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南迁之议
推荐阅读:宇宙职业选手、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万相之王、星门、剑道第一仙、雪中悍刀行、剑来、一剑独尊、牧龙师、临渊行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a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且说我一反常态向李岩大吐苦水,反倒将他弄得惊慌失措,连连的劝慰我了,什么天下百姓不能没有我,义军不能没有我,他也不能没有我,我就是他的苦海明灯,我就是他的精神领袖
总之是对我极尽崇拜,机不可失我趁这这个机会向他不断灌输革命无罪,造反有理的思想,更是将拯救万民于水火的担子猛猛地向他肩上压,并且把将他拉上贼船说成了投身于轰轰烈烈的革命当中。
当然了对于“革命”这个新名词,李岩还有些摸不清头绪,我耐心的给他解释,将从前政治思想品德课上学到的一切统统的灌输到他的脑子里去,这种不成体系没有章法的理论理解起来当然不容易,好在李岩的领悟能力不是一般的高。再加上我舌绽莲花,高超的煽动本领,没有多少时间就将李岩变成了我第一个忠诚的革命者。
这得益于李岩在情感上遭受了猛烈的打击,丧失了因何而战,为谁而战的信念,并因父母的自杀而充满自责。这个时候他的情感世界是十分空虚的,只有让他点燃新的希望,并且对自己曾经所作的坚定信念才能让他重新燃起战斗的**。
无疑这时树立一个崇高伟大的理想,让他的精神有所寄托,对未来充满希望是治病的良药,我虽然是兽医但是这心病当用心药医的道理还是明白的。李岩眼神中再次逐渐恢复了从前的那种自信,并对美好的革命前景充满期待,当我说到准备去登州,组织朝鲜大军彻底占领中原的时候,李岩有些惊愕,或许是还没有做好思想准备,其实谁都明白朝鲜的野心已经不在辽东寸隅之地了,以他的实力应该走的更远。
但是随后他也就释然了,朝鲜的军队无疑是我们实现大一统富强民主的坚实保障,指望李自成的农民军恐怕不会有多大作为,这些天他同我一样对农民军十分失望,这大抵上是因为这些人的文化素质实在是太低了,因此思想觉悟也很难一时提高。
借着去汉中勘察敌情的缘由我们一行人踏上了经山西往山东的路程。这一路虽然艰难,但是凭着众人坚强的意志,和我不断灌输的革命思想众人的思想觉悟不断提高,对前途充满了希望
北京城里的崇祯皇帝此时得到皇太极再次出兵的消息暴跳如雷,在他的计划里是不存在这一节的,因为在酝酿围剿计划的时候,他已经“充分”的考虑到了八旗的威胁,并且通过和八旗的议和将这种威胁消弭于无形。
事情要从洪承筹刚和八旗接战开始说起,自八旗开始侵扰甘肃陕西开始,洪承筹就奉命抵挡八旗入侵,经过几次大规模的战役,洪承筹认识到八旗的战力不是明军可以轻易抵挡的,但同时也发现了八旗致命的弱点,那就是物资接济不上。只要采用坚壁清野的办法,凭坚城高墙八旗不战自退,但是这种方法无法在这个时候实施,原因在于义军在后方的不断骚扰,使得明军没有稳定的后方,粮草的问题同样难以解决,很大程度上义军帮了八旗的忙,使得明军首尾不能兼顾。
皇太极和洪承筹接触几次以后对这个人也是戒心重重,将之归为袁崇焕外对大清国威胁最大的人,但是有一点好,洪承筹没有袁崇焕那么顽固,更知道如何变通,很快的双方达成了一种默契,并且私下里暗通款曲。皇太极提出要求:希望明朝能提供一定数量的粮食这样他们将放弃对明朝的敌对态度,并且协助明朝对付辽东的袁崇焕部,这种类似于雇佣军一样的协议让洪承筹十分看好,更是大力的说服崇祯接受这种请求。
洪承筹将农民起义说成是威胁大明江山的真正祸患,而满清不过是跳梁小丑,一旦肃清国内叛乱他可以带兵如同犁庭扫穴一样效仿当年霍去病将八旗彻底驱逐出塞外,而那时崇祯也就成了汉武大帝成就不世的功勋,为世人所敬仰。
当皇帝的没有不爱听好话了,尤其是这种歌功颂德的好话,自从剪除阉宦以后很久没有人说他是英明君主了,更没有人带给他希望,如果有那也是过去的事了,对于袁崇焕他的内心总是十分复杂的,而此刻得知袁崇焕未死并且占据辽东总是让他惴惴不安,深恐袁崇焕何时带兵入关来报复他。这是典型的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但毕竟辽东、蒙古以及义军的三面夹击让大明朝惴惴不安。
正是在这种形势下崇祯的心活了“攘外必先安内!”再加上洪承筹等一干大臣的撺掇,大明朝授权洪承筹和皇太极私下里达成协议,双方停止敌对状态,各自收复失地,明朝答应开放张家口至山海关一线,同意和女真人进行边市贸易,双方交换战马和粮食。这一切都在极其隐秘的情形下进行的,由于我远离朝鲜和义军流动作战并没有得到消息。这正是明军得以集中优势兵力围剿义军的主要原因,可以说前期成果还是不错的,至少黄河以南已经肃清,义军差一点被扑灭,若不是众人的努力,再加上我极具煽动力的口号,恐怕李自成早就吃了牢饭等着秋后问斩了。
崇祯皇帝在政治上毕竟还很幼稚,此时的他不过刚刚二十岁,如何斗得过老奸巨猾的皇太极,得到了所需要的粮食和物资,皇太极翻脸不认人,不但要收回失地,而且还要占领河套平原。这让崇祯觉得自己简直就是被皇太极耍弄了,如何能不暴跳如雷。
“洪承筹呢,宣他入京,他到底和皇太极签订了什么样的协议,这简直就是卖国,卖国!”崇祯在朝堂上大为光火,宁夏被袭而此刻代善的大军已经抵达承德,声称要借道山海关出关,这不就是打劫么,山海关无论如何是不能开放的,如果开放肯定是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但是如若不借八旗很有可能从张家口直接突破长城再上演一次北京之战,这一次没有袁崇焕,也不可能有朝鲜援兵,京城危矣!
“怎么办,你们说怎么办!”崇祯冲着大臣们问道,这些人已经深知崇祯喜怒无常,一不小心撤职罢官是小,丢了小命才大。所以一个个面面相觑谁也不肯说话。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朝堂上仍然鸦雀无声,这帮文臣们既然很难给崇祯一个满意的答复,那么在没有确定皇帝会接受自己的建议之前,谁也不敢妄言。
对崇祯帝来说,有一个或许过于自私的办法,那就是放弃危在旦夕的北京乃至整个北方,让朝鲜和女真去拼个你死我活,凭借长江天险扼守江南,就好像当初南宋朝廷一样苟延喘也能维持个百十来年,其间大有可能出现一个岳飞一样的大英雄,直捣黄龙也说不定。可是这个念头在崇祯脑海里一晃而过,马上被他否定了,眼见北方即将大定,叛贼已经被压制在陕西甘肃一带,被剿灭似乎也是指日可待的事。就这样放弃大好河山自己一定会背留下千古骂名的。
崇祯皇帝脑袋一摇将这个想法从自己的脑子中清除出去,眼见着众大臣谁也不肯为自己分忧,心中心灰意冷之极。
“罢了,散朝吧。温体仁、李明睿、李邦华、吕大器你们几个留下。”被叫到名字的人无不心中一颤,崇祯皇帝找自己绝对不是什么好事,但是皇命难为,也只能硬着头皮留下来,散去的众大臣都向这几位投来同情的目光,很有可能明天这当中的某人就看不到了。
德正殿里温体仁等人战战兢兢的站在那里等待崇祯皇帝的文化,这时崇祯换了一袭便装走进德正殿,少有的温和的对众人说道:
“各位爱卿,你们都是朕倚重的重臣,值此国家危难的时候,朕还是要依靠你们的,所以才把你们叫道这里来,希望你们献计献策,帮朕度过这个难关,将来的封赏自然不会少了你们的。”崇祯很少这样和颜悦色的对众大臣说话,尤其是最近坏消息一个接一个的传来,本来刚入秋的时候捷报频传,崇祯正经高兴了一阵子,可是这刻绝对不会能有这样的体贴下臣。他越是这样众人越是害怕,你看我我看你的都希望有人能先出头,最后还是温体仁开了口,事实上这里他的官衔最大,不开口皇帝也会问到的,还不如主动一点。
“皇上,微臣看应该招洪承筹火速进京,以防不测,陕西甘肃乃不毛之地,历来匪患不断,留孙传庭继续围剿李自成部已经够了,还是京畿重地重要。”他这简直就是废话,远水解不了近渴,除非是飞否则身在陕甘的洪承筹说什么也不可能在半个月内抵达京师,更何况还有八旗在那里挥眈眈,大军一撤不就是放任陕甘不管了么。皇太极看中的就是这点,让明朝首尾不能兼顾,辽东难攻则下北京,北京难攻则和而围之,解北京之围就必然放弃陕甘,总是得让他吃上一头。
“皇上,臣有一策不知当不当讲,此策说出来皇上必制臣死罪。”江西籍官员、翰林学士李明睿小声的说道。
“哦,你有什么好办法尽管说出来,朕又不是不讲理的人,怎么会怪罪卿家呢!”崇祯大度的说道,还真让他自己说对了,他还就是不讲理的人,可是谁又敢说呢,李明睿一咬牙抱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想法说出了自己的办法来。
他颤颤巍巍的说道:“如今八旗已经逼临京城,朝廷正值危急存亡之秋,唯一明智的选择,就是迁都南京。”此话一开口不光其余众人具是大惊,就是崇祯皇帝也作大惊装,既而指着天对李明睿说道:
“此事甚重,卿不可草率而言。上天未知如何?”其实他这句话已经有了转机,没有直接批驳,更没有暴跳如雷的场面,久居官场的李明睿还如何不懂,所以李明睿胆子一壮略加思索继续说道。
“惟命不于常,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天命微密,全在人事,人定胜天。皇上此举,正合天心,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知几其神,况事势已至此极。讵可轻忽因循,一不速决,异日有噬脐之忧。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皇上可内断之圣心,外度之时势,不可一刻迟延者也!”
翰林学士不愧翰林学士,说话也文邹邹的,但意思并不难懂,崇祯也算是一个文化人,如何不知道他话中的含义。崇祯帝本来大可以为维护他君主的意志,而对这段涉及其道义责任的议论大发雷霆,但这一次他并未将其视为臣下对自己的责难,反在确认四周除了几个自己“知心”的大臣外再无其他人偷听后问道:
“此事我早就在心中打算,想当年太祖龙兴于江南,可见我大明龙脉在南而不在北,但是此事因一直无人提出,故推迟至今,汝意正与朕合,但外边诸臣不从,奈何?”
“皇上,李大人这是好计策啊,外面那些大臣争功请赏一个比一个有本事,但是真正为皇上解忧的能有几个,且不论李大人这提议和不合时宜,单是这份赤胆忠心就值得褒扬。”温体仁最善于揣摩上意,崇祯皇帝露出这口风他还如何不懂,连忙巴结道。
“是啊,是啊,李大人说的极是,皇上不妨考虑迁都南京。”其余几个也不肯放过这个和皇帝步调一致的机会,都大献殷勤。
崇祯帝明确表示了自己的立场,心中也怕群臣反对,可是没想到效果这样好,心中不禁狂喜,说实在的他在这北京城里是一天也呆不下去了,这就仿佛是一座牢笼,每天都会有来自北方的各种不利消息。尤其是上次北京被围,至今他还心有余悸,所以见众人支持自然是高兴,又询问起南迁的具体步骤,他将如何出京?
李明睿提出最佳路线是取道山东,装作到文王与孔子庙朝圣。一旦到了曲阜,御驾便可快马加鞭南下,20天内即可赶到比较安全的淮安地界。那时李明睿向皇上保证举国上下必群情振奋,
“因为皇上一旦出现在京城之外,国之龙虎必起而响应,陛下遂可握天下于股掌之中。”随后李明睿又斗胆警告说,如果皇上仍在京城厮守尊位,则明朝必亡。崇祯皇颇为其言所动,简短答道:
“知道了。此事重大,尔等且密之,切不可轻泄,泄则重罪。”遂令四人退下,自己返回后宫。
这一夜崇祯一直处于准备南迁的兴奋之中,以至于整夜未眠,清晨的时候他又召李明睿进宫向他提出了一连串问题。中途接应部队有何安排?谁来统领?中途在何处驻扎?李明睿打算先秘密派遣将领至济宁部署接应部队,并在比较安全的济宁、淮安两地安排驻地。
“但接应部队从哪里调集?”崇祯又问道。
这到难倒了李明睿,不得不承认,所有明军主力不是用于镇守关口,抵御义军,就是在边地抗击八旗。京城关门兵也不能全部抽出,因为必须留下部分军队护卫留守北京的官员。所以只能暗中派遣一些朝中官员从京畿八府征募新兵,但是这也不可靠,这种举动一定会被敌人所察觉,代善的部队随时都可以越过长城,那样护送崇祯南下就成了一件十分危险的事。
“皇上,您看直隶总督孙元化可否,他手上有精兵数万,并且孙大人善于火器,想来就算遇到八旗他们也必将望风而逃,北京保卫战孙元化的及时来援,以及他部队的战斗力给了众人很深的印象,若不是因为靠近京畿重地,维护京师安全,这次剿匪也早就派他的部队上了。”李明睿极力的推荐孙元化,这是因为孙元化手里有了钱也不是死教条,在我的熏陶下也知道变通了,每年都会孝敬京城里高官大量的银子,所以口碑自然是很好。
“嗯,不错,只是听闻他和那个朝鲜的李开阳关系走的很近,朝鲜和登州经常有所往来,这样的事交给他办”崇祯没有说下去,可那意思还是不放心孙元化,毕竟这是涉及自己的身家性命,一点也马虎不得。
“皇上,孙大人忠心耿耿,万不会勾结李开阳图谋不轨,登州和朝鲜进行贸易,获利最大的是我们,这两年宫里的用度可大多都是孙大人供奉的。”李明睿添油加醋的说道。
“嗯,可以考虑!”崇祯不置可否的答道。
且说我一反常态向李岩大吐苦水,反倒将他弄得惊慌失措,连连的劝慰我了,什么天下百姓不能没有我,义军不能没有我,他也不能没有我,我就是他的苦海明灯,我就是他的精神领袖
总之是对我极尽崇拜,机不可失我趁这这个机会向他不断灌输革命无罪,造反有理的思想,更是将拯救万民于水火的担子猛猛地向他肩上压,并且把将他拉上贼船说成了投身于轰轰烈烈的革命当中。
当然了对于“革命”这个新名词,李岩还有些摸不清头绪,我耐心的给他解释,将从前政治思想品德课上学到的一切统统的灌输到他的脑子里去,这种不成体系没有章法的理论理解起来当然不容易,好在李岩的领悟能力不是一般的高。再加上我舌绽莲花,高超的煽动本领,没有多少时间就将李岩变成了我第一个忠诚的革命者。
这得益于李岩在情感上遭受了猛烈的打击,丧失了因何而战,为谁而战的信念,并因父母的自杀而充满自责。这个时候他的情感世界是十分空虚的,只有让他点燃新的希望,并且对自己曾经所作的坚定信念才能让他重新燃起战斗的**。
无疑这时树立一个崇高伟大的理想,让他的精神有所寄托,对未来充满希望是治病的良药,我虽然是兽医但是这心病当用心药医的道理还是明白的。李岩眼神中再次逐渐恢复了从前的那种自信,并对美好的革命前景充满期待,当我说到准备去登州,组织朝鲜大军彻底占领中原的时候,李岩有些惊愕,或许是还没有做好思想准备,其实谁都明白朝鲜的野心已经不在辽东寸隅之地了,以他的实力应该走的更远。
但是随后他也就释然了,朝鲜的军队无疑是我们实现大一统富强民主的坚实保障,指望李自成的农民军恐怕不会有多大作为,这些天他同我一样对农民军十分失望,这大抵上是因为这些人的文化素质实在是太低了,因此思想觉悟也很难一时提高。
借着去汉中勘察敌情的缘由我们一行人踏上了经山西往山东的路程。这一路虽然艰难,但是凭着众人坚强的意志,和我不断灌输的革命思想众人的思想觉悟不断提高,对前途充满了希望
北京城里的崇祯皇帝此时得到皇太极再次出兵的消息暴跳如雷,在他的计划里是不存在这一节的,因为在酝酿围剿计划的时候,他已经“充分”的考虑到了八旗的威胁,并且通过和八旗的议和将这种威胁消弭于无形。
事情要从洪承筹刚和八旗接战开始说起,自八旗开始侵扰甘肃陕西开始,洪承筹就奉命抵挡八旗入侵,经过几次大规模的战役,洪承筹认识到八旗的战力不是明军可以轻易抵挡的,但同时也发现了八旗致命的弱点,那就是物资接济不上。只要采用坚壁清野的办法,凭坚城高墙八旗不战自退,但是这种方法无法在这个时候实施,原因在于义军在后方的不断骚扰,使得明军没有稳定的后方,粮草的问题同样难以解决,很大程度上义军帮了八旗的忙,使得明军首尾不能兼顾。
皇太极和洪承筹接触几次以后对这个人也是戒心重重,将之归为袁崇焕外对大清国威胁最大的人,但是有一点好,洪承筹没有袁崇焕那么顽固,更知道如何变通,很快的双方达成了一种默契,并且私下里暗通款曲。皇太极提出要求:希望明朝能提供一定数量的粮食这样他们将放弃对明朝的敌对态度,并且协助明朝对付辽东的袁崇焕部,这种类似于雇佣军一样的协议让洪承筹十分看好,更是大力的说服崇祯接受这种请求。
洪承筹将农民起义说成是威胁大明江山的真正祸患,而满清不过是跳梁小丑,一旦肃清国内叛乱他可以带兵如同犁庭扫穴一样效仿当年霍去病将八旗彻底驱逐出塞外,而那时崇祯也就成了汉武大帝成就不世的功勋,为世人所敬仰。
当皇帝的没有不爱听好话了,尤其是这种歌功颂德的好话,自从剪除阉宦以后很久没有人说他是英明君主了,更没有人带给他希望,如果有那也是过去的事了,对于袁崇焕他的内心总是十分复杂的,而此刻得知袁崇焕未死并且占据辽东总是让他惴惴不安,深恐袁崇焕何时带兵入关来报复他。这是典型的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但毕竟辽东、蒙古以及义军的三面夹击让大明朝惴惴不安。
正是在这种形势下崇祯的心活了“攘外必先安内!”再加上洪承筹等一干大臣的撺掇,大明朝授权洪承筹和皇太极私下里达成协议,双方停止敌对状态,各自收复失地,明朝答应开放张家口至山海关一线,同意和女真人进行边市贸易,双方交换战马和粮食。这一切都在极其隐秘的情形下进行的,由于我远离朝鲜和义军流动作战并没有得到消息。这正是明军得以集中优势兵力围剿义军的主要原因,可以说前期成果还是不错的,至少黄河以南已经肃清,义军差一点被扑灭,若不是众人的努力,再加上我极具煽动力的口号,恐怕李自成早就吃了牢饭等着秋后问斩了。
崇祯皇帝在政治上毕竟还很幼稚,此时的他不过刚刚二十岁,如何斗得过老奸巨猾的皇太极,得到了所需要的粮食和物资,皇太极翻脸不认人,不但要收回失地,而且还要占领河套平原。这让崇祯觉得自己简直就是被皇太极耍弄了,如何能不暴跳如雷。
“洪承筹呢,宣他入京,他到底和皇太极签订了什么样的协议,这简直就是卖国,卖国!”崇祯在朝堂上大为光火,宁夏被袭而此刻代善的大军已经抵达承德,声称要借道山海关出关,这不就是打劫么,山海关无论如何是不能开放的,如果开放肯定是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但是如若不借八旗很有可能从张家口直接突破长城再上演一次北京之战,这一次没有袁崇焕,也不可能有朝鲜援兵,京城危矣!
“怎么办,你们说怎么办!”崇祯冲着大臣们问道,这些人已经深知崇祯喜怒无常,一不小心撤职罢官是小,丢了小命才大。所以一个个面面相觑谁也不肯说话。时间一分一秒的过去,朝堂上仍然鸦雀无声,这帮文臣们既然很难给崇祯一个满意的答复,那么在没有确定皇帝会接受自己的建议之前,谁也不敢妄言。
对崇祯帝来说,有一个或许过于自私的办法,那就是放弃危在旦夕的北京乃至整个北方,让朝鲜和女真去拼个你死我活,凭借长江天险扼守江南,就好像当初南宋朝廷一样苟延喘也能维持个百十来年,其间大有可能出现一个岳飞一样的大英雄,直捣黄龙也说不定。可是这个念头在崇祯脑海里一晃而过,马上被他否定了,眼见北方即将大定,叛贼已经被压制在陕西甘肃一带,被剿灭似乎也是指日可待的事。就这样放弃大好河山自己一定会背留下千古骂名的。
崇祯皇帝脑袋一摇将这个想法从自己的脑子中清除出去,眼见着众大臣谁也不肯为自己分忧,心中心灰意冷之极。
“罢了,散朝吧。温体仁、李明睿、李邦华、吕大器你们几个留下。”被叫到名字的人无不心中一颤,崇祯皇帝找自己绝对不是什么好事,但是皇命难为,也只能硬着头皮留下来,散去的众大臣都向这几位投来同情的目光,很有可能明天这当中的某人就看不到了。
德正殿里温体仁等人战战兢兢的站在那里等待崇祯皇帝的文化,这时崇祯换了一袭便装走进德正殿,少有的温和的对众人说道:
“各位爱卿,你们都是朕倚重的重臣,值此国家危难的时候,朕还是要依靠你们的,所以才把你们叫道这里来,希望你们献计献策,帮朕度过这个难关,将来的封赏自然不会少了你们的。”崇祯很少这样和颜悦色的对众大臣说话,尤其是最近坏消息一个接一个的传来,本来刚入秋的时候捷报频传,崇祯正经高兴了一阵子,可是这刻绝对不会能有这样的体贴下臣。他越是这样众人越是害怕,你看我我看你的都希望有人能先出头,最后还是温体仁开了口,事实上这里他的官衔最大,不开口皇帝也会问到的,还不如主动一点。
“皇上,微臣看应该招洪承筹火速进京,以防不测,陕西甘肃乃不毛之地,历来匪患不断,留孙传庭继续围剿李自成部已经够了,还是京畿重地重要。”他这简直就是废话,远水解不了近渴,除非是飞否则身在陕甘的洪承筹说什么也不可能在半个月内抵达京师,更何况还有八旗在那里挥眈眈,大军一撤不就是放任陕甘不管了么。皇太极看中的就是这点,让明朝首尾不能兼顾,辽东难攻则下北京,北京难攻则和而围之,解北京之围就必然放弃陕甘,总是得让他吃上一头。
“皇上,臣有一策不知当不当讲,此策说出来皇上必制臣死罪。”江西籍官员、翰林学士李明睿小声的说道。
“哦,你有什么好办法尽管说出来,朕又不是不讲理的人,怎么会怪罪卿家呢!”崇祯大度的说道,还真让他自己说对了,他还就是不讲理的人,可是谁又敢说呢,李明睿一咬牙抱着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想法说出了自己的办法来。
他颤颤巍巍的说道:“如今八旗已经逼临京城,朝廷正值危急存亡之秋,唯一明智的选择,就是迁都南京。”此话一开口不光其余众人具是大惊,就是崇祯皇帝也作大惊装,既而指着天对李明睿说道:
“此事甚重,卿不可草率而言。上天未知如何?”其实他这句话已经有了转机,没有直接批驳,更没有暴跳如雷的场面,久居官场的李明睿还如何不懂,所以李明睿胆子一壮略加思索继续说道。
“惟命不于常,善则得之,不善则失之。天命微密,全在人事,人定胜天。皇上此举,正合天心,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知几其神,况事势已至此极。讵可轻忽因循,一不速决,异日有噬脐之忧。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皇上可内断之圣心,外度之时势,不可一刻迟延者也!”
翰林学士不愧翰林学士,说话也文邹邹的,但意思并不难懂,崇祯也算是一个文化人,如何不知道他话中的含义。崇祯帝本来大可以为维护他君主的意志,而对这段涉及其道义责任的议论大发雷霆,但这一次他并未将其视为臣下对自己的责难,反在确认四周除了几个自己“知心”的大臣外再无其他人偷听后问道:
“此事我早就在心中打算,想当年太祖龙兴于江南,可见我大明龙脉在南而不在北,但是此事因一直无人提出,故推迟至今,汝意正与朕合,但外边诸臣不从,奈何?”
“皇上,李大人这是好计策啊,外面那些大臣争功请赏一个比一个有本事,但是真正为皇上解忧的能有几个,且不论李大人这提议和不合时宜,单是这份赤胆忠心就值得褒扬。”温体仁最善于揣摩上意,崇祯皇帝露出这口风他还如何不懂,连忙巴结道。
“是啊,是啊,李大人说的极是,皇上不妨考虑迁都南京。”其余几个也不肯放过这个和皇帝步调一致的机会,都大献殷勤。
崇祯帝明确表示了自己的立场,心中也怕群臣反对,可是没想到效果这样好,心中不禁狂喜,说实在的他在这北京城里是一天也呆不下去了,这就仿佛是一座牢笼,每天都会有来自北方的各种不利消息。尤其是上次北京被围,至今他还心有余悸,所以见众人支持自然是高兴,又询问起南迁的具体步骤,他将如何出京?
李明睿提出最佳路线是取道山东,装作到文王与孔子庙朝圣。一旦到了曲阜,御驾便可快马加鞭南下,20天内即可赶到比较安全的淮安地界。那时李明睿向皇上保证举国上下必群情振奋,
“因为皇上一旦出现在京城之外,国之龙虎必起而响应,陛下遂可握天下于股掌之中。”随后李明睿又斗胆警告说,如果皇上仍在京城厮守尊位,则明朝必亡。崇祯皇颇为其言所动,简短答道:
“知道了。此事重大,尔等且密之,切不可轻泄,泄则重罪。”遂令四人退下,自己返回后宫。
这一夜崇祯一直处于准备南迁的兴奋之中,以至于整夜未眠,清晨的时候他又召李明睿进宫向他提出了一连串问题。中途接应部队有何安排?谁来统领?中途在何处驻扎?李明睿打算先秘密派遣将领至济宁部署接应部队,并在比较安全的济宁、淮安两地安排驻地。
“但接应部队从哪里调集?”崇祯又问道。
这到难倒了李明睿,不得不承认,所有明军主力不是用于镇守关口,抵御义军,就是在边地抗击八旗。京城关门兵也不能全部抽出,因为必须留下部分军队护卫留守北京的官员。所以只能暗中派遣一些朝中官员从京畿八府征募新兵,但是这也不可靠,这种举动一定会被敌人所察觉,代善的部队随时都可以越过长城,那样护送崇祯南下就成了一件十分危险的事。
“皇上,您看直隶总督孙元化可否,他手上有精兵数万,并且孙大人善于火器,想来就算遇到八旗他们也必将望风而逃,北京保卫战孙元化的及时来援,以及他部队的战斗力给了众人很深的印象,若不是因为靠近京畿重地,维护京师安全,这次剿匪也早就派他的部队上了。”李明睿极力的推荐孙元化,这是因为孙元化手里有了钱也不是死教条,在我的熏陶下也知道变通了,每年都会孝敬京城里高官大量的银子,所以口碑自然是很好。
“嗯,不错,只是听闻他和那个朝鲜的李开阳关系走的很近,朝鲜和登州经常有所往来,这样的事交给他办”崇祯没有说下去,可那意思还是不放心孙元化,毕竟这是涉及自己的身家性命,一点也马虎不得。
“皇上,孙大人忠心耿耿,万不会勾结李开阳图谋不轨,登州和朝鲜进行贸易,获利最大的是我们,这两年宫里的用度可大多都是孙大人供奉的。”李明睿添油加醋的说道。
“嗯,可以考虑!”崇祯不置可否的答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