条件即逆境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龙王殿、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特种奶爸俏老婆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a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无论是谈判,还是谈恋爱,人多爱讲条件。这不是因为人世故,而是因为人必须生活在一定的条件之中。值得思考的是,当人们受制于这些条件时,会感受到自己身处逆境之中,而当人们充分地享用这些条件时,却经常忽略条件给我们带来的麻烦。这种麻烦,就是我要说的“条件即逆境”
比如说,当泰坦尼克号撞上冰山,人们准备仓皇逃命时,都不怀疑自己身处逆境,但是,在旅客们踏上这艘世界顶级游船时,却可能毫无察觉;又比如说,鱼儿在鱼缸里游泳,并不知道自己身处逆境之中。但是我们知道,鱼缸可能随时会打破,水可能因为主人的疏忽随时变质。换言之,鱼儿在获得鱼缸这一条件时,同时也获得了鱼缸这一逆境。
人类不断地为自己创造条件时,也不断将自己抛进逆境之中。如不同的主义实现在不同的监狱转移人民一样,人们在创造条件时,也是不断地将人们从一个逆境转移到另一个逆境。不同之处,也许只在于,有的是地牢,有的是“天鹅绒监狱”如今,当科技引领时尚,成为一种意识形态或者宗教时,同样意味着人类成为无穷逆境中的难民。就像影片心慌方(cube)一样,你打开一个房间,只意味着进入一处新的逆境。
逆境的存在,意味着人永远不会真正自由。这不仅因为环境没有给人类充足的积极条件,还在于人们自己制造的条件同样具有消极因素。比如说汽车是人为自己制造的条件,但是,汽油短缺同样让我们举步维艰。
法国漫画家菲利浦格吕克曾经讲过一句耐人寻味的话——“过去有比现在更多的未来”在我看来,这句话已经接近真理。这里讲的实际上是选择的问题。举例说,人类祖先没有从树上下来之前比下来之后便多一种选择,即,可以选择不从树上下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当那些学会直立行走的动物从山重水复中走向了村落文明,直至今日的城市文明时,不可否认,无论是过去“落后的”村庄还是现在“先进的”城市,对于人类来说,都是一种逆境。倘使那时的领袖能预见现在的房价这么高,为子孙后代着想,或许真有可能考虑住在树上。毕竟,在有人类走向“文明”之前,天底下处处是“免费的午餐”
人类文明发展至今,也抛弃至今。我们既抛弃了处处是免费午餐的“树上不文明时期”也抛弃了让卢梭充满怀旧之情的互敬互爱、自由平等的“黄金时代”选择,就是一个不断抛弃的过程。这意味着选择不仅成就了路径依赖(或者说条件依赖),而且造就了对其他路径或条件的无所依赖。每次选择,都意味着新的条件的诞生,也意味着其他条件的消失。从这方面说,如果将人类作为一个整体,每次选择都意味着将所有鸡都装在一个篮子里,因此危机重重。正因为如此,保护文化多样性成为拯救当今高速发展中的人类文明的当务之急。保护文化多样性,归根到底是出于对人类选择权的保卫。
一旦失去选择,人类将会怎样?我们正面临这样一个悖论——随着科技、传播的发展以及物质生活的丰富,个体的选择已经越来越多,然而人类的选择机会越来越少。这种真实的困境,就像作为个体的人的成长一样,在童年时,每个孩子都有千万种选择机会,而到了中年或晚年,则会停留于别无选择、不做选择的“霍布森选择”困境之中。时间赋予人类的,似乎永是一个悲观的前途。糟糕的是,基于时空的变化,我们所做的每一次选择,都将是惟一的。正因为此,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法国前文化部长、作家安德烈马尔罗曾以小说人的条件(laconditionhumaine)扬名。在他看来,人是世界上唯一预先知道自己要死的动物,人要根据各自的生活态度和条件做出自己的反应,这种反应就是不断地“行动”从而证实自己的存在和价值。著名思想家汉娜阿伦特曾在人的条件(thehumancondition)一书将“劳动”、“工作”以及“行动”作为人的三种基本条件,指出行动与积极生活的意义。
换言之,人类的光明前景,并不在于人或人类是否永生,而在于人不断地超拔于逆境之上。人类加之于自身的真正善良,就在于即使“天塌下来”也要积极生活。这种朴素的“在逆境中求生”成为人的全部生活与信仰的来源。当逆境因此成为一种条件,更有理由相信,正是逆境的永恒,造就了人的永恒。
无论是谈判,还是谈恋爱,人多爱讲条件。这不是因为人世故,而是因为人必须生活在一定的条件之中。值得思考的是,当人们受制于这些条件时,会感受到自己身处逆境之中,而当人们充分地享用这些条件时,却经常忽略条件给我们带来的麻烦。这种麻烦,就是我要说的“条件即逆境”
比如说,当泰坦尼克号撞上冰山,人们准备仓皇逃命时,都不怀疑自己身处逆境,但是,在旅客们踏上这艘世界顶级游船时,却可能毫无察觉;又比如说,鱼儿在鱼缸里游泳,并不知道自己身处逆境之中。但是我们知道,鱼缸可能随时会打破,水可能因为主人的疏忽随时变质。换言之,鱼儿在获得鱼缸这一条件时,同时也获得了鱼缸这一逆境。
人类不断地为自己创造条件时,也不断将自己抛进逆境之中。如不同的主义实现在不同的监狱转移人民一样,人们在创造条件时,也是不断地将人们从一个逆境转移到另一个逆境。不同之处,也许只在于,有的是地牢,有的是“天鹅绒监狱”如今,当科技引领时尚,成为一种意识形态或者宗教时,同样意味着人类成为无穷逆境中的难民。就像影片心慌方(cube)一样,你打开一个房间,只意味着进入一处新的逆境。
逆境的存在,意味着人永远不会真正自由。这不仅因为环境没有给人类充足的积极条件,还在于人们自己制造的条件同样具有消极因素。比如说汽车是人为自己制造的条件,但是,汽油短缺同样让我们举步维艰。
法国漫画家菲利浦格吕克曾经讲过一句耐人寻味的话——“过去有比现在更多的未来”在我看来,这句话已经接近真理。这里讲的实际上是选择的问题。举例说,人类祖先没有从树上下来之前比下来之后便多一种选择,即,可以选择不从树上下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当那些学会直立行走的动物从山重水复中走向了村落文明,直至今日的城市文明时,不可否认,无论是过去“落后的”村庄还是现在“先进的”城市,对于人类来说,都是一种逆境。倘使那时的领袖能预见现在的房价这么高,为子孙后代着想,或许真有可能考虑住在树上。毕竟,在有人类走向“文明”之前,天底下处处是“免费的午餐”
人类文明发展至今,也抛弃至今。我们既抛弃了处处是免费午餐的“树上不文明时期”也抛弃了让卢梭充满怀旧之情的互敬互爱、自由平等的“黄金时代”选择,就是一个不断抛弃的过程。这意味着选择不仅成就了路径依赖(或者说条件依赖),而且造就了对其他路径或条件的无所依赖。每次选择,都意味着新的条件的诞生,也意味着其他条件的消失。从这方面说,如果将人类作为一个整体,每次选择都意味着将所有鸡都装在一个篮子里,因此危机重重。正因为如此,保护文化多样性成为拯救当今高速发展中的人类文明的当务之急。保护文化多样性,归根到底是出于对人类选择权的保卫。
一旦失去选择,人类将会怎样?我们正面临这样一个悖论——随着科技、传播的发展以及物质生活的丰富,个体的选择已经越来越多,然而人类的选择机会越来越少。这种真实的困境,就像作为个体的人的成长一样,在童年时,每个孩子都有千万种选择机会,而到了中年或晚年,则会停留于别无选择、不做选择的“霍布森选择”困境之中。时间赋予人类的,似乎永是一个悲观的前途。糟糕的是,基于时空的变化,我们所做的每一次选择,都将是惟一的。正因为此,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法国前文化部长、作家安德烈马尔罗曾以小说人的条件(laconditionhumaine)扬名。在他看来,人是世界上唯一预先知道自己要死的动物,人要根据各自的生活态度和条件做出自己的反应,这种反应就是不断地“行动”从而证实自己的存在和价值。著名思想家汉娜阿伦特曾在人的条件(thehumancondition)一书将“劳动”、“工作”以及“行动”作为人的三种基本条件,指出行动与积极生活的意义。
换言之,人类的光明前景,并不在于人或人类是否永生,而在于人不断地超拔于逆境之上。人类加之于自身的真正善良,就在于即使“天塌下来”也要积极生活。这种朴素的“在逆境中求生”成为人的全部生活与信仰的来源。当逆境因此成为一种条件,更有理由相信,正是逆境的永恒,造就了人的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