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新课程序曲——来自深圳南山区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行祸天下、史上最强帝后、超凡兵王、清明上河图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a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古人云“世异则事异”;又云“事异则备变”人类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环境发生了变化,则应对环境的策略也应随之变化,以获得人与环境的新的和谐,若一味地株守过去的老法子,恐怕难免引起社会的脱节和失调。教育,作为人类应对环境变迁的策略之一,也应与时俱进,即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否则,就会使人与社会的冲突加剧,带来一系列的不和谐因素。
社会变迁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结果,而人类在改造世界的同时,也改造了人本身。不过,世界的改造与人本身的改造却并非同步的,人本身的改造往往要滞后于世界的改造,从而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之间造成某种冲突或张力——人类社会就是在这种冲突和张力中螺旋式地前进。文化学家们将文化分为器物、制度、精神三个层面,其中器物是人类生存的物质环境,制度则属于社会结构的范畴,是社会环境形成的最重要的甚至决定性的因素。器物与制度层面的文化的改造相对比较容易,而精神层面的文化改变起来却非常的缓慢,就像鲁迅先生说的“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
为什么精神层面文化的改造会那么难呢?答曰,人是寻求意义和确定性的动物。人类对于未知和不确定性有一种天然的恐惧,文化则是人类为此而创造出来应对策略——文化是一种“暴力”它赋予世界与人类自身以意义和确定性。通过文化的造作与固守,人类获得某种“自我认同”感,即人生的意义。可文化的造作毕竟只是少数的精英人物人才具备的能力,而于大多数人而言,他们是靠着对从小习得的文化的固守来获得人生的意义的。麦克卢汉说“我们塑造了工具,此后工具塑造了我们”当某种新的技术诞生后,它不但会改变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的物质环境和制度环境,而且,还将改变我们对于这个世界的看法——对于普通人而言,这是致命的,这意味着对于他们的“自我”的入侵与破坏,而他们又缺少较强的“自我重建”的创造性能力。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社会生活,都是人与人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网中的一个节点,即在社会上都占据着一个相对固定的位置,这是他们生活的意义所在。每个人都按着自己在社会中所处的位置赋予的角色期待进行份内的活动,他们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处在自己生活于其中的社会所规定的行为模式之内,不用犹豫,内心也不存在矛盾,因为别人对他们的行为的反应也是符合他们的意料的,因为他们在一个共同的社会结构中活动。当技术的变化造成了社会结构不得不进行相应的调整以适应新技术的要求,甚至要改变人们对世界的看法时,这对普通大众而言,不能不说是一个痛苦的过程。本书“问题与反思”部分开头的两段话就是这种痛苦的反映:
“作为一名在小学园地从教十五载的一线教师,我从没有像此刻感受到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当课程改革的洪流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涌来时,我们带着满脸的茫然和无尽的困惑匆忙上路了。没有细细思量的时间,没有从容尝试的空间,慌乱中就被推上了前线,去打这场遭遇战、攻坚战。”
“这一改革的声势来得实在太猛了,仿佛是一声惊雷震动了睡梦中的人们,突然间感到自己之前所做的许多工作存在着很多问题,甚至要用怀疑的眼光来审视业已成为常规的行为。”
为了抗衡这种刺激和压力带来的焦虑感,人类心理天生的自我保护反应机制便启动了,这就是所谓的“驼鸟政策”——把头埋在沙堆里,使自己看不到周围环境的变化。麦克卢汉称之为“自我截除”即“身体受到超强刺激的压力时,中枢神经系统就截除或隔离使人不舒适的器官、感觉或机能,借以保护自己。”“驼鸟政策”的另一方面则是对新生事物的压抑和攻击,因为“凡是威胁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东西都必须受到遏制,必须把它限制在局部范围或是把它切断,甚至连威胁中枢神经系统的器官都要截除。人体是维持和保护中枢神经系统的各种器官的一个整体,它的功能是对付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各种突然刺激的缓冲装置。”所以,社会变革的困难,尤其是人类精神层面的变革的困难,不但有其难以克服的社会根源,更有人类生理上与心理上的根源。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作为首批38个国家级课程改革实验区的南山教育改革,面对的正是以上谈到的所有的社会的与文化的困境,因为新课程改革并不仅仅只意味着课程内容、课程理念、课程目标、教学方式等等的变革,从本质上来讲,这是一次对于人本身的变革,即人看待世界的方式的变革与人的生存和生活方式的全面变革。这不但是人内部的精神结构的打破与重建,而且也是学校内部、教育系统内部甚至整个社会结构的打破与重建,其中的困难可想而知。但这却是一场不得不进行的社会与人自身的变革,因为中国的教育越来越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如果不进行有效的改革,将成为制约中国社会进步的“瓶颈”而教育的功能却是引领社会文明的进步。
相对于中国教育的历史语境与当代中国的文化与社会语境而言,不能不说,南山的教育改革是比较成功的。以我个人的管见,南山教育改革的成功得益于“三个体系”的构建。其一,以教育首长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核心构建的价值体系——刘晓明同志的真善美是素质教育的最高境界——对实施素质教育的哲学思考、教育核心竞争力略论、校本教研:八仙过海各显其能三篇文章可以称得上是南山教育改革的纲领性文件,这三篇文章解决了教育行为导向和价值导向的问题,为南山的教育改革和教育现代化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其二,保障教育改革的价值体系得到具体落实的制度体系的构建,因为制度的重要性体现在它对社会行为具有广泛的约束能力和可操作性,而缺乏制度约束的行为模式,不具有持久性。制度的存在及其连续性保证了制度在社会整体行为塑造方面的选择作用,通过长期的制度性的约束,能将某一种观念或行为习惯内化为主体的自觉追求,从而达到文化改良和改造国民劣根性的目的;其三,体现南山教育改革要求的评价体系的构建,如果将教育现代化看成一个系统工程,则评价体系是衡量系统与个体运行效率的参照系,如果没有这个参照系,系统与个体的行为就是盲目的,系统与个体的行为的意义和目标就得不到体现,这将使价值体系与制度体系失去靶心,从而消解了其存在的意义。从这个报告里,我们可以看出,南山区委区政府及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在这三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具有开拓意义的工作。
这是一本“纪录片”风格的书,用简单朴实的语言记录了南山课程改革的艰难历程和身处其中的教育工作者们的探索、迷茫、痛苦、反思、奋进和成长。如同这本书的标题所示,这毕竟只是中国教育改革和南山课程改革的序曲——在改革与发展中尚存在不少问题,需要通过全体教育工作者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来解决。可发展中的问题只有通过进一步发展来解决,改革中的问题只有通过深化改革来解决,我们相信,南山的教育将沿着这条布满荆棘的改革道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这本书虽然记录的只是一个区域的改革经验,但对于全国的课程改革和教育改革,或许不无积极的指导和借鉴的意义罢。
古人云“世异则事异”;又云“事异则备变”人类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环境发生了变化,则应对环境的策略也应随之变化,以获得人与环境的新的和谐,若一味地株守过去的老法子,恐怕难免引起社会的脱节和失调。教育,作为人类应对环境变迁的策略之一,也应与时俱进,即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否则,就会使人与社会的冲突加剧,带来一系列的不和谐因素。
社会变迁是人类改造世界的结果,而人类在改造世界的同时,也改造了人本身。不过,世界的改造与人本身的改造却并非同步的,人本身的改造往往要滞后于世界的改造,从而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之间造成某种冲突或张力——人类社会就是在这种冲突和张力中螺旋式地前进。文化学家们将文化分为器物、制度、精神三个层面,其中器物是人类生存的物质环境,制度则属于社会结构的范畴,是社会环境形成的最重要的甚至决定性的因素。器物与制度层面的文化的改造相对比较容易,而精神层面的文化改变起来却非常的缓慢,就像鲁迅先生说的“正如煤的形成,当时用大量的木材,结果却只是一小块”
为什么精神层面文化的改造会那么难呢?答曰,人是寻求意义和确定性的动物。人类对于未知和不确定性有一种天然的恐惧,文化则是人类为此而创造出来应对策略——文化是一种“暴力”它赋予世界与人类自身以意义和确定性。通过文化的造作与固守,人类获得某种“自我认同”感,即人生的意义。可文化的造作毕竟只是少数的精英人物人才具备的能力,而于大多数人而言,他们是靠着对从小习得的文化的固守来获得人生的意义的。麦克卢汉说“我们塑造了工具,此后工具塑造了我们”当某种新的技术诞生后,它不但会改变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的物质环境和制度环境,而且,还将改变我们对于这个世界的看法——对于普通人而言,这是致命的,这意味着对于他们的“自我”的入侵与破坏,而他们又缺少较强的“自我重建”的创造性能力。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社会生活,都是人与人所结成的社会关系网中的一个节点,即在社会上都占据着一个相对固定的位置,这是他们生活的意义所在。每个人都按着自己在社会中所处的位置赋予的角色期待进行份内的活动,他们知道自己的所作所为是处在自己生活于其中的社会所规定的行为模式之内,不用犹豫,内心也不存在矛盾,因为别人对他们的行为的反应也是符合他们的意料的,因为他们在一个共同的社会结构中活动。当技术的变化造成了社会结构不得不进行相应的调整以适应新技术的要求,甚至要改变人们对世界的看法时,这对普通大众而言,不能不说是一个痛苦的过程。本书“问题与反思”部分开头的两段话就是这种痛苦的反映:
“作为一名在小学园地从教十五载的一线教师,我从没有像此刻感受到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当课程改革的洪流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涌来时,我们带着满脸的茫然和无尽的困惑匆忙上路了。没有细细思量的时间,没有从容尝试的空间,慌乱中就被推上了前线,去打这场遭遇战、攻坚战。”
“这一改革的声势来得实在太猛了,仿佛是一声惊雷震动了睡梦中的人们,突然间感到自己之前所做的许多工作存在着很多问题,甚至要用怀疑的眼光来审视业已成为常规的行为。”
为了抗衡这种刺激和压力带来的焦虑感,人类心理天生的自我保护反应机制便启动了,这就是所谓的“驼鸟政策”——把头埋在沙堆里,使自己看不到周围环境的变化。麦克卢汉称之为“自我截除”即“身体受到超强刺激的压力时,中枢神经系统就截除或隔离使人不舒适的器官、感觉或机能,借以保护自己。”“驼鸟政策”的另一方面则是对新生事物的压抑和攻击,因为“凡是威胁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东西都必须受到遏制,必须把它限制在局部范围或是把它切断,甚至连威胁中枢神经系统的器官都要截除。人体是维持和保护中枢神经系统的各种器官的一个整体,它的功能是对付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各种突然刺激的缓冲装置。”所以,社会变革的困难,尤其是人类精神层面的变革的困难,不但有其难以克服的社会根源,更有人类生理上与心理上的根源。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作为首批38个国家级课程改革实验区的南山教育改革,面对的正是以上谈到的所有的社会的与文化的困境,因为新课程改革并不仅仅只意味着课程内容、课程理念、课程目标、教学方式等等的变革,从本质上来讲,这是一次对于人本身的变革,即人看待世界的方式的变革与人的生存和生活方式的全面变革。这不但是人内部的精神结构的打破与重建,而且也是学校内部、教育系统内部甚至整个社会结构的打破与重建,其中的困难可想而知。但这却是一场不得不进行的社会与人自身的变革,因为中国的教育越来越不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如果不进行有效的改革,将成为制约中国社会进步的“瓶颈”而教育的功能却是引领社会文明的进步。
相对于中国教育的历史语境与当代中国的文化与社会语境而言,不能不说,南山的教育改革是比较成功的。以我个人的管见,南山教育改革的成功得益于“三个体系”的构建。其一,以教育首长先进的教育理念为核心构建的价值体系——刘晓明同志的真善美是素质教育的最高境界——对实施素质教育的哲学思考、教育核心竞争力略论、校本教研:八仙过海各显其能三篇文章可以称得上是南山教育改革的纲领性文件,这三篇文章解决了教育行为导向和价值导向的问题,为南山的教育改革和教育现代化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其二,保障教育改革的价值体系得到具体落实的制度体系的构建,因为制度的重要性体现在它对社会行为具有广泛的约束能力和可操作性,而缺乏制度约束的行为模式,不具有持久性。制度的存在及其连续性保证了制度在社会整体行为塑造方面的选择作用,通过长期的制度性的约束,能将某一种观念或行为习惯内化为主体的自觉追求,从而达到文化改良和改造国民劣根性的目的;其三,体现南山教育改革要求的评价体系的构建,如果将教育现代化看成一个系统工程,则评价体系是衡量系统与个体运行效率的参照系,如果没有这个参照系,系统与个体的行为就是盲目的,系统与个体的行为的意义和目标就得不到体现,这将使价值体系与制度体系失去靶心,从而消解了其存在的意义。从这个报告里,我们可以看出,南山区委区政府及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在这三方面都做了大量的具有开拓意义的工作。
这是一本“纪录片”风格的书,用简单朴实的语言记录了南山课程改革的艰难历程和身处其中的教育工作者们的探索、迷茫、痛苦、反思、奋进和成长。如同这本书的标题所示,这毕竟只是中国教育改革和南山课程改革的序曲——在改革与发展中尚存在不少问题,需要通过全体教育工作者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来解决。可发展中的问题只有通过进一步发展来解决,改革中的问题只有通过深化改革来解决,我们相信,南山的教育将沿着这条布满荆棘的改革道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这本书虽然记录的只是一个区域的改革经验,但对于全国的课程改革和教育改革,或许不无积极的指导和借鉴的意义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