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中人纪连海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行祸天下、史上最强帝后、超凡兵王、清明上河图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a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对纪连海老师的采访就在“百家讲坛进校园”讲座开始前的间隙进行。整个谈话过程异常轻松愉快,坐在我对面的仿佛不是一位家喻户晓的明星学者,而仅仅是一个尽职尽责的师长。
法大离纪连海老师所在的北师大二附中不远,他经常来这里看望朋友,对这个布局紧凑的校园没有任何陌生感。纪老师甚至已经记不清来过多少次了,而给法大的研究生做讲座,却是第一次。
“我觉得你们都是那种抓人小辫的。”问及对法大学生的印象,纪连海老师连说带比划地回答我。我正惊讶于他的直率,没想到纪老师接着解释道:“我们每个人说话办事都会有漏洞”学法律的就得会抓这个漏洞“这就是一种细微的眼光。”他一边说一边把一只模仿望远镜的手放在眼镜上。透过厚厚的镜片,我看到他的目光里满是真诚、谦和与热情。
“我非常享受中学历史老师的身份。”
作为百家讲坛一讲成名的学者之一,纪连海老师被人提及最多的还是他的中学教师身份。准确地说,他是“央视百家讲坛上的惟一一位目前还在中学任教的教师”因为百家讲坛上许多成名成家的作家、教授都有当中学教师的经历,从阎崇年、刘心武到易中天,再到王立群,莫不如是。“(百家讲坛上)真的让大家记住的这些人,于丹除外,都有过当中学老师的经历。”纪老师说。
关于中学教师做电视讲座的优势,纪老师自有一番高论。“教中学是看着学生讲”“更注重于教学法。”这样的教学经历以及幽默的语言、鲜活的例子有意无意之间促成了纪老师良好的观众缘。纪老师没有在历史研究中自我陶醉,而是注重观众的感受和收获。因为他了解,太过艰深的历史问题对于普通观众而言没有太大的用处。
面对一些对他学术能力的质疑,纪老师处之泰然。“我比较擅长研究的是人物的前后脉络”对于历史领域的某些问题“我实在是不懂也不大想懂。”
随着纪老师在百家讲坛上的成功,各种活动邀请接踵而至,被鲜花、掌声包围的他依然没有忘记自己的本分——一位普通的中学历史老师。采访期间,他不去谈现在他享有的荣誉和光环,而是张口闭口不离他的学校和学生。他说他的学生都很优秀,每年都有许多考上清华北大,还有许多直接出国留学。有些学生即使在中学默默无闻,到了大学总会在某一方面出类拔萃。他说他的学校文科响当当。他说他是一个不留作业的个性老师。“我真觉得挺好的”当了这么多年中学老师“说实话我没有烦。”
提起他教的科目——历史,纪老师更是侃侃而谈。他讲汉武帝、讲顺治,还讲多尔衮、朱元璋,一个个历史故事信手拈来,既生动有趣又不乏深度。那些看似平白的故事中都蕴含着纪老师的历史观和研究方法。他用“正史未必可信,野史未必不可信”的说法回应对他使用史料不慎的指摘;“历史就是要以小见大”、“历史是客观的存在,不是向着谁不向着谁”他试图用通俗的语言为大众揭开历史的面纱。
纪老师说“司马迁是一个特激情的人,我也是一个特激情的人。”在他毫不掩饰的激情中,我能看出他对历史的热爱,一种纯粹的、不掺杂任何功利心的热爱。而我担心的是,百家讲坛改变了他的生活,会不会也改变他的本色?在名利面前、在聚光灯下,纪老师还能保持内心的宁静和纯粹吗?
“如果要是掩饰了,如果要是改变了,那就不是我了。”
纪连海老师牵手百家讲坛缘于一个偶然的机会。当时栏目组想找一个中学老师来做讲座却苦于没有合适的人选。刚好阎崇年先生那时在百家讲坛录制节目,而阎崇年的儿子阎天又恰好是纪老师的学生,阎天就向导演推荐了纪老师。当我向纪老师求证这件事时,纪老师很痛快地回答:“那是,不然他们也找不到我。”正是因为这样的机缘巧合,才有了后来纪连海从一百多位中学老师中脱颖而出的故事。
教室与演播室毕竟是不同的平台,电视的影响力更是三尺讲台难以望其项背的。而纪老师却以极为平和的心态完成了从教室走向演播室的过程。我开玩笑似的地问他,为了上镜有没有在家对着镜子试讲?“没有。”“我一直不喜欢我的相貌”所以很少看自己的节目。直到纪老师做嘉宾的那期鲁豫有约在电视上播出的时候,纪老师才第一次看到自己在荧幕上的形象。“哎,我这人就这样吗。手舞足蹈的。我怎么能这样呢。”这便是他对自己在镜头前表现的全部评价。
纪老师更在乎的讲授的内容。而对内容,他从不妥协。“讲不讲在我,播不播在你。”当纪老师的想法和导演组不尽一致时,他就这样对自己说。他要坚持自己的风格和思想,不会因为所讲内容传播方式的改变而改变。
“现在我没去过的地儿挺少的。”各地的采访、签售、讲座实在太多了。一个电视节目对他生活的影响恐怕是所有人始料未及的。到目前为止,纪老师的讲稿已陆续出了九本书,本本热销。而他对销量却只轻描淡写地说:“卖得还行吧。”对这样的生活,纪老师坦言并不喜欢。他还调侃自己道:“我真跟于丹不一样,于丹俩字,我仨字。这个(笔画)在签名时很重要的,她签三本,我签一本。”
可无论再忙,纪老师都不忘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他的课都在寒暑假备完,所有的活动都不能与上课时间冲突。也从来没有因为成名而自我膨胀。在学校如果讲错了“经常道歉,不维护形象。”
纪老师在校内是和学生打成一片的谦和的老师,在校外是和粉丝打成一片的优质偶像。在他的贴吧里,他用“历史的江湖”的id发了很多帖子,有生活随感、节目预告,也有对自己讲座中所犯错误的更正。我说成名之后还这么重视与观众交流的人很少见吧,纪老师谦虚地说:“那是你没有调查,你调查之后发现好多人是这样。”他会把自己的活动通知给当地的粉丝,因为他知道“对于特别喜欢你的人,见一次不容易。”
那个叫“晴间少云”的少年
牛仔裤、休闲西装、粉色衬衣,今年42岁的纪连海老师衣着却很青春。采访中间纪老师接了个电话,铃声竟是机器猫的音乐。上网写博客、聊qq、拍砖灌水,这些年轻人的休闲方式纪老师一样也没落下。纪老师在qq上的名字叫“晴间少云”年龄:17岁。“这个名字主要是代表我的脾气秉性,比较开朗很少生气,‘间少云’指偶尔生气。而且很快,可以在三秒钟之内就下雨。”纪老师解释道。年龄17,则是因为他的学生年龄在16岁到18岁,他取个平均数,是想与学生成为同龄人的意思。“资料都是捏造的,但是这中间反映的却是真实的。”
我相信他的话,他的热情和单纯有时真的会让人误以为他是一位少年。他会跟我聊烹饪、聊旅游、还有他喜欢和擅长的地理和计算机。谈到为什么他那么忙、写博客和上qq还要亲历亲为时,纪老师总会把原因归结为自己计算机比较好。“我的博客呀,从来都是我自己弄。”交给别人弄自己还得改“改的过程比自己写的过程要慢。”至于聊qq,纪老师说他跟五六个人同时聊还嫌他们磨叽。
世俗的得失似乎不能影响他,成名之后的他依然爱读书,一本书无论多厚,一定会一口气看完,不看完不睡觉;讲课时碰到自己不熟悉的领域依然会发怵;依然会和爱人于清晨和傍晚溜狗,碰上认出他的人就打声招呼,久而久之就成了“狗友”
我问纪老师:“现在找您的人这么多,没找个助理?”
“我老婆呀。”
我又问:“您跟您爱人感情怎么那么好?”
纪老师突然像个找不到对象的光棍一样,愁眉苦脸地说:“你不知道讨个老婆多难。”
热爱历史,热爱生活,笑骂歌哭,激情飞扬,这就是那个在百家讲坛创下最高收视记录的另类老师——纪连海。采访结束,我跟着他走向被挤得水泄不通的学术报告厅,看着他清癯的背影,突然觉得那些浮华虚名、褒贬毁誉都不重要了,他就是那个叫“晴间少云”的少年,正走向他心爱的讲台,讲述那“故事里的事”
对纪连海老师的采访就在“百家讲坛进校园”讲座开始前的间隙进行。整个谈话过程异常轻松愉快,坐在我对面的仿佛不是一位家喻户晓的明星学者,而仅仅是一个尽职尽责的师长。
法大离纪连海老师所在的北师大二附中不远,他经常来这里看望朋友,对这个布局紧凑的校园没有任何陌生感。纪老师甚至已经记不清来过多少次了,而给法大的研究生做讲座,却是第一次。
“我觉得你们都是那种抓人小辫的。”问及对法大学生的印象,纪连海老师连说带比划地回答我。我正惊讶于他的直率,没想到纪老师接着解释道:“我们每个人说话办事都会有漏洞”学法律的就得会抓这个漏洞“这就是一种细微的眼光。”他一边说一边把一只模仿望远镜的手放在眼镜上。透过厚厚的镜片,我看到他的目光里满是真诚、谦和与热情。
“我非常享受中学历史老师的身份。”
作为百家讲坛一讲成名的学者之一,纪连海老师被人提及最多的还是他的中学教师身份。准确地说,他是“央视百家讲坛上的惟一一位目前还在中学任教的教师”因为百家讲坛上许多成名成家的作家、教授都有当中学教师的经历,从阎崇年、刘心武到易中天,再到王立群,莫不如是。“(百家讲坛上)真的让大家记住的这些人,于丹除外,都有过当中学老师的经历。”纪老师说。
关于中学教师做电视讲座的优势,纪老师自有一番高论。“教中学是看着学生讲”“更注重于教学法。”这样的教学经历以及幽默的语言、鲜活的例子有意无意之间促成了纪老师良好的观众缘。纪老师没有在历史研究中自我陶醉,而是注重观众的感受和收获。因为他了解,太过艰深的历史问题对于普通观众而言没有太大的用处。
面对一些对他学术能力的质疑,纪老师处之泰然。“我比较擅长研究的是人物的前后脉络”对于历史领域的某些问题“我实在是不懂也不大想懂。”
随着纪老师在百家讲坛上的成功,各种活动邀请接踵而至,被鲜花、掌声包围的他依然没有忘记自己的本分——一位普通的中学历史老师。采访期间,他不去谈现在他享有的荣誉和光环,而是张口闭口不离他的学校和学生。他说他的学生都很优秀,每年都有许多考上清华北大,还有许多直接出国留学。有些学生即使在中学默默无闻,到了大学总会在某一方面出类拔萃。他说他的学校文科响当当。他说他是一个不留作业的个性老师。“我真觉得挺好的”当了这么多年中学老师“说实话我没有烦。”
提起他教的科目——历史,纪老师更是侃侃而谈。他讲汉武帝、讲顺治,还讲多尔衮、朱元璋,一个个历史故事信手拈来,既生动有趣又不乏深度。那些看似平白的故事中都蕴含着纪老师的历史观和研究方法。他用“正史未必可信,野史未必不可信”的说法回应对他使用史料不慎的指摘;“历史就是要以小见大”、“历史是客观的存在,不是向着谁不向着谁”他试图用通俗的语言为大众揭开历史的面纱。
纪老师说“司马迁是一个特激情的人,我也是一个特激情的人。”在他毫不掩饰的激情中,我能看出他对历史的热爱,一种纯粹的、不掺杂任何功利心的热爱。而我担心的是,百家讲坛改变了他的生活,会不会也改变他的本色?在名利面前、在聚光灯下,纪老师还能保持内心的宁静和纯粹吗?
“如果要是掩饰了,如果要是改变了,那就不是我了。”
纪连海老师牵手百家讲坛缘于一个偶然的机会。当时栏目组想找一个中学老师来做讲座却苦于没有合适的人选。刚好阎崇年先生那时在百家讲坛录制节目,而阎崇年的儿子阎天又恰好是纪老师的学生,阎天就向导演推荐了纪老师。当我向纪老师求证这件事时,纪老师很痛快地回答:“那是,不然他们也找不到我。”正是因为这样的机缘巧合,才有了后来纪连海从一百多位中学老师中脱颖而出的故事。
教室与演播室毕竟是不同的平台,电视的影响力更是三尺讲台难以望其项背的。而纪老师却以极为平和的心态完成了从教室走向演播室的过程。我开玩笑似的地问他,为了上镜有没有在家对着镜子试讲?“没有。”“我一直不喜欢我的相貌”所以很少看自己的节目。直到纪老师做嘉宾的那期鲁豫有约在电视上播出的时候,纪老师才第一次看到自己在荧幕上的形象。“哎,我这人就这样吗。手舞足蹈的。我怎么能这样呢。”这便是他对自己在镜头前表现的全部评价。
纪老师更在乎的讲授的内容。而对内容,他从不妥协。“讲不讲在我,播不播在你。”当纪老师的想法和导演组不尽一致时,他就这样对自己说。他要坚持自己的风格和思想,不会因为所讲内容传播方式的改变而改变。
“现在我没去过的地儿挺少的。”各地的采访、签售、讲座实在太多了。一个电视节目对他生活的影响恐怕是所有人始料未及的。到目前为止,纪老师的讲稿已陆续出了九本书,本本热销。而他对销量却只轻描淡写地说:“卖得还行吧。”对这样的生活,纪老师坦言并不喜欢。他还调侃自己道:“我真跟于丹不一样,于丹俩字,我仨字。这个(笔画)在签名时很重要的,她签三本,我签一本。”
可无论再忙,纪老师都不忘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他的课都在寒暑假备完,所有的活动都不能与上课时间冲突。也从来没有因为成名而自我膨胀。在学校如果讲错了“经常道歉,不维护形象。”
纪老师在校内是和学生打成一片的谦和的老师,在校外是和粉丝打成一片的优质偶像。在他的贴吧里,他用“历史的江湖”的id发了很多帖子,有生活随感、节目预告,也有对自己讲座中所犯错误的更正。我说成名之后还这么重视与观众交流的人很少见吧,纪老师谦虚地说:“那是你没有调查,你调查之后发现好多人是这样。”他会把自己的活动通知给当地的粉丝,因为他知道“对于特别喜欢你的人,见一次不容易。”
那个叫“晴间少云”的少年
牛仔裤、休闲西装、粉色衬衣,今年42岁的纪连海老师衣着却很青春。采访中间纪老师接了个电话,铃声竟是机器猫的音乐。上网写博客、聊qq、拍砖灌水,这些年轻人的休闲方式纪老师一样也没落下。纪老师在qq上的名字叫“晴间少云”年龄:17岁。“这个名字主要是代表我的脾气秉性,比较开朗很少生气,‘间少云’指偶尔生气。而且很快,可以在三秒钟之内就下雨。”纪老师解释道。年龄17,则是因为他的学生年龄在16岁到18岁,他取个平均数,是想与学生成为同龄人的意思。“资料都是捏造的,但是这中间反映的却是真实的。”
我相信他的话,他的热情和单纯有时真的会让人误以为他是一位少年。他会跟我聊烹饪、聊旅游、还有他喜欢和擅长的地理和计算机。谈到为什么他那么忙、写博客和上qq还要亲历亲为时,纪老师总会把原因归结为自己计算机比较好。“我的博客呀,从来都是我自己弄。”交给别人弄自己还得改“改的过程比自己写的过程要慢。”至于聊qq,纪老师说他跟五六个人同时聊还嫌他们磨叽。
世俗的得失似乎不能影响他,成名之后的他依然爱读书,一本书无论多厚,一定会一口气看完,不看完不睡觉;讲课时碰到自己不熟悉的领域依然会发怵;依然会和爱人于清晨和傍晚溜狗,碰上认出他的人就打声招呼,久而久之就成了“狗友”
我问纪老师:“现在找您的人这么多,没找个助理?”
“我老婆呀。”
我又问:“您跟您爱人感情怎么那么好?”
纪老师突然像个找不到对象的光棍一样,愁眉苦脸地说:“你不知道讨个老婆多难。”
热爱历史,热爱生活,笑骂歌哭,激情飞扬,这就是那个在百家讲坛创下最高收视记录的另类老师——纪连海。采访结束,我跟着他走向被挤得水泄不通的学术报告厅,看着他清癯的背影,突然觉得那些浮华虚名、褒贬毁誉都不重要了,他就是那个叫“晴间少云”的少年,正走向他心爱的讲台,讲述那“故事里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