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治国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行祸天下、史上最强帝后、超凡兵王、清明上河图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a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中华五千年,史籍之多,浩如烟海。孔孟老庄,古诗史记,资治通鉴,二十四史,诗经楚辞,汉赋唐诗,韩柳古文,苏陆辛词,三国西游,水浒红楼,封神东周,孙子兵法,文正家书
彭德怀说:“党内真正懂得中国历史的,只有毛泽东一人。”确实如此。毛泽东从学生时代就精研古籍,从事革命活动后,一直是史籍陪伴,以至建国后,仍手不离史籍,言必引古句。他读史书的广度和深度,以及在实际政治生活中的应用,都是罕见的。毛泽东是一个有显著中国特色的领袖人物。翻阅毛泽东选集,引用古书古句达上千条之多。他点评批注古书的评语也达上千条。可以说,毛泽东在观古鉴古,借古喻今,古为今用方面达到了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的境界,很多现实重大决策都是从古籍中找到答案的。宋朝的赵普曾说他是“半部论语治天下”也可以说,毛泽东是以史治国。
毛泽东受中国传统文化熏染得太重,影响得太深了。他经常向全党发出:“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的警告。回忆1957年的“反右”斗争,很让人想起1964年毛泽东的一次谈话:“我看老子比较老实,他说‘将欲取之,必先予之’,要打倒你,先把你抬起来,搞阴谋,写在了书上。当然,阴谋也是智谋。”1
1958年,毛泽东视察河北定县农业合作社,当听到汇报成立大社时,毛泽东道:“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他向乡干部说:“你看过三国没有?三国演义中的第一句话就是‘话说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2毛泽东还在听取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汇报时,也引用这句话。显然毛泽东用这句话来实现他的工商业、农业改造的。毛泽东还对西南的领导干部说:“看三国演义这本书,不但要看战争、看外交,而且要看组织。你们北方人——刘备、关羽、张飞、赵云、诸葛亮,组织了一个班子南下,到了四川,同‘地方干部’一起建立了一个很好的根据地。”3
1958年,毛泽东阅读二十四史中三国志,他很关注三国志卷八魏书•张鲁传。同年12月,在武昌召开八届六中全会期间,毛泽东批示印发张鲁传,并附有他12月10日写的批语。他很欣赏张鲁的“五斗米道”他说:“道路上饭铺里吃饭不要钱,最有意思,开了我们人民公社公共食堂的先河”4毛泽东将五斗米道中的义米义肉,同大跃进的一些作法直接联系起来。他在安徽视察人民公社时说:“吃饭不要钱,既然一个社能办到,其它有条件的社也能办到,既然吃饭不要钱,将来穿衣也可以不要钱。”5毛泽东的人民公社,开始追求所有制的“一大二公”
1959年至1960年2月,毛泽东在关于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中谈到东周列国志说:“郑庄公这个人很厉害,在国内斗争和国际斗争中都很懂得策略”认为“东周列国志值得读一下。这本书写了许多国内斗争和国际斗争的故事,讲了很多颠覆敌对国家的故事,这是当时社会的剧烈变化在上层建筑方面的反映。”6庐山会议上,毛泽东又将汉代枚乘的七发并写了批注,作为会议材料供中央委员学习。1961年3月,在广州中央会议上,毛泽东又讲到“东周列国志基本上是正确的,那上面的颠覆活动可多啦”7毛泽东对东周列国志中各种斗争最为关注的是他所谓的“颠覆”活动及进颠覆活动所采用的策略,这与他当时对中国的国内形势与国外形势的认识是分不开的。毛泽东从古籍中寻找为他制定治国方针路线的依据和策略,他考虑的是如何“反帝反修”防止敌对势力的“颠覆”活动,阶级斗争的弦就越绷越紧了。
毛泽东非常喜欢西游记中孙悟空这一形象,多次讲话、作文、写诗颂扬。1966年3月30日在上海西郊中反复提出“打倒阎王,解放小鬼”“要把十八层地狱统统打破,孙悟空大闹天宫,你们是站在孙悟空一边,还是站在天兵天将、玉皇大帝一边?”“要支持小将,要保护孙悟空”8这时的孙悟空已成为响应毛泽东号召起来“造资产阶级司令部”“革命小将”的代名词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发动起来了。
1971年,被毛泽东指定并写进党章为接班人的林彪叛逃灭亡,对毛泽东是极为沉重的打击。据说,林彪出逃后,毛泽东一连两天两夜没有入睡,后来得了一场大病,身体开始垮下来,视力下降。从1972年10月至1975年6月,按毛泽东的要求校点注释古籍,正文达三宋二宋的“大字本”共86篇,包括史传、政论、辞赋、诗词、散曲等体裁。1972年10月1日毛泽东布置注释晋书中的谢安、谢主、桓伊、刘牢之传。毛泽东用晋书中传昭示当时领导层“团结起来,争取更大的胜利”可以看出毛泽东三“九一三”事件后,力图促成上层团结一致的苦心。1972年12月8日布置了旧唐书•傅奕传的注释,12月31日布置了屈原天问和柳宗元的天对的注释。林彪爆炸后,毛泽东冷静下来,在1972年末开始思考有关历史、自然、宇宙永恒的哲学问题。反映了毛泽东对当时政治形势和国家前途的忧虑,对当时干部和群众思想动向的担心,试图回答现实的政治问题。毛泽东出于“防止修正主义”的考虑,要求干部好好读书,不要只武不文,注释了三国志•吕蒙传、明史•朱升传。从朱升传中“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中,提出了“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决策。1973年8月5日写了一首读封建论呈郭老的七律诗,布置了封建论、秦献记等注释,掀起了“反回潮”运动。1974年1月8日,毛泽东批转了江青主持选编的林彪与孔孟之道(材料之一),从1974年3月始,毛泽东布置了一批评法批儒的大字本点校注释任务,在全国开展了“儒法斗争”和“批林批孔”的浪潮。毛泽东借宣传法家坚持变革和儒家反对变革来维护“文化大革命”为江青一伙阴谋打击周总理和大批老干部提出了依据。1975年,江青一伙又利用毛泽东“水浒这部书,好就好在投降,做反面教材,使人民都知道投降派。”这个尚方宝剑,在全国开展了“评水浒”、“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
一个领导十亿人口大国的领袖,遇到政治、社会问题和制定治国方略,不问马列,不问变化了的历史条件和现实社会,而去问计于史籍,问计于古人,从史书中寻找答案;一个过着“一墙古籍半床书,谈笑风生榻上居”封闭生活的领袖,把大量的时间用于读古史上(据说,他曾把资治通鉴这部巨著读过7遍,一说17遍,把二十四史读了3遍,把红楼梦读了3遍),以至导致了民主体制不健全,又逐步推进了“大权独揽,小权分散”的政治体制的发展,走向了“文化大革命”的极端。毛泽东晚年思想,正是受到中国传统政治体制和环绕这种体制的政治斗争的影响,并通过他自己得到人格化的表现。这是中国历史、文化和社会政治体制造成的一代伟人晚年悲剧。
中国历史文化传统有民主性精华,也有封建性的糟粕,有其优秀和积极的部分,包含着丰富的治国安民的历史经验和深邃的哲理。但它的消极的负面影响也是巨大的,特别是封建专制主义的影响。深厚的小农经济基础和几千年来思想文化的习惯势力,又使封建专制主义的影响在近百年的风雷激荡和社会变迁中长期地存留下来,并通过人表现出来。但应记住,历史的经验和教训都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经验和教训,决不是当代解决问题和制定治国方略的锦囊妙计,如果把几千年的经验和教训,学习和借鉴在当今社会现实情境中,只能是重复千年历史的经验之中,根本教训不了当今社会的现实,更解决不了当今社会的问题。如此说来,以史治国可以休矣!
11陈晋主编毛泽东读书笔记解析上册,第620页。
22毛泽东谈古论今下卷第671—672页。
33薄一波回忆片断
44毛泽东文史古籍批注集第151页。
55毛泽东谈古论今下卷第818页。
66党的文献1994年第9期。
77跟毛泽东学史上册第128页。
88毛泽东读书笔记解析下册第1406—1411页。
中华五千年,史籍之多,浩如烟海。孔孟老庄,古诗史记,资治通鉴,二十四史,诗经楚辞,汉赋唐诗,韩柳古文,苏陆辛词,三国西游,水浒红楼,封神东周,孙子兵法,文正家书
彭德怀说:“党内真正懂得中国历史的,只有毛泽东一人。”确实如此。毛泽东从学生时代就精研古籍,从事革命活动后,一直是史籍陪伴,以至建国后,仍手不离史籍,言必引古句。他读史书的广度和深度,以及在实际政治生活中的应用,都是罕见的。毛泽东是一个有显著中国特色的领袖人物。翻阅毛泽东选集,引用古书古句达上千条之多。他点评批注古书的评语也达上千条。可以说,毛泽东在观古鉴古,借古喻今,古为今用方面达到了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的境界,很多现实重大决策都是从古籍中找到答案的。宋朝的赵普曾说他是“半部论语治天下”也可以说,毛泽东是以史治国。
毛泽东受中国传统文化熏染得太重,影响得太深了。他经常向全党发出:“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的警告。回忆1957年的“反右”斗争,很让人想起1964年毛泽东的一次谈话:“我看老子比较老实,他说‘将欲取之,必先予之’,要打倒你,先把你抬起来,搞阴谋,写在了书上。当然,阴谋也是智谋。”1
1958年,毛泽东视察河北定县农业合作社,当听到汇报成立大社时,毛泽东道:“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他向乡干部说:“你看过三国没有?三国演义中的第一句话就是‘话说天下大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2毛泽东还在听取个体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汇报时,也引用这句话。显然毛泽东用这句话来实现他的工商业、农业改造的。毛泽东还对西南的领导干部说:“看三国演义这本书,不但要看战争、看外交,而且要看组织。你们北方人——刘备、关羽、张飞、赵云、诸葛亮,组织了一个班子南下,到了四川,同‘地方干部’一起建立了一个很好的根据地。”3
1958年,毛泽东阅读二十四史中三国志,他很关注三国志卷八魏书•张鲁传。同年12月,在武昌召开八届六中全会期间,毛泽东批示印发张鲁传,并附有他12月10日写的批语。他很欣赏张鲁的“五斗米道”他说:“道路上饭铺里吃饭不要钱,最有意思,开了我们人民公社公共食堂的先河”4毛泽东将五斗米道中的义米义肉,同大跃进的一些作法直接联系起来。他在安徽视察人民公社时说:“吃饭不要钱,既然一个社能办到,其它有条件的社也能办到,既然吃饭不要钱,将来穿衣也可以不要钱。”5毛泽东的人民公社,开始追求所有制的“一大二公”
1959年至1960年2月,毛泽东在关于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中谈到东周列国志说:“郑庄公这个人很厉害,在国内斗争和国际斗争中都很懂得策略”认为“东周列国志值得读一下。这本书写了许多国内斗争和国际斗争的故事,讲了很多颠覆敌对国家的故事,这是当时社会的剧烈变化在上层建筑方面的反映。”6庐山会议上,毛泽东又将汉代枚乘的七发并写了批注,作为会议材料供中央委员学习。1961年3月,在广州中央会议上,毛泽东又讲到“东周列国志基本上是正确的,那上面的颠覆活动可多啦”7毛泽东对东周列国志中各种斗争最为关注的是他所谓的“颠覆”活动及进颠覆活动所采用的策略,这与他当时对中国的国内形势与国外形势的认识是分不开的。毛泽东从古籍中寻找为他制定治国方针路线的依据和策略,他考虑的是如何“反帝反修”防止敌对势力的“颠覆”活动,阶级斗争的弦就越绷越紧了。
毛泽东非常喜欢西游记中孙悟空这一形象,多次讲话、作文、写诗颂扬。1966年3月30日在上海西郊中反复提出“打倒阎王,解放小鬼”“要把十八层地狱统统打破,孙悟空大闹天宫,你们是站在孙悟空一边,还是站在天兵天将、玉皇大帝一边?”“要支持小将,要保护孙悟空”8这时的孙悟空已成为响应毛泽东号召起来“造资产阶级司令部”“革命小将”的代名词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发动起来了。
1971年,被毛泽东指定并写进党章为接班人的林彪叛逃灭亡,对毛泽东是极为沉重的打击。据说,林彪出逃后,毛泽东一连两天两夜没有入睡,后来得了一场大病,身体开始垮下来,视力下降。从1972年10月至1975年6月,按毛泽东的要求校点注释古籍,正文达三宋二宋的“大字本”共86篇,包括史传、政论、辞赋、诗词、散曲等体裁。1972年10月1日毛泽东布置注释晋书中的谢安、谢主、桓伊、刘牢之传。毛泽东用晋书中传昭示当时领导层“团结起来,争取更大的胜利”可以看出毛泽东三“九一三”事件后,力图促成上层团结一致的苦心。1972年12月8日布置了旧唐书•傅奕传的注释,12月31日布置了屈原天问和柳宗元的天对的注释。林彪爆炸后,毛泽东冷静下来,在1972年末开始思考有关历史、自然、宇宙永恒的哲学问题。反映了毛泽东对当时政治形势和国家前途的忧虑,对当时干部和群众思想动向的担心,试图回答现实的政治问题。毛泽东出于“防止修正主义”的考虑,要求干部好好读书,不要只武不文,注释了三国志•吕蒙传、明史•朱升传。从朱升传中“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中,提出了“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决策。1973年8月5日写了一首读封建论呈郭老的七律诗,布置了封建论、秦献记等注释,掀起了“反回潮”运动。1974年1月8日,毛泽东批转了江青主持选编的林彪与孔孟之道(材料之一),从1974年3月始,毛泽东布置了一批评法批儒的大字本点校注释任务,在全国开展了“儒法斗争”和“批林批孔”的浪潮。毛泽东借宣传法家坚持变革和儒家反对变革来维护“文化大革命”为江青一伙阴谋打击周总理和大批老干部提出了依据。1975年,江青一伙又利用毛泽东“水浒这部书,好就好在投降,做反面教材,使人民都知道投降派。”这个尚方宝剑,在全国开展了“评水浒”、“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
一个领导十亿人口大国的领袖,遇到政治、社会问题和制定治国方略,不问马列,不问变化了的历史条件和现实社会,而去问计于史籍,问计于古人,从史书中寻找答案;一个过着“一墙古籍半床书,谈笑风生榻上居”封闭生活的领袖,把大量的时间用于读古史上(据说,他曾把资治通鉴这部巨著读过7遍,一说17遍,把二十四史读了3遍,把红楼梦读了3遍),以至导致了民主体制不健全,又逐步推进了“大权独揽,小权分散”的政治体制的发展,走向了“文化大革命”的极端。毛泽东晚年思想,正是受到中国传统政治体制和环绕这种体制的政治斗争的影响,并通过他自己得到人格化的表现。这是中国历史、文化和社会政治体制造成的一代伟人晚年悲剧。
中国历史文化传统有民主性精华,也有封建性的糟粕,有其优秀和积极的部分,包含着丰富的治国安民的历史经验和深邃的哲理。但它的消极的负面影响也是巨大的,特别是封建专制主义的影响。深厚的小农经济基础和几千年来思想文化的习惯势力,又使封建专制主义的影响在近百年的风雷激荡和社会变迁中长期地存留下来,并通过人表现出来。但应记住,历史的经验和教训都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经验和教训,决不是当代解决问题和制定治国方略的锦囊妙计,如果把几千年的经验和教训,学习和借鉴在当今社会现实情境中,只能是重复千年历史的经验之中,根本教训不了当今社会的现实,更解决不了当今社会的问题。如此说来,以史治国可以休矣!
11陈晋主编毛泽东读书笔记解析上册,第620页。
22毛泽东谈古论今下卷第671—672页。
33薄一波回忆片断
44毛泽东文史古籍批注集第151页。
55毛泽东谈古论今下卷第818页。
66党的文献1994年第9期。
77跟毛泽东学史上册第128页。
88毛泽东读书笔记解析下册第1406—14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