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意渐远的宝严寺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行祸天下、史上最强帝后、超凡兵王、清明上河图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a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邵武宝严寺,是闽北现今仅存的代表江南风格的古老木构寺庙建筑,作为福建省内唯一有明确纪年的大型古建筑,以其精美大气的木构、绚丽的彩绘、珍贵的历史和艺术价值,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你若是从邵武古城的北城门——樵溪楼前往宝严寺,会看到古色古香的樵溪楼前,一条步行道贴着古城墙的墙根,顺着富屯溪畔由西向东延展。一排树形高大、青苔覆干、枝繁叶茂的香樟沿着城墙根生长,为步行道营造了雅致清幽的氛围。
这里的古城墙,不是修旧如旧的古城墙,而是从明代走来的不曾被现代人美化过的古城墙。城墙基座近两米高的石条上,留下岁月印染的古旧颜色、沉积下来的沧桑气息;条石上方的城砖,你若屏气凝神去细看,就能在青苔之间的空隙里发现烧制城墙砖工匠的姓氏,用于对城墙砖的质量进行终身追踪。经过几百年的风吹雨打,古城墙至今残而不倒,依然雄厚壮观。
古城墙上砖石的颜色除了深黑,还间杂着生机勃勃的绿和明艳的红、清纯的白、暖色的黄一层层的青草,一簇簇的嫩芽,美如小家碧玉。羊齿类、蕨类植物撒着欢儿在墙缝里扎根,葳蕤,曼妙;鼠鞠草开出黄色的小花,质朴;紫色的鸢尾,华贵;花朵成簇的四季海棠,端庄
临近城墙的东端,城墙内的新建路北侧坐落着一栋坐北朝南的古建筑,这就是宝严寺大殿。
大殿初建于唐大顺元年(890年),取名“兴会寺”后梁贞明元年(915年)改额“再兴寺”龙德元年(921年)更名“太平寺”又叫“兴福寺”宋天圣元年(1023年)易名“宝严寺”至今,元延祐年间和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曾两度重建。
宝严寺大殿面阔、进深各五间,建筑面积400平方米,通高18米,屋顶为重檐歇山式,抬梁式结构梁架。斗拱呈莲花拱托,大殿全部采用拼合梁袱,柱头斗拱用真昂,外檐补间斗拱里转用上昂。金柱的4个莲花石柱础距今1000多年,部分杉木圆柱、前檐梁袱属宋代建筑原物。整体平面呈四方形,散发着宋代充满想象力的形制神韵。
令人称绝的是,如此气势巍峨的一座建筑,竟没有使用一颗钉子,完全依靠榫卯拼合而成。整体造型结构严谨、建造工巧、气势恢宏的宝严寺,即使是放在以寺庙建筑著称的山西,也能够称得上是一座令人眼前一亮的佳作。
大殿内部明代的斗拱硕大,做工精美,彩绘鲜明;梁袱保持宋代图案痕迹,古朴雅致。细观内部的梁架结构,4个宋代莲花柱础上的甚为粗壮的杉木托起了“五龙图”前面则是同为正方形的“海上日出图”左右各有两幅一样的长方形彩画——“双凤图”和“双狮戏球图”
这六幅彩画构就了富丽堂皇的大殿顶部。大殿上方所绘人物、花卉、龙凤等图案,是明代邵武籍著名画家上官伯达、严宗儒的手迹。上官伯达于明永乐年间进京,为新落成的宫殿作画。他绘的百鸟朝凤图,场景喜庆,得到明成祖朱棣的赞赏。朝廷想授官给他,上官伯达却婉言谢绝,从容返回家乡,把清雅的性情留在了家乡。正因如此,他的绘画才能超凡脱俗,使大殿显得既庄严,又充满艺术的气息,撼人心魄。
早些年,宝严寺不只是孑然一座大殿,还包括大雄宝殿、天王殿、山门、观音阁、经堂、斋堂、方丈禅室在内的建筑群,且布局合理,井然有序。只是在时光的拆解、粉碎下,逐渐萎缩。诵经声也随之沉寂,香火也随之衰微。而今,伫立在宝严寺前,只能一发“不见僧人在,犹闻钟鼓鸣”的叹息了。
禅意渐淡的宝严寺,并没有赋闲,现已辟做“邵武市博物馆”大殿内陈列着2000多件上自新石器时代,下至明清各代的历史文物,其中有汉代墓砖、宋代谷仓、纹理奇特的黑色兔毫碗盏,光泽如玉的白瓷酒杯等。
在众多的藏品中,有两幅明代才子唐伯虎的手迹。一幅上题“可惜庭中树,移根逐汉臣。只为来时晚,开花不及春”的诗句,自叹命运不济;一幅的题诗是:“三通画角四通鸡,天渐黎明月渐低。时序秋冬复孟夏,舟车南北复东西。眼前次第人都老,世上参差事不齐。若要自家求安稳,一壶浊酒一盏齑。”这体现了唐伯虎晚年皈依佛门的空淡境界,对简单生活的满足。
明代宝严寺重修还多亏唐伯虎。晚年的唐伯虎与宝严寺名僧云如长老唱酬相往来,吴江府儒林别裁记载了他们重修宝严寺的传说——晚年的唐伯虎应云如长老邀请,云游闽北,见古刹破旧,便自告奋勇到官府化缘。时值重阳,好风雅的知府潘旦正于熙春山召集豪绅名流饮酒斗诗。伯虎身着袈裟,头戴僧帽,与潘旦曰:“贤达作诗,可容老衲和否?”知府很是惊诧:“和尚亦能赋诗?”伯虎从容笑答:“不仅能诗,且值百金。”他连饮三碗,提笔一气呵成“一上一上又一上,一上直到高山上。举头红日白云低,五湖四海皆一望”笔一抛,从怀中取出一枚印章,端端正正落了款。众人一看,一片哗然,正是江南第一风流才子“六如居士”四字。
唐伯虎这才把来意相告,好风雅的潘知府带头捐赠,只要求寺庙主梁要端书“上祝当今皇帝万岁万岁万万岁”以显官家捐建之意。
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宝严寺重修告竣,可惜这时唐伯虎已谢世十年。
宝严寺弥漫的醇醇古韵,盈于胸间,不知陶醉了多少人。
邵武宝严寺,是闽北现今仅存的代表江南风格的古老木构寺庙建筑,作为福建省内唯一有明确纪年的大型古建筑,以其精美大气的木构、绚丽的彩绘、珍贵的历史和艺术价值,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你若是从邵武古城的北城门——樵溪楼前往宝严寺,会看到古色古香的樵溪楼前,一条步行道贴着古城墙的墙根,顺着富屯溪畔由西向东延展。一排树形高大、青苔覆干、枝繁叶茂的香樟沿着城墙根生长,为步行道营造了雅致清幽的氛围。
这里的古城墙,不是修旧如旧的古城墙,而是从明代走来的不曾被现代人美化过的古城墙。城墙基座近两米高的石条上,留下岁月印染的古旧颜色、沉积下来的沧桑气息;条石上方的城砖,你若屏气凝神去细看,就能在青苔之间的空隙里发现烧制城墙砖工匠的姓氏,用于对城墙砖的质量进行终身追踪。经过几百年的风吹雨打,古城墙至今残而不倒,依然雄厚壮观。
古城墙上砖石的颜色除了深黑,还间杂着生机勃勃的绿和明艳的红、清纯的白、暖色的黄一层层的青草,一簇簇的嫩芽,美如小家碧玉。羊齿类、蕨类植物撒着欢儿在墙缝里扎根,葳蕤,曼妙;鼠鞠草开出黄色的小花,质朴;紫色的鸢尾,华贵;花朵成簇的四季海棠,端庄
临近城墙的东端,城墙内的新建路北侧坐落着一栋坐北朝南的古建筑,这就是宝严寺大殿。
大殿初建于唐大顺元年(890年),取名“兴会寺”后梁贞明元年(915年)改额“再兴寺”龙德元年(921年)更名“太平寺”又叫“兴福寺”宋天圣元年(1023年)易名“宝严寺”至今,元延祐年间和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曾两度重建。
宝严寺大殿面阔、进深各五间,建筑面积400平方米,通高18米,屋顶为重檐歇山式,抬梁式结构梁架。斗拱呈莲花拱托,大殿全部采用拼合梁袱,柱头斗拱用真昂,外檐补间斗拱里转用上昂。金柱的4个莲花石柱础距今1000多年,部分杉木圆柱、前檐梁袱属宋代建筑原物。整体平面呈四方形,散发着宋代充满想象力的形制神韵。
令人称绝的是,如此气势巍峨的一座建筑,竟没有使用一颗钉子,完全依靠榫卯拼合而成。整体造型结构严谨、建造工巧、气势恢宏的宝严寺,即使是放在以寺庙建筑著称的山西,也能够称得上是一座令人眼前一亮的佳作。
大殿内部明代的斗拱硕大,做工精美,彩绘鲜明;梁袱保持宋代图案痕迹,古朴雅致。细观内部的梁架结构,4个宋代莲花柱础上的甚为粗壮的杉木托起了“五龙图”前面则是同为正方形的“海上日出图”左右各有两幅一样的长方形彩画——“双凤图”和“双狮戏球图”
这六幅彩画构就了富丽堂皇的大殿顶部。大殿上方所绘人物、花卉、龙凤等图案,是明代邵武籍著名画家上官伯达、严宗儒的手迹。上官伯达于明永乐年间进京,为新落成的宫殿作画。他绘的百鸟朝凤图,场景喜庆,得到明成祖朱棣的赞赏。朝廷想授官给他,上官伯达却婉言谢绝,从容返回家乡,把清雅的性情留在了家乡。正因如此,他的绘画才能超凡脱俗,使大殿显得既庄严,又充满艺术的气息,撼人心魄。
早些年,宝严寺不只是孑然一座大殿,还包括大雄宝殿、天王殿、山门、观音阁、经堂、斋堂、方丈禅室在内的建筑群,且布局合理,井然有序。只是在时光的拆解、粉碎下,逐渐萎缩。诵经声也随之沉寂,香火也随之衰微。而今,伫立在宝严寺前,只能一发“不见僧人在,犹闻钟鼓鸣”的叹息了。
禅意渐淡的宝严寺,并没有赋闲,现已辟做“邵武市博物馆”大殿内陈列着2000多件上自新石器时代,下至明清各代的历史文物,其中有汉代墓砖、宋代谷仓、纹理奇特的黑色兔毫碗盏,光泽如玉的白瓷酒杯等。
在众多的藏品中,有两幅明代才子唐伯虎的手迹。一幅上题“可惜庭中树,移根逐汉臣。只为来时晚,开花不及春”的诗句,自叹命运不济;一幅的题诗是:“三通画角四通鸡,天渐黎明月渐低。时序秋冬复孟夏,舟车南北复东西。眼前次第人都老,世上参差事不齐。若要自家求安稳,一壶浊酒一盏齑。”这体现了唐伯虎晚年皈依佛门的空淡境界,对简单生活的满足。
明代宝严寺重修还多亏唐伯虎。晚年的唐伯虎与宝严寺名僧云如长老唱酬相往来,吴江府儒林别裁记载了他们重修宝严寺的传说——晚年的唐伯虎应云如长老邀请,云游闽北,见古刹破旧,便自告奋勇到官府化缘。时值重阳,好风雅的知府潘旦正于熙春山召集豪绅名流饮酒斗诗。伯虎身着袈裟,头戴僧帽,与潘旦曰:“贤达作诗,可容老衲和否?”知府很是惊诧:“和尚亦能赋诗?”伯虎从容笑答:“不仅能诗,且值百金。”他连饮三碗,提笔一气呵成“一上一上又一上,一上直到高山上。举头红日白云低,五湖四海皆一望”笔一抛,从怀中取出一枚印章,端端正正落了款。众人一看,一片哗然,正是江南第一风流才子“六如居士”四字。
唐伯虎这才把来意相告,好风雅的潘知府带头捐赠,只要求寺庙主梁要端书“上祝当今皇帝万岁万岁万万岁”以显官家捐建之意。
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宝严寺重修告竣,可惜这时唐伯虎已谢世十年。
宝严寺弥漫的醇醇古韵,盈于胸间,不知陶醉了多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