得找一份兼职来养家的话,就没有足够时间留给你练习了。事实上,大多数人只有在他们加入一个特别训练项目——比如曲棍球明星训练班,或者他们得到了某种特别际遇,让他们得到机会投入大量时间练习并乐此不疲,方可取得那些耀眼成就。
三
回到比尔乔伊。1971年。这家伙又瘦又高,一头乱发,只有16岁。他有数学才能。mit、加利福尼亚理工学院和滑铁卢大学(注:加拿大最好的大学)这样的学校能吸引来成百上千这样的学生。“比尔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他就想知道一切事物的运行方式——甚至在他还不知道自己想知道之前,”他的父亲威廉姆说“当我们有答案时就告诉他,我们不知道时就塞给他一本书。”开始要申请大学时,乔伊在学术评估考试(注:美国高中生进入大学的标准入学考试)的数学部分表现完美。“一点都不难。还有足够时间可以检查两遍。”他一脸诚恳。
他的智力得用车载斗量。但这不是唯一要素,也从来不是。他成功之路的关键,是他走进了那栋位于毕尔大道上的褐砖建筑。
1970年代早期,在乔伊正学习编程的时代,计算机有几个房间那么大。一台计算机的价钱就要一百万美元——那还是1970年代的一百万美元。计算机非常罕见。即使你能找到一台,你也很难接近它;即使你接近了它,租用使用时间也会花上一大笔钱。
此外,编程本身是件冗长乏味的工作。这时期编程得用纸板和卡片。每一行代码都用键盘打孔机打在卡片上。一个复杂程序可能需要几百张至上千张卡片,光摞起来就有老高。程序编完后,你走到主机前,把你的那摞卡片交给一名操作员。因为计算机一次只能处理一项任务,操作员需要为你的程序预约。你要等上几个小时甚至一天才能取回你的卡片,这取决于你前面有多少人在排队。只要你犯了一个小错误,哪怕是个拼写错误,你就得取回那些卡片,改正错误,然后重新开始整个流程。
在这种情况下,成为一个编程专家难上加难。二十出头就成为编程专家几乎更不可能。你在计算机室内花上的一个小时中只有几分钟是在真正编程,什么时候你才能凑够一万小时?“用卡片编程不会教会你编程。它教给你的是耐心和校对。”一名从那个时期走过来的计算机科学家回忆说。
1960年代中期,才浮现出一个解决方案。计算机的计算能力终于大到足以同时运行几项任务。计算机科学家们意识到,如果重写操作程序,计算机的时间就可以被共享;计算机就可以同时运行成百上千项任务。这意味着程序员不再需要手把手把卡片交给操作员。可以设置数十个终端,全都用电话线同一台主机连接,这样大家就可以同时在线工作了。
这里有一段话描述分时共享的历史意义:
“它不只是一项革命。它简直是天启。忘掉操作员、堆放卡片的桌子和漫长的等待吧。有了分时共享,你可以坐在自己的电传打字机前,输入指令,然后得到答复。分时共享是人机对话的:程序要求你答复,等待你输入答复,然后你等着它运行,然后给你结果。都是‘有效时间’。”
密歇根大学已经做到了这一点。它是全世界第一批完成向分时共享操作系统转换的大学之一。1967年,这套系统的一个样本已经建立并运作。到1970年代早期,密歇根大学已经有足够的计算机运行能力,可以让一百人同时在计算机中心编写程序。“在1960年代末和1970年代初,我想再没有像密歇根大学这样的地方了。可能mit、卡奈基。梅隆学院、达特茅斯学院(dartmouth,常春藤八校之一)也有这样的条件。但也仅止于此了。”mikealecander,密歇根大学计算机系统的先驱之一说道。
这就是当比尔乔伊1971年秋天抵达安阿伯校区时,命运伸来的橄榄枝。他在高中时期从未碰过计算机。他只是对数学和机械感兴趣。但是当计算机程序吸引了他时,他发现他身处世界上非常有限的几个能让17岁大学生任意编程的地方之一。
“你知道用卡片操作和分时共享系统操作的区别是什么吗?”乔伊说“那就像是通过写信下围棋和面对面下围棋的区别。”编程不再是一个枯燥乏味的活动。它充满乐趣。
“我住在北校区,计算机中心也在北校区。”乔伊继续说“我在那儿花了多少时间?非常多。它24小时都开着,我整夜呆在里面,凌晨才走出去。”
“问题是他们会给每个学生一个里面有一些钱的账户,这样你的时间很快就会用完。当你登陆时,你要输入你想使用多长时间计算机。比如他们给你一个小时,这就是你所能使用的时间。但是有个家伙发现,如果你输入‘时间就是’,然后输入一个字母,比如‘时间就是k’,他们就不会收你的钱。”他边说边因记忆而笑。“这就是那个软件的漏洞。你输入‘时间就是k’,然后你可以永远坐在那儿使用电脑。”
看一看那些垂青于比尔乔伊的机遇吧。因为他碰巧进入一所有远见的大学,他可以通过分时操作系统编程而不是卡片;因为密歇根的系统刚好有个漏洞,他可以任意使用电脑;学校愿意花钱让计算机中心24小时开着,他可以整夜泡在那里;他能够投入这么多时间,重写unix的机遇还刚好出现在他面前,简直就是量身定做。比尔乔伊很聪明,他好学若饥。这很重要。但是在他成为专家之前,有人提供了机会让他学习成为专家。
“在密歇根,我每天编程8到10个小时,”他说“到了伯克利之后更是没日没夜。我家里也有个终端。我一直在计算机上待到凌晨两三点,看老电影、编写程序。有时我会趴在键盘上睡着。”他假装自己的头落到键盘上“你知道键盘最后会做何反应?它开始嘟嘟嘟地响。如是三次之后,你就知道自己该上床了。我去伯克利时相对来说还不是个高手。第二年我开始精通编程,那时我写的一些程序三十年后的今天还在被应用。”他停了下,开始在脑子里计算——对比尔乔伊这样的人这不用太久——1971年进密歇根大学,二年级时编程时间得到保证,加上暑假和接下来一年在伯克利的没日没夜“可能,一共有,1万个小时?”他最后说“基本如此。”
四
1万小时是成功的普遍定律吗?如果仔细探究,在每个取得伟大成就者背后,我们能否发现一个类似于密歇根大学计算机中心这样的特殊练习机会?
让我们再用例子来测试下。为了更简单化,我们挑选那些尽可能熟悉的例子,比如披头士,有史以来最著名的摇滚乐队。
披头士——约翰列侬,保罗麦卡特尼,乔治哈里森和林格斯塔尔——于1964年2月来到美国,开始了后来被称为“英国入侵”的美国音乐时期,他们发了一系列热门专辑,改变了流行音乐风潮。
同我们的目的相关,关于披头士的第一个有趣问题是,当他们登陆美国时,他们已经了成立多久。列侬和麦卡特尼在1957年第一次合作,登陆美国前已经携手7年。(顺便提一下,从那时到他们取得富有争议的伟大艺术成就——佩珀中士的孤独之心俱乐部乐队、白色专辑——间隔了十年。)如果你仔细审视那些年的准备期,你会发现一段非常类似于比尔乔伊和世界级提琴家的经历。1960年,当他们还是一个挣扎中的高中摇滚乐队时,他们接到邀请,去德国汉堡演出。
“那个年代,汉堡还没有摇滚乐俱乐部。”philipnorman,披头士传记shout!的作者说“有个与众不同的俱乐部老板名叫布鲁诺,此前是个露天游乐场演出主持人。他想到一个主意,引入摇滚乐队在不同的俱乐部演出。他们制定了个公式。那就是大型的不中断演出,一小时接一小时。乐队要不停演奏以抓住流动的人群。在美国红灯区,你可以管它叫不间断脱衣舞表演。”
“许多在汉堡演出的乐队来自利物浦,”norman继续说。“这是巧合。布鲁诺到伦敦去找乐队,他恰好在伦敦的苏活区碰到一个刚巧前去伦敦的利物浦企业家。于是后者就安排送去一些乐队。联系就是这样建立起来的。渐渐,除了布鲁诺,披头士还和其他俱乐部老板有了联系。他们不断回去演出,因为他们能得到很多的酒和很多的姑娘。”
汉堡为何如此特殊?并不是因为它付钱慷慨,或者那儿的音响效果一级棒,事实上都不是。或者那里的观众特别有鉴赏力吗?不,汉堡毫无特殊之处,除了在那儿的期间,乐队被迫以大量时间来演出。
约翰列侬在乐队解散后的一次采访中,谈到了乐队在汉堡因陀罗脱衣舞俱乐部的演出(注:“因陀罗”是印度神话中司雷雨与战争的主神,被这个脱衣舞俱乐部用做自己的名字):
“我们变得更好也更自信。如果没有整夜的演出,我们做不到这一点。在国外演出就这点好。我们必须更努力,把我们的心和灵魂都放到音乐里,惟有如此才能出头。在利物浦,我们每次只需要演一个小时,我们于是只演奏我们最好的曲目,每次都是同样的歌。而在汉堡,我们每天要演8小时,这样我们不得不寻找新的演出方式。”
8小时?
petebest,披头士当时的鼓手说:“每当我们演出的消息传出,俱乐部里就人潮汹涌。我们一周要演七个晚上。开始的时候我们不停地演到12点半俱乐部打烊。后来当我们的音乐更好时,经常要演到凌晨两点人群才肯散去。”
一周七天?
1960年到1962年末,披头士到汉堡去了五次。第一次,他们演了106晚,每晚五个小时以上。第二次,他们演出92次。第三次,他们演出48次,在台上待了172个小时。最后两次汉堡之行在1962年11月和12月,一共是90个小时的演出。加起来,他们在一年半的时间内演出了270晚。到他们1964年一鸣惊人时,他们大概现场演出了12000小时。你知道这个数字有多么惊人吗?今天的很多乐队,整个职业生涯也没有演出过12000小时。
汉堡这个风格混杂的熔炉也是让披头士与众不同的原因之一。“刚到那儿时,他们的舞台演出并不精彩,但回来时已经非常棒了。”norman说“他们被迫学会了很多东西。在此之前他们根本没有台风,但当他们归来时,他们已经跟所有人不同了。它造就了他们。”
五
如果我们把披头士、比尔乔伊和比尔盖茨放到一起考虑,我想我们能拼出一条更完整的成功路径。毫无疑问,乔伊、盖茨和披头士都有过人天赋。列侬和麦卡特尼拥有的音乐才华百年一遇。
但是真正让他们与众不同的不是他们的过人天赋,而是他们的过人机遇。非常幸运也非常随机的,披头士被邀请到汉堡演出。没有汉堡这段经历,披头士可能会走上截然不同的道路。“我非常走运。”比尔盖茨在我们的采访开始就说。这并不是说他不聪明,或者他不是一个杰出的企业家。这只意味着,他明白能够在1968年进入湖滨公学是多么走运,在那里他十几岁就接触到了计算机。
我们目前所知的所有出类拔萃之辈,都受益于某种非比寻常的机遇。被命运挑中,这条规则不仅仅适用于软件巨头、摇滚巨星和体育明星。它似乎是条普遍规则。
让我给大家举一个终极例子,以此来说明那些出类拔萃者们是多么受益于隐藏的机遇。让我们看下有史以来最为富有的75个人的名单。每个人的身价都按照现在的美元价值计算。里面有国王、王后和埃及法老,也有当代亿万富翁,比如沃伦巴菲特和卡洛斯斯利姆(墨西哥第一大移动运营商)。
最让人震惊的是,在所有75个名字中,有14个是出生于19世纪中叶的美国人,他们的出生时间彼此不会差过9年。思考一下这个事实——历史学家们从埃及艳后克利奥帕特拉和法老王们开始,仔细梳理每一年的人类历史,翻遍世界的各个角落,去寻找人类巨额财富的痕迹。结果,他们找到的名单中,近20%的名字产生于同一个世纪的同一代人中。
下面是这些美国人的排名、名字和他们出生的年份。
1john。d。rockefeller,1839,石油大亨,标准石油公司创始人
2andrewcarnegie,1835,钢铁大亨
28fredrickweyerhaeuser,1834,木材大亨
33jaygould,1836,金融大亨和铁路大亨
34marshallfield,1834,19世纪美国最大的零售商和批发商
35george。f。baker,1840,与j。p。摩根同时代的银行家
36hettygreen,1834,投资奇才,号称最富有的美国女人
44jamesg。fair,1831,金银矿矿主、铁路大亨和参议员
54henryh。rogers,1840,石油大亨,标准石油公司的三巨头之一
57j。p。morgan,1837,金融大亨
58oliverh。payne,1839,烟草大亨
62georgepullman,1831,铁路大亨,发明了列车豪华车厢
64peterarrellbrownwidener,1834,涉足多个行业,最著名的是其对公共交通系统的投资
65philipdanfortharmour,1832,实业家,肉类加工行业大亨
到底怎么回事儿?如果仔细思考,你就会发现答案。在1860年代和1870年代,美国经济开始了可能是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变革:铁路开始大规模修建,华尔街也在这一时期出现,大规模的工业制造从此开始,传统经济规则在这一时期正在被打碎和重构。这个名单告诉我们,在大变革发生时,你年纪多大非常重要。
如果你在1840年代末期出生,你已经错过了大变革,你太年轻了,不能把握住历史机遇。如果你在1820年代出生,你又太老了,你的思维方式已经被内战前的大众思维方式固化了。但是历史恰恰留出了一个特殊的、短暂的九年窗口,在这九年时间内出生的人,可以完美地看到未来带给人类的机遇与发展潜力。上面名单上的14名男士和女士,都拥有很好的远见和天赋。但是,他们也被给予了特殊机遇。
社会学家怀特米尔斯观察研究了从1830年代开始的精英阶层。他仔细查看从殖民时代到20世纪期间美国商业精英们的背景。毫不让人惊讶,他发现他们大都出身于权贵家庭。但是有一个例外,那就是1830年代群体。这显示了出生在那个年代你会占多大便宜。它是美国历史上唯一的一段时期,出身于普通家庭的人能够真正变成巨富。他写道:“在美国历史上,对于雄心勃勃、想要取得很高商业成就的穷男孩来说,他出生的最佳时间是1835年。”
现在让我们用同样的方法来分析下比尔乔伊和比尔盖茨这样的人。
如果你同硅谷老兵们交谈,他们会告诉你,个人计算机革命史上最重要的时段是1975年1月。那时,大众电子杂志做了一期封面故事,主角是一个名叫altair8800的特殊机器。altair的价格是397美元。它是一个你可以自己在家装配的新玩意儿。封面故事的大标题是:突破,全球第一台可以同商用型电脑媲美的微型电脑。
如果1975年1月是个人计算机历史上的破晓时分,那么谁是近水楼台呢?谁占据了能够利用这一历史时刻的最佳位置?适用于约翰d洛克菲勒和安德鲁卡内基年代的规则在这里同样适用。
“如果你在1975年已经年龄很大,那么你可能已经从大学毕业,在ibm里有了份工作。而一旦人在ibm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他们就很难转向新世界(7。79,-0。39,-4。77%)。”nathanmyhrvold说,他是名供职微软多年的高层“你已经有了一家生产大型主机的公司,生意价值数万亿美元,那为什么还要琢磨微型机算计这个可怜的小家伙呢?对于那些人来说,这就是计算机产业,它和新革命毫不相关。他们盲目地认为计算机产业的所有前景仅止与此。他们过得也还不错。只是,对他们而言,他们已经错过了成为亿万富翁和影响世界的机会。”
如果1975年时你已经从学校毕业好多年,那么你属于旧时代。你刚刚买了房子。你结了婚。还打算要个孩子。你不想放弃你的好工作,而指望用397美元的微型电脑来养老——对你来说,这无疑是指望天上掉馅饼。因此,让我们把所有1952年以前出生的人排除在外吧。
与此同时,你也不应在1975年时太年轻。你要确保自己在1975年时刚刚自立。因为如果你那时候还在读中学,显然你无法把握住1975年的机会。因此让我们把所有1958年以后出生的人也排除在外。能够利用好1975年机会的最佳年龄,换句话说,是大到足够能加入即将到来的革命,但又没老到会错失机遇。理想情况下,你当时应该是20岁或者21岁,也就是说,出生在1954年或者1955年左右。
测试这个理论非常容易。比尔盖茨是什么时候出生的?
比尔盖茨:1955年10月28日。
这正是完美的出生时间!盖茨在湖滨公学最好的朋友是保罗艾伦,他和盖茨一起整天泡在计算机上,后来和比尔盖茨一起创办了微软。那么保罗艾伦是何时出生的呢?
保罗艾伦:1953年1月21日。
微软第三个最富有的人是史蒂夫鲍尔默。他从2000年起就开始负责公司的日常运营,被视为软件世界最受尊敬的企业家之一。鲍尔默的出生时间呢?
史蒂夫鲍尔默:1956年3月24日。
让我们不要忽略掉那个几乎和盖茨一样著名的家伙:史蒂夫乔布斯,苹果公司的联合创始人。乔布斯和盖茨不同,他出身贫寒。他也没有像比尔乔伊那样去密歇根读大学。不过,不用研究太多他的成长经历,就能发现他也有自己的汉堡熔炉。乔布斯在旧金山南侧的加州山景市长大,那个地方正好是硅谷的中心。他的邻居中很多人都是惠普的工程师。惠普在当时和现在都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电子产品公司之一。还是个少年时,乔布斯就整日游荡在山景市的跳蚤市场,那里电子发烧友们在交换或者出售多余的电子元件。在乔布斯成长的年纪里,他整日呼吸的就是电子商业的空气,他日后在商业世界统治的也正是这一领域。
下面这段话出自意外成就的亿万富翁(accidentalmillio奶re),乔布斯众多传记中的一本。从中我们可以看出,乔布斯的童年经历是多么得天独厚。“他参加惠普科学家们举行的夜间谈话。他们谈论电子科技领域的最新进展。乔布斯揪住惠普的工程师们不放,从他们那儿问到了更多信息。打破砂锅问到底,这后来已经成为乔布斯个性中的标志性一面。有一次他甚至打电话给比尔休利特,向这位惠普的联合创始人要一些电子元件。他不仅得到了他想要的电子元件,他还得到了一份暑期工作。乔布斯在电脑装配线上工作,电脑让他神魂颠倒。他开始试着去做一台自己的电脑”
停!比尔休利特给他电子元件?这跟比尔盖茨有得一比了。盖茨在13岁时就可以无限制地使用电脑编程。这就好像你对时尚很感兴趣,而你长大成人的过程中,你的邻居刚好是乔治阿玛尼(注:著名设计师,时尚品牌阿玛尼的创始人)。乔布斯是什么时候出生的?
史蒂夫乔布斯:1955年2月24日。
另外一名软件革命的先驱是埃里克施密特。他运营着硅谷最重要的软件公司之一novell。2001年,施密特成为谷歌的首席执行官。出生日期?
埃里克施密特:1955年4月27日。
当然,我的意思并不是说,硅谷所有的大佬们都出生于1955年。总有例外,正好像并不是所有美国的商业巨人们都出生在1830年代中叶。只是这其中有明显的规律,让人震惊的是我们却不把它当回事儿,一点也不想知道。我们假装认为成功仅仅是个人奋斗和个人才华的产物。但是我们知晓的从古至今的历史中,没有任何事情是如此简单的。我说的这些故事讲述的是,某人被给予了一个特殊机遇,他工作很努力,抓住了这个机遇;某人生逢其时,他的努力和成就能够被社会认可,并给予回报。成功是他们成长于其中的世界的产物。
让我们再提一下比尔乔伊。如果他年纪再大一些,如果他必须为接触计算机付出艰辛劳作,他说他可能就选择学自然科学了。计算机传奇人物比尔乔伊就变成生物学家比尔乔伊了。如果他再年轻一些,他为因特网写支持代码的机会就消逝了,则计算机传奇人物比尔乔伊还是可能会变成生物学家比尔乔伊。比尔乔伊是何时出生的?
比尔乔伊:1954年11月8日。
从伯克利大学毕业之后,乔伊成为了太阳微系统公司的四个创始人之一。太阳微系统公司是硅谷最早成立的也是最重要的软件公司之一。如果你还是认为过于偶然的出生时间并不重要,下面是太阳微系统其他三名创始人的出生日期:
scottmcnealy:1954年11月13日。
vinodkhosla:1955年1月28日。
andybechtolsheim:1955年9月30日。(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