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街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行祸天下、史上最强帝后、超凡兵王、清明上河图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a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一
公元1904年,伴随着京汉铁路建成通车,一座新兴城市驻马店诞生了。
驻马店的诞生是从中山街开始的,那时候叫洋街,相对于现在的老街而言。可以说,在驻马店百年历史中,中山街是最具沧桑巨变的街道,也是体会兴衰荣辱最深刻的街道。
驻马店最早的火车站不在现在的位置,而是建立在中山街。那时候的中山街可以说是驻马店的城市中心,最繁华人气最旺,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建街之初到八十年代初期,中山街一直是驻马店的商业中心。一个仅有百年历史的城市,中山街独自红火了八十年,在驻马店,没有任何一个街道可以和中山街的辉煌历史相抗衡。很长时间以来,中山街是驻马店的地标,犹如去上海要逛南京路,到北京要转王府井,提到驻马店的过去,不能不提中山街,所以有了“驻马店的中山街,骑着摩托跑半月”的惊人夸张。中山街的历史见证了驻马店这座城市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
中山街在驻马店发展壮大的历程中功不可没,时光无情,陵谷变迁,像许许多多曾经盛极一时的闻名古城一样,随着岁月流逝淡出了舞台,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悲哀也是兴运,没有中山街的衰落,就没有更多街道的新兴。毕竟,中山街实在太狭小了,承载不起现代都市大街道过多的内容,驻马店要发展壮大,就必须忍痛割爱抛弃中山街,另觅新的发展途径。中山街虽然衰落了,但中山街应当心满意足了,毕竟,在驻马店百年开埠历史中,挺立潮头领航几十年,那浓墨重彩的一笔,永远抹不去。
中山街的衰落只是近二十多年的事,相去并不遥远,但驻马店人似乎已将中山街的昔日繁华遗忘殆尽,恍如隔世,尤其是年轻人和外来者,根本想象不到满目疮痍破旧不堪的中山街曾经是驻马店的商业中心,只有那些饱经风霜的人,闲聊中偶尔谈到中山街谈到中山街的辉煌,依旧津津乐道。
二
中山街兴盛的顶峰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那时候的中山街风光无限,城里人买东西去中山街,四面八方的农村人进城赶集也要逛中山街。中山街上最具盛名的莫过于新大楼、拐角楼了。这是两个当时最大的国营商店,商品最全,款式最多,大到棉被床单衣服布匹气枪,小到肥皂手绢袜子钥匙链挖耳勺,只要跨进这两个百货大楼的门,没有买不到的。
购物的首选是新大楼。那时候的中山街叫红卫路,新大楼是俗称,真正的名字叫红卫大楼。不宽不长的中山街上熙熙攘攘,人头攒动,吆喝声,问候声,招呼声,问买问卖声,嘻笑声,孩子们哭闹声,自行车铃声灌满整个街道,从早晨到晚上,一刻不停,还溢到了旁边小巷。父母牵着孩子的手一刻不敢松,生怕走散了。
进了新大楼,琳琅满目的商品一下子呈现在眼前,眼花缭乱,于是,沿着柜台一处一处看。手里钱有限,不敢乱花,来之前制定了周密计划,哪些东西急用要先买,哪些东西可以再缓缓,看到这么多东西,这也想买,那也想买,这也舍不得买,那也舍不得买。转来转去,转到了必买东西柜台前,左看右看,挑来挑去,最后终于下定决心,从手绢里或者精心缝制的钱包里掏出钱,一元一毛一分地仔细数上几遍,然后,郑重其事地递给服务员。钱挣得不容易,花得也谨慎。服务员接过钱,写好票,连同钱一起夹在头顶上的夹子上,夹子穿在铁丝上,另一端通向收款台,服务员向前一推,唰一声,钱和票就到了收款台。各个柜组都有一条铁丝通向收款台,于是,空中被分割成许多个三角,来来往往,格外忙碌。钱在头上飞,人在钱下行,扬扬手就能捕到飞驰的钞票,却没有一个人起呆意。买了东西,仍然有些意犹未尽,那些列入近期和远期购买计划的商品,顺便也看看,有时候还要请服务员拿过来瞅瞅,过过瘾,解解馋,谋划着什么时候来买。看过后陪着笑脸,毕恭毕敬地请服务员放回去。服务员很不高兴,剜一眼,一脸的鄙夷。那时候的服务员高高在上,权重如宰相,紧俏商品开后门商品,别人买不来,他们能买来。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谁家要是有个在新大楼当服务员的亲戚朋友,那他的身份也不可小觑。
大人们忙于买东西的时候,也是孩子们最快乐的时候。新大楼是座三层楼,在当时的驻马店完全可以称得上摩天大楼,孩子们跟着父母来新大楼,除了能得到一毛钱几分钱的零食,还可以享受登楼的兴趣,体验空间变化带来的新鲜感。大人一撒手,孩子像脱缰的野马,入水的泥鳅,在人堆里钻来钻去,从一楼风风火火跑到二楼,再从二楼风风火火跑到三楼,上去下来,下来上去,碰到大人们腿上身上,骂声还没有出口,人已经无影无踪。各个角落看遍了转够了,就去楼梯上玩,骑在楼梯扶手上,从三楼滑到二楼滑到一楼,反反复复,乐此不疲。不久,楼梯上聚集了很多孩子,成了儿童乐园,上上下下,浩浩荡荡,撒满大半个楼梯,顾客只好躲闪着上下楼。服务员偶尔经过这里,一声呵斥,孩子们立刻作鸟兽散,销声匿迹。服务员前脚刚走,孩子们后脚从各个角落溜出来,继续他们的游戏。
逛了新大楼可以顺便再去拐角楼转转。拐角楼,顾名思义是一座带拐角的楼,有东面南面东南三个正门,这在当时的驻马店同样是别具一格,非同凡响,所以也分得了中山街繁华的一杯羹。拐角楼仅两层,无论规模商品种类还是影响,都比新大楼稍逊一筹,只能是新大楼的配角和补充。在中山街历史上,拐角楼始终没有担当过主角,不免有了即生周瑜何生亮的悲哀。拐角楼居于中山街最南端,从东西方向来的顾客,一般先去拐角楼,再去新大楼,而去了新大楼的不一定再去拐角楼,故而,拐角楼没有新大楼顾客多,远没有新大楼热闹。
岁月蹉跎,时过境迁,随着中山街的衰微,新大楼拐角楼同样没有逃脱败落的尴尬,但新大楼应当满足了,它创造了昔日的商业神话,永远定格在了逝去的岁月里。比起众多从记忆中消逝的商店,拐角楼也应当满足了,毕竟,它在遥远的记忆中占有一席之地,如今回忆起中山街,必然提到新大楼拐角楼。
有月亮也有星星,围绕着新大楼拐角楼还有几家规模较小的百货商店,来中山街赶集的顾客,几乎没有人冲着这几个商店来,路过时顺便进去走马观花地看看,遇到合适的东西就买,没有,转一圈看看行情,也是一种乐趣。中山街有多少家这样的小百货商店,时至今日,没有人说得清。
三
南北不足500米的中山街既是驻马店的商业中心,五交化商店是必不可少的。那个年代生活滋润的象征“三转一响”有“两转一响”是在五交化商店出售。
规模相当大的五交化商店位于中山街北端,紧临火车站。走进五交化商店,铁钉铁丝灯泡电线开关起子钳子板子锤子阀门水龙头铁锨镐头等等,应有尽有,足以满足顾客需求。此乃琐事,不足一书,唯有购买两大件的惊心动魄不敢忘记。
一家人省吃俭用几年,终于攒足了钱,欢欢喜喜来买辆崭新的自行车。买车子不容易,肯定不能莽撞,必要仔仔细细选择,甚至还要叫上至亲好友同去参谋挑选。若钱不是太充裕,只能买辆杂牌车,若准备得充分,就可以买辆名牌自行车了。名牌自行车是所谓的飞鸽、凤凰、永久、红旗,质量好,光泽亮,车架敦实,经久耐用,在大家心目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但名牌车要自行车票。自行车票与粮票布票萝卜票白菜票不可同日而语,是少数人的特权,与多数人无缘,多数人只好望车兴叹。自行车不但是家庭殷实的象征,是主要交通工具,更是运输工具,所以绝大部分人选择加重型号的,车轮大,车架高,跑得快,少则使用五六年,多则十几年。买车者比较来比较去,再和好友三番五次商量,终于拿定主意买某一个牌子,交了钱,心花怒放地推着自行车走出商店,一面走一面回头瞅新车,有时还要停下来端详一会,欣喜在心头,人如在梦中,不知不觉也能像其他人家一样拥有自行车了。太阳明晃晃的挂在天上,恍惚间,马路宽广起来,街道热闹起来,路人脸上都笑笑的。
新车买回去并不急于使用,还要给车子精心装扮一番,用塑料带缠了车梁,红绒布蒙了尾灯,另做一个布套子罩住车座,有心性者还要用染成七色的鸡毛做成花环,套在车轴上,车轮飞驰,鸡毛旋转,如风葫芦,七彩变幻,眼花缭乱,进城下乡,走街串巷,光彩夺目,一路欢歌。
新衣服不是随随便便可以置办得起的,要有钱,还要有布票。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是物质匮乏时代的穿衣准则,也决定了缝纫机在家中尤为显赫的地位。如同购买自行车一样,购买缝纫机也是慎之又慎,周密计划。买缝纫机的钱攒够之前,主人逛中山街的时候,顺便去观察过多次了,只看不买,底气不足,看着一个又一个顾客拉回去光亮亮的缝纫机,心里羡慕极了。终于有一天,凑足了钱,拉着架子车高高兴兴来买缝纫机了。女主人肯定是要来的,这一大件不但是为全家人购买,更是为女主人购买,必得由她来亲自挑选。
耐心而细致的挑选终于有了结果,男人将缝纫机扛出商店,小心谨慎地放到架子车上,拉着车在前面走,女人紧跟着架子车,一眼一眼地瞅着,掩抑不住内心的激动,盘算着一家老少未来的穿衣。行人投射过来一双又一双羡慕的目光,落在缝纫机上,落在女主人脸庞上,女主人全然不知。
缝纫机拉回去后,一家人欢天喜地地围满一周,大人安装,孩子们饶有兴趣地蹲在旁边观看,问这问那,新鲜好奇。安装好了,男人退场,女主人开始担当主角。女主人拿出早就准备好的几片碎布头,坐下来,一前一后蹬转脚踏板,缝纫机便哗哗哗地飞速转动起来,眨眼工夫碎布头缝到了一起,抽出来端详一番,女主人会心一笑,调试成功。接下来,顾不上歇息,将破破烂烂的衣服,服缝补得整整齐齐,穿在孩子身上一试,不啻于一件新衣服。孩子高兴得跳出门外,过年一般,找小伙伴炫耀去了。
好日子不远了,抬头就能看见。
四
紧挨着五交化商店的是新华书店,惟有书店不是市内最大,仅是个分店,却见证着中山街商业气息的旺盛。
店里书籍种类寥寥,没有文学名著、闲情逸致之类,只有形式多样的毛主席著作,火药味浓重的儒法斗争、评水浒批宋江之流,连环画,以及艳阳天、金光大道、大刀记之类,普通百姓逛书店者不太多,经济拮据是其主要因素。
跟随父母逛中山街的学生,早就梦寐以求拥有一本新华字典了。从书店门前经过,是最好的机会,缠磨着父母进去买一本。父母被纠缠不过,只好随孩子一起进去。一本新华字典要一元多,这是一家人几天的生活费,犹豫再三,始终没有下定决心。孩子捧着字典如饥似渴地翻过来,翻过去,不肯撒手。看到这情景,作父母的实在不忍心败坏孩子的兴致,只得去收款台前交款。
年前是新华书店一年中最忙碌的日子。生活再困难的人家,春联年画是必买的,屋里屋外贴得花花绿绿,显得喜庆,给人一个好心情,也是对来年美好生活的祈盼。出售春联年画是新华书店的专利,只此一家,别无分店,家家都要来这里买。一进入腊月,冷落近一年的新华书店骤然红火起来,顾客盈门,人满为患,必要挤很长时间弄得热血沸腾才能凑到柜台前。人声鼎沸,不绝于耳,服务员忙得应接不暇,晕头转向,纵使长出十张口二十只手,依然不能应付百口所呼,百手所指。有的顾客喊破嗓子,服务员却无暇应答,有的好不容易挤到柜台前,等了十几分钟半个小时,还没有买到要买的年画。不过这困难不足以让他们退缩,不是买其他东西,可买可不买,而是必须买,要耐着性子等下去,直至买到为止。
货架上摆满画,平板上铺满画,墙壁上挂满画,除了地面和天花板,前前后后左左右右上上下下全是画,目光所至是赤橙黄绿青蓝紫,是人物是山水是风景是楼阁是花鸟。每幅画上夹一张纸片,半个巴掌大小,用毛笔写上号码,顾客只须向服务员吆喝出号码,服务员会熟练地从货架上拿出所要的画,展开示意一下,待顾客确认后,麻利地卷成一个纸筒,末了,裹上一张四指宽一拃长的牛皮纸,一扬手,从头顶上面悬挂的纸筒里扯下一截纸绳,捆扎好递到顾客手里。顾客便高高举起画筒,脸上洋溢着嘻嘻的笑容,从人缝里费力地往外挤。
当然,卖得最快最抢手的是毛主席像,家家必买,家家必挂,吃饭穿衣一样不能缺少,而且挂得时间久了,还要换上张崭新的。毛主席画像各种各样,不拘一格,在天安门城楼上的,神采奕奕;重上井冈山的,满面春风;和韶山人民在一起的,平易近人,等等,顾客少则买一张,多则买几张。毛主席像之外,品种多样的是山水画,大好河山,江山多骄,革命圣地延安、井冈山、韶山之类。最耀眼的是那些剧照,以样板戏人物居多,杨子荣,柯湘,郭建光,李玉和,李铁梅,个个威风凛凛,光采照人。也有样板戏场景照,人民群众和解放军携手打败座山雕;海港之上吊车林立,一派繁忙。还有其他剧照,林冲雪夜上梁山,虎牢关三英战吕布,宝玉夜探潇湘馆,等。最为老年人喜欢的是那些表现过年喜庆的画,诸如,连(莲)年有余(鱼),双胞胎胖小子,莺歌燕舞之类。不同的画给不同的家庭带来的欢乐是相同的。
五
还有一个商店不得不提,这就是土产日杂商店。
土产商店里出售的瓷碗瓷盆瓷缸铁锅竹筷火炉火钳之类自不必说,家家必不可少,但不是糟糕透顶不会轻易换新的,好钢用在刀刃上,有限的钱用在最必须的地方。平时土产商店生意总是不温不火的样子,顾客不断,细水长流,却远未达到摩肩接踵的地步。
土产商店除了售用的,还售吃的,主要是干果,五香八大味的调味品,常年累月摆在商店里。红通通的枣,浑身布满深深浅浅的皱纹,个大色鲜,看着好吃,吃着就是好吃。不过红枣一般情况下不食用,多用于入药作药引,只有到了端午节包粽子,过年蒸枣糕枣山了,才去买红枣。要是买得多了用不完就放起来,下次再用,孩子们虽然缺少零食,也不吃红枣,在他们的印象中,红枣是药而不是吃食。土产商店里一年到头总是摆放着白亮亮的白果,一成不变的样子,没有多过,也没有少过,似乎无人问津。孩子们多不认识白果,问家长,家长的解释往往是药用,孩子们便记住了,总以为白果是一种药材不能食用,直到多年以后在饭店里吃到了白果炖鸡、桂花白果、冰糖白果,才知道白果还是一种美味菜肴。
土产日杂商店里最靓丽的风景莫过于水果上市的季节了。秋天到了,苹果熟了,摆上货架了。又大又圆又青又红的苹果映衬到明亮的镜子里,色彩鲜艳,光亮夺目,在大街上行走,只要稍稍一偏头,就能发现土产商店里的夺目光彩。东张西望充满好奇心的孩子最先发现令人馋涎欲滴的大苹果,跑过去,站在商店门前不肯走,缠闹着大人要买。大人被磨得面子上过不去,只好忍痛买上几只。孩子顾不上洗净削皮,在衣服上胡乱蹭两下,一张嘴咬下一大口,凉爽甘甜的果汁便盈满嘴,从嘴巴里一直甜到心窝里。
和新华书店一样,土产商店最忙活的日子是年前,不同的是日杂商店从年前一直忙活到年后,忙活到正月十五。这都是因为鞭炮的缘故。鞭炮是土产商店的专营产品,只能在这里买到。大人们买炮是增添喜庆气氛,孩子们买炮纯粹是玩耍。压岁钱不舍得花,但买炮是舍得的。放炮是男孩子过年最大的乐趣,花上五分钱就可以买上一挂100响的鞭炮,自然,舍不得一齐放,拆开,装进口袋里,燃上一根香,捏出一只炮,对着香火点着了,啪,喜悦的心情在远处炸响了,清脆震耳。有胆大者,燃着炮信之后并不急于扔出,炮信嗤嗤冒着火花往前滚,看看快燃尽了,一扬手,抛得高高的,呯,洪亮的响声传出很远。常在河边走没有不湿鞋,也有被炸着手的,一只手握着另一只手,痛得嗷嗷哭,很长时间不敢再展示高超技艺。
六
土产商店南侧是驻马店惟一的戏院。
戏院里大都上演样板戏,样板戏之外,还有朝阳沟,李双双等,除此之外,偶尔还有古装戏,穆桂英挂帅,十二寡妇征西等。记得曾经在这座戏院里看过一场叫做三月三的戏。农历三月三日是苗族的一个重大节日,在这天大家从各个山寨来赶集,地下党利用这个有利时机,发动群众,武装暴动,一举缴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枪械,端掉了敌人据点,苗家人欢天喜地庆祝革命成功。
戏院不是天天都演戏的,什么时候有了好戏,大家奔走相告,过节一样扶老携幼来看戏。生活并不富裕,但不能没有精神生活,精神空虚比物质匮乏更让人难以忍耐。
轻易不出门,出门就要潇洒一回,花上5分钱可以买上一包瓜子,足足有一大捧。瓜子是用旧书本纸包的,上大下小的一个三角形,一边看戏一边从纸包里捏一粒瓜子,填进嘴里,吧,嗑开,扑,吐掉瓜子皮,瓜子瓤留在了嘴里,干,脆,香,咸,身体惬意,精神舒坦。卖瓜子者皆为无业小贩,以此为生,赚得薄利,不为人看起,改革开放后却成为最早的一批万元户,盖此一时彼一时也,可发一叹。若肯花上一角钱,可以买到一包兰花豆,那就更可口了,香,酥,脆,焦,百吃不厌,余香满口。如果是夏季,只须三分钱就可以美美地享受透心凉的冰棍,冰棍以白糖和水为原料,简简单单,明明白白,没有奶油巧克力的富贵气,却韵味无穷,回味无穷,近几年市场上叫得颇响亮的“老冰棍”牌子,不仅仅是满足口腹之欲,更是让人找回久远的甜蜜。
戏剧的衰落也将戏院带上了下坡路,原本红火的戏院并不甘心束手待毙,不屈不挠地做着最后的抗争。戏院改演电影以后,似乎有了起死回生迹象,最辉煌的莫过于放映印度片流浪者,武打片少林寺,二十四小时不间断,观众半夜三更起床,顶月光披星光去看电影,那才叫痴情。不过这仅仅是昙花一现,虽然后来改造成立体影院,令人耳目一新,终究是强弩之末,没有阻挠住灭亡的命运。
最难忘的莫过于在这里祭奠周恩来总理了。周总理逝世后,按照上级安排,这里是一个悼念场所,以学校单位为集体,来戏院进行哀悼活动。孩子们对周总理的概念相当模糊,看到大人们哭,学生们也哭,竟有嚎啕大哭者,但任何人不能否定学生的一片诚心。直到许多年以后,随着知识和阅历的增加,才真正懂得周总理的伟大内涵。那一次没有白哭。
七
戏院旁边有座国营糖烟酒商店,不得不提。
生活水平低,普通百姓买不起酒,更没有闲钱饮酒,只有逢年过节才能开怀畅饮一番。酒价出乎意料的低廉,最好的茅台酒不过八元多一瓶,其他酒更不用说,即使这样仍买不起,酒极少有人问津,在那时是奢侈品,也注定了那时绝少有酒鬼醉鬼。不过还有更为廉价的散酒,柜台上长年放置着几个酱色坛子,以红布包裹小米做坛盖,里面装的是几毛钱一斤的酒,红薯干酿造的,虽说是最差劲的酒,销路却相当不错,时常有人拿着军用水壶来打酒,回去后慢慢品尝。有的则干脆,递过去几毛钱,接过服务员端过来的满满一玻璃杯酒,一扬脖一气饮下,如喝凉水,不咳嗽不脸红,连嘴也不咂巴一下,利落,痛快,喝完,一抹嘴,走人,不显山不露水不见风吹草动,绝对称得上上男子汉本色。这才是名副其实的喝酒。
不但酒可以一两一两地卖,烟也可以一支一支地卖,这在今天似乎是个笑话,但在那时候相当普遍,每个商店都这样做。最好的大前门、芒果,不过四毛多一包,中等水平的有黄金叶,三门峡,低档次的是淮河,俗称“老淮头”两毛钱一包,够低谦的吧。不过,还有越乎想象的更低价,在今天看来肯定是跳楼价“红花”牌香烟,八分钱一包,也是二十支。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即使在那时还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的情况下,还要从牙缝里挤出有限的资金,购买那些不能当吃当喝不能活命而且有害健康的白棒棒,而且称为香烟,实是不可思议。在连八分钱也凑不够或者想享受好一点香烟而无能为力时,只好用仅有的几分钱去过把瘾了。各种烟都可以拆散卖,根据一包烟价格多少而决定一分钱能买几支烟。买烟不容易,不用说,抽烟极其吝啬,那时的烟都没有过滤嘴,抽不完扔了挺可惜的,有的几乎烧住手了还舍不得扔掉。而那些聪明绝顶者,创造了用树棍夹着抽烟的重大发明,直到即将烧着嘴唇的千钧一发,才果断地甩掉烟屁股。生活的贫困和烟瘾的膨胀还催生出一种新行业,拾烟把儿,有以此谋生者,将拾来的烟把儿剥掉纸,专卖烟丝,勉强可以维持生计。
糖烟酒商店以出售副食为主,最能讨得孩子们喜欢。几个小伙伴上街,总是顺便去糖烟酒商店转悠转悠,没有钱买,看看心里也舒坦,也算是一种解馋方式吧。有时候趴在柜台下面耐心寻找,说不定能捡到一粒糖,高兴极了,兴冲冲跑到门外,几个伙伴分吃一粒来之不易的糖,每人都得到一份甜蜜。花样并不繁多的点心,在伙伴们眼里,无疑是最可口的美味,看一遍又一遍,那形状那色泽甚至想象的味道都深深烙印在脑海里,梦寐以求能吃到那些点心。用今天的眼光来看,那些东西并不可口。很多人买不起,放置得太久,不新鲜,怎么会好吃?记忆中最深刻的是有几块包裹着草纸的月饼,中秋节没有卖完,放置在柜台下面,直到第二年中秋节临近了,依然静静地躺在那里,上面布满了灰尘。
八
中山街是铁路的产物,注定与铁路密不可分,发乎铁道口,止乎火车站,与京广铁路一样,呈南北走向,背倚铁路,东为铁路阻隔,西为楼房遮掩,街道不宽,其貌不扬。就是这个不起眼的地方,为驻马店的诞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铁路成就了中山街,也遏制了中山街的发展壮大,随着城市车轮的滚滚向前,中山街所处的地理位置,束缚住了手脚,不得不将发展壮大的重任拱手让给了其他街道。
中山街路面是混凝土筑成,中间高两边低,坡度较大,没有花坛,没有护栏,简简单单,据说是解放前修建的,能使用到现在,的确是个奇迹。斗转星移,岁月蹉跎,昔日繁华已化作远去的云烟,但那被磨去一层层混凝土露出光滑石子的路面,无声地诉说着曾经的喧闹,一处又一处龟裂是饱经风霜的皱纹。中山街的路面老了,中山街老了,该休息了。
倒是中山街两旁站立的梧桐树,成了一道经久不衰的风景。梧桐树高大粗壮,郁郁葱葱,若炎炎夏日,枝叶交盖,荫天蔽日,下雨可避雨,刮风可挡风。白天阳光稀疏,斑斑驳驳,为避暑的好去处,夜晚月光如碎银,星光若隐若现,神秘莫测。若金秋,风过处,落叶哗哗而下,遍地枯黄,令人不禁伤感。但没有老叶的谢幕,哪有来年幼叶的新生?中山街不也是这样吗?
一
公元1904年,伴随着京汉铁路建成通车,一座新兴城市驻马店诞生了。
驻马店的诞生是从中山街开始的,那时候叫洋街,相对于现在的老街而言。可以说,在驻马店百年历史中,中山街是最具沧桑巨变的街道,也是体会兴衰荣辱最深刻的街道。
驻马店最早的火车站不在现在的位置,而是建立在中山街。那时候的中山街可以说是驻马店的城市中心,最繁华人气最旺,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从建街之初到八十年代初期,中山街一直是驻马店的商业中心。一个仅有百年历史的城市,中山街独自红火了八十年,在驻马店,没有任何一个街道可以和中山街的辉煌历史相抗衡。很长时间以来,中山街是驻马店的地标,犹如去上海要逛南京路,到北京要转王府井,提到驻马店的过去,不能不提中山街,所以有了“驻马店的中山街,骑着摩托跑半月”的惊人夸张。中山街的历史见证了驻马店这座城市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历程。
中山街在驻马店发展壮大的历程中功不可没,时光无情,陵谷变迁,像许许多多曾经盛极一时的闻名古城一样,随着岁月流逝淡出了舞台,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悲哀也是兴运,没有中山街的衰落,就没有更多街道的新兴。毕竟,中山街实在太狭小了,承载不起现代都市大街道过多的内容,驻马店要发展壮大,就必须忍痛割爱抛弃中山街,另觅新的发展途径。中山街虽然衰落了,但中山街应当心满意足了,毕竟,在驻马店百年开埠历史中,挺立潮头领航几十年,那浓墨重彩的一笔,永远抹不去。
中山街的衰落只是近二十多年的事,相去并不遥远,但驻马店人似乎已将中山街的昔日繁华遗忘殆尽,恍如隔世,尤其是年轻人和外来者,根本想象不到满目疮痍破旧不堪的中山街曾经是驻马店的商业中心,只有那些饱经风霜的人,闲聊中偶尔谈到中山街谈到中山街的辉煌,依旧津津乐道。
二
中山街兴盛的顶峰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那时候的中山街风光无限,城里人买东西去中山街,四面八方的农村人进城赶集也要逛中山街。中山街上最具盛名的莫过于新大楼、拐角楼了。这是两个当时最大的国营商店,商品最全,款式最多,大到棉被床单衣服布匹气枪,小到肥皂手绢袜子钥匙链挖耳勺,只要跨进这两个百货大楼的门,没有买不到的。
购物的首选是新大楼。那时候的中山街叫红卫路,新大楼是俗称,真正的名字叫红卫大楼。不宽不长的中山街上熙熙攘攘,人头攒动,吆喝声,问候声,招呼声,问买问卖声,嘻笑声,孩子们哭闹声,自行车铃声灌满整个街道,从早晨到晚上,一刻不停,还溢到了旁边小巷。父母牵着孩子的手一刻不敢松,生怕走散了。
进了新大楼,琳琅满目的商品一下子呈现在眼前,眼花缭乱,于是,沿着柜台一处一处看。手里钱有限,不敢乱花,来之前制定了周密计划,哪些东西急用要先买,哪些东西可以再缓缓,看到这么多东西,这也想买,那也想买,这也舍不得买,那也舍不得买。转来转去,转到了必买东西柜台前,左看右看,挑来挑去,最后终于下定决心,从手绢里或者精心缝制的钱包里掏出钱,一元一毛一分地仔细数上几遍,然后,郑重其事地递给服务员。钱挣得不容易,花得也谨慎。服务员接过钱,写好票,连同钱一起夹在头顶上的夹子上,夹子穿在铁丝上,另一端通向收款台,服务员向前一推,唰一声,钱和票就到了收款台。各个柜组都有一条铁丝通向收款台,于是,空中被分割成许多个三角,来来往往,格外忙碌。钱在头上飞,人在钱下行,扬扬手就能捕到飞驰的钞票,却没有一个人起呆意。买了东西,仍然有些意犹未尽,那些列入近期和远期购买计划的商品,顺便也看看,有时候还要请服务员拿过来瞅瞅,过过瘾,解解馋,谋划着什么时候来买。看过后陪着笑脸,毕恭毕敬地请服务员放回去。服务员很不高兴,剜一眼,一脸的鄙夷。那时候的服务员高高在上,权重如宰相,紧俏商品开后门商品,别人买不来,他们能买来。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谁家要是有个在新大楼当服务员的亲戚朋友,那他的身份也不可小觑。
大人们忙于买东西的时候,也是孩子们最快乐的时候。新大楼是座三层楼,在当时的驻马店完全可以称得上摩天大楼,孩子们跟着父母来新大楼,除了能得到一毛钱几分钱的零食,还可以享受登楼的兴趣,体验空间变化带来的新鲜感。大人一撒手,孩子像脱缰的野马,入水的泥鳅,在人堆里钻来钻去,从一楼风风火火跑到二楼,再从二楼风风火火跑到三楼,上去下来,下来上去,碰到大人们腿上身上,骂声还没有出口,人已经无影无踪。各个角落看遍了转够了,就去楼梯上玩,骑在楼梯扶手上,从三楼滑到二楼滑到一楼,反反复复,乐此不疲。不久,楼梯上聚集了很多孩子,成了儿童乐园,上上下下,浩浩荡荡,撒满大半个楼梯,顾客只好躲闪着上下楼。服务员偶尔经过这里,一声呵斥,孩子们立刻作鸟兽散,销声匿迹。服务员前脚刚走,孩子们后脚从各个角落溜出来,继续他们的游戏。
逛了新大楼可以顺便再去拐角楼转转。拐角楼,顾名思义是一座带拐角的楼,有东面南面东南三个正门,这在当时的驻马店同样是别具一格,非同凡响,所以也分得了中山街繁华的一杯羹。拐角楼仅两层,无论规模商品种类还是影响,都比新大楼稍逊一筹,只能是新大楼的配角和补充。在中山街历史上,拐角楼始终没有担当过主角,不免有了即生周瑜何生亮的悲哀。拐角楼居于中山街最南端,从东西方向来的顾客,一般先去拐角楼,再去新大楼,而去了新大楼的不一定再去拐角楼,故而,拐角楼没有新大楼顾客多,远没有新大楼热闹。
岁月蹉跎,时过境迁,随着中山街的衰微,新大楼拐角楼同样没有逃脱败落的尴尬,但新大楼应当满足了,它创造了昔日的商业神话,永远定格在了逝去的岁月里。比起众多从记忆中消逝的商店,拐角楼也应当满足了,毕竟,它在遥远的记忆中占有一席之地,如今回忆起中山街,必然提到新大楼拐角楼。
有月亮也有星星,围绕着新大楼拐角楼还有几家规模较小的百货商店,来中山街赶集的顾客,几乎没有人冲着这几个商店来,路过时顺便进去走马观花地看看,遇到合适的东西就买,没有,转一圈看看行情,也是一种乐趣。中山街有多少家这样的小百货商店,时至今日,没有人说得清。
三
南北不足500米的中山街既是驻马店的商业中心,五交化商店是必不可少的。那个年代生活滋润的象征“三转一响”有“两转一响”是在五交化商店出售。
规模相当大的五交化商店位于中山街北端,紧临火车站。走进五交化商店,铁钉铁丝灯泡电线开关起子钳子板子锤子阀门水龙头铁锨镐头等等,应有尽有,足以满足顾客需求。此乃琐事,不足一书,唯有购买两大件的惊心动魄不敢忘记。
一家人省吃俭用几年,终于攒足了钱,欢欢喜喜来买辆崭新的自行车。买车子不容易,肯定不能莽撞,必要仔仔细细选择,甚至还要叫上至亲好友同去参谋挑选。若钱不是太充裕,只能买辆杂牌车,若准备得充分,就可以买辆名牌自行车了。名牌自行车是所谓的飞鸽、凤凰、永久、红旗,质量好,光泽亮,车架敦实,经久耐用,在大家心目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但名牌车要自行车票。自行车票与粮票布票萝卜票白菜票不可同日而语,是少数人的特权,与多数人无缘,多数人只好望车兴叹。自行车不但是家庭殷实的象征,是主要交通工具,更是运输工具,所以绝大部分人选择加重型号的,车轮大,车架高,跑得快,少则使用五六年,多则十几年。买车者比较来比较去,再和好友三番五次商量,终于拿定主意买某一个牌子,交了钱,心花怒放地推着自行车走出商店,一面走一面回头瞅新车,有时还要停下来端详一会,欣喜在心头,人如在梦中,不知不觉也能像其他人家一样拥有自行车了。太阳明晃晃的挂在天上,恍惚间,马路宽广起来,街道热闹起来,路人脸上都笑笑的。
新车买回去并不急于使用,还要给车子精心装扮一番,用塑料带缠了车梁,红绒布蒙了尾灯,另做一个布套子罩住车座,有心性者还要用染成七色的鸡毛做成花环,套在车轴上,车轮飞驰,鸡毛旋转,如风葫芦,七彩变幻,眼花缭乱,进城下乡,走街串巷,光彩夺目,一路欢歌。
新衣服不是随随便便可以置办得起的,要有钱,还要有布票。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是物质匮乏时代的穿衣准则,也决定了缝纫机在家中尤为显赫的地位。如同购买自行车一样,购买缝纫机也是慎之又慎,周密计划。买缝纫机的钱攒够之前,主人逛中山街的时候,顺便去观察过多次了,只看不买,底气不足,看着一个又一个顾客拉回去光亮亮的缝纫机,心里羡慕极了。终于有一天,凑足了钱,拉着架子车高高兴兴来买缝纫机了。女主人肯定是要来的,这一大件不但是为全家人购买,更是为女主人购买,必得由她来亲自挑选。
耐心而细致的挑选终于有了结果,男人将缝纫机扛出商店,小心谨慎地放到架子车上,拉着车在前面走,女人紧跟着架子车,一眼一眼地瞅着,掩抑不住内心的激动,盘算着一家老少未来的穿衣。行人投射过来一双又一双羡慕的目光,落在缝纫机上,落在女主人脸庞上,女主人全然不知。
缝纫机拉回去后,一家人欢天喜地地围满一周,大人安装,孩子们饶有兴趣地蹲在旁边观看,问这问那,新鲜好奇。安装好了,男人退场,女主人开始担当主角。女主人拿出早就准备好的几片碎布头,坐下来,一前一后蹬转脚踏板,缝纫机便哗哗哗地飞速转动起来,眨眼工夫碎布头缝到了一起,抽出来端详一番,女主人会心一笑,调试成功。接下来,顾不上歇息,将破破烂烂的衣服,服缝补得整整齐齐,穿在孩子身上一试,不啻于一件新衣服。孩子高兴得跳出门外,过年一般,找小伙伴炫耀去了。
好日子不远了,抬头就能看见。
四
紧挨着五交化商店的是新华书店,惟有书店不是市内最大,仅是个分店,却见证着中山街商业气息的旺盛。
店里书籍种类寥寥,没有文学名著、闲情逸致之类,只有形式多样的毛主席著作,火药味浓重的儒法斗争、评水浒批宋江之流,连环画,以及艳阳天、金光大道、大刀记之类,普通百姓逛书店者不太多,经济拮据是其主要因素。
跟随父母逛中山街的学生,早就梦寐以求拥有一本新华字典了。从书店门前经过,是最好的机会,缠磨着父母进去买一本。父母被纠缠不过,只好随孩子一起进去。一本新华字典要一元多,这是一家人几天的生活费,犹豫再三,始终没有下定决心。孩子捧着字典如饥似渴地翻过来,翻过去,不肯撒手。看到这情景,作父母的实在不忍心败坏孩子的兴致,只得去收款台前交款。
年前是新华书店一年中最忙碌的日子。生活再困难的人家,春联年画是必买的,屋里屋外贴得花花绿绿,显得喜庆,给人一个好心情,也是对来年美好生活的祈盼。出售春联年画是新华书店的专利,只此一家,别无分店,家家都要来这里买。一进入腊月,冷落近一年的新华书店骤然红火起来,顾客盈门,人满为患,必要挤很长时间弄得热血沸腾才能凑到柜台前。人声鼎沸,不绝于耳,服务员忙得应接不暇,晕头转向,纵使长出十张口二十只手,依然不能应付百口所呼,百手所指。有的顾客喊破嗓子,服务员却无暇应答,有的好不容易挤到柜台前,等了十几分钟半个小时,还没有买到要买的年画。不过这困难不足以让他们退缩,不是买其他东西,可买可不买,而是必须买,要耐着性子等下去,直至买到为止。
货架上摆满画,平板上铺满画,墙壁上挂满画,除了地面和天花板,前前后后左左右右上上下下全是画,目光所至是赤橙黄绿青蓝紫,是人物是山水是风景是楼阁是花鸟。每幅画上夹一张纸片,半个巴掌大小,用毛笔写上号码,顾客只须向服务员吆喝出号码,服务员会熟练地从货架上拿出所要的画,展开示意一下,待顾客确认后,麻利地卷成一个纸筒,末了,裹上一张四指宽一拃长的牛皮纸,一扬手,从头顶上面悬挂的纸筒里扯下一截纸绳,捆扎好递到顾客手里。顾客便高高举起画筒,脸上洋溢着嘻嘻的笑容,从人缝里费力地往外挤。
当然,卖得最快最抢手的是毛主席像,家家必买,家家必挂,吃饭穿衣一样不能缺少,而且挂得时间久了,还要换上张崭新的。毛主席画像各种各样,不拘一格,在天安门城楼上的,神采奕奕;重上井冈山的,满面春风;和韶山人民在一起的,平易近人,等等,顾客少则买一张,多则买几张。毛主席像之外,品种多样的是山水画,大好河山,江山多骄,革命圣地延安、井冈山、韶山之类。最耀眼的是那些剧照,以样板戏人物居多,杨子荣,柯湘,郭建光,李玉和,李铁梅,个个威风凛凛,光采照人。也有样板戏场景照,人民群众和解放军携手打败座山雕;海港之上吊车林立,一派繁忙。还有其他剧照,林冲雪夜上梁山,虎牢关三英战吕布,宝玉夜探潇湘馆,等。最为老年人喜欢的是那些表现过年喜庆的画,诸如,连(莲)年有余(鱼),双胞胎胖小子,莺歌燕舞之类。不同的画给不同的家庭带来的欢乐是相同的。
五
还有一个商店不得不提,这就是土产日杂商店。
土产商店里出售的瓷碗瓷盆瓷缸铁锅竹筷火炉火钳之类自不必说,家家必不可少,但不是糟糕透顶不会轻易换新的,好钢用在刀刃上,有限的钱用在最必须的地方。平时土产商店生意总是不温不火的样子,顾客不断,细水长流,却远未达到摩肩接踵的地步。
土产商店除了售用的,还售吃的,主要是干果,五香八大味的调味品,常年累月摆在商店里。红通通的枣,浑身布满深深浅浅的皱纹,个大色鲜,看着好吃,吃着就是好吃。不过红枣一般情况下不食用,多用于入药作药引,只有到了端午节包粽子,过年蒸枣糕枣山了,才去买红枣。要是买得多了用不完就放起来,下次再用,孩子们虽然缺少零食,也不吃红枣,在他们的印象中,红枣是药而不是吃食。土产商店里一年到头总是摆放着白亮亮的白果,一成不变的样子,没有多过,也没有少过,似乎无人问津。孩子们多不认识白果,问家长,家长的解释往往是药用,孩子们便记住了,总以为白果是一种药材不能食用,直到多年以后在饭店里吃到了白果炖鸡、桂花白果、冰糖白果,才知道白果还是一种美味菜肴。
土产日杂商店里最靓丽的风景莫过于水果上市的季节了。秋天到了,苹果熟了,摆上货架了。又大又圆又青又红的苹果映衬到明亮的镜子里,色彩鲜艳,光亮夺目,在大街上行走,只要稍稍一偏头,就能发现土产商店里的夺目光彩。东张西望充满好奇心的孩子最先发现令人馋涎欲滴的大苹果,跑过去,站在商店门前不肯走,缠闹着大人要买。大人被磨得面子上过不去,只好忍痛买上几只。孩子顾不上洗净削皮,在衣服上胡乱蹭两下,一张嘴咬下一大口,凉爽甘甜的果汁便盈满嘴,从嘴巴里一直甜到心窝里。
和新华书店一样,土产商店最忙活的日子是年前,不同的是日杂商店从年前一直忙活到年后,忙活到正月十五。这都是因为鞭炮的缘故。鞭炮是土产商店的专营产品,只能在这里买到。大人们买炮是增添喜庆气氛,孩子们买炮纯粹是玩耍。压岁钱不舍得花,但买炮是舍得的。放炮是男孩子过年最大的乐趣,花上五分钱就可以买上一挂100响的鞭炮,自然,舍不得一齐放,拆开,装进口袋里,燃上一根香,捏出一只炮,对着香火点着了,啪,喜悦的心情在远处炸响了,清脆震耳。有胆大者,燃着炮信之后并不急于扔出,炮信嗤嗤冒着火花往前滚,看看快燃尽了,一扬手,抛得高高的,呯,洪亮的响声传出很远。常在河边走没有不湿鞋,也有被炸着手的,一只手握着另一只手,痛得嗷嗷哭,很长时间不敢再展示高超技艺。
六
土产商店南侧是驻马店惟一的戏院。
戏院里大都上演样板戏,样板戏之外,还有朝阳沟,李双双等,除此之外,偶尔还有古装戏,穆桂英挂帅,十二寡妇征西等。记得曾经在这座戏院里看过一场叫做三月三的戏。农历三月三日是苗族的一个重大节日,在这天大家从各个山寨来赶集,地下党利用这个有利时机,发动群众,武装暴动,一举缴了国民党反动派的枪械,端掉了敌人据点,苗家人欢天喜地庆祝革命成功。
戏院不是天天都演戏的,什么时候有了好戏,大家奔走相告,过节一样扶老携幼来看戏。生活并不富裕,但不能没有精神生活,精神空虚比物质匮乏更让人难以忍耐。
轻易不出门,出门就要潇洒一回,花上5分钱可以买上一包瓜子,足足有一大捧。瓜子是用旧书本纸包的,上大下小的一个三角形,一边看戏一边从纸包里捏一粒瓜子,填进嘴里,吧,嗑开,扑,吐掉瓜子皮,瓜子瓤留在了嘴里,干,脆,香,咸,身体惬意,精神舒坦。卖瓜子者皆为无业小贩,以此为生,赚得薄利,不为人看起,改革开放后却成为最早的一批万元户,盖此一时彼一时也,可发一叹。若肯花上一角钱,可以买到一包兰花豆,那就更可口了,香,酥,脆,焦,百吃不厌,余香满口。如果是夏季,只须三分钱就可以美美地享受透心凉的冰棍,冰棍以白糖和水为原料,简简单单,明明白白,没有奶油巧克力的富贵气,却韵味无穷,回味无穷,近几年市场上叫得颇响亮的“老冰棍”牌子,不仅仅是满足口腹之欲,更是让人找回久远的甜蜜。
戏剧的衰落也将戏院带上了下坡路,原本红火的戏院并不甘心束手待毙,不屈不挠地做着最后的抗争。戏院改演电影以后,似乎有了起死回生迹象,最辉煌的莫过于放映印度片流浪者,武打片少林寺,二十四小时不间断,观众半夜三更起床,顶月光披星光去看电影,那才叫痴情。不过这仅仅是昙花一现,虽然后来改造成立体影院,令人耳目一新,终究是强弩之末,没有阻挠住灭亡的命运。
最难忘的莫过于在这里祭奠周恩来总理了。周总理逝世后,按照上级安排,这里是一个悼念场所,以学校单位为集体,来戏院进行哀悼活动。孩子们对周总理的概念相当模糊,看到大人们哭,学生们也哭,竟有嚎啕大哭者,但任何人不能否定学生的一片诚心。直到许多年以后,随着知识和阅历的增加,才真正懂得周总理的伟大内涵。那一次没有白哭。
七
戏院旁边有座国营糖烟酒商店,不得不提。
生活水平低,普通百姓买不起酒,更没有闲钱饮酒,只有逢年过节才能开怀畅饮一番。酒价出乎意料的低廉,最好的茅台酒不过八元多一瓶,其他酒更不用说,即使这样仍买不起,酒极少有人问津,在那时是奢侈品,也注定了那时绝少有酒鬼醉鬼。不过还有更为廉价的散酒,柜台上长年放置着几个酱色坛子,以红布包裹小米做坛盖,里面装的是几毛钱一斤的酒,红薯干酿造的,虽说是最差劲的酒,销路却相当不错,时常有人拿着军用水壶来打酒,回去后慢慢品尝。有的则干脆,递过去几毛钱,接过服务员端过来的满满一玻璃杯酒,一扬脖一气饮下,如喝凉水,不咳嗽不脸红,连嘴也不咂巴一下,利落,痛快,喝完,一抹嘴,走人,不显山不露水不见风吹草动,绝对称得上上男子汉本色。这才是名副其实的喝酒。
不但酒可以一两一两地卖,烟也可以一支一支地卖,这在今天似乎是个笑话,但在那时候相当普遍,每个商店都这样做。最好的大前门、芒果,不过四毛多一包,中等水平的有黄金叶,三门峡,低档次的是淮河,俗称“老淮头”两毛钱一包,够低谦的吧。不过,还有越乎想象的更低价,在今天看来肯定是跳楼价“红花”牌香烟,八分钱一包,也是二十支。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即使在那时还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的情况下,还要从牙缝里挤出有限的资金,购买那些不能当吃当喝不能活命而且有害健康的白棒棒,而且称为香烟,实是不可思议。在连八分钱也凑不够或者想享受好一点香烟而无能为力时,只好用仅有的几分钱去过把瘾了。各种烟都可以拆散卖,根据一包烟价格多少而决定一分钱能买几支烟。买烟不容易,不用说,抽烟极其吝啬,那时的烟都没有过滤嘴,抽不完扔了挺可惜的,有的几乎烧住手了还舍不得扔掉。而那些聪明绝顶者,创造了用树棍夹着抽烟的重大发明,直到即将烧着嘴唇的千钧一发,才果断地甩掉烟屁股。生活的贫困和烟瘾的膨胀还催生出一种新行业,拾烟把儿,有以此谋生者,将拾来的烟把儿剥掉纸,专卖烟丝,勉强可以维持生计。
糖烟酒商店以出售副食为主,最能讨得孩子们喜欢。几个小伙伴上街,总是顺便去糖烟酒商店转悠转悠,没有钱买,看看心里也舒坦,也算是一种解馋方式吧。有时候趴在柜台下面耐心寻找,说不定能捡到一粒糖,高兴极了,兴冲冲跑到门外,几个伙伴分吃一粒来之不易的糖,每人都得到一份甜蜜。花样并不繁多的点心,在伙伴们眼里,无疑是最可口的美味,看一遍又一遍,那形状那色泽甚至想象的味道都深深烙印在脑海里,梦寐以求能吃到那些点心。用今天的眼光来看,那些东西并不可口。很多人买不起,放置得太久,不新鲜,怎么会好吃?记忆中最深刻的是有几块包裹着草纸的月饼,中秋节没有卖完,放置在柜台下面,直到第二年中秋节临近了,依然静静地躺在那里,上面布满了灰尘。
八
中山街是铁路的产物,注定与铁路密不可分,发乎铁道口,止乎火车站,与京广铁路一样,呈南北走向,背倚铁路,东为铁路阻隔,西为楼房遮掩,街道不宽,其貌不扬。就是这个不起眼的地方,为驻马店的诞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铁路成就了中山街,也遏制了中山街的发展壮大,随着城市车轮的滚滚向前,中山街所处的地理位置,束缚住了手脚,不得不将发展壮大的重任拱手让给了其他街道。
中山街路面是混凝土筑成,中间高两边低,坡度较大,没有花坛,没有护栏,简简单单,据说是解放前修建的,能使用到现在,的确是个奇迹。斗转星移,岁月蹉跎,昔日繁华已化作远去的云烟,但那被磨去一层层混凝土露出光滑石子的路面,无声地诉说着曾经的喧闹,一处又一处龟裂是饱经风霜的皱纹。中山街的路面老了,中山街老了,该休息了。
倒是中山街两旁站立的梧桐树,成了一道经久不衰的风景。梧桐树高大粗壮,郁郁葱葱,若炎炎夏日,枝叶交盖,荫天蔽日,下雨可避雨,刮风可挡风。白天阳光稀疏,斑斑驳驳,为避暑的好去处,夜晚月光如碎银,星光若隐若现,神秘莫测。若金秋,风过处,落叶哗哗而下,遍地枯黄,令人不禁伤感。但没有老叶的谢幕,哪有来年幼叶的新生?中山街不也是这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