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 > 第二百七十四章老贪

第二百七十四章老贪

推荐阅读:宇宙职业选手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万相之王星门剑道第一仙雪中悍刀行剑来一剑独尊牧龙师临渊行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a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第二百七十四章老贪两份书奏迅速传到吕夷简手中,先是那幅万人签名书。

    非是小事,当真吕夷简不知道差役法的弊端。但他同样经过了许多事,比如茶法,正是在他主持下,李咨拉开茶法改革的序幕,可没有多久,就被大儒孙奭率领守旧大臣弄得灰头灰脸。

    一颗心还没有死。

    再到赵祯亲政,他手疏八事,正朝纲,塞邪径,禁贿赂,辨佞壬,绝女谒,疏近习,罢力役,节冗费。

    若是让他成功,宋朝还有没有弊端?

    正朝纲,驱逐后党,维护皇帝地位,稳定帝权。

    塞邪径,断绝不好的行为,比如说祥瑞,谄媚。

    禁贿赂,杜绝贪污受贿。

    辨佞壬,辨认忠臣与小人,这个小人非是君子党说的那种小人。君子党当真是君子,除了破坏就是破坏,除了打倒就是打倒,这就是君子?好象与黄巢他们所做的差不多,只是黄巢他们不是用嘴巴子,不是用笔杆子,用的是武器。或者论吵架,东京城还有几百个特会吵架的妇人,难道她们也是君子?

    他也不会做这样的君子,忠臣是指忠于皇帝的人,为了皇帝,为了宋朝,什么事都愿意去做,兢兢业业,那怕污了自己的清名。

    事实他一生名声不大好,但也是这么去做的。

    正因为有了这个忠,使他与丁谓等人有了本质性的区别。郑朗一直不怎么恶,尽管有很多事也让郑朗反感。不是一个忠臣,是一个忠于国家的白脸老臣。

    绝女谒,后宫中的女人们,你们安心替皇帝养儿子,政事不得罗嗦。

    疏近习,近习出自礼记。月令:“﹝仲冬之月﹞省妇事,毋得yin,虽有贵戚近习,毋有不禁。”李治次子李贤注近习之义为诸佞幸亲近小人也。也就是远离小人。

    罢力役,许多道宫寺庙不要再修,养一养民生。

    节冗费,那一晚与皇帝说得不多,但说了一些。毕竟事情犹关很大,冗兵冗政冗吏,动那一样都会引起无穷的争议。

    什么叫改革,这也是一种改革。

    比如姚元之上疏十事,李隆基受之,改了,革了,改革得很好。不一定非得象王莽与杨炎那样,让天下沸沸扬扬的,才算改革。

    是不是很高明,轻重得当,若是赵祯受之,就可以再进一步着手细节。

    但第二天诏书就下来了,自己外放!

    这就是自己雄心勃勃的后果?

    再到后来,自己却成了jiān臣,成了小人。

    于是什么改革也不谈了,只做进一步的微调。敢动?动一动,马上会让言臣喷死。

    郑朗打的什么小心眼,他看不出来?

    还来一个四万人签名按手印上书?

    直接批了五个字,汝意欲何为?忽然想到了舒州与广德军,和州与无为军两个太守在胡干,让他不喜,但比广德军与舒州好。广德军本来就是在太平州的南边,两州相邻,你要学习人家的经验,而不是看守百姓。这是宋朝,非是唐朝,不让百姓流动。舒州太守在做什么?苛没大家的财产不对,也不能让国家的财产给大家做人情。

    中庸之道啊!

    这样想一想,郑朗还是不错的,虽然与他政见不合。

    又写了一句:诸吏事迹呈于中书。

    然后用快报送回太平州。

    你想干什么,直接说,不要拿四万户百姓来吓我,我是长大的,不是吓大的。直接说,说得有理就通过,没有理俺就不准。有胆量就你敢鼓动四万户百姓闹事,看你要不要脑袋!

    很简单的就将事情处理。

    但刚将这十几个字的批注送走,第二份书奏又到了京城。

    第一份书奏四万人签名按手印没有吓着吕夷简,第二份书奏却将吕夷简难住。

    糖作坊可以解释,仅是一例,当时迫于安置灾民,事急从权。但是锦锈苑从一开始成立,它的性质就是全官方的。也能说它是“特区”太平州在朝廷未接受之前,怎么安排都可以,反正是当作示范。

    并且朝廷中的大臣已经默许。

    比如圈圩,让朝廷吸纳了一些经验。留下足够的河流与深的湖泊,前者为了泄洪,为不防碍他州航道与泄洪河道,后者是为了蓄水,所圈区域水浅,也容易立即改造成圩田,不然一个深达几十尺的湖泊圈了进去,还是湖,不得耕。圩要大,有人手护防,也容易集中管理,也值得大圩大堤。以田换力役,国家省开圩经费,民得其田,两相方便。中庸分田,想到这个中庸,吕夷简很是别扭,但不得不承认它的好处,通过它来调节大户与贫民的关系,矛盾不会ji化,也符合他的思想观念。

    这都是好的,逐一在推广。

    还有一些默认了,但有待考察,比如甘蔗与糖作坊。

    然而在太平州可以做,不能递到中书,递到中书就等于让中书承认这一条例。

    不是你这一监,全国有多少监?

    中书一旦公开批准,他监全部模仿,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为什么要递到中书?难道是这小子来意不善?

    一时没有想明白,递给赵祯,陛下,你看着办吧。

    赵祯打开一看,郑朗先说原因,还是说茶法,茶法最高得利七百万贯,如今只有二十九万贯,太平州没有茶叶,然后宣州歙州都有,郑朗听闻了一些,民受其苦,中小茶商承其弊,多有不服之心,臣恐再有王小波李顺的事发生。

    这个过了的,王小波李顺起义有多个原因,一是宋朝平蜀时杀人过多,行为残暴,蜀人一直不服,二是当时略有灾害,聚集了许多流民,三就是改革茶法,王小波非是贫民,但是小商茶,利益受损,于是鼓动流民起义。起义的性质与方腊起义是两样的,方腊起义才是百姓过不下去,非是流民,虽然方腊本人是神棍外加地主。但两人做法又不同,方腊起义纯是胡作非为,不亚于黄巢的吃人肉,王小波却喊出了均贫富的口号。造成的结果也不同,方腊虽然残暴,却沉重打击了宋徽宗的腐朽政权。王小波不管是不是好心,却造就了李继迁的壮大。正是他的起义,给赵匡义的朝廷带来沉重的负担,没有再围剿李继迁,留下党项这个祸根。

    但改革茶法用心是好的,为什么到了下面却让农民谋反?

    也是发人深思。

    又往下说,锦锈监本来就是为了朝廷谋利的,是替朝廷赚钱的,明着说,朝廷费用匮乏如此,不用不好意思啦。我在可以清明的主持,但我不可能永远呆在太平州,也没有这个规矩,都快三年了,还能留下几年?若有不会经营的官吏插足,不但不会替朝廷谋利,甚至贪墨,苛于民,苛于小商,什么事都能发生。我的种种良苦用心,以后不仅不会成为朝廷的赚钱机器,反而成了鱼肉百姓的机器,一如茶法。

    不但如此,还要派官吏经营,又增冗吏。总之,象郑朗所说,下面的官吏烂到家,烂得不能再烂了。没有那么严重,但若有一个不好的知州过来,的确什么事情都能发生。

    稍做改革,将它也象糖作坊一样,四五分托于朝廷,五六分契股托于商贾,朝廷只要派一会算账的小吏过来看管它,其余的全部由商贾来经营。不但不苛于民,还会由最内行的人去经营,朝廷又得其利。只要马上便卖其契股,又可以筹得十几万缗钱。反正是一无所有变出来的,有了这十几万贯也值得了。

    赵祯看着眼中很茫然,便问:“吕卿,你是何意思?”

    肯定不是这样,但吕夷简一时半会也没有猜测出来郑朗用意,老实答道:“臣以为不可。非是从无到有而来。”

    “说说。”

    “对于太平州种种,臣也做过思考,锦锈监初名为锦锈苑,用意也是郑知州用来改善江南的丝织技术,同时做一个榜样。于是设了此监。从始至终,规模不是很大,技术也没有保密,公开让境内诸商派人观摩学习。后来因为草棉,可能草棉规模很大,再次将它并到了锦锈监,此监才大起来。”

    “嗯,再说。”

    “但草棉子纺织很麻烦,脱籽同样麻烦,郑朗又发明了几种机械,还从河北花重金请了十几个高明的工匠进行革新,这才出现棉被,还有棉布。仅有革新与机械远远不够,正好陛下放出大量织女。这些织女技艺精湛,于是从监内流传出来的棉布制作精美,虽未谋多少利,到秋后会变得很可观。这也是一种有。”

    吕夷简也觉得自己的话说得很勉强。

    当时这些织女放出宫来,是陛下俭朴,节约内宫支出,才放出来的。朝廷还在发愁如何安顿,不是宝,而是烫手的芋头。结果郑朗全部接手,如今全成了宝贝。

    没有这些织女,也就没有以前的锦锈苑,如今的锦锈监。其实等于是变废为宝。

    赵祯在低头沉思。

    卖出十几万贯钱,在太平州是好的,可放在朝廷不算什么。想了一想,问道:“下面官吏当真败坏如此?”

    “陛下,未必,自古使然,有良有莠,但论经商之道,吏确不如商。”

    “那此法可行?”

    “陛下,不可,衣食住行,非是蔗糖,有钱食之,无钱不食。此监乃是衣用之监,一旦朝廷公开允许,他监必然竞相模仿。即便谋利,交给商人托管,价会更高,且看那种冰糖,太平州出价每斤仅是九十文,如今京城每斤六百文。陛下请三思。”

    这个想法却是错了的。

    暂时而己,一旦量多,数坊一开,以后除品牌外,象太平州因为不产良蔗,每斤能卖到一百文钱就不错了。

    但也非吕夷简不聪明,有时代的局限性,比如海运,朝廷居然不让宋朝商人与契丹人交易,赚他们的钱错了吗?就是错了,契丹人越想得到宋朝的货物,就越不卖给他们。

    为什么?

    在宋代就成为了公认的道理。

    还是海运,对宋人出海管理很严,一直到南宋迫于无奈,才渐渐放松。因此宋朝如今不是出口国,而是进口国。为什么?同样一边喊着钱不够用,另一边人为造成铜钱大量外流,也成了道理。

    “那就暂时不准,且观后效。”

    “喏。”

    得到赵祯批示,吕夷简这才做了回答,非是我说的,你莫要与我闹,是陛下说的,不准,且观之。

    但郑朗也无所谓,这是一次小小的进攻,也是一次试探。

    看到回批后,郑朗不作声了。还是步子迈得小一点,省得麻烦。可另一件事老实不客气地回奏。不是我要做什么,是老百姓想的什么。我刚到太平州,就有差役摊于之人家向我跪伏求情,其后求告有十几次之多。

    可以做一次小小的尝试。

    比如分几等征免役钱,四等户者不在朝廷差役之内,可朝廷征之已成定例。这又是吕夷简不敢否认的,若连四等户不征,朝廷没有办法凑齐那么多差役。

    上面在冗吏,下面也在冗差。

    因此从四等户开始,每户一年征一缗钱,但有一个先提条件,四等户也就是完全自耕农,又分成好几等的,有的人仅能维持温饱,再征一缗钱,有可能因为这一征,马上境况日下。在征之前,必须派人查访一下,每年除去税赋、请的短工、农具耕牛损耗外,能毛得二十缗钱以上户者,才可征得。也就是四等户中的中上户才可以征这一缗钱,而且是二十取一,负担不重。

    再到三等户,他们是朝廷必征之户,境差者,每年需付五缗钱,境好者,需付十缗钱。一役与数缗钱相比,已经很轻。就是十缗钱,对于三等户也不是一个负担。其实最苦的就是三四五等户,本来情况不好,不上不下,却又成差役的主要力量,所以最苦逼。

    二等户者,二十缗与四十缗。一等户者,八十缗到一百六十缗。

    没有象王安石那样做,若是年收入十万缗钱,二十取一,岂不要五千缗钱?大户人家能不反对?

    这不算拨狼牙,而是拨狼毛,就是这样,若在全国普及,还会有一片反对声。能交一百六十缗钱的,都是最尖级的大户,整个太平州不会超过十户人家。也许他们在京城豪华酒店里吃一顿,能花上几百两银子,但若让他们交一百六十贯给朝廷,马上能叫苦连天。

    可是能喊一些冤,但大约能在他们忍受范围之内。

    然后又说道,这是便民,不是敛财。一旦变成朝廷敛财工具,后果不堪设想。

    各州收入情况又不一样,标准也会不一样。各州所需差役不一样,比如边境各州还有大量的弓箭手,收入困窘,若是强行实施免役法,会产生很大的骚扰。

    各州大户情况不一样,比如太平州大户人家背景简单,不是其他一些州府,容易实施。所以无论太平州做得如何,朝廷不能做为榜样普及,就是普及,也要三思而后行。

    实施过免役者,一定严格执行免役。勿要象有些州府,国家改革新法新税,旧法旧税去除,然到了地方,新税乃征,旧税复收,民更不堪其苦。

    钱收上来,标准也不一。比如差役,一曰吏,这些吏终日公干于官衙,但有实权在身,最是大户人家所喜。就是废除差役,大户然喜之,不会放手。轻者会怨,重者不当,可以给其次等补贴,如太平州会给其每人每年五十贯钱。二是衙前,这些人最苦也,服务于官吏,周旋于乡里,特别是保管仓库者,失其追究,一提管物,闻之色变,畏之如虎。或者递公干于千里之外,来回需数月之久。给钱也需最重。每人从五十贯到八十贯者不等,管物者再补于二十贯,外出公干者给予津贴。三曰耆户长、弓手与壮丁。耆户长职最轻,又是最多者,每年协助官府,只需一月奇偶,只需给钱二十贯足矣。弓手太平州乃是内陆之地,不需。但有壮丁,往往押送货物远途,不过不是终年服务于乡里,一年四十贯足矣。四曰散职役,如顾符、散从官、人力、掏子、秤子、渡子。有的节便于民,废之,比如渡子,于村口处投摆渡,民过渡付其一二文,官府不设。有的必须要的,比如顾符,官吏必须通过他们催促官税,下达命令,比如秤子,需用他们秤称征粮。这又要分常设与不常设。顾符必须常设,有事立传立到。秤子只有夏秋税时才用之。因此用钱不等。

    但是数量仍然惊人,太平州到少需用七百多名差役,两百名临时差,需钱近四万贯。

    能征多少钱,没有提。

    不过吕夷简粗算了一下,若是象这样发展下去,仅是太平州就可以征七万贯以上的免役钱税。

    这一点也明白郑朗的用意,是特例,他州不可模仿。

    仅是一个五万户不到的州府,马上出现三万多四等以上的户数,这个比例就是苏杭二州也不能与之相比。

    想征税,最少得百姓有钱有收入,才能征,才能征而不怨。

    还是很小心的,说了许多难处,也说了他州想要模仿必须三思而后行。这种态度让吕夷简哭笑不得,新玩意儿全是从你手中出来的,为什么做事这么小心谨慎?

    最后才说了一件事,厢兵,今年太平州不设了,可以置一些专门的衙役,这些衙役不但给他们钱,还派人教他们识一些字,让他们熟记朝廷重要的法令。也能说他们是执法者,执法者不知法不懂法,那成了什么?不但教他们识字知法,还要教他们弓马技艺,应付突发事情。以前衙役必然不愿,说不定手中做着事,心中想着家里面一亩三分地,如今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也能养家糊口,可以让他们安心做事练武学习。

    有了这条,便有了下一条,厢兵全废。朝廷可以于江东专设几处禁兵,并且已经设了,有事发生时,立即阻止,或者延缓其蔓延速度,等候朝廷援兵前来。

    其实除了边军,那怕是乡兵外,这些禁兵根本不能指望。养了也等于是白养,厢兵更不用说。但没说。

    多小心哪,而且考虑多周全。

    但又讥讽了一句,朝廷坐养一百多万军队,近五十万差役,外加两万多的官吏,几乎以*户人家供养一人,试问前朝可否有过?

    吕夷简苦笑,将郑朗这份奏折先于中书商讨。

    不是一个两个作坊,而是制度,虽然郑朗再三说仅是太平州的州务,非乃全国性的普及,可一旦中书允可,那么必然会有其他州效仿,会产生一系列的后果。

    但中书官员也不能决。

    事情太过重大,又将它再次交于赵祯手中。

    赵祯不得己,将东西两府,六部与三司使官员齐聚于皇宫之中,共同商议。

    先是问了一句:“差役败坏如此?”

    不败坏如此,怎么可能四万来户,居然有四万户百姓联名上书?

    诸位官员不能言。

    赵祯站了起来,走了两步,这两份奏折让他很是失望,一说吏治*,一说差役败坏。然而坐下来想了一想,没有差役是不可能的,就是郑朗小算盘打得如此精明,还需近千名的差役。况且他州。

    道:“诸卿,以钱免役,行不行?”

    吕夷简立即说道:“不妥,陛下你看一看,太平州有多少四等户,等到秋后收成上来,占的比例会达到七成,他州不可比拟,所以用钱代役,诚为可能。若是他州模仿,后果不堪设想。此奏中,郑朗也多次提及。”

    “为什么他州不行?”

    吕夷简不能言,不是每一个官吏都能有才干的,换自己下去,认真的呆上三四年,也会打造一个太平的州府。可试问,又有多少人能达到这样的水平?

    若那样,宋朝盛世也早就到来。

    忽然又想到一个人,另外一个人吏治之才也有的,为什么到了朝廷后专门与自己作对?

    “让他试一试,不行即撤。”

    也符合吕夷简的想法,拒其一,再拒其一,也怕郑朗在下面变成自己的反对派。听说他那本中庸快要完稿了,一旦完稿,同样会有影响力。他与自己作对,再有一个范仲淹,自己头会很大的。

    然后时时遥想,此子确有才能,未来前程似乎比自己还要光明。

    这一点很看好的,一是小心,二是兼顾,三是才能,四是学问,有了这四条,前程远比范仲淹更远大,当然,若成长得快,也远比范仲淹带给自己的危胁更大。

    摇头,这个上升的高度太快了。

    此议议完,还有一议。

    那就是人选。

    广德军的知军将境内治理得一塌糊涂,人口流失不反思,还在不停的抱怨,要换人了。此次太平州不仅郑朗一人功劳,其他官吏也有功劳。居然都累晕了,仅凭这份职操,不重用重用何人?

    以赵通判替换广德知军,舒州的知州也不行,他想到了一个人,刘沆,此人是天圣八年的榜眼,曾通判过舒州,有大狱历岁不决,沆数日决之。章献太后献太后建资圣浮图,内shi张怀信挟诏命,督役严峻,州将至移疾不敢出,沆强奏罢张怀信。于是迁太常丞,出知衡州。到衡州后又有政绩。

    他对舒州了解,正好调回来,出知舒州。可怕他对圈圩不了解,那个芜湖汪县令不错的,又是主要的圈圩县,操守又好,按功可以升迁,通判舒州。一是能臣,一是干臣,不然舒州这样僵持下去,真的会有民变发生。

    那是下面的事,可到君子嘴中,却会成宰相过失。

    不但如此,各州因为圈圩,皆发生这样那样的小事件。这个圩质量他也不大放心,一旦大圩破掉,会有成百上千家受损失,甚至出人命。从郑朗递上来的各吏名单中选出三十人,塞于江东各州担任官吏。

    他也相信郑朗眼光,并且以身作则,与这些官吏奋战在第一线,对这些官吏会了解。而且有功必赏,到了赏的时候。

    至于这一抽,太平州会成什么样子,吕夷简不管,权当你再替国家培养一批能吏。但还是很慎重的,派了探花杨察前往太平州担任通判,李中师担任判官,蔡挺担任县令,仲讷与石洵直担任参军事。

    这些人都是与郑朗同届的进士,也是其中的佼佼者。

    但用意不仅于此,郑朗早迟要调走,可是太平州那一摊子的事,恐他人不大好接手。所以调去五名新进士中的佼佼者,是为以后接班人做培养的。

    吕夷简用意很简单。

    诸位大佬一看他的名单就知道了,也没有人反对。

    不但吕夷简,王曾看到江东在大肆圈圩,同样提心吊胆,省怕出事。

    有了这些内行的官吏散于各州,也能起一个帮助作用。毕竟已经圈了三年的圩,大大小小的圩达到了近三十个,有大圩有小圩,富有经验。

    郑朗的任期也快接近三年,不可能呆在太平州一呆就是六七年,也不符合朝廷规矩。

    不过这道命令下达后,很快换来回报,但这个回报又让吕夷简哭笑不得。

    正月过了,太平州的一干官吏累得都快趴下,也等来了好消息,一下子升迁了三十多人。有十几人本来只是役差,也因为功劳,变成了职差。当然一个个很高兴。还有许多官吏,不过还早着呢,后面还有功绩,也能继续升。

    事务终于轻松下来。

    二月中旬,蔗糖作坊停止。有蔗也不榨了,春天来临,蔗开始*,即便榨糖味也会产生怪味。圩也圈好。忙碌还是有的,但不是甘蔗,不准载甘蔗,耽搁粮食生产,让他们种棉花补偿。织女的工艺,新事物,提高了附加值,也提高了收购价。但也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