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里的光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行祸天下、史上最强帝后、超凡兵王、清明上河图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a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校园文坛,一个使人温暖又令人心碎的名词;文学社,一道曾经靓丽而今尴尬的风景。
每一位校园文学爱好者都会铭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段华、田晓菲、刘梦琳等开创中国校园文学先河时的波澜壮阔;每一位校园文学寻梦人也都应直面校园文坛历经十余载风雨,从鼎盛到维持再到而今衰退和疲倦的现实。
今天,让我们真诚地对作为中国校园文坛一角的江城高校文坛,对我们精神家园的过去与未来,作一番审视与思考。
回眸:昨夜西风凋碧树?
1982年,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高树榕先生(当时任芜湖师专中文系教师)指导创办了芜湖师专“天门山文学社”1983年,安徽师范大学“江南诗社”创立,标志着江城高校文学完成了从地下潜流到地表泾流的可喜蜕变。1985年,师专的蜻蜓湖诗社问鼎安徽省江南片首届高等院校诗歌创作朗诵会团体桂冠;1998年师大江南诗社被评为与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吉林大学并称的全国高校四大诗社之一,预示着江城高校文学繁荣昌盛的时代到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江城高校文学达到辉煌的颠峰。至此,师大走出了沈天鸿、祝凤鸣、方文竹、罗巴、查结联等一批熟悉的诗人;师专也走出了谈正衡、尹德超、万安伦、孔立新等一批知名作家。
1997年,师专文学社倡导并联合安徽师范大学、皖南医学院、安徽机电学院、芜湖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主办了“闽都杯”芜湖市首届大学生吟诗会,来自安师大的徐春芳和芜湖师专的刘正林同获创作组一等奖。1998年底“三泰杯”芜湖市第二届大学生吟诗会举办,芜湖师专的叶婷魁居创作组榜首。2001年“华侨杯”第三届大学生吟诗会举办。三届吟诗盛会的举办给江城高校文坛注入了新的活力,可掩盖不了她走下坡路的事实。
作家高树榕说:以前的学生都是以文学社成员而感到骄傲,可现在的大学生更对音乐舞池录相厅感兴趣。四年前毕业,现在农村孩子报负责“校园文学”版的康凯师兄来信说:他怀念逝去的大学时代,怀念逝去的纯文学诗报,怀念曾经一起在社刊编辑部里躬耕方格的众兄弟可惜太多的兄弟只是把文学当作功利的敲门砖,而不是终生的信仰;希望文学社能重振一种精神旗帜,召唤起蛰伏的兄弟姐妹们!
全国十佳校园作家刘川在一篇文章中写道:在商业大潮与世俗生存境遇的双重夹击下,大量文学热血青年撤退、倒戈与投降,成为当今校园文学没落与衰竭的主要原因,使校园文坛呈现令人惋惜的苍凉与空寂景象!
现状:冬天里有阳光。
这两年,江城高校文坛是寂寞无声的。尤其是一批文学骨干陆续毕业投身到社会的大潮之后。“才女”叶婷毕业后去了宣州旌德中学执教,江南诗社社刊冷风景的创办者李商雨毕业后去了一所师专中文系上班,江南诗社的方岩毕业后到了省教育学院工作,汪权毕业后到了厦门某电视台弄新闻,孙梅毕业后,听说去了上海
这两年,江城的校园文坛又是可喜的。团市委主办的芜湖青年在聘用高校才子做编委的同时,扶持了一批文学青年;江南诗社的汪炜和姚坚继续经营着冷风景,这几年冷风景刊载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在全国民间诗歌圈中依然小有名气。冷风景在今年八月被诗歌月刊评为全国民间40种有影响力的诗刊之一;红叶文学社的方言在编辑了几期文学报后,主编了十万字的社员作品集红叶风情;芜湖职业技术学院的田际枫和严忠梅创办了风华文学报;一度搁浅的第三届芜湖市大学生吟诗会也于今年6月举底隆重举行,安师大教学分部的李迪夺得创作组桂冠。
江城高校文坛的阵地,还有大江晚报的“校园”版,芜湖广播电视报的“阳光地带”版,各高校校报老师编辑的文艺副刊版面等。我们不该忘记的还有共青城晨钟野百合火花报(江城几所高校的校内小报)等等,虽是陌生却也是令无数少年为之自豪,对空当歌的文本。
忘本的人是可怜的。我尊敬的师长们,优秀的同仁们,勇敢的兄弟姐妹们,我们是文学路上虔诚的行者。为了神圣的缪斯,我们曾经受过太多的磨难,流过太多的辛酸泪。坚持到今天,是因为我们心中的一份执着和一股向命运宣战的不屈不挠的斗志。人生的路很曲折也很漫长,为了我们明天的光荣梦想与希望,为了江城高校文坛未来的生存成长与发展,我们没有蒙尘的理由,我们必须竭尽我们的真诚!
未来:依然没有句号!
诚如学友所说:数年前的辉煌写作是建立在物质丰裕的基础上的,今天,昂贵的学杂费,令人头痛的英语计算机,日趋艰难的求职,使我们的写作变得“业余”变得奢侈变得力不从心,甚至遥不可及。但是我们没有理由放弃,放弃我们对文学的忠诚与痴迷;因为一旦我们“背弃生命中无尚光荣的辉煌的理想十字架,我们背弃的远不止自身渺小的生存方式和意义”我们同样没有理由怀疑,怀疑江城高校文坛将来注定的复兴。因为面对资金的匮乏,风华文艺社已成功地作了“让文艺走向市场,让市场繁荣文艺”的探索;面对骨干社员的流失与蜕变,赭山诗刊的策划者正力求构筑新的培育新人的文学阵地;面对都市的喧嚣比缪斯的石榴裙更具诱惑,江南诗社仍在广大社员的支持下倡导“阳光下的合唱”努力开展各种活动;红叶文学社的兄长们正倡导:文学社曾是我们诗歌的源头,梦想的家园,有空常回家看看
这是一个“诗不比一把老芹菜值钱”的年代,这是一个谈文学很不体面的年代,然而却是文学使我们这群不甘寂寞的孩子相识相知,在风雨的梦中相扶相持并肩前行。
青年作家王开岭在文学为理想而战中写道:“于是写作。近似突围和弹尽粮绝的奋争。近似于无意义的意义。”
江城高校文坛的兄弟姐妹们,拿出我们曾经的勇气,去开创新世纪校园文学的春天。
校园文坛,一个使人温暖又令人心碎的名词;文学社,一道曾经靓丽而今尴尬的风景。
每一位校园文学爱好者都会铭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段华、田晓菲、刘梦琳等开创中国校园文学先河时的波澜壮阔;每一位校园文学寻梦人也都应直面校园文坛历经十余载风雨,从鼎盛到维持再到而今衰退和疲倦的现实。
今天,让我们真诚地对作为中国校园文坛一角的江城高校文坛,对我们精神家园的过去与未来,作一番审视与思考。
回眸:昨夜西风凋碧树?
1982年,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高树榕先生(当时任芜湖师专中文系教师)指导创办了芜湖师专“天门山文学社”1983年,安徽师范大学“江南诗社”创立,标志着江城高校文学完成了从地下潜流到地表泾流的可喜蜕变。1985年,师专的蜻蜓湖诗社问鼎安徽省江南片首届高等院校诗歌创作朗诵会团体桂冠;1998年师大江南诗社被评为与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吉林大学并称的全国高校四大诗社之一,预示着江城高校文学繁荣昌盛的时代到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江城高校文学达到辉煌的颠峰。至此,师大走出了沈天鸿、祝凤鸣、方文竹、罗巴、查结联等一批熟悉的诗人;师专也走出了谈正衡、尹德超、万安伦、孔立新等一批知名作家。
1997年,师专文学社倡导并联合安徽师范大学、皖南医学院、安徽机电学院、芜湖职业技术学院等高校主办了“闽都杯”芜湖市首届大学生吟诗会,来自安师大的徐春芳和芜湖师专的刘正林同获创作组一等奖。1998年底“三泰杯”芜湖市第二届大学生吟诗会举办,芜湖师专的叶婷魁居创作组榜首。2001年“华侨杯”第三届大学生吟诗会举办。三届吟诗盛会的举办给江城高校文坛注入了新的活力,可掩盖不了她走下坡路的事实。
作家高树榕说:以前的学生都是以文学社成员而感到骄傲,可现在的大学生更对音乐舞池录相厅感兴趣。四年前毕业,现在农村孩子报负责“校园文学”版的康凯师兄来信说:他怀念逝去的大学时代,怀念逝去的纯文学诗报,怀念曾经一起在社刊编辑部里躬耕方格的众兄弟可惜太多的兄弟只是把文学当作功利的敲门砖,而不是终生的信仰;希望文学社能重振一种精神旗帜,召唤起蛰伏的兄弟姐妹们!
全国十佳校园作家刘川在一篇文章中写道:在商业大潮与世俗生存境遇的双重夹击下,大量文学热血青年撤退、倒戈与投降,成为当今校园文学没落与衰竭的主要原因,使校园文坛呈现令人惋惜的苍凉与空寂景象!
现状:冬天里有阳光。
这两年,江城高校文坛是寂寞无声的。尤其是一批文学骨干陆续毕业投身到社会的大潮之后。“才女”叶婷毕业后去了宣州旌德中学执教,江南诗社社刊冷风景的创办者李商雨毕业后去了一所师专中文系上班,江南诗社的方岩毕业后到了省教育学院工作,汪权毕业后到了厦门某电视台弄新闻,孙梅毕业后,听说去了上海
这两年,江城的校园文坛又是可喜的。团市委主办的芜湖青年在聘用高校才子做编委的同时,扶持了一批文学青年;江南诗社的汪炜和姚坚继续经营着冷风景,这几年冷风景刊载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在全国民间诗歌圈中依然小有名气。冷风景在今年八月被诗歌月刊评为全国民间40种有影响力的诗刊之一;红叶文学社的方言在编辑了几期文学报后,主编了十万字的社员作品集红叶风情;芜湖职业技术学院的田际枫和严忠梅创办了风华文学报;一度搁浅的第三届芜湖市大学生吟诗会也于今年6月举底隆重举行,安师大教学分部的李迪夺得创作组桂冠。
江城高校文坛的阵地,还有大江晚报的“校园”版,芜湖广播电视报的“阳光地带”版,各高校校报老师编辑的文艺副刊版面等。我们不该忘记的还有共青城晨钟野百合火花报(江城几所高校的校内小报)等等,虽是陌生却也是令无数少年为之自豪,对空当歌的文本。
忘本的人是可怜的。我尊敬的师长们,优秀的同仁们,勇敢的兄弟姐妹们,我们是文学路上虔诚的行者。为了神圣的缪斯,我们曾经受过太多的磨难,流过太多的辛酸泪。坚持到今天,是因为我们心中的一份执着和一股向命运宣战的不屈不挠的斗志。人生的路很曲折也很漫长,为了我们明天的光荣梦想与希望,为了江城高校文坛未来的生存成长与发展,我们没有蒙尘的理由,我们必须竭尽我们的真诚!
未来:依然没有句号!
诚如学友所说:数年前的辉煌写作是建立在物质丰裕的基础上的,今天,昂贵的学杂费,令人头痛的英语计算机,日趋艰难的求职,使我们的写作变得“业余”变得奢侈变得力不从心,甚至遥不可及。但是我们没有理由放弃,放弃我们对文学的忠诚与痴迷;因为一旦我们“背弃生命中无尚光荣的辉煌的理想十字架,我们背弃的远不止自身渺小的生存方式和意义”我们同样没有理由怀疑,怀疑江城高校文坛将来注定的复兴。因为面对资金的匮乏,风华文艺社已成功地作了“让文艺走向市场,让市场繁荣文艺”的探索;面对骨干社员的流失与蜕变,赭山诗刊的策划者正力求构筑新的培育新人的文学阵地;面对都市的喧嚣比缪斯的石榴裙更具诱惑,江南诗社仍在广大社员的支持下倡导“阳光下的合唱”努力开展各种活动;红叶文学社的兄长们正倡导:文学社曾是我们诗歌的源头,梦想的家园,有空常回家看看
这是一个“诗不比一把老芹菜值钱”的年代,这是一个谈文学很不体面的年代,然而却是文学使我们这群不甘寂寞的孩子相识相知,在风雨的梦中相扶相持并肩前行。
青年作家王开岭在文学为理想而战中写道:“于是写作。近似突围和弹尽粮绝的奋争。近似于无意义的意义。”
江城高校文坛的兄弟姐妹们,拿出我们曾经的勇气,去开创新世纪校园文学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