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行祸天下、史上最强帝后、超凡兵王、清明上河图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a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每次经过这个建筑,我都会深深的看上几眼,为此,我乘坐公交车时一定要坐在右手的位置。
这是一个天主教堂。它建在相对繁华的地方,与山东大学老校紧临,还有不算大的广场。
我常常想走进去,可始终心存胆怯,是的,是胆怯。但也常常找一个很空闲的时间,坐在广场上看它,久久的。
有一次,我打听了几个常在广场的老人,问清了大门开着的时间。我走到了门口,又缩回了脚步,抬头看了一眼蓝天下那两个高3m的十字架,深深吸了一口气,又深深呼出。
那天天气特别好,天空中没有一丝云彩,天空的颜色蓝的纯净。在城市里,如此纯净的蓝的天空很少见到。
哥特式建筑特有的尖尖的屋顶,远远的看过去,仿佛有一种定力,阳光下的屋顶,被一层浅蓝包裹,任何时候你看上一眼,就象是什么东西穿透了身体,心灵深处就变得澄清。中世纪的欧洲人认为,这种高耸的屋顶会让他们离上帝更近,上帝是什么样子呢?是不是一个面目慈详,安宁的妇人?
很庆幸我住在离它不远的地方,随时都可以过去看它。
它所在的位置实在是个好地方,广场虽然不大,却很吸引我。大学更是,每当我看着进进出出的年轻人,我都能够从他们身上看到我青春的年龄。而最惬意的,莫过于我在广场的一角坐下来,看我身边走动的人们,脸上微笑着。
那一次,我和儿子去邮局取我的工资,看到了天空中飞翔的风筝,就不肯再走,站在广场边上一直看,直到儿子取到工资喊我。在我仰着脑袋看风筝的时候,也吸引了一些路人的视线,他们也仰起脑袋,有几个人就和我一样,停下,一直看。
一直认为那里是个风景集存地,我可以看到很多令我心情舒畅的风景,包括人,包括风筝,包括姿态优美的建筑。
我想,从建筑里面应该有诵经的声音或其他,但我从来没听到过从里面传出来的任何声音,它总是静静的,是让我敬畏和尊重的宁静和平静。
也许,是我错过了它的声音。或者,是我没听到它的声音?
去年圣诞节的晚上,儿子提出想到它的里面,看看。我有些欣喜的应着,做好了一切准备,可是,儿子又说不去了。
圣诞夜对我来说,可能没有太多的具体意义,我只是想去听听平安夜,体会一下“在至高之处荣耀归于上帝,在地上平安归于他所喜悦的人。”
时常感到奇怪,就是这样一个与我毫不相干,又在可以说是东部闹市区的建筑,每每会让我的所有心情全无踪影,除却想走进去时的胆怯,它带给我的所有感觉就是美好,而在它身边时感觉到的美好,着实是无法说出,但又实实在在的奇妙。
会想起遥远的一些人和事,然后沉静,再微笑。
几乎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我不能完全了解它的价值,无论是建筑本身的美,还是建筑里所包含的内容,以及它给一些人所带来的影响,其实这不重要。
大学校园内很多树,叶子绿的时候,几十米外的我能够闻到飘然而至的味道,许是树下某个地方有青草地,或是什么园子。若隐若现的草香,时有时无的芬芳,树叶上的季节味道,填满了整个空间,在那个时候,很多过往的细节就从曾经被忽略的日子里纷至沓来,更多的,则是青春岁月里的甜美酒窝,无忧,懵懂的青春,在细节里一点点膨胀开来。
由此生出一些概念,比如信仰和宗教。
八十年代末,我听到人说礼拜就纳闷,后来看到了有关于十字架的文字,我知道了,那代表了一种宗教,那时候的我不以为然,认为是一些人的痴迷。
最早接触信仰两个字,是和烈士们相关,文字说他们是有着坚定共产主义信仰的人,因此才能够义无反顾的走自己的路,直到牺牲。我知道了,信仰是精神的支撑。
我却没有把信仰和宗教联系在一起。可是现在,我有些明白了,宗教也是一些人的精神支撑。
事实上,每个人都需要精神上的支撑,有时候也可以说是精神支柱,只不过有的人能够确定,有的人不能确定,有的人在寻找,自然,有的人和当初的我一样,不以为然。
因为不懂宗教,所以严格来说宗教还不能算是我的信仰,因此在面对别人问我是不是信什么教的时候,我毫不犹豫的回答我不信什么教。信教和信仰当然是不能划为等号的,教徒不一定把宗教当做信仰,不信教的人不一定把宗教排除在信仰之外。这看起来象绕口令。
每一次看到教堂,每一次站在它身边,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宗教,我认为这是自然而然。
把任何理论和自己的生活结合起来,而不单单是停留在理论本身,理论才有真正的价值和意义,嘴上说不如体现在行动上。写到这句话,是我想到我所见过听过的一些所谓教徒的行为,是和他们所信奉的理论格格不入。
让自己的思维停下来,因为我发现,关于宗教和信仰是我说不清的。
很多人都特别忙,也许只有我闲着,有人就问我,你不上班,每天都做些什么?还有人问我,你每天晚上出来喂猫,是不是不用睡觉?后者的言外之意大概是我太闲了。有时候,我会为自己不被别人了解和理解而苦恼,即便是瞬间的感觉,也实实在在扰着我,而在有的人眼里,我的快乐和幸福都是虚无缥缈,自欺欺人,更有的人认为我在炫耀,太张扬。太少太少,甚至还没有人能够走进我的世界,真正和我分享我的乐趣,平静,快乐和幸福,我只能沉浸在自我的世界里,独自平和,幸福。想起来时,觉得淡淡的凉意。
忙是生活的存在状态,闲也是。忙碌不代表充实,闲着不代表空虚。这是我多年来感受到的。别人的忙我体会不到,我的闲别人也感受不了。我更愿意不了解和不理解我的人沉默,如同我对不了解和不理解的人,除了祝福,我不知道该做些什么。
在广场,在教堂的旁边,我更能感觉到超然,完全陌生的人,十分熟悉的景色,身居其中,我只是我,没有任何干扰,我能够真正体会到真正的我,感受到所有的美好,并且美好的呈现状态多样化,会是淡淡的伤感,会是浅浅的忧虑,会是柔柔的思念,会是轻轻的哼唱,会是在某个时间里悄悄留下的泪,会是突然有所感觉的沧桑,会是不由自主在脸上荡漾开的笑纹甚至于这样的美好,是我连最爱的人都不想共享的。
或许,这是我喜欢那个建筑和那个环境的原因之一。
就在昨天下午,我在去超市买东西时,又在广场上坐了一会。春天的树和花花草草都开始有了新的萌芽,就连我的宝贝咪咪也在脱换身上厚厚的毛绒,每天我都要在家里收拾起一团团她身上褪下来的白毛。春天,一切都应该是新的。
再过几天,梅花就要开了。
每次经过这个建筑,我都会深深的看上几眼,为此,我乘坐公交车时一定要坐在右手的位置。
这是一个天主教堂。它建在相对繁华的地方,与山东大学老校紧临,还有不算大的广场。
我常常想走进去,可始终心存胆怯,是的,是胆怯。但也常常找一个很空闲的时间,坐在广场上看它,久久的。
有一次,我打听了几个常在广场的老人,问清了大门开着的时间。我走到了门口,又缩回了脚步,抬头看了一眼蓝天下那两个高3m的十字架,深深吸了一口气,又深深呼出。
那天天气特别好,天空中没有一丝云彩,天空的颜色蓝的纯净。在城市里,如此纯净的蓝的天空很少见到。
哥特式建筑特有的尖尖的屋顶,远远的看过去,仿佛有一种定力,阳光下的屋顶,被一层浅蓝包裹,任何时候你看上一眼,就象是什么东西穿透了身体,心灵深处就变得澄清。中世纪的欧洲人认为,这种高耸的屋顶会让他们离上帝更近,上帝是什么样子呢?是不是一个面目慈详,安宁的妇人?
很庆幸我住在离它不远的地方,随时都可以过去看它。
它所在的位置实在是个好地方,广场虽然不大,却很吸引我。大学更是,每当我看着进进出出的年轻人,我都能够从他们身上看到我青春的年龄。而最惬意的,莫过于我在广场的一角坐下来,看我身边走动的人们,脸上微笑着。
那一次,我和儿子去邮局取我的工资,看到了天空中飞翔的风筝,就不肯再走,站在广场边上一直看,直到儿子取到工资喊我。在我仰着脑袋看风筝的时候,也吸引了一些路人的视线,他们也仰起脑袋,有几个人就和我一样,停下,一直看。
一直认为那里是个风景集存地,我可以看到很多令我心情舒畅的风景,包括人,包括风筝,包括姿态优美的建筑。
我想,从建筑里面应该有诵经的声音或其他,但我从来没听到过从里面传出来的任何声音,它总是静静的,是让我敬畏和尊重的宁静和平静。
也许,是我错过了它的声音。或者,是我没听到它的声音?
去年圣诞节的晚上,儿子提出想到它的里面,看看。我有些欣喜的应着,做好了一切准备,可是,儿子又说不去了。
圣诞夜对我来说,可能没有太多的具体意义,我只是想去听听平安夜,体会一下“在至高之处荣耀归于上帝,在地上平安归于他所喜悦的人。”
时常感到奇怪,就是这样一个与我毫不相干,又在可以说是东部闹市区的建筑,每每会让我的所有心情全无踪影,除却想走进去时的胆怯,它带给我的所有感觉就是美好,而在它身边时感觉到的美好,着实是无法说出,但又实实在在的奇妙。
会想起遥远的一些人和事,然后沉静,再微笑。
几乎是不可思议的事情。
我不能完全了解它的价值,无论是建筑本身的美,还是建筑里所包含的内容,以及它给一些人所带来的影响,其实这不重要。
大学校园内很多树,叶子绿的时候,几十米外的我能够闻到飘然而至的味道,许是树下某个地方有青草地,或是什么园子。若隐若现的草香,时有时无的芬芳,树叶上的季节味道,填满了整个空间,在那个时候,很多过往的细节就从曾经被忽略的日子里纷至沓来,更多的,则是青春岁月里的甜美酒窝,无忧,懵懂的青春,在细节里一点点膨胀开来。
由此生出一些概念,比如信仰和宗教。
八十年代末,我听到人说礼拜就纳闷,后来看到了有关于十字架的文字,我知道了,那代表了一种宗教,那时候的我不以为然,认为是一些人的痴迷。
最早接触信仰两个字,是和烈士们相关,文字说他们是有着坚定共产主义信仰的人,因此才能够义无反顾的走自己的路,直到牺牲。我知道了,信仰是精神的支撑。
我却没有把信仰和宗教联系在一起。可是现在,我有些明白了,宗教也是一些人的精神支撑。
事实上,每个人都需要精神上的支撑,有时候也可以说是精神支柱,只不过有的人能够确定,有的人不能确定,有的人在寻找,自然,有的人和当初的我一样,不以为然。
因为不懂宗教,所以严格来说宗教还不能算是我的信仰,因此在面对别人问我是不是信什么教的时候,我毫不犹豫的回答我不信什么教。信教和信仰当然是不能划为等号的,教徒不一定把宗教当做信仰,不信教的人不一定把宗教排除在信仰之外。这看起来象绕口令。
每一次看到教堂,每一次站在它身边,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宗教,我认为这是自然而然。
把任何理论和自己的生活结合起来,而不单单是停留在理论本身,理论才有真正的价值和意义,嘴上说不如体现在行动上。写到这句话,是我想到我所见过听过的一些所谓教徒的行为,是和他们所信奉的理论格格不入。
让自己的思维停下来,因为我发现,关于宗教和信仰是我说不清的。
很多人都特别忙,也许只有我闲着,有人就问我,你不上班,每天都做些什么?还有人问我,你每天晚上出来喂猫,是不是不用睡觉?后者的言外之意大概是我太闲了。有时候,我会为自己不被别人了解和理解而苦恼,即便是瞬间的感觉,也实实在在扰着我,而在有的人眼里,我的快乐和幸福都是虚无缥缈,自欺欺人,更有的人认为我在炫耀,太张扬。太少太少,甚至还没有人能够走进我的世界,真正和我分享我的乐趣,平静,快乐和幸福,我只能沉浸在自我的世界里,独自平和,幸福。想起来时,觉得淡淡的凉意。
忙是生活的存在状态,闲也是。忙碌不代表充实,闲着不代表空虚。这是我多年来感受到的。别人的忙我体会不到,我的闲别人也感受不了。我更愿意不了解和不理解我的人沉默,如同我对不了解和不理解的人,除了祝福,我不知道该做些什么。
在广场,在教堂的旁边,我更能感觉到超然,完全陌生的人,十分熟悉的景色,身居其中,我只是我,没有任何干扰,我能够真正体会到真正的我,感受到所有的美好,并且美好的呈现状态多样化,会是淡淡的伤感,会是浅浅的忧虑,会是柔柔的思念,会是轻轻的哼唱,会是在某个时间里悄悄留下的泪,会是突然有所感觉的沧桑,会是不由自主在脸上荡漾开的笑纹甚至于这样的美好,是我连最爱的人都不想共享的。
或许,这是我喜欢那个建筑和那个环境的原因之一。
就在昨天下午,我在去超市买东西时,又在广场上坐了一会。春天的树和花花草草都开始有了新的萌芽,就连我的宝贝咪咪也在脱换身上厚厚的毛绒,每天我都要在家里收拾起一团团她身上褪下来的白毛。春天,一切都应该是新的。
再过几天,梅花就要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