辱师与辱生的辩证法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行祸天下、史上最强帝后、超凡兵王、清明上河图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a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5月28日北京娱乐信报载,5月25日,一段数名学生在上课时侮辱年迈地理老师的视频让网民震惊,并引起网友的热议和愤慨。有网友指出视频内容发生在海淀艺术职业学校“全能班”还有网友公布出“当事人”的姓名、家庭住址以及电话号码。一个网络论坛还组织万人签名声讨海艺全能班。
尊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中华大地上出现辱师的事件,确实令人震惊。可仔细想来,这种事情在中国虽然是“意料之外”却也是“情理之中”诸位如不信,且听在下一一道来。
国人的尊师到底“尊”的是什么呢?答曰:不是对作为个体的教师本人的尊重,而是对“师”的地位的尊重。“师”是相对于“生”的一种被神圣化的权力,教师只有作为抽象的“师”的代表,而不是具体的“师”才受到国人的尊敬。
由于这种传统的尊师观念的影响,在我们的课堂上,老师与学生的权力是不对称的,而且,这种不对称的课堂权力结构也得到了社会的默认与支持。于是,在课堂上,老师掌握着“话语霸权”成了一个被神圣化了的核心,而学生则是被边缘化与殖民化的相对沉默的群体。这种不对称的权力结构决定了老师的授课方式,即“灌输式”或“填鸭式”教学——本来应该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与交流的教学活动,成了从强势方的老师向弱势方的学生的信息单向流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教学方式是针对学生的一种无形的暴力,不管教学的内容如何,是自由、平等、博爱先进理念还是陈腐落后的思想观念,都将成为培养学生被动与服从性格,从而扼杀学生的主体性与创造力的温床。另一方面,师生间这种不对称的权力结构也使教师对学生的体罚合理化了。旧时的私塾老师拥有一厚一薄两块戒尺,薄的用来打学生的手掌,厚的用来敲学生的脑袋。现在,教育行政部门虽然禁止对学生进行体罚,但由于文化的惰性,教师体罚学生的权力却仍然有着强大的社会心理的支持。正因为如此,教师体罚或侮辱学生的事件才会屡禁不止。
在这种权力结构下成长的青少年,会形成一种叫“权威型人格”的“人格模式”具有这种人格的人,他的行为方式往往处决于外在的压力,而不是内在的自觉。一方面,他具有受虐狂的倾向,另一方面,又具有虐待狂倾向。到底表现为那一种倾向,则视当时的场景而定。学生侮辱老师,表面看来似乎颠覆了师生之间的权力关系,其实不然,这次偶尔的“狂欢”正是这种不对称权力结构的产物,并且强化了这种权力结构。这些辱师的学生,一直以来就是被这种不对称的权力结构边缘化的和被教师侮辱的学生——在他们的心里,只有对权威的尊重,不可能产生对“人”的尊重这种概念。如本新闻所示,当权威在某种情况下不再被认为是权威时,他们便表现出了自己虐待狂的一面,那位可怜的老教师不过是师生间这种不对称的权力结构的牺牲品罢了。
只有当师生之间不对称的权力结构被打破了,师生作为平等的个体自由地进行对话与交流,作为个体的人本身的尊严得到尊重,课堂不再是控制与反控制的游戏时,老师体罚或侮辱学生的现象才会逐渐消失,学生也才会真正地尊重老师,即把老师作为具体的人而不是抽象的权威来尊重——学生侮辱老师的情况自然也就不会发生了。
5月28日北京娱乐信报载,5月25日,一段数名学生在上课时侮辱年迈地理老师的视频让网民震惊,并引起网友的热议和愤慨。有网友指出视频内容发生在海淀艺术职业学校“全能班”还有网友公布出“当事人”的姓名、家庭住址以及电话号码。一个网络论坛还组织万人签名声讨海艺全能班。
尊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中华大地上出现辱师的事件,确实令人震惊。可仔细想来,这种事情在中国虽然是“意料之外”却也是“情理之中”诸位如不信,且听在下一一道来。
国人的尊师到底“尊”的是什么呢?答曰:不是对作为个体的教师本人的尊重,而是对“师”的地位的尊重。“师”是相对于“生”的一种被神圣化的权力,教师只有作为抽象的“师”的代表,而不是具体的“师”才受到国人的尊敬。
由于这种传统的尊师观念的影响,在我们的课堂上,老师与学生的权力是不对称的,而且,这种不对称的课堂权力结构也得到了社会的默认与支持。于是,在课堂上,老师掌握着“话语霸权”成了一个被神圣化了的核心,而学生则是被边缘化与殖民化的相对沉默的群体。这种不对称的权力结构决定了老师的授课方式,即“灌输式”或“填鸭式”教学——本来应该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对话与交流的教学活动,成了从强势方的老师向弱势方的学生的信息单向流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教学方式是针对学生的一种无形的暴力,不管教学的内容如何,是自由、平等、博爱先进理念还是陈腐落后的思想观念,都将成为培养学生被动与服从性格,从而扼杀学生的主体性与创造力的温床。另一方面,师生间这种不对称的权力结构也使教师对学生的体罚合理化了。旧时的私塾老师拥有一厚一薄两块戒尺,薄的用来打学生的手掌,厚的用来敲学生的脑袋。现在,教育行政部门虽然禁止对学生进行体罚,但由于文化的惰性,教师体罚学生的权力却仍然有着强大的社会心理的支持。正因为如此,教师体罚或侮辱学生的事件才会屡禁不止。
在这种权力结构下成长的青少年,会形成一种叫“权威型人格”的“人格模式”具有这种人格的人,他的行为方式往往处决于外在的压力,而不是内在的自觉。一方面,他具有受虐狂的倾向,另一方面,又具有虐待狂倾向。到底表现为那一种倾向,则视当时的场景而定。学生侮辱老师,表面看来似乎颠覆了师生之间的权力关系,其实不然,这次偶尔的“狂欢”正是这种不对称权力结构的产物,并且强化了这种权力结构。这些辱师的学生,一直以来就是被这种不对称的权力结构边缘化的和被教师侮辱的学生——在他们的心里,只有对权威的尊重,不可能产生对“人”的尊重这种概念。如本新闻所示,当权威在某种情况下不再被认为是权威时,他们便表现出了自己虐待狂的一面,那位可怜的老教师不过是师生间这种不对称的权力结构的牺牲品罢了。
只有当师生之间不对称的权力结构被打破了,师生作为平等的个体自由地进行对话与交流,作为个体的人本身的尊严得到尊重,课堂不再是控制与反控制的游戏时,老师体罚或侮辱学生的现象才会逐渐消失,学生也才会真正地尊重老师,即把老师作为具体的人而不是抽象的权威来尊重——学生侮辱老师的情况自然也就不会发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