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汉风1276 > 445章 南北两个方向的迁移

445章 南北两个方向的迁移

推荐阅读:宇宙职业选手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万相之王星门剑道第一仙雪中悍刀行剑来一剑独尊牧龙师临渊行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a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琉球汉皇宫,刚刚从大洋洲归来的楚风,召集二品以上官员,于大殿之上坐而论道,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华夏王朝数千年来治乱兴替,要么如宋明西晋亡于异族入侵,要么如秦汉晚唐亡于土地兼并贫富分化,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富家并州连县,贫无立锥之地,便是后一种情况的写照。

    科学技术,特别是火器的应用,给了农耕民族公平对抗漠北铁骑的机会,随着汉军在战场上的节节胜利,已全有长江之险,新的内河炮舰正在赶工建造,十二斤重炮列装军一级编制定员现在不是汉等着北元南侵,而是要主动北伐中原了,异族入侵的危险正在渐渐远离华夏文明。

    但江南各地见闻,却让楚风看到了另一种危险,即便是素称富庶的苏松常杭嘉湖,如范文虎范家葛明辉葛家吴耀文吴家等江南巨室占据的土地跨州连县,农民须向他们缴纳高额地租,丰年辛苦所得仅能维持温饱,灾年就面临饥饿而死亡的威胁。

    丝织业的达,造就了苏杭一带大批机户,然而机工所得微薄,仅能糊口而已,一旦东家生意有变他们必定遭到开革,就沦入赤贫境地,可谓朝不保夕。

    均贫富听起来美妙,然而从.陈胜吴广到李闯王洪秀全,就从来没有真正实现过,随着财富特别是土地财富的集中,王朝也就从兴盛走向衰落,华夏文明的成果便在这一次次的治乱兴替中毁于内耗

    那岂不是说,华夏永远回不到夏.商周三代盛世的轨道上了文天祥如是问。

    儒家的终极梦想,就是回到三.代盛世,孔夫子毕生追求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便是希望抓住盛世的余晖,虽然终其一生未能实现,却成为了儒家弟子千年以降的最高追求。文天祥儒门宗师,自然一心祈盼大汉帝国能追贞观复文景,达到盛世辉煌,听了楚风的分析,却是大失所望,似乎自秦汉以后,盛世离人们越来越远了

    楚风轻轻点着头,三代之前称盛世,三代之后,无论.西汉之文景隋朝之开皇大唐之贞观,都只能称治世而不敢称盛世,敢问文部长,是汉唐之世技术不如三代高妙,是汉唐开疆拓土不如三代辽阔,是汉唐之君王不如三代贤明

    儒家经典中,所谓尧舜禹汤盛世,离燧人有巢神农.并不遥远,用火建房农耕都是刚刚起步,文天祥多曾见过商周钟鼎铜器,知道那时候钢铁尚未普及,技术与后世比自然远远不及;若论疆域辽阔,则夏商之世有东夷西羌北狄南蛮尚未臣服,荆湘自楚子入周吴越自泰伯开辟,都要在周朝时候了,若和西汉大唐比幅员广阔,那是差着十万八千里;要论君王贤明,汉文景隋文帝唐太宗,乃至前朝宋仁宗,未必赶不上商汤周武。

    然则为何孔子说三代盛世,之后便江河日下呢.难道孔子错了

    若是十年前,文.天祥断断不敢质疑孔圣人的说法,但新儒学昌盛,百家争鸣,孔子也不再是永远高高在上无法质疑的神圣,所以他心头自然而然冒出这个想法。

    文天祥这样的正人君子,心头有什么想法,脸上便有什么表情,丝毫瞒不过别人。楚风摇摇头:孔夫子论三代与后世,他的观察结论决对没错,有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汉唐和大宋是远远赶不上三代的。但他老人家说克己复礼恢复周礼就能达成盛世,我却不敢苟同。

    大汉技术日新月异,国力蒸蒸日上,崇古之风渐消,今必胜于古的思想逐步深入人心,何况古籍中也说的分明,韩非子.五矗说人民少而禽兽众,礼记.礼运说茹毛饮血,先民确实比后世野蛮落后,这是无可争辩的事实。楚风说汉唐有一点远远赶不上三代盛世,连赵筠在内,都有些不相信。

    看看地图吧,礼记和春秋中多次提到过三代的疆域,我们可以把它大概画出来。楚风说着话,把软铅笔递给了文天祥。

    儒家典籍文天祥再熟悉不过了,接过笔几乎不用思考,就在巨幅地图上粗略画出了三代的疆域。

    当他放下笔的那一瞬间,头脑中仿佛打了一个闪电,顾不得朝仪,惊喜的大声叫道:原来原来三代之世,华夏的疆域越来越大

    是的,夏朝几乎局限在河南一隅之地,商朝的疆界便伸展到了齐鲁河北,周朝则进一步扩大到了长江流域江南两浙,这种扩张的度和幅度,远胜后来任何一个朝代。

    实际上,自周朝之后,华夏的疆域就扩张得非常慢了。楚风笑笑,见文天祥还在沉思之中,便做了个手势,示意赵筠替自己补充。

    赵筠熟读典籍,谈起历朝历代的治乱得失,真个如数家珍:华夏的版图到秦朝基本定型,岭南辽东安南都是那个时候纳入华夏的版图,汉唐虽开西域万里,黄沙漫漫却不适合农耕,仅仅作为商贸往来的丝绸之路,无论霍去病封狼居胥,还是李靖北逐突厥,寒冷的漠北草原,更是远离传统农耕区,沐浴不到华夏的文明之光

    北抵长城一线,南到珠江三角洲,西到关中巴蜀,东到钱塘江口,就是华夏农耕文明的核心区,炎黄子孙们的农业生产,差不多也就是在这片区域上进行。

    文某明白了三代盛世不断扩张,百姓总有无穷无尽的土地耕种,所以朝廷无兼并之忧富家无暴乱之忧贫民无失地之忧,方为盛世文天祥一脸兴奋,因为他终于找到了回归盛世的方法:扩张。

    楚风笑了。

    从均贫富到天朝田亩制度,不管口号喊得多么响亮,土地就那么点,人口却越来越多,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承载了太多的子孙,蛋糕就那么大,怎么分都有人吃不饱,唯有把蛋糕做大,才能满足更多的需求,才能避免切蛋糕的人互相争执。

    我们的老祖宗从夏朝局限河南一隅,到秦代囊括东亚膏腴之地,一直就在不断的扩张,一直在尊王攘夷,把东夷西羌北狄南蛮要么攘到了印度半岛和南洋诸岛,要么纳入了华夏的体系,汉唐之所以终止扩张的步伐,决不是因为不想扩张若是不想开疆拓土,班班定远马援马伏波算怎么回事呢只因东亚的膏腴之地全都落入囊中,农耕生产无法扩展到四周不毛之地,才不得不放弃了大规模的扩张。

    现在,技术的进步带来了新的机会,呢绒纺织让羊毛从垃圾变成黄金,不适合农耕的漠北草原却适合畜牧,羊吃人的故事不必在江南中原重演了;同时航海技术的突破,让大洋洲这块巨大的蛋糕呈现在人们眼前。

    现大洋洲,楚风率领舰队回到琉球之后第八天,运载着第一批开拓者的船队就开始了驶向新大陆的征程。

    如果说美洲是上天赐给西方文明的礼物,大洋洲则天然是东方文明的后院。

    美洲,和东亚隔着一个辽阔的太平洋,中途还没有几座海岛可以补给,走北线过白令海峡到阿拉斯加又过于寒冷,还有浮冰的威胁。郑和能抵达东非沿线,楚风认为他再努点力,也许就绕过好望角到了欧洲,可以和正在打百年战争的英吉利法兰西打声招呼;但渡过太平洋现美洲,似乎过了大明船队的航海能力。

    但从欧洲出航,不仅大西洋比太平洋窄得多,大西洋暖流和季风更给哥伦布送上了祝福,哪怕船舶吨位与郑和舰队相比就如蚂蚁之比大象,他也能顺风顺水的渡过大西洋,来到美洲。

    上天是公平的,美洲是送给西方文明的礼物,大洋洲则早被放到了东方文明的荷包里。从东亚出去大洋洲,一路上是星罗棋布的南洋诸岛,随时随地能补充食物淡水,没事下来歇息片刻,喝喝茶下下棋都没问题,可供躲避暴风的海港也比比皆是,夸张点说,划着洗澡盆都能从泉州港划到大洋洲。

    大汉帝国组织百姓开拓大洋洲的航海路线,起点分别是广州泉州杭州,第二站是吕宋岛上金矿所在地以南的大港也就是后世的马尼拉,第三站是苏拉威西岛海港万鸦老,第四站是新柯沙里故地小巽他群岛最东端的图图阿拉,终点站便是大洋洲北面隐藏在大片海岛之后的港口后世达尔文一带。

    总共两千余海里的漫长海路,被分成了四段,每段最长不过七百海里大约等于广州到杭州的海程,各地皆提前驻扎了汉军,修建了港口仓库,储存了必要的物资。大汉船只日行二百余海里,一站到下一站也就三四天时间,全程半个月就抵达了大洋洲,船上又有淡水舱,老祖宗都懂得豆芽补充维生素抵挡坏血病,看似遥不可及的大洋洲,真正去那里比陆路从杭州走到大都还快。

    大汉帝国的移民工作,在移民瀛州琼州湖广填四川的过程中早就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朝廷给移民定出了更高的奖励:每户一百五十亩土地,插上界标就是你的,就给颁盖着鲜红大印的土地证书;不论古稀之年的老人还是襁褓中的婴儿,每人三枚百元银币;旅途中的花费一律由朝廷负担;初到大洋洲立足有困难的家庭,可以向设在那里的银行申请五千元以内的贷款,年利息不是本土的二成,而是打了对折再对折的五分;百姓皆允许持有火器,对付当地某些不怀好意的土人

    帝国向大洋洲派驻官员,设置州府一如内地,由朝廷直辖管理,不属于南洋总督管辖范围,移民以及后代,全部和内地百姓一样享受大汉公民的待遇,履行大汉公民的义务。

    所以大汉帝国的移民,不是五月花号上的破产者和被放逐者,而是充满希望的建设者,他们必然在那里落地生根,让大汉帝国的金底苍龙旗,永远在这片生活着袋鼠袋熊的神奇土地上高高飘扬。

    移民必然导致劳动力和土地的关系生了根本性变化,就如移民琼州瀛州之后的八闽两广那样,江南各地的地租将会进一步下降,从最高七成到三五成再到一两成,土地价格也随之下降,靠囤积土地赚得盆满钵满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

    迁都楚风把准备迁都的事宜在报上公布后,琉球百姓议论纷纷,都有些恍如隔世的感觉。

    仅仅在几年前,帝国还拼命从闽广各地迁移百姓到琉球,现在北元征集了治下党项女真契丹等数十个民族的数十万大军,准备再战江南,当此动荡不安之际,大汉帝国竟然要迁都临安

    很快刊登出了朝廷的回应:是的,北方还没有收复,河洛关中山东河北的父老,犹在鞑虏铁蹄之下,忍泪失声询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朝廷躲在琉球,和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的宋高宗有什么区别何况当今之世,我大汉已全有长江上下,不是蒙元渡江南征,而是我们要过江北伐中原了

    大汉帝国的都城设在琉球,并不是个最好的选择,这里多地震台风,帝国曾经有过多次灾难,一旦有大的天灾,对国都显然会造成巨大破坏。

    杭州,既是传统的陆地,又是中华文明从陆地走向海洋的起点,迁都那里,正是大汉帝国的最佳选择。

    何况,琉球匠户村最早就是临安船场匠户逃出来,在琉球落脚的,回到故乡,不正是王大海侯德富张广甫在内的匠户们的夙愿吗至于故宋旧臣出身的文臣们,对迁都临安的决定更是欢呼雀跃。

    楚风同时宣布,琉球并不会废弃,将重工业转移到闽广沿海的潮州漳州泉州,纺织业重心迁往江南,风景如画气候宜人的琉球,则将向农业渔业旅游业展;同时保留它冬都的地位,每年冬天杭州湾降下霜冻的时候,帝国朝廷将暂时迁往温暖的琉球城办公这个季节琉球正好没有台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