霸州胡姓人家的故事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行祸天下、史上最强帝后、超凡兵王、清明上河图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a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河北霸州姓胡的人很多,但追根溯源,可分成那么几枝。其中,以煎茶铺大高各庄,王庄子菡荚地、靳家堡,东杨庄孙家坊,堂二里八街这一枝人数最多。文安十间房等地的胡姓也与其同出一族。燕王朱棣扫北的时候,始祖家住南京水栖门草帽胡同,在迁移到河北的过程中,据说不曾在山西大槐树下经过。
朱熹作叙,文天祥做跋的家谱——胡氏家谱的故事
早年文安和霸州的胡姓曾经有家谱,对胡氏宗族繁衍的历史过程,都有比较系统的记载,后来多在文革中被“破四旧”时销毁,现在流传下来的记载不多,都比较支零破碎,再有就是上了年纪的老人们知道一些。老人们说胡姓早些年的家谱,曾有宋朝丞相文天祥作的胡氏族谱跋和明朝理学家朱熹作的胡氏族谱叙,这在文安县志上有相关记载,其文如下:
胡氏族谱跋—文天祥:
“世以谱传而不能以像传。能并以传者,必先人勋业著于当时,道德鸣于斯世,乃能留其像欤。凡模容虽盛不久者,以无谱之故也。胡氏谱像灿然,可传千百世而不朽。子孙瞻先人之像,读先人之谱,而不兴起仰止之心者,未之有也。”
胡氏族谱叙—朱熹:
“自宗子法废而族无统,唐人重世族,故谱牒家有之;唐以后不能然,苟非世之富贵多文儒族,派系往往湮沦而莫考矣。胡氏之先,自周武王封舜后胡公满于陈,子孙以谥为姓,历汉文恭广公,以迄关内侯质公,为立谱之鼻祖,相传廿五世。中间序昭穆、别疏戚,因流溯源,由本达枝,作谱以传,庶几不忘本也。胡氏子孙继此能自振于时,则斯谱之传愈久愈光,由一世以及千万世,莫可量也。
右,邑人贡士胡一敬先生族谱序也。历汉、晋、宋、元,迄今相传三十五世,昭穆详载谱中,如敕文定胡安国、端明殿学士胡世将等纶音,并先贤虞允文、洪适、文天祥等赞叙辑为谱牒,洵希世之珍,不独胡氏之家乘光也。篇帙甚烦,不能尽载,仅录其一,以志景行云。”
按家谱记载,胡姓是舜的后代。象孔、孟按字论辈份一样,姓胡的也按字论辈份。如菡荚地的胡是按“川、祥、子、文、帮、金、振、德、嘉、斋”这十个字排列的,现在已经排到了“嘉”字辈,再有个二、三十年,就可重排。(不过一些村子里在新社会新思想的影响下,已经不再按字排名了。)掐指算来,从南京水栖门草帽胡同的胡姓始祖迁民,到今天的“振”字辈,整好是二十一世,其间因为家庭兴衰及人口繁衍速度等原因,堂二里八街的胡姓已达二十五、六世,而孙家坊的胡姓刚发展到第十八、九世。有时候这几个村子姓胡的要真论起辈来,孰大孰小一排“世”便知。
在这一枝姓胡的人聚居的村子中,数菡荚地村历史年轻。据说是清朝道光年间,煎茶铺大高各庄胡俊川、胡梅川、胡本川三兄弟在东淀给台山老韩家看苇地,隧有了“韩家地”这个村名(当时这个村名叫了将近一百年,一九四五年后改成菡荚地,下文表述中以时间而定)。胡俊川在韩家地,胡梅川在王庄子,胡本川在靳家堡。王庄子的胡梅川无后,由韩家地胡俊川的一个儿子过继,胡梅川去世后,过继的儿子又搬回到韩家地居住。所以从大高各庄迁出去的胡姓人,现在就只剩靳家堡和菡荚地两支。菡荚地成村从清朝道光年间到现在,也就是一百多年的时间,在村子里流传的故事和传说不是很多,现在从老人的讲叙中整理出来,给大家伙念叨念叨。
头枕药王庙,脚踩崔家窖——花桑木祖坟的故事
这话说起来就是清朝道光到同治年间的事。胡俊川在韩家地给老韩家看苇地。那时候东淀里苇多水大,胡俊川就撑着只“小枪排”一边放鸭子一边巡逻。这在当时是一举两得的事。一天他远远的看见一个书生打扮的人踉踉跄跄的走在中亭堤上,等那人走近,胡俊川才发现书生身材消瘦,形容憔悴,豆大的汗珠不断的在那张焦黄的脸上浸出,好象是生病的样子。书生走到胡俊川跟前,问了声大伯你有水吗?就一头栽到河堤下面,昏了过去。胡俊川赶紧从船舱里把水拿出来,给书生喂下,然后又把书生拖上船,拉回自家的草铺里,由几个儿子轮流照看。那时仅管穷,但东淀里有的是鱼,再加上吃鸭蛋方便,在胡俊川的精心调养下,一天后,书生睁开了双眼,三天后能够从铺上爬将起来,半个月后,竟奇迹般的康复了。书生脸上有了光泽,走路也有了劲。病好了,书生便向胡俊川告辞,在感激的同时他问胡俊川有什么要求没有,胡俊川是个江湖义气特浓的人,他哪能跟一个落魄的书生提什么要求。书生说要不这样吧,我会看风水,我给你看看阴宅。你说是希望人旺呢,还是希望财旺。胡俊川哈哈一笑,告诉书生就是要人,那时候仅他们父几个守管着一片诺大的苇塘,人少了哪里照管得过来。于是书生又在草铺里留了半日,他拿出罗盘,找啊找啊找,最终选定了在煎茶铺花桑木村东的那块老韩家苇地。书生指着那块地告诉胡俊川,说大伯,你看见了吗,这地头枕药王庙,脚踩崔家窖,保管你将来人丁兴旺。胡俊川连声感谢,书生冲他深深一揖,向北扬长而去。
药王庙和崔家窖在什么地方,估计现在到花桑木村都找不着。可自从胡姓在花桑木立坟到现在,一百多年的时间,菡荚地的胡姓便由一人繁衍到六百多人,其中光男丁就有三百多。那个书生是谁,没人说得准,菡荚地村里的老人曾说是从大城去北京的李莲英,但无从考证。胡姓人不但繁衍得快,而且到了胡俊川的重孙子这一辈,还出了一个将军,叫胡津成,现年83岁,从太原警备区司令部离休,离休前是正师级。老人们说在一九六几年的时候,胡津成曾带着部下回过菡荚地,那时候他的职务就已经不低。他给乡亲们每家每户发5块钱,在当时被十里八村的人传为美谈。在那个饥馑的年代,5块钱是个什么概念,恐怕只有过来人知道。八o年的时候,上班的一个月不才挣30元工资。
有时候传说中的一些事是很准的。尽管至今没有人知道药王庙和崔家窑在什么地方,但那个书生神秘的风水之术却有待探究。据霸县志记载,花桑木,本是汉朝时一个王爷公孙浑邪的墓地,而在几年前,在花桑木村南的中亭河堤里,还挖掘出宋朝一个显赫的官宦世家的坟冢。几个历史上有名的家族都在花桑木立坟,你说这块地方有没有风水?可也就纳了闷了,当时一百多年前的花桑木,本在一片苇塘的包围之中,那个书生是怎么看出这个地方的风水的呢。据说后来文革期间闹运动,也不知是哪个村子的人在坟地里埋了一匹大黑马,这块坟地的风水也就远不如从前灵验了。
你让他先说吧——胡文冀的故事
到了“文”字辈上,菡荚地的胡姓人家已经繁衍到了四、五十号人。人口多了,看苇地也就用不着那么多人,于是就有人出去扛长活、放鸭子,日子变得瓷实起来。上世纪二十年代闹大水,淀里没法子住人,于是整个村子的人都搬到堤外面的胜芳、崔庄子等地居住。有的在外一住就是几十年,但彼此间都保持联系,水退了又陆陆续续地搬回来,所以至今村子里仍有几种不同的说话语调。
胡文冀就是那时迁出去的。经过多年打拼,解放前在胜芳镇前进街置下了三间实砖大瓦房,在石沟和花桑木买下了两百多亩地(胡氏祖坟所在的那块地),平时养着两千多只鸭子,五六条船十来个人地在淀里放着。在当时的胜芳镇,算得上个中产阶级。解放前胜芳有六家大的鸭蛋行,专卖青果、松花,其中三分之一的鸭蛋由淀里姓胡的养鸭人提供,所以到现在一些老胜芳都管在野外产蛋的鸭子叫“胡鸭”这个叫法就是从那时候开始的。
一个给人扛长活的人,能够置下当时的那片家业,实属不易。当然,这是与胡文冀的勤奋、聪明分不开的,至今在胡文冀的后人那里,还流传着他的一些故事。
胡文冀早年曾在胜芳一地主家做长工,他和张三是地主家的两个把头,每人负责带着五、六个伙计给地主管理农田。地主家境殷实,从来不下地,只是每天收工后过问一下进度,由此决定长工的待遇。刚去的那天收工回来,地主就问他们今天耪了多少地。胡文冀实诚,他实话实说耪了三亩。地主又问老张,老张说耪了五亩。地主一高兴说老张跟我到屋里吃,老胡在外面吃吧。赶情地主的屋里有酒有肉,屋外却是饼子咸菜。屋里屋外的差别是非常明显的。第二天下地回来,地主又问。反正地主又不实地查看,胡文冀便壮着胆子,多说了两亩,说成五亩。谁知老张却说耪了六亩,于是老张便又被地主拉到屋里去吃。
连续几次之后,地主再问,他便不再抢着说了。地主问他,胡文冀说“你让老张先说吧。”老张信心十足的说耪了八亩,胡文冀就说耪了九亩。这下地主更高兴了,他便拉胡文冀到屋里吃饭。打这以后,胡文冀总是那句“你让他(老张)先说吧。”而他说的地数自然要比老张多。于是,他便成为地主屋里的座上客了,而跟着胡文冀干的那帮伙计,自然也得到了应有的待遇。“你让他先说吧。”这句话,也成为这个家族流传下来的一个笑谈。
老世年间的人说,只要东淀一闹瘟疫,那个地方常常是饿脬遍野,死人被胡乱的扔在千里堤上,远不象现在的一些材料把个东淀描写的那么富足。大部分的老百姓生活还是相当清苦的。俗话说,穷则乱。解放前的大清河和中亭河边上,常常闹土匪、白脖,祸害周围村子里的人,再加上后来闹日本,你想老百姓的日子有个好得着。那时候中亭河边上有个叫赵四的人,刚开始不起眼,后来却成为河边上数得着的“人物”这话说得就是赵四刚出道时的事,一天胡文冀正在中亭河边的鸭圈旁翻晒圈草,忽然有个土匪从苇地里窜出来,用一把盒子炮顶着他的腰杆,厉声地说别动,举起手来,乖乖的给我拿两块大洋去。胡文冀眼睛本来就近视,一时间他看不清楚,不禁吓了一跳。可怎么听声音这么耳熟呢,他慢慢的扭过头来,曲豁着眼睛想要看个究竟。那土匪竟狠狠的又用枪头顶了一下他的腰。胡文冀才感觉到枪头很软,可声音他早就听出来了。他一把就把枪从土匪手里夺了过来“好你妈个兔崽子赵四,今天敲诈到你爹我身上来了。”那哪里一把枪呀,原来就是一根条帚圪达。胡文冀抡圆了条帚圪达就向赵四打去,赵四一边“哎哎”的用胳膊挡着一边连滚带爬的又钻进了苇地。打这以后,没有一个土匪敢到鸭圈上闹事。
早些年胡文冀曾和赵四他爹相好,赵四是他看着长大的,这小子有多少花花肠肠子,别人不知道,他还不清楚。可说来这也是一种本事,放鸭子吃得是江湖饭,没有这两下子,在土匪、白脖出没的大清河和中亭河边,是根本混不下去的。
要说胡文冀的日子能过到后来的样子,还离不开他的媳妇,老太太姓刘,娘家在石沟村上是数得着的主,家道殷实。可她过日子却六亲不认,同娘家人有买卖上的来往,从来不拖泥带水,有一次娘家有人从鸭圈驮走了几筐鸭蛋,一个大集都没有给钱的意思,于是她便直接找到石沟,硬是从娘家兄弟那里拉回了六口大水缸抵账。这样过日子,还愁过不好吗?人们说老式年间的主,越是有钱越舍不得花。刘婆婆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她家有两房子儿媳妇,其实是童养媳,十四岁就进了门,先是当几年使唤丫头,等够了成人的岁数再圆房。俩媳妇整天在家里干活,每天都很辛苦,可吃饭的时候只要是多吃一口,立马就会遭到婆婆的白眼。而且为了防止儿媳妇偷面吃,她还专门在面缸里的面上写字做记号,只要有人动,就会被她发现。这还不算,有一年闹日本,日本的飞机就在胜芳的上空乱飞,机关枪打得屋顶上的瓦片横飞,一般的人家吓得早不知逃到什么地方去了。她却把两个年轻的儿媳妇关在磨房里磨面。俩儿媳妇是一边磨一边哭,这样的婆婆你说歹毒不歹毒。刘婆婆不光对儿媳妇这样,对其它的近人也是如此。有一次大姑爷到胜芳来赶集,赶到饭口上就进来了,正好刘婆婆煮饺子下锅。见姑爷来了,她把饺子下到锅里就用锅盖盖上,然后到屋里和姑爷东家长西家短的拉家长,这一说就是一个时辰,就是不提吃饭的事。大姑爷了解自己的丈母娘,看看没有管饭的意思,抬起屁股走人。自始至终刘婆婆都没留姑爷吃饭。等姑爷走了,她急忙去揭锅,才发现一盖帘好好的饺子,都在锅里被煮成了片汤。你想,这么会过的人有个过不好么。好在老头会疼人,从鸭圈回家的时候,俩儿媳妇就轻快一些。可那时男主外女主内,俩儿媳妇在那时可是没有少受罪,吃不饱、穿不暖,饿极了的时候还喝过煤油。但她们眼里的公公却远比婆婆好。
多年的媳妇熬成婆,等两个媳妇都有了孩子,胜芳也解放了。婆婆上了年纪,家里的事不管了,就分了家。两个从小就娇生惯养的儿子不善理家,家政大权自然落到了两个媳妇手里。受了那么多的委屈,俩人这下可扬眉吐气了,但她们无不痛恨婆婆的那种积累钱财的方式,甚至对待钱财的态度也截然相反。有吃就吃,有喝就喝,还把胜芳的三间老房给卖了,搬回了菡荚地,整个家业也渐渐衰落。要不说现在有些人干事别那背着粪筐下岗楼——胡津成的故事
菡荚地的男人,没有听说过有谁走夜路胆小的。就连现在县城里寄宿学校里的学生,菡荚地的小男孩出名,不是因为学习好,而多半是以调皮捣蛋出了名的。为嘛,要说这就是骨子里遗传下来的东西。你想,早年的东淀大苇塘没边没沿,里面竟是些狐狸、猪獾、长虫、黄鼬什么的,而且还经常闹土匪,闹白脖,闹日本,说绑票就绑票,说杀人就杀人,没有点胆量的,心不野的,谁敢到那么诺大的一个地方去住。
说话是在1940年左右,韩家地有个放鸭子的少年叫胡津成,这年他正好十六岁,同样是个下河捉长虫、进地逮野狸毫无惧色的主。这天早晨,父亲临放鸭子走之前吩咐他晒好圈草。这是养鸭人的一种活计,那圈草叫鸭子祸害一宿,早晨起来时是又湿又潮,必须晒干,晒喧腾了,鸭子才会舒舒服服地卧在上面下蛋,要不然就会影响鸭蛋的产量。
诺大的个鸭圈有半亩地,那铺圈草又厚又湿又沉,而且周围蚊子成群,胡津成没翻几下,身上就被咬起好几个包,痒痒得难受。他越翻越腻歪,索性先“打蚊痒”治治蚊子再说。他把一束干草点着,又在上面压上青草,那烟便腾腾的冒出来,眼见着蚊子是少了,可谁成想那湿草上冒着冒着青烟,就喷出了火苗,鸭圈一下就着了火,这下可把个胡津成给弄慌了,他拿着木杈东拍西扑,费了天大的力气,好不容易才把火给扑灭了,可火灭了他也吓坏了——整个鸭子圈烧成了灰不说,还把鸭圈旁一条刚油完桐油的“小枪排”给烧坏了。
早些年那船是放鸭人的命根子,他糟了这么大的号,父亲回来,还不把他给打死。他越想越怕,索性跑吧。胡津成一口气跑到几里地外胡文冀的鸭圈上,跟胡文冀要了一些钱,让他转告父亲自己要去当兵,就一溜烟的没影了。
这一走就是七、八年,沓无音信。胡津成的父亲脾气再大,不见了儿子,心里也不好受。他多方打听,有人说胡津成参加了贺龙的部队,正在大苇塘里和日本打游击呢,也有人说胡津成是随贺龙部队驻扎到太行山打日本去了,他们曾在那里看见过他。但说归说,就是见不着面。后来偷偷找到当地的八路军部队去问,部队的负责人说是有这么个人,但执行任务去了,就是不让见。
说话也就到了解放霸县的时候,胡津成才在霸县现身。当时部队管理相当严格,就是在霸县这块地方,也不让他回家探亲。那时煎茶铺有一个炮楼,驻扎着一个连的精锐伪军,且关卡林立,一般人靠不上前。双方兵力相当,解放军围了半个多月,怎么打都拿不下来。首长也有些发愁,胡津成便主动请缨,他打下包票,不出一个礼拜,就要把个炮楼给拿下来。
胡津成化妆成个拾粪的,背着个破筐头,拿着粪叉子,不大一会便混进了关卡。走到驻军所在地,见着看守,就叫声老总,行个方便,我想拾点粪回家偎庄稼使。说着递给看守一只烟卷,早些年人们抽烟就是大叶烟和烟袋,在乡下那种烟卷可是好东西。看守听他说话是霸县调,就放他进驻军的院子里拾粪。三来两晃,没有两天,他就和院子里的人混熟了,能比较随便的进出驻军的院子。
人有三急,到驻军茅厕解手是不分等级的,在第三天,伪连长到茅厕解手,胡津成一见连长来了,急忙从口袋里掏出烟卷敬烟。连长也认识他,大大咧咧的拿过烟来就要抽。就在伪连长低头点烟的当,胡津成从粪筐里掏出手榴弹,一搂伪连长的脖子,说自己是解放军派来的。伪连长当时哪里提防这些,脸色腾得就变了,吓得把裤子都给尿湿了。
胡津成见状又对伪连长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进行劝说,不到一个时辰,解放军就进驻了煎茶铺,而且不费一枪一弹。
胡津成立了大功,被提拔成连长,又随部队开拔到别处去战斗。一直到后来从太原警备区师长的位置上离休,他只回过菡荚地几次,但每次回来时菡荚地都是空巷欢迎。在老八路的身边听他讲讲当年的故事,对现代的一些年轻人来说是很有意味的。据说胡津成的媳妇早年曾是永清县的一位妇女工作部主任,此人双手使枪,而且枪法奇准,只不过性格暴烈,待人严厉。解放后菡荚地的胡姓子弟到太原去过几趟,探望过老两口几次,后来就很少再去打扰。
河北霸州姓胡的人很多,但追根溯源,可分成那么几枝。其中,以煎茶铺大高各庄,王庄子菡荚地、靳家堡,东杨庄孙家坊,堂二里八街这一枝人数最多。文安十间房等地的胡姓也与其同出一族。燕王朱棣扫北的时候,始祖家住南京水栖门草帽胡同,在迁移到河北的过程中,据说不曾在山西大槐树下经过。
朱熹作叙,文天祥做跋的家谱——胡氏家谱的故事
早年文安和霸州的胡姓曾经有家谱,对胡氏宗族繁衍的历史过程,都有比较系统的记载,后来多在文革中被“破四旧”时销毁,现在流传下来的记载不多,都比较支零破碎,再有就是上了年纪的老人们知道一些。老人们说胡姓早些年的家谱,曾有宋朝丞相文天祥作的胡氏族谱跋和明朝理学家朱熹作的胡氏族谱叙,这在文安县志上有相关记载,其文如下:
胡氏族谱跋—文天祥:
“世以谱传而不能以像传。能并以传者,必先人勋业著于当时,道德鸣于斯世,乃能留其像欤。凡模容虽盛不久者,以无谱之故也。胡氏谱像灿然,可传千百世而不朽。子孙瞻先人之像,读先人之谱,而不兴起仰止之心者,未之有也。”
胡氏族谱叙—朱熹:
“自宗子法废而族无统,唐人重世族,故谱牒家有之;唐以后不能然,苟非世之富贵多文儒族,派系往往湮沦而莫考矣。胡氏之先,自周武王封舜后胡公满于陈,子孙以谥为姓,历汉文恭广公,以迄关内侯质公,为立谱之鼻祖,相传廿五世。中间序昭穆、别疏戚,因流溯源,由本达枝,作谱以传,庶几不忘本也。胡氏子孙继此能自振于时,则斯谱之传愈久愈光,由一世以及千万世,莫可量也。
右,邑人贡士胡一敬先生族谱序也。历汉、晋、宋、元,迄今相传三十五世,昭穆详载谱中,如敕文定胡安国、端明殿学士胡世将等纶音,并先贤虞允文、洪适、文天祥等赞叙辑为谱牒,洵希世之珍,不独胡氏之家乘光也。篇帙甚烦,不能尽载,仅录其一,以志景行云。”
按家谱记载,胡姓是舜的后代。象孔、孟按字论辈份一样,姓胡的也按字论辈份。如菡荚地的胡是按“川、祥、子、文、帮、金、振、德、嘉、斋”这十个字排列的,现在已经排到了“嘉”字辈,再有个二、三十年,就可重排。(不过一些村子里在新社会新思想的影响下,已经不再按字排名了。)掐指算来,从南京水栖门草帽胡同的胡姓始祖迁民,到今天的“振”字辈,整好是二十一世,其间因为家庭兴衰及人口繁衍速度等原因,堂二里八街的胡姓已达二十五、六世,而孙家坊的胡姓刚发展到第十八、九世。有时候这几个村子姓胡的要真论起辈来,孰大孰小一排“世”便知。
在这一枝姓胡的人聚居的村子中,数菡荚地村历史年轻。据说是清朝道光年间,煎茶铺大高各庄胡俊川、胡梅川、胡本川三兄弟在东淀给台山老韩家看苇地,隧有了“韩家地”这个村名(当时这个村名叫了将近一百年,一九四五年后改成菡荚地,下文表述中以时间而定)。胡俊川在韩家地,胡梅川在王庄子,胡本川在靳家堡。王庄子的胡梅川无后,由韩家地胡俊川的一个儿子过继,胡梅川去世后,过继的儿子又搬回到韩家地居住。所以从大高各庄迁出去的胡姓人,现在就只剩靳家堡和菡荚地两支。菡荚地成村从清朝道光年间到现在,也就是一百多年的时间,在村子里流传的故事和传说不是很多,现在从老人的讲叙中整理出来,给大家伙念叨念叨。
头枕药王庙,脚踩崔家窖——花桑木祖坟的故事
这话说起来就是清朝道光到同治年间的事。胡俊川在韩家地给老韩家看苇地。那时候东淀里苇多水大,胡俊川就撑着只“小枪排”一边放鸭子一边巡逻。这在当时是一举两得的事。一天他远远的看见一个书生打扮的人踉踉跄跄的走在中亭堤上,等那人走近,胡俊川才发现书生身材消瘦,形容憔悴,豆大的汗珠不断的在那张焦黄的脸上浸出,好象是生病的样子。书生走到胡俊川跟前,问了声大伯你有水吗?就一头栽到河堤下面,昏了过去。胡俊川赶紧从船舱里把水拿出来,给书生喂下,然后又把书生拖上船,拉回自家的草铺里,由几个儿子轮流照看。那时仅管穷,但东淀里有的是鱼,再加上吃鸭蛋方便,在胡俊川的精心调养下,一天后,书生睁开了双眼,三天后能够从铺上爬将起来,半个月后,竟奇迹般的康复了。书生脸上有了光泽,走路也有了劲。病好了,书生便向胡俊川告辞,在感激的同时他问胡俊川有什么要求没有,胡俊川是个江湖义气特浓的人,他哪能跟一个落魄的书生提什么要求。书生说要不这样吧,我会看风水,我给你看看阴宅。你说是希望人旺呢,还是希望财旺。胡俊川哈哈一笑,告诉书生就是要人,那时候仅他们父几个守管着一片诺大的苇塘,人少了哪里照管得过来。于是书生又在草铺里留了半日,他拿出罗盘,找啊找啊找,最终选定了在煎茶铺花桑木村东的那块老韩家苇地。书生指着那块地告诉胡俊川,说大伯,你看见了吗,这地头枕药王庙,脚踩崔家窖,保管你将来人丁兴旺。胡俊川连声感谢,书生冲他深深一揖,向北扬长而去。
药王庙和崔家窖在什么地方,估计现在到花桑木村都找不着。可自从胡姓在花桑木立坟到现在,一百多年的时间,菡荚地的胡姓便由一人繁衍到六百多人,其中光男丁就有三百多。那个书生是谁,没人说得准,菡荚地村里的老人曾说是从大城去北京的李莲英,但无从考证。胡姓人不但繁衍得快,而且到了胡俊川的重孙子这一辈,还出了一个将军,叫胡津成,现年83岁,从太原警备区司令部离休,离休前是正师级。老人们说在一九六几年的时候,胡津成曾带着部下回过菡荚地,那时候他的职务就已经不低。他给乡亲们每家每户发5块钱,在当时被十里八村的人传为美谈。在那个饥馑的年代,5块钱是个什么概念,恐怕只有过来人知道。八o年的时候,上班的一个月不才挣30元工资。
有时候传说中的一些事是很准的。尽管至今没有人知道药王庙和崔家窑在什么地方,但那个书生神秘的风水之术却有待探究。据霸县志记载,花桑木,本是汉朝时一个王爷公孙浑邪的墓地,而在几年前,在花桑木村南的中亭河堤里,还挖掘出宋朝一个显赫的官宦世家的坟冢。几个历史上有名的家族都在花桑木立坟,你说这块地方有没有风水?可也就纳了闷了,当时一百多年前的花桑木,本在一片苇塘的包围之中,那个书生是怎么看出这个地方的风水的呢。据说后来文革期间闹运动,也不知是哪个村子的人在坟地里埋了一匹大黑马,这块坟地的风水也就远不如从前灵验了。
你让他先说吧——胡文冀的故事
到了“文”字辈上,菡荚地的胡姓人家已经繁衍到了四、五十号人。人口多了,看苇地也就用不着那么多人,于是就有人出去扛长活、放鸭子,日子变得瓷实起来。上世纪二十年代闹大水,淀里没法子住人,于是整个村子的人都搬到堤外面的胜芳、崔庄子等地居住。有的在外一住就是几十年,但彼此间都保持联系,水退了又陆陆续续地搬回来,所以至今村子里仍有几种不同的说话语调。
胡文冀就是那时迁出去的。经过多年打拼,解放前在胜芳镇前进街置下了三间实砖大瓦房,在石沟和花桑木买下了两百多亩地(胡氏祖坟所在的那块地),平时养着两千多只鸭子,五六条船十来个人地在淀里放着。在当时的胜芳镇,算得上个中产阶级。解放前胜芳有六家大的鸭蛋行,专卖青果、松花,其中三分之一的鸭蛋由淀里姓胡的养鸭人提供,所以到现在一些老胜芳都管在野外产蛋的鸭子叫“胡鸭”这个叫法就是从那时候开始的。
一个给人扛长活的人,能够置下当时的那片家业,实属不易。当然,这是与胡文冀的勤奋、聪明分不开的,至今在胡文冀的后人那里,还流传着他的一些故事。
胡文冀早年曾在胜芳一地主家做长工,他和张三是地主家的两个把头,每人负责带着五、六个伙计给地主管理农田。地主家境殷实,从来不下地,只是每天收工后过问一下进度,由此决定长工的待遇。刚去的那天收工回来,地主就问他们今天耪了多少地。胡文冀实诚,他实话实说耪了三亩。地主又问老张,老张说耪了五亩。地主一高兴说老张跟我到屋里吃,老胡在外面吃吧。赶情地主的屋里有酒有肉,屋外却是饼子咸菜。屋里屋外的差别是非常明显的。第二天下地回来,地主又问。反正地主又不实地查看,胡文冀便壮着胆子,多说了两亩,说成五亩。谁知老张却说耪了六亩,于是老张便又被地主拉到屋里去吃。
连续几次之后,地主再问,他便不再抢着说了。地主问他,胡文冀说“你让老张先说吧。”老张信心十足的说耪了八亩,胡文冀就说耪了九亩。这下地主更高兴了,他便拉胡文冀到屋里吃饭。打这以后,胡文冀总是那句“你让他(老张)先说吧。”而他说的地数自然要比老张多。于是,他便成为地主屋里的座上客了,而跟着胡文冀干的那帮伙计,自然也得到了应有的待遇。“你让他先说吧。”这句话,也成为这个家族流传下来的一个笑谈。
老世年间的人说,只要东淀一闹瘟疫,那个地方常常是饿脬遍野,死人被胡乱的扔在千里堤上,远不象现在的一些材料把个东淀描写的那么富足。大部分的老百姓生活还是相当清苦的。俗话说,穷则乱。解放前的大清河和中亭河边上,常常闹土匪、白脖,祸害周围村子里的人,再加上后来闹日本,你想老百姓的日子有个好得着。那时候中亭河边上有个叫赵四的人,刚开始不起眼,后来却成为河边上数得着的“人物”这话说得就是赵四刚出道时的事,一天胡文冀正在中亭河边的鸭圈旁翻晒圈草,忽然有个土匪从苇地里窜出来,用一把盒子炮顶着他的腰杆,厉声地说别动,举起手来,乖乖的给我拿两块大洋去。胡文冀眼睛本来就近视,一时间他看不清楚,不禁吓了一跳。可怎么听声音这么耳熟呢,他慢慢的扭过头来,曲豁着眼睛想要看个究竟。那土匪竟狠狠的又用枪头顶了一下他的腰。胡文冀才感觉到枪头很软,可声音他早就听出来了。他一把就把枪从土匪手里夺了过来“好你妈个兔崽子赵四,今天敲诈到你爹我身上来了。”那哪里一把枪呀,原来就是一根条帚圪达。胡文冀抡圆了条帚圪达就向赵四打去,赵四一边“哎哎”的用胳膊挡着一边连滚带爬的又钻进了苇地。打这以后,没有一个土匪敢到鸭圈上闹事。
早些年胡文冀曾和赵四他爹相好,赵四是他看着长大的,这小子有多少花花肠肠子,别人不知道,他还不清楚。可说来这也是一种本事,放鸭子吃得是江湖饭,没有这两下子,在土匪、白脖出没的大清河和中亭河边,是根本混不下去的。
要说胡文冀的日子能过到后来的样子,还离不开他的媳妇,老太太姓刘,娘家在石沟村上是数得着的主,家道殷实。可她过日子却六亲不认,同娘家人有买卖上的来往,从来不拖泥带水,有一次娘家有人从鸭圈驮走了几筐鸭蛋,一个大集都没有给钱的意思,于是她便直接找到石沟,硬是从娘家兄弟那里拉回了六口大水缸抵账。这样过日子,还愁过不好吗?人们说老式年间的主,越是有钱越舍不得花。刘婆婆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她家有两房子儿媳妇,其实是童养媳,十四岁就进了门,先是当几年使唤丫头,等够了成人的岁数再圆房。俩媳妇整天在家里干活,每天都很辛苦,可吃饭的时候只要是多吃一口,立马就会遭到婆婆的白眼。而且为了防止儿媳妇偷面吃,她还专门在面缸里的面上写字做记号,只要有人动,就会被她发现。这还不算,有一年闹日本,日本的飞机就在胜芳的上空乱飞,机关枪打得屋顶上的瓦片横飞,一般的人家吓得早不知逃到什么地方去了。她却把两个年轻的儿媳妇关在磨房里磨面。俩儿媳妇是一边磨一边哭,这样的婆婆你说歹毒不歹毒。刘婆婆不光对儿媳妇这样,对其它的近人也是如此。有一次大姑爷到胜芳来赶集,赶到饭口上就进来了,正好刘婆婆煮饺子下锅。见姑爷来了,她把饺子下到锅里就用锅盖盖上,然后到屋里和姑爷东家长西家短的拉家长,这一说就是一个时辰,就是不提吃饭的事。大姑爷了解自己的丈母娘,看看没有管饭的意思,抬起屁股走人。自始至终刘婆婆都没留姑爷吃饭。等姑爷走了,她急忙去揭锅,才发现一盖帘好好的饺子,都在锅里被煮成了片汤。你想,这么会过的人有个过不好么。好在老头会疼人,从鸭圈回家的时候,俩儿媳妇就轻快一些。可那时男主外女主内,俩儿媳妇在那时可是没有少受罪,吃不饱、穿不暖,饿极了的时候还喝过煤油。但她们眼里的公公却远比婆婆好。
多年的媳妇熬成婆,等两个媳妇都有了孩子,胜芳也解放了。婆婆上了年纪,家里的事不管了,就分了家。两个从小就娇生惯养的儿子不善理家,家政大权自然落到了两个媳妇手里。受了那么多的委屈,俩人这下可扬眉吐气了,但她们无不痛恨婆婆的那种积累钱财的方式,甚至对待钱财的态度也截然相反。有吃就吃,有喝就喝,还把胜芳的三间老房给卖了,搬回了菡荚地,整个家业也渐渐衰落。要不说现在有些人干事别那背着粪筐下岗楼——胡津成的故事
菡荚地的男人,没有听说过有谁走夜路胆小的。就连现在县城里寄宿学校里的学生,菡荚地的小男孩出名,不是因为学习好,而多半是以调皮捣蛋出了名的。为嘛,要说这就是骨子里遗传下来的东西。你想,早年的东淀大苇塘没边没沿,里面竟是些狐狸、猪獾、长虫、黄鼬什么的,而且还经常闹土匪,闹白脖,闹日本,说绑票就绑票,说杀人就杀人,没有点胆量的,心不野的,谁敢到那么诺大的一个地方去住。
说话是在1940年左右,韩家地有个放鸭子的少年叫胡津成,这年他正好十六岁,同样是个下河捉长虫、进地逮野狸毫无惧色的主。这天早晨,父亲临放鸭子走之前吩咐他晒好圈草。这是养鸭人的一种活计,那圈草叫鸭子祸害一宿,早晨起来时是又湿又潮,必须晒干,晒喧腾了,鸭子才会舒舒服服地卧在上面下蛋,要不然就会影响鸭蛋的产量。
诺大的个鸭圈有半亩地,那铺圈草又厚又湿又沉,而且周围蚊子成群,胡津成没翻几下,身上就被咬起好几个包,痒痒得难受。他越翻越腻歪,索性先“打蚊痒”治治蚊子再说。他把一束干草点着,又在上面压上青草,那烟便腾腾的冒出来,眼见着蚊子是少了,可谁成想那湿草上冒着冒着青烟,就喷出了火苗,鸭圈一下就着了火,这下可把个胡津成给弄慌了,他拿着木杈东拍西扑,费了天大的力气,好不容易才把火给扑灭了,可火灭了他也吓坏了——整个鸭子圈烧成了灰不说,还把鸭圈旁一条刚油完桐油的“小枪排”给烧坏了。
早些年那船是放鸭人的命根子,他糟了这么大的号,父亲回来,还不把他给打死。他越想越怕,索性跑吧。胡津成一口气跑到几里地外胡文冀的鸭圈上,跟胡文冀要了一些钱,让他转告父亲自己要去当兵,就一溜烟的没影了。
这一走就是七、八年,沓无音信。胡津成的父亲脾气再大,不见了儿子,心里也不好受。他多方打听,有人说胡津成参加了贺龙的部队,正在大苇塘里和日本打游击呢,也有人说胡津成是随贺龙部队驻扎到太行山打日本去了,他们曾在那里看见过他。但说归说,就是见不着面。后来偷偷找到当地的八路军部队去问,部队的负责人说是有这么个人,但执行任务去了,就是不让见。
说话也就到了解放霸县的时候,胡津成才在霸县现身。当时部队管理相当严格,就是在霸县这块地方,也不让他回家探亲。那时煎茶铺有一个炮楼,驻扎着一个连的精锐伪军,且关卡林立,一般人靠不上前。双方兵力相当,解放军围了半个多月,怎么打都拿不下来。首长也有些发愁,胡津成便主动请缨,他打下包票,不出一个礼拜,就要把个炮楼给拿下来。
胡津成化妆成个拾粪的,背着个破筐头,拿着粪叉子,不大一会便混进了关卡。走到驻军所在地,见着看守,就叫声老总,行个方便,我想拾点粪回家偎庄稼使。说着递给看守一只烟卷,早些年人们抽烟就是大叶烟和烟袋,在乡下那种烟卷可是好东西。看守听他说话是霸县调,就放他进驻军的院子里拾粪。三来两晃,没有两天,他就和院子里的人混熟了,能比较随便的进出驻军的院子。
人有三急,到驻军茅厕解手是不分等级的,在第三天,伪连长到茅厕解手,胡津成一见连长来了,急忙从口袋里掏出烟卷敬烟。连长也认识他,大大咧咧的拿过烟来就要抽。就在伪连长低头点烟的当,胡津成从粪筐里掏出手榴弹,一搂伪连长的脖子,说自己是解放军派来的。伪连长当时哪里提防这些,脸色腾得就变了,吓得把裤子都给尿湿了。
胡津成见状又对伪连长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进行劝说,不到一个时辰,解放军就进驻了煎茶铺,而且不费一枪一弹。
胡津成立了大功,被提拔成连长,又随部队开拔到别处去战斗。一直到后来从太原警备区师长的位置上离休,他只回过菡荚地几次,但每次回来时菡荚地都是空巷欢迎。在老八路的身边听他讲讲当年的故事,对现代的一些年轻人来说是很有意味的。据说胡津成的媳妇早年曾是永清县的一位妇女工作部主任,此人双手使枪,而且枪法奇准,只不过性格暴烈,待人严厉。解放后菡荚地的胡姓子弟到太原去过几趟,探望过老两口几次,后来就很少再去打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