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崔寒文集 > 《社会往中的换与权力》读后感

《社会往中的换与权力》读后感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行祸天下史上最强帝后超凡兵王清明上河图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a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社会生活中的交换与权力——顾名思义——涉及到交换与权力这两个重要的名词。交换发生在社会交往的过程中,权力因为社会交往的过程而产生。而社会交往在社会结构的体系当中,社会结构又是社会生活的重要建构。所以如作者在导言中提出的“分析支配人们之间交往的各种过程,以此作为一种社会结构理论的序曲。”成为一种非常的必要。可见,社会交往是作者集中分析的对象,而作者要探讨和研究的是发生在社会交往中的一些现象。

    如此,可以认为,交换与权力是社会交往中的两个重要维度,且一个维度引起另一个维度的发生。不同的是,交换发生在平等的或者至少是存在互惠关系的交往中,而权力体现的是一种不平等的高低关系。并且,权力的产生则使交换不公平,交换的不公平进一步促使权力的分化。

    人们生活在社会的环境里,人与人之间时刻发生关系,产生各种各样的交换关系。而之所以发生交换,是因为社会交换的过程会引发报酬的产生,这种报酬的产生是人们进一步交往的动力,而且使社会结构变得复杂。也就是说,人们之间的交换关系因为报酬的存在而产生。但是,社会交换和经济交换又有所不同,经济交换是一种“钱货两清”式的一物换一物的实实在在利益的交换关系,社会交换则有所不同,比如有些人在一个群体内表现良好,是为了获得群体内成员的社会赞同。社会赞同是一种基本的社会报酬,社会赞同是对一个人在群体中身份的认可,也是对他的努力付出的认可。如果一个人能赢得别人的尊敬,那么,这种尊敬就是更高的社会赞同。

    社会报酬有内在的和外在的,内在的报酬是针对社会交往本身的,这种交换关系发生在最亲密的伙伴关系中,比如亲情、爱情。人们在这种最重要的情感交流中直接体验到一种心灵的满足,外在利益的出现反而会使这种交往关系庸俗化和失去意义,比如一位母亲可以为了自己的孩子任劳任怨地付出,她体验到一种做母亲的责任的完成的满足。外在的报酬则指为了得到某种确切的利益,就是说一个人与另一个人交往是奔着某个确切的可以权衡的利益去的,对此可以概化为一种利益关系。通过这些我们可以看到社会报酬在社会交往中的重要程度,因而作者在定义社会交换时特别强调“期望”这个词,也就是说在社会交换的过程中,一个人帮了另一个人的忙,他就会期望另一个人有所回报,哪怕只是感激。

    可以发现的是,对社会交换的这种定义稍显功利和模式化,人们期望在社会交往中获得报酬成为作者在理论分析的过程中一再提到的关键词。然而作者的分析还是比较严密,比如他考虑到了很多人热心帮助他人的情况,也考虑到了无私奉献的人的特殊情况。当然,作者也有没有考虑到的地方,比如我们很多时候会出于感情和情绪的原因做一些有利于他人的事情,这种情绪可能并不基于自己内心的感受,而是因为某种特殊的原因。比如一位父亲看到了一个可怜的需要帮助的小女孩而想起了自己可爱的女儿,因而他帮助了那个可怜的小女孩,那么,这种帮助既不是期望一种回报,也不是无私奉献,而是因为一种特殊的感情引发起来的。

    内在的和外在的社会报酬解释了社会交往中的许多行为,从最亲密的家庭关系到生活中普通的人际交往,再还有无私奉献的人和各种志愿活动等等。在人们的社会交往中,人们获得外在或者内在的满足,这种满足是其付出行动的动力,也是生活的乐趣所在。

    布劳提出的内在性报酬的观点对于研究社会交往中的交换关系而言非常重要。因为,它常常发生在人们最亲密和最美好的交换关系中,这种交换关系是社会良好发展所需要的。

    社会交往有一个过程,产生这一过程的主要诱因来自于社会吸引,社会吸引把人们的目光和行动导向他们所认定的目标——最终表现为社会报酬的内容。

    吸引在最开始是单方面的,一个人受到某个人或者某个群体的吸引,这种吸引可能是基于某个人的品质或某个群体的影响力。与他们交往能帮助提高自己的品味或者地位等等,如此一来他就会想尽各种办法融入到他们当中去,可是要达到这样的目标他就必须也引起别人的注意。他要给别人留下印象可以有很多种办法,比如说如果他们之间有共同的价值观或者共同的生活体验,表明这些相同的内容会引起对方的注意,例如在老乡会上表面自己和一群人来自于同一个家乡会引起他们的重视和注意;再者他也可以做出某种非常的举动以吸引他人的眼球,而这种为了引起他人注意的做法达到效果以后造成了相互吸引,在相互吸引的过程中,发生了社会交换的关系。

    当个体们利用社会接触的机会变得越来越彼此相互吸引,并建立了使他们的社会交往稳定化的共同纽带时,有些群体就形成了,社会整合的过程由此发生了。然而,在社会整合的过程中存在一个悖论,即一个人在给他人留下深刻印象的过程中会引起其他人的恐慌,这是因为他留给他人的深刻印象有可能使他受到群体内大多数成员的欢迎,可这样一来就对其他人的地位造成了威胁。

    之所以会出现社会整合的悖论,我认为其根源在于人性的自私的方面,即一个人在任何时候首先考虑的都是自己的利益。在一个群体中,追逐地位或者高的社会报酬是每个人自发的反应。但是每个人手里掌握的资源不同,这些资源可以是物质的,也可以是内在的品质和能力等。因为这种原因,在社会交往中的交换关系就会有一种不平衡,强势的一方因为总能提供丰厚的利益使得他与弱势的一方相比产生了强烈的优越性,而弱势的一方很多时候为了得到物质等报酬的满足对强势的一方表现出服从,这种服从就会使对方对自己拥有权力。如果,这种交换关系的不平衡性不能被打破,就会形成稳固的权力——服从关系。

    这样一来,在社会交换的过程中,权力的分化就产生了。在当初共同竞争某个共同目标的一部分人中产生了地位的差别,被淘汰者再也或者暂时没有能力进入竞争更高地位或利益的行列。正是通过竞争,胜利者拥有了对失败者的权力,他们因此得以拥有更高的地位。

    但是进入到更高地位的人面临一个权力的合法化问题,即他的权力是否得到群体成员的认同和服从。要使权力合法化,拥有权力的人则必须处理好权力的行使和服从之间的关系,权力拥有者在领导群体的过程中是否能持续提供给成员某种利益或为群体做出重大贡献是权力合法化的重要手段。另外依靠对下级群体的规范性约束也能达到这一目标。通过这两种手段,群体成员会因为自身利益的考虑自觉地服从权威的领导,合法化由此得以建立。

    可是,如果权力的拥有者对下级群体剥削过重的话则会引起反抗,尤其如果当权者对群体成员的反抗进行惩罚的话,更会激起成员的报复性行为,反抗使权力合法化面临严重的危机,而且这种反抗有可能引起权力的重组。

    由此,在社会结构的体系中,在社会交往的过程中,从最初的交换关系到权力的建立形成了一条串联的线索。在这条线索当中社会报酬是一个关键的节点,它是交换关系发生的动力,也是权力得以形成的根源。因此,对于这一点是值得我们注意和研究的。

    还需要注意的是,任何理论都有一个解释力的问题,彼得布劳建立起来的社会交换理论解释了人们在社会中交往中交换关系中所包含和引起的吸引、竞争、分化、整合和对立等基本过程,指出了特定条件下的交换导致了地位和权力分化。而且作者的论证非常严密,没有很大的漏洞。因而,这是一部论证严密,有深度和广度的著作。

    另外,从时间的跨度上来说,只要世界上有人类存在,就会人与人的相互交往。所以,彼得布劳的社会交换和权力分化理论放到任何时代都会有助于对社会交往关系的研究。

    总的来说,彼得布劳的这本书是研究社会生活中人际交往的一本重要著作,其建立的理论和每一个对社会交往过程分析的点构成我们细致地理解社会结构的可以介入的重要的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