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晨阳
推荐阅读:弃宇宙、渡劫之王、全职艺术家、天下第九、三寸人间、大符篆师、仙宫、大侠萧金衍、大华恩仇引、天刑纪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a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俗缘合十道:“无戒一生尚佛,却不明得佛禅要义,至到终别才悔悟知晓。当年方丈为他取法名慈觉,莫非是方丈早已察觉,无戒到觉悟之时已是迟了么?”他又摇头一叹,取出那本《三禅通典》来,借着月光,只见《通典》卷首显然已为无戒撕下,仅在册角留有一点残纸,上留有“恨无泄”三字,俗缘浅笑:“无戒写满违心之话的第一页,却也没撕尽了。”俗缘再看下去,全是无戒终生殚精心力所写改编过的少林功夫,每招每式均由佛释名冠一新名,意味深长。俗缘仰天一叹,道:“无戒对少林功夫的贡献真是太大了!”话毕,又将《通典》放回怀中,与开慧众僧五人齐默念《超度经》,又为无戒火化了骨身。如此折腾了大半夜,天已微晓,寺内又传来雄鸡报鸣之声,众人都心知,这定是尘空不知在何处盗来的家鸡。俗缘见着五徒伤怀师父,道:“五人今后欲往何处?”五徒面面相觑,茫然不知去处。俗缘道:“五位如诚心忏悔,实该做点善事了。”真空似有所悟,道:“请圣僧带我们去少林寺出家吧,我们也想跟师父念佛积善。”余四徒听他这一言,顿时附和,都愿前往少林寺出家为僧,从此做一个安份守纪的好僧人。开慧众僧在旁含笑不语,心中均想到:“无戒的言行终于感化了众徒。”不料俗缘含笑摇头不语,五徒忙又拜首,求恳俗缘收下自己。俗缘道:“你们太逼迫自己了,你们难道忘了无戒师父的遗训么。无戒是心意与实行相违,终别才悟,你们五人俗念太重,岂可为僧?千万不可再做自欺之事了。念佛是积善,俗人镶邪亦是积善。在寺念经是出家人,在寺外念经难道非得是出家人吗?你们还是好自为之吧。”那小姑娘笑道:“圣僧此话有理,成佛者不一定非是僧人,俗人也可成佛的。”俗缘笑道:“正是,慈方是僧人中的佛者,家师亦是西蜀的佛侠了。”小姑娘道:“大师教谕,小女子终生不忘。家师听到圣僧如此称赞她,一定非常欣喜的了。”俗缘回头看向开慧道:“天已破晓,众位随我一道去少林寺吧?”开慧合十道:“能与大师同道,再听佛喻,不胜欣喜!”俗缘点了点头,当先迈步走出无戒寺庙。开慧众僧带好行囊,相继而去。那小姑娘想到山寨强盗之事,正想带五徒前去山寨,不料一大早就有两个小喽罗从寺庙后门而入,才一走进门口,正待喊“师公”时,见到五徒已受伤在地,再一看见那小姑娘,唬得大气也不敢出。小姑娘看了看五徒,五徒又看了看那两喽罗,两喽罗上前到五徒跟前,五徒让二人回去告诉寨主解散,二人得令,连滚带爬迅速离寺向山寨报讯去了。小姑娘宛尔一笑,悠然出得寺来,回头细细看那庙匾,见已不是“无戒寺”三字,而已题为“成佛寺”了。小姑娘心想:“无戒大师如果泉下有知,看见这三字,该当如何感想了!”
匆匆数十年后,武林之中流传出一本来自少林寺的黄册,它散布到中原众多寺庙。陕西宝华寺最先得到这本黄册,一老僧正拿着它翻开卷首自己默念道:“《三禅通典》序:我佛慈念有德远僧,铭怀恩情,福泽苍生,更弥禅武漏缺,开卷讲佛于斯…”那老僧看于此,欣慰一笑,他望着天空喃言道:“那有德远僧,已然远逝,却永存我心。当年旧事,如隔昨日,历历在目。师叔回寺不追我之过,只道‘佛心不泯,其过及励,成显佛功’。唉,只是可惜,那样的佛谕,老僧已有好几十年未听闻过了。”他身旁一少僧好奇问道:“师叔,你也犯过错么?”老僧回首见他一脸天真,笑道:“不错,那是很久以前的事了。”当下便将无戒寺旧事大致说了。少僧听罢,似有一事忆起,道:“师叔,那小姑娘是不是当今西蜀的晏思雨晏女侠了?那五徒是不是现今洛阳的‘俗人商甲’那五位老板呀?”老僧微笑道:“正是他们。晏思雨晏女侠不失净海神尼侠义遗风;无戒五徒也改过自新,便潜隐洛阳,当起了生意人,他们助贫乐施,是洛阳远近闻名的五大善人了。只是我仍旧未改,差他们可太远了。”说毕又自一叹,似乎想起伤心之事,道:“平元、平寂二位师兄当时一道,回寺却提出了还俗之念,他二人也不宜为僧,离去或许更妥当了,他们一去几十年,也不知如今怎么样,好让人牵挂。”少僧道:“师叔,你也不用牵挂。人去人来,缘尽缘灭,每人都有自己的缘法,我想,他们也一定很好的。”老僧笑道:“我常说你有佛根,果然如此。你说得极是,缘尽人离,不可强求。你看!”他手指向墙后那偌大的金红佛印,二人细细看向那红字,回味思量,均是坐着不动无语,神思已穿越了厚厚的城墙飞往了天外。那老僧正是当年的平乐小僧。正是:
三学无界自得修,
禅意心悟方念佛。
通经遍览终非有,
典藏无相得正果。
(正文完)
后记:<<“通”论>>:
“通”字,《说文解字》中这样阐释:通,达也。《易经》中这样说到:往来不穷谓之通,推而行之谓之通。而今天我们常说某人无所不通,则意为此人博识;触类旁通,则意为彻底明了。故欲通,则先学,有学后方可“通”。孔子《论语》开卷强调“学而第一”,我十分欣赏孔子的这种思想:天下万事,以学为首要之冲,人这一生,便是不断学习奋斗的一生。只有学习的一生,人生才会有意义,有活力。当今时代残酷,我们更需毫不懈怠,树起“学而第一,通晓天下”的观念,只要自己愿意学习,任何时候都不会晚,最怕是不愿去学习的了。
《三禅通典》最初构思于零七年年底,它所包含的哲理,正是“通、学”二字的深意。佛家佛经典籍太多太深,但其道理却是相承一脉的。“三”即寓意佛学中定、戒、慧三学,又指《六祖坛经》、《金刚经》、《心经》三部最为众人所世知的有代表性的佛经;禅,即指佛释,涅槃;通,即通晓,博知;典,即典籍。广而推之全意为:人生太是繁琐复杂,那只是自己未曾发觉那颗慈祥的佛心,当发现佛心之后,也便有沙弥顿悟佛门之易,世界也是这样的简单了。
《成佛记》文中人物的性格描写有欠妥善,平乐、平元、平寂三少僧结局的不同,一方面是受无戒寺禅说的影响,更主要的还是三人性格的迥异,什么人适宜干什么事,很多人是一辈子也没发觉自己的适合去处,在人生之路中迷茫徘徊,就是这样了却了一生,岂不遗憾!或许平元,平寂在还俗后有了自己的一番作为,这些并不一定要一一交说清楚,就为读者在心中存留一个祈盼,那无戒五徒可以改善,更何况平元、平寂二人呢!
随悟之感,做为《成佛记》后序,然亦不足表达我心,文末,我采录我自作的一首古诗,点末文阙,追抚喟叹,励我情怀:
晨雾
鸟鸣鸡啼,雾锁懦夫;茫然无方,犹豫不决。我有司南,定那晨阳;我有利剑,定那霞光。
司南存心,目的有方;利剑在手,挫雾断锁。日出之美,丽在破晓;我生之快,乐在旦霄。
余有雄心,决霸一方;如晨似霞,演绎精彩。昂首阔步,纵览群博;不甘低头,壮哉壮哉!
蔡思训
二零零九年十一月二十九日于贵阳记
【全文完】(未完待续)
俗缘合十道:“无戒一生尚佛,却不明得佛禅要义,至到终别才悔悟知晓。当年方丈为他取法名慈觉,莫非是方丈早已察觉,无戒到觉悟之时已是迟了么?”他又摇头一叹,取出那本《三禅通典》来,借着月光,只见《通典》卷首显然已为无戒撕下,仅在册角留有一点残纸,上留有“恨无泄”三字,俗缘浅笑:“无戒写满违心之话的第一页,却也没撕尽了。”俗缘再看下去,全是无戒终生殚精心力所写改编过的少林功夫,每招每式均由佛释名冠一新名,意味深长。俗缘仰天一叹,道:“无戒对少林功夫的贡献真是太大了!”话毕,又将《通典》放回怀中,与开慧众僧五人齐默念《超度经》,又为无戒火化了骨身。如此折腾了大半夜,天已微晓,寺内又传来雄鸡报鸣之声,众人都心知,这定是尘空不知在何处盗来的家鸡。俗缘见着五徒伤怀师父,道:“五人今后欲往何处?”五徒面面相觑,茫然不知去处。俗缘道:“五位如诚心忏悔,实该做点善事了。”真空似有所悟,道:“请圣僧带我们去少林寺出家吧,我们也想跟师父念佛积善。”余四徒听他这一言,顿时附和,都愿前往少林寺出家为僧,从此做一个安份守纪的好僧人。开慧众僧在旁含笑不语,心中均想到:“无戒的言行终于感化了众徒。”不料俗缘含笑摇头不语,五徒忙又拜首,求恳俗缘收下自己。俗缘道:“你们太逼迫自己了,你们难道忘了无戒师父的遗训么。无戒是心意与实行相违,终别才悟,你们五人俗念太重,岂可为僧?千万不可再做自欺之事了。念佛是积善,俗人镶邪亦是积善。在寺念经是出家人,在寺外念经难道非得是出家人吗?你们还是好自为之吧。”那小姑娘笑道:“圣僧此话有理,成佛者不一定非是僧人,俗人也可成佛的。”俗缘笑道:“正是,慈方是僧人中的佛者,家师亦是西蜀的佛侠了。”小姑娘道:“大师教谕,小女子终生不忘。家师听到圣僧如此称赞她,一定非常欣喜的了。”俗缘回头看向开慧道:“天已破晓,众位随我一道去少林寺吧?”开慧合十道:“能与大师同道,再听佛喻,不胜欣喜!”俗缘点了点头,当先迈步走出无戒寺庙。开慧众僧带好行囊,相继而去。那小姑娘想到山寨强盗之事,正想带五徒前去山寨,不料一大早就有两个小喽罗从寺庙后门而入,才一走进门口,正待喊“师公”时,见到五徒已受伤在地,再一看见那小姑娘,唬得大气也不敢出。小姑娘看了看五徒,五徒又看了看那两喽罗,两喽罗上前到五徒跟前,五徒让二人回去告诉寨主解散,二人得令,连滚带爬迅速离寺向山寨报讯去了。小姑娘宛尔一笑,悠然出得寺来,回头细细看那庙匾,见已不是“无戒寺”三字,而已题为“成佛寺”了。小姑娘心想:“无戒大师如果泉下有知,看见这三字,该当如何感想了!”
匆匆数十年后,武林之中流传出一本来自少林寺的黄册,它散布到中原众多寺庙。陕西宝华寺最先得到这本黄册,一老僧正拿着它翻开卷首自己默念道:“《三禅通典》序:我佛慈念有德远僧,铭怀恩情,福泽苍生,更弥禅武漏缺,开卷讲佛于斯…”那老僧看于此,欣慰一笑,他望着天空喃言道:“那有德远僧,已然远逝,却永存我心。当年旧事,如隔昨日,历历在目。师叔回寺不追我之过,只道‘佛心不泯,其过及励,成显佛功’。唉,只是可惜,那样的佛谕,老僧已有好几十年未听闻过了。”他身旁一少僧好奇问道:“师叔,你也犯过错么?”老僧回首见他一脸天真,笑道:“不错,那是很久以前的事了。”当下便将无戒寺旧事大致说了。少僧听罢,似有一事忆起,道:“师叔,那小姑娘是不是当今西蜀的晏思雨晏女侠了?那五徒是不是现今洛阳的‘俗人商甲’那五位老板呀?”老僧微笑道:“正是他们。晏思雨晏女侠不失净海神尼侠义遗风;无戒五徒也改过自新,便潜隐洛阳,当起了生意人,他们助贫乐施,是洛阳远近闻名的五大善人了。只是我仍旧未改,差他们可太远了。”说毕又自一叹,似乎想起伤心之事,道:“平元、平寂二位师兄当时一道,回寺却提出了还俗之念,他二人也不宜为僧,离去或许更妥当了,他们一去几十年,也不知如今怎么样,好让人牵挂。”少僧道:“师叔,你也不用牵挂。人去人来,缘尽缘灭,每人都有自己的缘法,我想,他们也一定很好的。”老僧笑道:“我常说你有佛根,果然如此。你说得极是,缘尽人离,不可强求。你看!”他手指向墙后那偌大的金红佛印,二人细细看向那红字,回味思量,均是坐着不动无语,神思已穿越了厚厚的城墙飞往了天外。那老僧正是当年的平乐小僧。正是:
三学无界自得修,
禅意心悟方念佛。
通经遍览终非有,
典藏无相得正果。
(正文完)
后记:<<“通”论>>:
“通”字,《说文解字》中这样阐释:通,达也。《易经》中这样说到:往来不穷谓之通,推而行之谓之通。而今天我们常说某人无所不通,则意为此人博识;触类旁通,则意为彻底明了。故欲通,则先学,有学后方可“通”。孔子《论语》开卷强调“学而第一”,我十分欣赏孔子的这种思想:天下万事,以学为首要之冲,人这一生,便是不断学习奋斗的一生。只有学习的一生,人生才会有意义,有活力。当今时代残酷,我们更需毫不懈怠,树起“学而第一,通晓天下”的观念,只要自己愿意学习,任何时候都不会晚,最怕是不愿去学习的了。
《三禅通典》最初构思于零七年年底,它所包含的哲理,正是“通、学”二字的深意。佛家佛经典籍太多太深,但其道理却是相承一脉的。“三”即寓意佛学中定、戒、慧三学,又指《六祖坛经》、《金刚经》、《心经》三部最为众人所世知的有代表性的佛经;禅,即指佛释,涅槃;通,即通晓,博知;典,即典籍。广而推之全意为:人生太是繁琐复杂,那只是自己未曾发觉那颗慈祥的佛心,当发现佛心之后,也便有沙弥顿悟佛门之易,世界也是这样的简单了。
《成佛记》文中人物的性格描写有欠妥善,平乐、平元、平寂三少僧结局的不同,一方面是受无戒寺禅说的影响,更主要的还是三人性格的迥异,什么人适宜干什么事,很多人是一辈子也没发觉自己的适合去处,在人生之路中迷茫徘徊,就是这样了却了一生,岂不遗憾!或许平元,平寂在还俗后有了自己的一番作为,这些并不一定要一一交说清楚,就为读者在心中存留一个祈盼,那无戒五徒可以改善,更何况平元、平寂二人呢!
随悟之感,做为《成佛记》后序,然亦不足表达我心,文末,我采录我自作的一首古诗,点末文阙,追抚喟叹,励我情怀:
晨雾
鸟鸣鸡啼,雾锁懦夫;茫然无方,犹豫不决。我有司南,定那晨阳;我有利剑,定那霞光。
司南存心,目的有方;利剑在手,挫雾断锁。日出之美,丽在破晓;我生之快,乐在旦霄。
余有雄心,决霸一方;如晨似霞,演绎精彩。昂首阔步,纵览群博;不甘低头,壮哉壮哉!
蔡思训
二零零九年十一月二十九日于贵阳记
【全文完】(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