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语中国汉语古化石
推荐阅读:我的帝国无双、明天下、唐枭、乘龙佳婿、长宁帝军、医妃惊世、行祸天下、史上最强帝后、超凡兵王、清明上河图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a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事实上,身为闽南人,我对闽南语的认知还是很肤浅的。直到那天听孙老师讲解有关闽南语的演化过程,才对中国这特色方言——闽南语,有所认知!
更让人深思的是,我们一直以为是一种方言的闽南语,原来竟是晋、唐、宋保留下来的中原河洛文化古汉语。也难怪,它被世界语言专家称之为中华汉语活化石,是河洛文化南迁所保留下来的、最不受北方汉语汉化的标准古汉语。
1。
当然,这个漫长的演化过程,经历了几个朝代的历史变迁!
早在晋朝五胡乱华时期(公元304-439年),由于胡人大举入侵中原,西晋永嘉二年(公元308年),中原衣冠八族林、黄、陈、郑、詹、丘、何、胡一路南迁,避难于福建泉州晋江流域一带。故有此一说,晋江原本无名,后因晋人迁居至此,为感念晋朝,大家皆呼此江为“晋江”此次中原人氏大举南迁,在泉州形成第一次中原古汉语闽南语系。但由于此次迁居进入闽南的人数较少,并未形成大规模的中原闽南语系。
唐高宗总章二年(公元669年),由于福建出现内乱,唐朝政府派陈政、陈元光父子南下平乱,后来进驻闽南,屯兵漳州,并以此为根据地,与南蛮土人进行长期的争夺战争。最终,陈政、陈元光父子平定南蛮,形成了以漳州中心的闽南地区大统一局势。陈政、陈光父子所带来的大量中原士兵,由于长年屯兵争战,在此繁衍生息,形成第二次规模较大的中原河洛闽南语系。
到了唐朝末年,由于黄巢起义,唐朝政府派出王潮、王审邽、王审知三兄弟南下平乱,最后王潮被封为福建威武军节度使,所带下来的中原河洛将士,在福建安家立业,他们用当时的中原标准汉语,教化当地人读四书五经,形成第三次规模较大的中原河洛闽南语系。在漳州、泉州、厦门等地区,中原河洛语系开始出现大规模的普及,形成流传至今的“读册音”由此我们可以肯定地说“读册音”就是当时唐朝中原人氏标准的汉语读音。虽然历经漫长的当地演化,逐渐形成独特的地方方言,但其根源依旧不变!
就地名而言,除了晋江是纪念晋朝人氏而叫成习惯的名江之外,洛江以及附近的洛阳镇、及其闻名世界的洛阳桥,均是以中原先祖纪念南迁而留传子孙的名字!
而与闽南语同时保留下来的唐代音乐——南音,则被称之为唐朝音乐的活化石,这也是唐朝中原文化的见证,这些音乐体系所留存下来的历史缩影,让人叹为观止。
因此,当人们把闽南语看成一种地方语言时,我们事实上对它的根源并不了解!闽南语的真正源头,是中华河洛古汉语的缩影,是晋、唐、宋标准汉语读音的影本。它真实保留了当时的语法形式,只是在此过程中,由于与当地的吴越音产生参杂,才形成今天这种特殊的语系。尽管如此,闽南语的保留与传承,依旧是难能可贵的。
2。
那么,为什么中原河洛古汉语能够在闽南大地及周边地区永久保存呢?
我们知道,由于福建特殊的地理位置,早年基本上不存在北方胡患的现象。故此,自五胡乱华中原文明差点断绝的那一刻起,大部分中原华人开始南迁,进入福建南部隐居,继而通过台湾海峡,远渡大海进入台湾生存。在逐鹿中原的古代,福建是边远的蛮夷之地,由于交通不发达,除非那些为了活命而逃难的灾民,几乎没有人愿意深涉此地,这也促使闽南地区成为中华文化一个重要的庇护所之一。
中原文化在闽南地区,经过唐朝末年的传播,再经过宋朝的稳定和发展,逐步形成自己的语言体系。到了蒙元时期,由于蒙元的专政统治,强制推行其语言和文化,使中原地带的唐宋汉语,进一步与北方民族的语系融合。在历史长河的漫延中,北方语系与传统中原标准汉语交融,慢慢改变了原来的汉语发音和语法习惯。而地处闽南沿海的汉语语系,虽然与吴越语系产生混合,但由于天高皇帝远,交通不便,并末产生太大的改变。
更幸运的是,几十年的蒙元政权并没有维持多久。不久之后,朱元璋明王朝的统治,开始逐步废除和禁令蒙元文化,这其中当然包括蒙古语对汉语的影响。但是,由于中原地区受到北方统治的时间较长,加上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汉语语法长期受到相互之间的侵染,汉语北化的趋势越来越严重,最终慢慢与古汉语形成脱节。
这种现象的产生,是由于地域性长期交融的结果,促使各种语系在漫长的接触中,产生了新的变异性。而闽南语却因为特殊的地域性因素,保持了原来古汉语语系中,最为纯正的发音标准。当然,这其中也受到了当地语系的侵染,形成一定的变异。
在随后的满清帝国的统治下,由于闽南文化已经形成定势,全国各地的地方方言也已经形成定势,闽南语做为中华古老汉语的存在,更是理所当然,不会再受到侵染。只是我认为,区域性的原因让中原语系不断北化,汉语的语音最终以北京话为准,才使得闽南语与当今的标准汉语,形成的差距越来越大。
3。
事实上,中华标准汉语的发展,也经历了好几个漫长的发展历程!
有人认为,最早的中原发音标准,是以河洛地区为基础的,据说此语系延续了近4000年。而后,五胡乱华时,河洛一带人氏南迁,将语言带入了福建直至今天。
隋朝统一中国后,以建康(南京)话为标准。而到唐朝时,唐在隋朝制定的语法标准切韵的基础上,制定了唐韵,并以长安地区的语音为标准。后来,宋代在唐韵的基础上,又制定了标准的语法广韵。朱元璋打败元朝,建都南京,开始时用当地的南京话做为汉语标准。后来,他的儿子明成祖迁都北京,从南京及附近周边地区带走的130多万人口,到了北京之后,形成了讲南京话的北京人。
1644年,清朝建都北京。满人带来了关外的汉语方言,并融合了北京方言,逐渐形成以北京为标准的汉语。1728年,雍正皇帝发布“圣谕”下令设立“正音书院”向全国推行北京汉语语系。1955年,北京话以52票位居全国方言榜首,1956年2月6日,国务院向全国发出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正式“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至此,融入北方各民族语系的北京话,成为中华民族今天的标准汉语!而具有传统汉语活化石的闽南语,最终成为中国乃至世界语系的一大方言体系。
值得庆幸的是,目前世界上有6000多万的人口正在使用闽南话,这是五胡乱华之前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全国统一后人口数1600万人的四倍;是五胡乱华之后,后赵灭亡时(公元351年)华北地区不到300万汉族人的二十倍!并且,今天使用闽南语的人,已遍布世界各地,到处展示着中华民族顽强的生命力。
而今,闽南话已经成为地球上60种主要语言的代表语之一,立居世界第八大方言之位。1997年,美国发射的“旅行者”1、2号宇宙飞船的镀金唱片上,录入了闽南话语系,我们不知道,在地球外面的宇宙里,是否会有闽南语的知音存在?
数千年岁月转眼瞬间,河洛语作为中华民族最古老的语种之一,竟然奇迹地在闽南大地上生根、保存下来,这是无疑是中华文化的一种奇迹,值得我们骄傲!
事实上,身为闽南人,我对闽南语的认知还是很肤浅的。直到那天听孙老师讲解有关闽南语的演化过程,才对中国这特色方言——闽南语,有所认知!
更让人深思的是,我们一直以为是一种方言的闽南语,原来竟是晋、唐、宋保留下来的中原河洛文化古汉语。也难怪,它被世界语言专家称之为中华汉语活化石,是河洛文化南迁所保留下来的、最不受北方汉语汉化的标准古汉语。
1。
当然,这个漫长的演化过程,经历了几个朝代的历史变迁!
早在晋朝五胡乱华时期(公元304-439年),由于胡人大举入侵中原,西晋永嘉二年(公元308年),中原衣冠八族林、黄、陈、郑、詹、丘、何、胡一路南迁,避难于福建泉州晋江流域一带。故有此一说,晋江原本无名,后因晋人迁居至此,为感念晋朝,大家皆呼此江为“晋江”此次中原人氏大举南迁,在泉州形成第一次中原古汉语闽南语系。但由于此次迁居进入闽南的人数较少,并未形成大规模的中原闽南语系。
唐高宗总章二年(公元669年),由于福建出现内乱,唐朝政府派陈政、陈元光父子南下平乱,后来进驻闽南,屯兵漳州,并以此为根据地,与南蛮土人进行长期的争夺战争。最终,陈政、陈元光父子平定南蛮,形成了以漳州中心的闽南地区大统一局势。陈政、陈光父子所带来的大量中原士兵,由于长年屯兵争战,在此繁衍生息,形成第二次规模较大的中原河洛闽南语系。
到了唐朝末年,由于黄巢起义,唐朝政府派出王潮、王审邽、王审知三兄弟南下平乱,最后王潮被封为福建威武军节度使,所带下来的中原河洛将士,在福建安家立业,他们用当时的中原标准汉语,教化当地人读四书五经,形成第三次规模较大的中原河洛闽南语系。在漳州、泉州、厦门等地区,中原河洛语系开始出现大规模的普及,形成流传至今的“读册音”由此我们可以肯定地说“读册音”就是当时唐朝中原人氏标准的汉语读音。虽然历经漫长的当地演化,逐渐形成独特的地方方言,但其根源依旧不变!
就地名而言,除了晋江是纪念晋朝人氏而叫成习惯的名江之外,洛江以及附近的洛阳镇、及其闻名世界的洛阳桥,均是以中原先祖纪念南迁而留传子孙的名字!
而与闽南语同时保留下来的唐代音乐——南音,则被称之为唐朝音乐的活化石,这也是唐朝中原文化的见证,这些音乐体系所留存下来的历史缩影,让人叹为观止。
因此,当人们把闽南语看成一种地方语言时,我们事实上对它的根源并不了解!闽南语的真正源头,是中华河洛古汉语的缩影,是晋、唐、宋标准汉语读音的影本。它真实保留了当时的语法形式,只是在此过程中,由于与当地的吴越音产生参杂,才形成今天这种特殊的语系。尽管如此,闽南语的保留与传承,依旧是难能可贵的。
2。
那么,为什么中原河洛古汉语能够在闽南大地及周边地区永久保存呢?
我们知道,由于福建特殊的地理位置,早年基本上不存在北方胡患的现象。故此,自五胡乱华中原文明差点断绝的那一刻起,大部分中原华人开始南迁,进入福建南部隐居,继而通过台湾海峡,远渡大海进入台湾生存。在逐鹿中原的古代,福建是边远的蛮夷之地,由于交通不发达,除非那些为了活命而逃难的灾民,几乎没有人愿意深涉此地,这也促使闽南地区成为中华文化一个重要的庇护所之一。
中原文化在闽南地区,经过唐朝末年的传播,再经过宋朝的稳定和发展,逐步形成自己的语言体系。到了蒙元时期,由于蒙元的专政统治,强制推行其语言和文化,使中原地带的唐宋汉语,进一步与北方民族的语系融合。在历史长河的漫延中,北方语系与传统中原标准汉语交融,慢慢改变了原来的汉语发音和语法习惯。而地处闽南沿海的汉语语系,虽然与吴越语系产生混合,但由于天高皇帝远,交通不便,并末产生太大的改变。
更幸运的是,几十年的蒙元政权并没有维持多久。不久之后,朱元璋明王朝的统治,开始逐步废除和禁令蒙元文化,这其中当然包括蒙古语对汉语的影响。但是,由于中原地区受到北方统治的时间较长,加上各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汉语语法长期受到相互之间的侵染,汉语北化的趋势越来越严重,最终慢慢与古汉语形成脱节。
这种现象的产生,是由于地域性长期交融的结果,促使各种语系在漫长的接触中,产生了新的变异性。而闽南语却因为特殊的地域性因素,保持了原来古汉语语系中,最为纯正的发音标准。当然,这其中也受到了当地语系的侵染,形成一定的变异。
在随后的满清帝国的统治下,由于闽南文化已经形成定势,全国各地的地方方言也已经形成定势,闽南语做为中华古老汉语的存在,更是理所当然,不会再受到侵染。只是我认为,区域性的原因让中原语系不断北化,汉语的语音最终以北京话为准,才使得闽南语与当今的标准汉语,形成的差距越来越大。
3。
事实上,中华标准汉语的发展,也经历了好几个漫长的发展历程!
有人认为,最早的中原发音标准,是以河洛地区为基础的,据说此语系延续了近4000年。而后,五胡乱华时,河洛一带人氏南迁,将语言带入了福建直至今天。
隋朝统一中国后,以建康(南京)话为标准。而到唐朝时,唐在隋朝制定的语法标准切韵的基础上,制定了唐韵,并以长安地区的语音为标准。后来,宋代在唐韵的基础上,又制定了标准的语法广韵。朱元璋打败元朝,建都南京,开始时用当地的南京话做为汉语标准。后来,他的儿子明成祖迁都北京,从南京及附近周边地区带走的130多万人口,到了北京之后,形成了讲南京话的北京人。
1644年,清朝建都北京。满人带来了关外的汉语方言,并融合了北京方言,逐渐形成以北京为标准的汉语。1728年,雍正皇帝发布“圣谕”下令设立“正音书院”向全国推行北京汉语语系。1955年,北京话以52票位居全国方言榜首,1956年2月6日,国务院向全国发出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正式“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至此,融入北方各民族语系的北京话,成为中华民族今天的标准汉语!而具有传统汉语活化石的闽南语,最终成为中国乃至世界语系的一大方言体系。
值得庆幸的是,目前世界上有6000多万的人口正在使用闽南话,这是五胡乱华之前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年)全国统一后人口数1600万人的四倍;是五胡乱华之后,后赵灭亡时(公元351年)华北地区不到300万汉族人的二十倍!并且,今天使用闽南语的人,已遍布世界各地,到处展示着中华民族顽强的生命力。
而今,闽南话已经成为地球上60种主要语言的代表语之一,立居世界第八大方言之位。1997年,美国发射的“旅行者”1、2号宇宙飞船的镀金唱片上,录入了闽南话语系,我们不知道,在地球外面的宇宙里,是否会有闽南语的知音存在?
数千年岁月转眼瞬间,河洛语作为中华民族最古老的语种之一,竟然奇迹地在闽南大地上生根、保存下来,这是无疑是中华文化的一种奇迹,值得我们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