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讨论下
推荐阅读:宇宙职业选手、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万相之王、星门、剑道第一仙、雪中悍刀行、剑来、一剑独尊、牧龙师、临渊行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a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刘星清越的声音在大帐内回响,给众人留下了深刻的影响,也让我刮目相看,这和我搜集到的资料差不多,难得的是他加上了自己对这次战役的见解,而且十分中肯,可以说说道了点子上,在马背上的蒙古人几乎是不可战胜的,平心而论:若论吃苦耐劳,当时的蒙古战士无人可敌,必要时他们可以靠吃生马肉,喝马血维持生命。蒙古人作战时机动性第一,一般只带很少的给养,士兵的吃穿问题主要通过掠夺战争地区的平民解决。可这次战争中蒙古人偏偏无法发挥自己的特长,他们一直未能突入内地居民区,自不可能有平民供他们掠夺,同时缺少战马,在机动性上大打折扣。因此可见日本人的战术可谓十分高明,当然这也需要日本军队的战斗力做后盾。
此次战役日本史称“文永之役”蒙古人在东亚第一次遇到了装备训练和勇气都不逊于自己的对手。高丽人在战斗中主要负责近战,他们因遭受日本人的正面冲击而损失惨重。故而高丽人对日本军人的战斗力,尤其是日本人的战刀印象深刻,据说元军普通士兵的刀剑与日本刀一碰即断。相对来说,使用弓箭的蒙古人损失小一些,在他们看来,日本人的弓箭虽威力强大,但射程很短,不能跟蒙古角弓相比。
清理了清理嗓子,刘星同时也在观察众人的反应,见大家都饶有兴趣的等待他的下文,他更加信心十足,毕竟这是他第一次在如此多的军队高级将领前崭露头角,说不紧张是不可能的,但是众人的神色给了他最大的鼓舞,尤其是我投以赞赏的目光,让他信心十足的接着道:
“蒙古人第一次东征倭国结束后,忽必烈认为倭人已领教了自己的威力,遂再次派使者去倭国要求臣服,但倭人很乾脆地将蒙古使者斩首。忽必烈自然不会忍气吞声,在统一中原之后,他便着手准备第二次海上入侵。军队由中原各地,蒙古和高丽招集至沿海地区接受登陆作战训练,远征军的粮秣补给也源源不断从全国各地征集,同时高丽和中原东南沿海的造船厂也昼夜赶工,制造大小战舰和运兵船。
如此大规模的远征准备自然无法保密,倭人自从上次之后就严密侦视元帝国的动向,对即将到来的第二次“蒙古来袭”做了充足的战争准备。此时倭国政局稳定,北条时宗对镰仓幕府和倭国各藩的控制远胜以往,因此倭人能够动用更多的人力物力抗击入侵。幕府在九州征用民夫于博多湾一带敌人最有可能登陆的地区沿海滩构筑了一道石墙,用以阻碍蒙古骑兵。当敌人进攻日期临近时,北条宗盛和北条宗政分别率精锐武士军开往本州和九州沿海地区布防,北条宗政的镇西军后来成为战斗的主力。同时九州各藩开始动员民兵,日本其他地区的武士也赶来参战。
时隔八年后,元帝国庞大的远征军由江浙和朝鲜两地同时出发。此次出征的军容十分壮观,共有大小船舶近五千艘,军队约二十万,其中蒙古人四万五千,高丽人五万多,汉人约十万,其中汉人大半为新附军(收编的南宋军),远征军中蒙古人自然是作战的中坚”
听到这里众人不禁咂舌,这样的武力估计以目前的状况朝鲜再发展十年也很难达到如此国力,可是偏偏蒙古人败了,所以众人更加聚精会神,希望得到真正的答案。
“北方出海的舰队于五月底如倭人所料抵达博多湾,在等待南方舰队期间,蒙古人轻易攻占了博多湾的几个岛屿,岛上的居民被全部屠杀,岛上的建筑物也被尽被毁坏焚毁。六月上旬,南方舰队抵达,两支庞大舰队在九州外海会合,之后元军开始登陆作战,登陆地点九龙山距上次战争主力部队登陆的地点不远。这次远征军遇到了更顽强更有效的抵抗,倭**队以石墙为掩护,不断击退元军的进攻,还伺机组织反冲锋。倭人最成功的一次反击击溃了高丽军主力,高丽军统帅洪茶丘被俘杀,几名蒙古高级指挥官也相继阵亡。”
此时的朝鲜和当时的高丽王朝不属于同一体系,就像唐朝和宋朝一样,所以虽然听得刘星一句又一句的高丽,朝鲜众将到没觉得怎样,直到听说洪茶丘被俘杀神色中才有一些无奈和悲愤,毕竟也算是自己的前人,这么窝囊的战死总是不光彩。刘星没有顾虑这些,事实上他也不用顾虑,营帐中女真、朝鲜和汉人的将领比例差不多,应该说是一个超级的杂牌军,这也反映了当前朝鲜各军种的比例。只见他继续用嘹亮的声音说道:
“激烈的战斗持续了一个多月,远征军的损失已超过三分之一,但依然不能突破石墙。到七月下旬,元军的粮草和箭已基本告罄,此时无论蒙古人还是倭人大概都以为这次战争的结局将和上次相同,会以元军的撤退收场。
八月一日,太平洋上突然刮起了猛烈的飓风,风暴持续四天,元军南方舰队的舰船基本被毁,北方舰队的舰船也损失大半。北方舰队剩余的舰船搭载指挥官以及部分蒙古军和高丽军逃离战场驶返高丽。南方军的指挥官和部分高级官员眼看回天无术,也只得丢下大部队,乘南方舰队残存的几艘船逃离。此时九龙山的海滩上尚留有近十万元军,这些人失去了补给和退路,又无力突破倭人的防线,只得等死。三天后,倭人开始反攻,将残存的元军驱赶至一处名为八角岛的狭窄地区,然后纵兵攻击。元军大部被杀,剩余的两万多人作了俘虏。倭人按照蒙古人的标准把俘虏分四等,前三等,即蒙古人,色目人,女真人,高丽人和北方汉人全部被处死,四等的唐人(南方汉人)免死后成为部民(贱民)。
在这次惨败中,南方军只有三名士兵逃脱,他们拼凑了一艘小船,幸运地漂回中原。忽必烈透过这三位幸存者终于知道了战败的真相,此次战争的副统帅范文虎被斩首,其他官员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处罚。
值得玩味的是倭人史称第二次蒙古入侵为“弘安之役”此次战争倭人投入的军队论质量和数量都远胜过第一次的“文永之役”蒙古人在战术上依旧没有丝毫的优势。按照倭人的说法,蒙古人的战斗力并不像想像的那样强大,倭人武士在各方面都胜过他们,尤其在装备和战技方面。倭人装备的优势不仅在于战刀,也在于武士的铁甲,据说只要距离稍远,蒙古弓箭就无力穿透武士的盔甲。倭人武士完全脱产,自小开始接受严格的军事训练,他们的战技胜过蒙古人毫不奇怪。蒙古人的记载称倭人擅长单打独斗,这可以和倭人的说法相印证。倭人对元军中的汉人评价最低,在他们看来,汉军贪生怕死,士气低落,是标准的充数部队。不过汉人打仗不行,做奴隶倒合适,因此倭人最后赦免了部分汉人。”
刘星也不愿意说出最后一句话,确实很丢人,可是这是事实,战争必须尊重事实,否则带来的只有失败和屈辱。最后刘星强调和补充道:
“值得一提的是:在两次战争中的八年间隙期间,倭人似乎改进了他们的弓箭,第二次入侵时,蒙古人发现倭人弓箭的射程和穿透力都有很大的提高,已与蒙古强弓不相上下。关于日本参战军队数量,各方的说法都很模糊。后来的一些一些野史称第一次战争倭人投入十多万军队,第二次战争则有四五十万倭人参战。这种说法毫无根据,也绝不可能,根据我后来得到的资料,当时的九州总人口不过几十万,即便全民动员也不会有十万兵力,况且并非九州所有地区都派兵参战。就是两百多年后刚刚结束没有几十年的战国时期,倭人的财富和人口都远胜过当初,战国时期几场着名的大战,各方投入的总兵力也不过五六万人。倭国的军队数量不多,部分原因在于倭人较崇尚精兵。我个人的估计,第一次战争倭**队约一两万,第二次可能是五六万,反正不大可能超过十万人。”
刘星顺利的结束了他的发言,大帐中的众将也都陷入了沉思,以如此兵力来东征倭国还是这样的结果,以目前朝鲜之力确实说征服倭国有些自不量力了。刘星所提到的倭国强弓其实在现在看来并不是很强,至少在最近的战斗中我军没有见识到,这也可能是近数十年来倭人着力发展鸟枪忽视了弓箭有关。从保留至今的图画看:日本人的长弓与当时最先进的英格兰长弓有几分相似,长约一点五米。由于日本人本来就很矮小,画面上的日本弓箭手好像比他们所持的弓还短。实际上当时日本人的战术也和英国人相似,都是以重骑兵(武士)为突击主力,轻步兵和弓手负责保护两翼和压制敌人。
刘星清越的声音在大帐内回响,给众人留下了深刻的影响,也让我刮目相看,这和我搜集到的资料差不多,难得的是他加上了自己对这次战役的见解,而且十分中肯,可以说说道了点子上,在马背上的蒙古人几乎是不可战胜的,平心而论:若论吃苦耐劳,当时的蒙古战士无人可敌,必要时他们可以靠吃生马肉,喝马血维持生命。蒙古人作战时机动性第一,一般只带很少的给养,士兵的吃穿问题主要通过掠夺战争地区的平民解决。可这次战争中蒙古人偏偏无法发挥自己的特长,他们一直未能突入内地居民区,自不可能有平民供他们掠夺,同时缺少战马,在机动性上大打折扣。因此可见日本人的战术可谓十分高明,当然这也需要日本军队的战斗力做后盾。
此次战役日本史称“文永之役”蒙古人在东亚第一次遇到了装备训练和勇气都不逊于自己的对手。高丽人在战斗中主要负责近战,他们因遭受日本人的正面冲击而损失惨重。故而高丽人对日本军人的战斗力,尤其是日本人的战刀印象深刻,据说元军普通士兵的刀剑与日本刀一碰即断。相对来说,使用弓箭的蒙古人损失小一些,在他们看来,日本人的弓箭虽威力强大,但射程很短,不能跟蒙古角弓相比。
清理了清理嗓子,刘星同时也在观察众人的反应,见大家都饶有兴趣的等待他的下文,他更加信心十足,毕竟这是他第一次在如此多的军队高级将领前崭露头角,说不紧张是不可能的,但是众人的神色给了他最大的鼓舞,尤其是我投以赞赏的目光,让他信心十足的接着道:
“蒙古人第一次东征倭国结束后,忽必烈认为倭人已领教了自己的威力,遂再次派使者去倭国要求臣服,但倭人很乾脆地将蒙古使者斩首。忽必烈自然不会忍气吞声,在统一中原之后,他便着手准备第二次海上入侵。军队由中原各地,蒙古和高丽招集至沿海地区接受登陆作战训练,远征军的粮秣补给也源源不断从全国各地征集,同时高丽和中原东南沿海的造船厂也昼夜赶工,制造大小战舰和运兵船。
如此大规模的远征准备自然无法保密,倭人自从上次之后就严密侦视元帝国的动向,对即将到来的第二次“蒙古来袭”做了充足的战争准备。此时倭国政局稳定,北条时宗对镰仓幕府和倭国各藩的控制远胜以往,因此倭人能够动用更多的人力物力抗击入侵。幕府在九州征用民夫于博多湾一带敌人最有可能登陆的地区沿海滩构筑了一道石墙,用以阻碍蒙古骑兵。当敌人进攻日期临近时,北条宗盛和北条宗政分别率精锐武士军开往本州和九州沿海地区布防,北条宗政的镇西军后来成为战斗的主力。同时九州各藩开始动员民兵,日本其他地区的武士也赶来参战。
时隔八年后,元帝国庞大的远征军由江浙和朝鲜两地同时出发。此次出征的军容十分壮观,共有大小船舶近五千艘,军队约二十万,其中蒙古人四万五千,高丽人五万多,汉人约十万,其中汉人大半为新附军(收编的南宋军),远征军中蒙古人自然是作战的中坚”
听到这里众人不禁咂舌,这样的武力估计以目前的状况朝鲜再发展十年也很难达到如此国力,可是偏偏蒙古人败了,所以众人更加聚精会神,希望得到真正的答案。
“北方出海的舰队于五月底如倭人所料抵达博多湾,在等待南方舰队期间,蒙古人轻易攻占了博多湾的几个岛屿,岛上的居民被全部屠杀,岛上的建筑物也被尽被毁坏焚毁。六月上旬,南方舰队抵达,两支庞大舰队在九州外海会合,之后元军开始登陆作战,登陆地点九龙山距上次战争主力部队登陆的地点不远。这次远征军遇到了更顽强更有效的抵抗,倭**队以石墙为掩护,不断击退元军的进攻,还伺机组织反冲锋。倭人最成功的一次反击击溃了高丽军主力,高丽军统帅洪茶丘被俘杀,几名蒙古高级指挥官也相继阵亡。”
此时的朝鲜和当时的高丽王朝不属于同一体系,就像唐朝和宋朝一样,所以虽然听得刘星一句又一句的高丽,朝鲜众将到没觉得怎样,直到听说洪茶丘被俘杀神色中才有一些无奈和悲愤,毕竟也算是自己的前人,这么窝囊的战死总是不光彩。刘星没有顾虑这些,事实上他也不用顾虑,营帐中女真、朝鲜和汉人的将领比例差不多,应该说是一个超级的杂牌军,这也反映了当前朝鲜各军种的比例。只见他继续用嘹亮的声音说道:
“激烈的战斗持续了一个多月,远征军的损失已超过三分之一,但依然不能突破石墙。到七月下旬,元军的粮草和箭已基本告罄,此时无论蒙古人还是倭人大概都以为这次战争的结局将和上次相同,会以元军的撤退收场。
八月一日,太平洋上突然刮起了猛烈的飓风,风暴持续四天,元军南方舰队的舰船基本被毁,北方舰队的舰船也损失大半。北方舰队剩余的舰船搭载指挥官以及部分蒙古军和高丽军逃离战场驶返高丽。南方军的指挥官和部分高级官员眼看回天无术,也只得丢下大部队,乘南方舰队残存的几艘船逃离。此时九龙山的海滩上尚留有近十万元军,这些人失去了补给和退路,又无力突破倭人的防线,只得等死。三天后,倭人开始反攻,将残存的元军驱赶至一处名为八角岛的狭窄地区,然后纵兵攻击。元军大部被杀,剩余的两万多人作了俘虏。倭人按照蒙古人的标准把俘虏分四等,前三等,即蒙古人,色目人,女真人,高丽人和北方汉人全部被处死,四等的唐人(南方汉人)免死后成为部民(贱民)。
在这次惨败中,南方军只有三名士兵逃脱,他们拼凑了一艘小船,幸运地漂回中原。忽必烈透过这三位幸存者终于知道了战败的真相,此次战争的副统帅范文虎被斩首,其他官员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处罚。
值得玩味的是倭人史称第二次蒙古入侵为“弘安之役”此次战争倭人投入的军队论质量和数量都远胜过第一次的“文永之役”蒙古人在战术上依旧没有丝毫的优势。按照倭人的说法,蒙古人的战斗力并不像想像的那样强大,倭人武士在各方面都胜过他们,尤其在装备和战技方面。倭人装备的优势不仅在于战刀,也在于武士的铁甲,据说只要距离稍远,蒙古弓箭就无力穿透武士的盔甲。倭人武士完全脱产,自小开始接受严格的军事训练,他们的战技胜过蒙古人毫不奇怪。蒙古人的记载称倭人擅长单打独斗,这可以和倭人的说法相印证。倭人对元军中的汉人评价最低,在他们看来,汉军贪生怕死,士气低落,是标准的充数部队。不过汉人打仗不行,做奴隶倒合适,因此倭人最后赦免了部分汉人。”
刘星也不愿意说出最后一句话,确实很丢人,可是这是事实,战争必须尊重事实,否则带来的只有失败和屈辱。最后刘星强调和补充道:
“值得一提的是:在两次战争中的八年间隙期间,倭人似乎改进了他们的弓箭,第二次入侵时,蒙古人发现倭人弓箭的射程和穿透力都有很大的提高,已与蒙古强弓不相上下。关于日本参战军队数量,各方的说法都很模糊。后来的一些一些野史称第一次战争倭人投入十多万军队,第二次战争则有四五十万倭人参战。这种说法毫无根据,也绝不可能,根据我后来得到的资料,当时的九州总人口不过几十万,即便全民动员也不会有十万兵力,况且并非九州所有地区都派兵参战。就是两百多年后刚刚结束没有几十年的战国时期,倭人的财富和人口都远胜过当初,战国时期几场着名的大战,各方投入的总兵力也不过五六万人。倭国的军队数量不多,部分原因在于倭人较崇尚精兵。我个人的估计,第一次战争倭**队约一两万,第二次可能是五六万,反正不大可能超过十万人。”
刘星顺利的结束了他的发言,大帐中的众将也都陷入了沉思,以如此兵力来东征倭国还是这样的结果,以目前朝鲜之力确实说征服倭国有些自不量力了。刘星所提到的倭国强弓其实在现在看来并不是很强,至少在最近的战斗中我军没有见识到,这也可能是近数十年来倭人着力发展鸟枪忽视了弓箭有关。从保留至今的图画看:日本人的长弓与当时最先进的英格兰长弓有几分相似,长约一点五米。由于日本人本来就很矮小,画面上的日本弓箭手好像比他们所持的弓还短。实际上当时日本人的战术也和英国人相似,都是以重骑兵(武士)为突击主力,轻步兵和弓手负责保护两翼和压制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