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王小波对话我为什么不再沉默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行祸天下、史上最强帝后、超凡兵王、清明上河图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a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王:在我周围,像我这种性格的人特多――在公共场合什么都不说,到了私下里则妙语连珠,换言之,对信得过的人什么都说,对信不过的人什么都不说。
刀:有时想来,通常意义上所谓的朋友,也就是话语的朋友,友谊是建立在对话的融洽上的,甚至只是拥有大致相同的话语体系和说话的语气,当然敌人也是话语的敌人。话语的交流至关重要,而真正入心入肺的却少之又少,有些人让你和他(她)一句话都不想说,也不敢说,而有些人却让你相见恨晚,只嫌嘴短。
王:沉默是一种生活方式,不但是中国人,外国人中也有选择这种生活方式的。
刀:它就像一种潜在的力量,高深莫测,可能是软弱无能的,也可能是翻江倒海的,只是需要一个爆发的时机的成全,或者随着时光的推移消耗殆尽。
王:福柯先生说:话语即权力。这话应该倒过来说:权力即话语。
刀:我对“话语即权力”还有另外的认识,就像“我思故我在”一样,我说故我在。我真切地感受到有发言权的人和没有发言权的人,在生存处境和心理活动上存在很大不同。抛开“权力”这个巨型概念,话语首先是一种表达,我们都喜欢写作,我们都知道写作能条分缕析地“研究”自己和他人的情感和思想,它是一种快乐或者痛苦的梳理形式。而不具备这种“技术”的人,相对来说,会难办一些。
王:从小我对讲出来的话就不大相信,越是声色俱厉,嗓门高亢,我越是不信,比如亩产三十万斤粮。
刀:现在是商业的吆喝声,让你真假莫辨。或许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夸大其词的内容和形式吧。
王:幼年的经历,家教和天性谨慎,是我变得沉默的起因。
刀:大家的生活经历虽然不同,但在成长中接受的教育却很相似,不外乎听话与少说。我小时候经常说一些不该说的话,而这些不该说的话正是大人们要求保守秘密的生活内容。小时候的无心之语被一再制止,加上事后的反复批评,让我终于变得沉默寡言。再者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了自己的朋友圈子,而这个圈子里需要维护一种虚荣,而我却常常直言不讳地戳穿这种虚荣,老说怪话,结果得罪了不少朋友,为了不至于连一个朋友也挽留不住,立刻悬崖勒马了。这倒不是自吹我个人修养何等不俗,只是想要一个大家都能坦诚对话的空间,可是这样一个最起码的要求,现在恐怕也已经变成了一种奢望吧,想想简直不寒而栗。追根溯源,假话的土壤到底在哪里?我看就在我们虚伪的内心里。
王:在我小时候,话语好像是一池冷水,它使我一身一身起鸡皮疙瘩。但不管怎么说吧,人来到世间,仿佛是来游泳的,迟早要跳进去。
刀:现在是官话、酒话、假话、大话、空话、客套话、黄色笑话沉渣泛起,甚嚣尘上。只有黄色笑话我还乐于接受,其它的,干脆装聋作哑,或者直接和人抬杠。每个中国人都心知肚明,我们有心口不一,言行不一致的文化传统,当面说是一套,背后做又是另一套,而我们却游刃有余地继承和延续着这种传统,乐此不疲。我常常为此感到浑身难受,我们难道就是这样一个人格扭曲的民族?!
王:话语教给我们很多,但善恶还是可以自明的。话语想教给我们,人与人生来就不平等,在人间,尊卑有序是永恒的真理,但你也可以不听。
刀:对,就是你胡说你的,你自以为是地指手画脚,指导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吧,我尊重你说话的权力,但对你的主张完全可以充耳不闻。可这毕竟是消极抵抗,无法取得一个真正平等、融洽的对话。
王:我们可以在沉默和话语两种文化中选择,选择了说话的朋友可能不相信我是自愿放弃说话的,他们会认为,我不会说话或者不够档次,不配说话。自愿放弃的原因是:进了那个圈子就要说那种话,甚至要以那种话来思索,我觉得不够有意思,据我所知,那个圈子里常常犯着贫乏症。
刀:贫乏如一种计算机语言,那些话语的内容可以用三个字概括:假、大、空。说起来尴尬,我们平时说的客套话,我也是一点儿都不会说,常常为此感到苦恼。别人夸我,我也不会谦虚两句,甚至常常表示同意:是啊,是啊,我就是这样一个优秀的人。哈哈其实,对方夸我什么,我根本就没有去听,心里明白,肯定没有一句真心话,全是奉承自己的溢美之词,压根没有感情含量,就像歌星见了歌迷大喊我爱你一样,也就是需要那么一种避免冷场的氛围。
王:可以在话语的世界里分出两极,一极是圣贤的话语,这些话是自愿的捐献,另一极是沉默者的话语,这些话是强征来的税金。一些不得不说的话,是上着一种话语的捐税。
刀:但是我认为,自己现在的写作,极力追求“话语权”想要发言的做派,正是响应了你的号召,想通过复述常识,和垄断我们正常思维的传统观念叫板,反对无趣,反对愚蠢,虽然自己也挺无趣和愚蠢的。
王:话语圈里总是在说些不会遇到反驳的话,往好听里说,这叫做自说自话,往难听里说,就让人想起一个形容缺德行为的顺口溜:打聋子骂哑巴扒绝户坟。
刀:中国文学所表达的内容,大多在维护一种集体意识,传统观念,所谓的公论,公允的常理。但它们常常是靠不住的,没有个人,哪里蹦出来的那么多时代代言人呢?中国文人的宏大叙事只是痴人说梦罢了。我最讨厌自己一不小心就被人代表了,就像现在对于“80后”的炒作一样,多么可恶的一种文字游戏啊,他们根本代表不了我,他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根本就和我无关,尽管我是80年出生的。所以我要发言,要说明这一点,我就是我,不是哪个棋盘里的棋子。而这也正是我想要奋不顾身地打进话语圈的原因,只想说明属于自己的真相,不想被别人的命名强奸。
王:好在这个话语圈子已经分崩离析,我们正在重建中国人的精神结构。
刀:但愿它是顺利的,不要重新被其它的意识形态所垄断,比如商业意识的一枝独秀。唯一的遗憾就是,作为我的精神导师,你离我们而去了。
(以上对话纯属拟作,系拜读王小波随笔沉默的大多数感言,但愿没有冒犯到王先生地下英灵。)
王:在我周围,像我这种性格的人特多――在公共场合什么都不说,到了私下里则妙语连珠,换言之,对信得过的人什么都说,对信不过的人什么都不说。
刀:有时想来,通常意义上所谓的朋友,也就是话语的朋友,友谊是建立在对话的融洽上的,甚至只是拥有大致相同的话语体系和说话的语气,当然敌人也是话语的敌人。话语的交流至关重要,而真正入心入肺的却少之又少,有些人让你和他(她)一句话都不想说,也不敢说,而有些人却让你相见恨晚,只嫌嘴短。
王:沉默是一种生活方式,不但是中国人,外国人中也有选择这种生活方式的。
刀:它就像一种潜在的力量,高深莫测,可能是软弱无能的,也可能是翻江倒海的,只是需要一个爆发的时机的成全,或者随着时光的推移消耗殆尽。
王:福柯先生说:话语即权力。这话应该倒过来说:权力即话语。
刀:我对“话语即权力”还有另外的认识,就像“我思故我在”一样,我说故我在。我真切地感受到有发言权的人和没有发言权的人,在生存处境和心理活动上存在很大不同。抛开“权力”这个巨型概念,话语首先是一种表达,我们都喜欢写作,我们都知道写作能条分缕析地“研究”自己和他人的情感和思想,它是一种快乐或者痛苦的梳理形式。而不具备这种“技术”的人,相对来说,会难办一些。
王:从小我对讲出来的话就不大相信,越是声色俱厉,嗓门高亢,我越是不信,比如亩产三十万斤粮。
刀:现在是商业的吆喝声,让你真假莫辨。或许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夸大其词的内容和形式吧。
王:幼年的经历,家教和天性谨慎,是我变得沉默的起因。
刀:大家的生活经历虽然不同,但在成长中接受的教育却很相似,不外乎听话与少说。我小时候经常说一些不该说的话,而这些不该说的话正是大人们要求保守秘密的生活内容。小时候的无心之语被一再制止,加上事后的反复批评,让我终于变得沉默寡言。再者随着年龄的增长,有了自己的朋友圈子,而这个圈子里需要维护一种虚荣,而我却常常直言不讳地戳穿这种虚荣,老说怪话,结果得罪了不少朋友,为了不至于连一个朋友也挽留不住,立刻悬崖勒马了。这倒不是自吹我个人修养何等不俗,只是想要一个大家都能坦诚对话的空间,可是这样一个最起码的要求,现在恐怕也已经变成了一种奢望吧,想想简直不寒而栗。追根溯源,假话的土壤到底在哪里?我看就在我们虚伪的内心里。
王:在我小时候,话语好像是一池冷水,它使我一身一身起鸡皮疙瘩。但不管怎么说吧,人来到世间,仿佛是来游泳的,迟早要跳进去。
刀:现在是官话、酒话、假话、大话、空话、客套话、黄色笑话沉渣泛起,甚嚣尘上。只有黄色笑话我还乐于接受,其它的,干脆装聋作哑,或者直接和人抬杠。每个中国人都心知肚明,我们有心口不一,言行不一致的文化传统,当面说是一套,背后做又是另一套,而我们却游刃有余地继承和延续着这种传统,乐此不疲。我常常为此感到浑身难受,我们难道就是这样一个人格扭曲的民族?!
王:话语教给我们很多,但善恶还是可以自明的。话语想教给我们,人与人生来就不平等,在人间,尊卑有序是永恒的真理,但你也可以不听。
刀:对,就是你胡说你的,你自以为是地指手画脚,指导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吧,我尊重你说话的权力,但对你的主张完全可以充耳不闻。可这毕竟是消极抵抗,无法取得一个真正平等、融洽的对话。
王:我们可以在沉默和话语两种文化中选择,选择了说话的朋友可能不相信我是自愿放弃说话的,他们会认为,我不会说话或者不够档次,不配说话。自愿放弃的原因是:进了那个圈子就要说那种话,甚至要以那种话来思索,我觉得不够有意思,据我所知,那个圈子里常常犯着贫乏症。
刀:贫乏如一种计算机语言,那些话语的内容可以用三个字概括:假、大、空。说起来尴尬,我们平时说的客套话,我也是一点儿都不会说,常常为此感到苦恼。别人夸我,我也不会谦虚两句,甚至常常表示同意:是啊,是啊,我就是这样一个优秀的人。哈哈其实,对方夸我什么,我根本就没有去听,心里明白,肯定没有一句真心话,全是奉承自己的溢美之词,压根没有感情含量,就像歌星见了歌迷大喊我爱你一样,也就是需要那么一种避免冷场的氛围。
王:可以在话语的世界里分出两极,一极是圣贤的话语,这些话是自愿的捐献,另一极是沉默者的话语,这些话是强征来的税金。一些不得不说的话,是上着一种话语的捐税。
刀:但是我认为,自己现在的写作,极力追求“话语权”想要发言的做派,正是响应了你的号召,想通过复述常识,和垄断我们正常思维的传统观念叫板,反对无趣,反对愚蠢,虽然自己也挺无趣和愚蠢的。
王:话语圈里总是在说些不会遇到反驳的话,往好听里说,这叫做自说自话,往难听里说,就让人想起一个形容缺德行为的顺口溜:打聋子骂哑巴扒绝户坟。
刀:中国文学所表达的内容,大多在维护一种集体意识,传统观念,所谓的公论,公允的常理。但它们常常是靠不住的,没有个人,哪里蹦出来的那么多时代代言人呢?中国文人的宏大叙事只是痴人说梦罢了。我最讨厌自己一不小心就被人代表了,就像现在对于“80后”的炒作一样,多么可恶的一种文字游戏啊,他们根本代表不了我,他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根本就和我无关,尽管我是80年出生的。所以我要发言,要说明这一点,我就是我,不是哪个棋盘里的棋子。而这也正是我想要奋不顾身地打进话语圈的原因,只想说明属于自己的真相,不想被别人的命名强奸。
王:好在这个话语圈子已经分崩离析,我们正在重建中国人的精神结构。
刀:但愿它是顺利的,不要重新被其它的意识形态所垄断,比如商业意识的一枝独秀。唯一的遗憾就是,作为我的精神导师,你离我们而去了。
(以上对话纯属拟作,系拜读王小波随笔沉默的大多数感言,但愿没有冒犯到王先生地下英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