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 东方冕文集 > 多姿多彩的邵武民间舞蹈

多姿多彩的邵武民间舞蹈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行祸天下史上最强帝后超凡兵王清明上河图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a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由于历史上几次大规模移民,大量外来人员定居邵武,带来了外来舞蹈,加上当地遗留下的古越舞蹈,在邵武形成了多姿多彩的民间舞蹈。在历代民间艺人的传承和不断发展下,为邵武留下精湛灿烂的艺术瑰宝,邵武民间舞蹈内容丰富,地域性强,独具特色,各种舞蹈,如一朵朵绚丽的奇葩香飘久远。

    古朴的傩舞。傩舞是古人在岁末迎神以驱逐疫鬼,祛除邪气的仪式。宋朝之后,傩舞开始演变成迎神赛会中嬉神和人们自娱的文艺活动了。邵武南部傩舞有跳弥勒、跳番僧、跳八马、跳大小幡僧四种形式。以上几个节目的共有的表演形态是戴面俱(当地人称面壳),或直接染面(画脸谱);表演者又是伴奏者(击鼓);舞队行走方位似与走太极图有关。

    跳弥勒。角色:弥勒公一个,弥勒婆一个;面具:弥勒公头套纸质筒状胖和尚面具,弥勒婆涂脂抹粉,头簪珠花,有时耳垂还挂红辣椒;服装:跳弥勒的人是被强迫所为,化装亦是任凭捉弄。一般弥勒公着和尚服装,胸腹覆一竹土箕以饰大肚,弥勒婆则扮花花绿绿妖冶状。如一时找不到合适表演人选,又有剧团在当地演出,经协商也可由剧团代替。道具:弥勒公手拿尘拂或破葵扇;弥勒婆持大方巾。一般在正月十六表演,如遇大难大疫,也可临时决定表演。在众人簇拥下,于街头巷尾宽敞处表演。众人持松明火把照明。弥勒公挥动扇子或尘拂随意做一些戏弄弥勒婆的动作。跳弥勒一般没有伴奏,偶尔有人打锣伴奏,有时游行队伍会喊些顺口溜助兴。如“猪屎鸟儿勒又勒,窖窟里头跳弥勒。”窖窟即茅厕。如由剧团替代,则会使用戏曲锣鼓伴奏。

    跳番僧。角色为开路神、弥勒、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六人;面具为桐木雕半片状面具,脑后缀一块红布。开路神为红脸,火焰状眉毛及獠牙。弥勒为白脸笑容可掬状。唐僧师徒如戏剧脸谱造型。服饰:各个角色均着白色汉装上衣,袖口用银镯箍紧。下身穿红色别腰裤,裤脚用红线捆扎。脚穿草鞋,腰束青布带,弥勒要束特制腰带,装成大腹便便状。道具为开路神双手各持一锏,弥勒左手持一木鱼,右手持击槌。唐僧师徒各挑一鼓担。鼓担的前系扁鼓,后头为一三角塔架,上搭一叠成长条形的毛毯或床单。毯上钉一本经书或贴一书有“经”字的方纸。舞者左肩挑鼓担,左手握一细长木棍击鼓。于农历六月初二表演,在迎神赛会队伍中部,每至村头村尾择一宽敞处,由开路神清理场地后跳一遍。表演时开路神与弥勒领舞,用道击节,后踢跳转身贯穿始终。开路神直立跳跃,弥勒时不时蹲下敲木鱼,以显其矮胖。这两个角色按太极曲线换位置。唐僧师徒则站在四角击鼓伴奏,并不时改换站位。

    跳八马。角色为开路神二、弥勒二、绿脸二、紫红脸二。开路神弥勒带如跳番僧的面具,绿脸和紫红脸带类似开路神面貌狰狞的面具,但无獠牙。颜色分绿色和紫红色。服装与跳番僧相同。道具为开路打一面小锣;弥勒击锏棍似跳番僧的开路神;其余的各在胸前挂一小扁鼓,双手各执一小木棍击鼓。表演时间与场合均与跳番僧相同。表演时,八个角色各敲锣打鼓按太极方位与曲线行进,舞步是一种特有的“编辫脚”及后跨步转身交换位置。所谓“编辫脚”即行进时左脚抬向右脚前,然后右脚又抬向左脚前,如编发辫一样扭摆前进,亦类似猫步。

    跳大小幡僧。大幡僧为成年人组,小幡僧为少年组。大幡僧戴面具,六人,按舞队中排列次序,分别为弥勒、一鼓、二鼓、三鼓、四鼓、五鼓。小幡僧六人或八人,染面,分别画张飞、包公、关公等戏剧脸谱。面具用油布翻模制成,中硬质半片状,再用油彩绘成不同颜色脸谱,面部狰狞恐怖,额头缀红花布。大幡僧各角色分别着不同颜色的裙子及花上衣;小幡僧着日常便服,披花布披风,用红布带绕头一圈后在前额编成翘角,末梢有蛇信样突出,篾圈上编丝线如散发垂脑后。道具为大幡僧如跳番僧样鼓担,但不钉经书。小幡僧自打锣鼓,边打边跳。表演时,小幡僧各角色分别将担挑在左肩,右手击鼓,由弥勒领鼓指挥并引路。行进中弥勒走“编辫脚”前进,小幡僧敲锣走四方位。

    生龙活虎的龙灯舞。邵武的龙灯,龙眼藏灯火,张口昂着。龙身扎制从材料上可分成两种:一种是用稻草扎成,称稻草龙;另一种是龙身为竹木架,罩上或绸或布或纸制作的龙衣,涂以各种色彩,节节有灯。龙舞分稻草龙灯舞、龙灯舞、香火龙灯舞、板凳龙纸龙灯舞。舞龙人数视龙身长短而定,一般八至十人之间,必须身强体壮。头系方巾,身着彩衣,随龙舞的节拍和锣鼓的节奏,通过手形身形步形使龙上下翻腾,左盘右旋,龙形、龙态、龙声、龙色表演得淋漓尽致。常是一个球灯(龙珠)前面引路,吸引龙随球走,此即为有名的龙戏珠之说。此外尚有蛟龙盘柱、蜕皮、车水、九龙摆尾等表演节目。最为精彩的是斗龙,即多条龙聚集在一个大晒谷坪上,比赛哪条龙扎得最漂亮,舞得最好。在和平古镇诸多种龙灯中以“稻草龙”为魁首,任何龙灯与之相遇均须避让,体现了“以农为本,力农重谷”的传统。元宵节,和平还有一项独特而简单的“龙灯”谓之“烛桥”即在长板凳上安放点燃的蜡烛,每家扛一张,首尾相接,次第行进在街巷和田间小道,可长达千米。远远望去,宛若一条长龙,蜿蜒游动,蔚为壮观。

    喜庆洋洋的花鼓灯舞。花鼓灯舞,遍布邵武城乡,多在春节期间演出。由一人手擎制作精美的花灯前导,三人男扮女装着戏服在后,手执小扇,在锣、鼓、钹与唢呐的伴奏下,边唱边舞,穿街走巷,曲调达10多种。舞蹈轻快、滑稽,所唱内容多为道福贺喜,反映政清人和的景象,深受群众的喜爱。

    优美的七巧灯舞。分布在和平、大埠岗等乡镇。由7个姑娘一手执红彩巾,一手擎花灯,在锣、鼓、钹、笛、唢呐的伴奏下翩翩起舞。灯为七角灯,上绘花鸟虫鱼等图案。其动作融合了各种劳动姿态而成,既舒展大方,又轻盈、优美。与唱词合拍,情节丰富,动情感人。

    惊险的踩高跷。多在迎神赛会或春节期间演出,多扮演唐僧取经。表演者站在高跷上,穿街而过。新中国成立初期仍十分活跃,但表演内容不断翻新。

    朴实的刀花舞。邵武多山,过去常有虎豹出没,为了安全,也为了排除寂寞,人们常常结伴上山打柴。在打柴的过程中,逐步创作了刀花舞。刀花舞遍及各乡村,表演人数及男女不限,左手执扦担(一种用毛竹做成的长1。6米的挑具,其两端被削尖),右手拿柴刀碰撞敲打形成节奏。人们随着节奏起舞,常常伴有对歌。听,一群汉子正在对歌呢。

    甲:今天上山打了什么柴哟?一共打了多少柴呵哟?

    乙:今天打的是松柴罗,一共打了二六一十二担柴哟罗!

    甲:敲敲扦担咣咣响,为什么打柴挑松柴哟?

    乙:松柴好烧火苗旺,马娘(邵武方言妻子的意思)烧饭喷喷香,夸我贴心又能干嘞!

    合唱:松柴好烧火苗旺,马娘烧饭喷喷香,夸我贴心又能干嘞,夸我贴心又能干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