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庆长白鸟
推荐阅读:神印王座II皓月当空、深空彼岸、明克街13号、夜的命名术、最强战神、龙王殿、财运天降、花娇、好想住你隔壁、特种奶爸俏老婆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a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当她感觉自己逐渐老去,如果试图分辨与以往最为本质的区别,无非是看待事物的眼光发生变化。仿佛突然之间眼睛被擦亮。有人这样比喻年龄跨越过30岁的心得。以此看见幻象以及妄想的无处不在,看见事物在一种慢慢毁坏过程之中。毁坏到一定程度,虚空破碎,单纯完整的初始再次呈现。这是一次漫长的周而复始的循回,其长度和密度超越人所能计算。这是属于时间的奥秘。
眼睛被擦亮,人认清自我局限。一种无力感枝节盘错扎下根基。此刻你是摩天大楼之间搭上钢索的穿行者,手里平衡杆是单纯意志。世界的组成原是孩童积木造型,岌岌可危,分崩离析。身下黑暗高耸,耳边风声呼啸。云端抑或传来一声鸟啼,全是神秘不可测数机关,你以为可以掌控局面,肢体和神经足够强壮。握紧惟一工具,遵循内心指示,做出判断,迈出脚步。钢索在足下振颤不已。如同命运沉默的警示。
你自认在完成不可能的任务,却有可能发现最终陷入一场戏谑。
周庆长很早时,就意识到这样一种个人处境与命运秩序互相接应的荒诞感。这使她选择和行进事物的意识归于严肃,并最终在人群中成为一个面目神情总有倔强之意的女子。她认定道路持有方向。或者,如同她的女性朋友fiona所言,周庆长不合时宜。但也许偏狭却异常坚定,她的确拥有自己认定的根本。并且不交换,不放弃,不怀疑,不推翻。
媒体圈子同行,每周一次aa制饭局。固定在周五晚,广式茶餐厅。如果没有工作任务,大家按时相聚,联络感情互通有无。制作内容要随着外界风吹草动,做出迅速反应,这是通行法则。口头相传有时最直接有效。庆长和fiona都是其中成员。庆长所在二线小城云和,离fiona家乡,云和管辖下的县城花墙,不过80多公里,可算是同乡。
她们是生命力旺盛的人,在上海游荡数年,早已抹去痕迹,看不清来路。区别是fiona是作为全省第一名的优等生,考上复旦中文系,毕业之后不想再回去。而庆长,本地一所破落学校毕业之后,转换过数种职业,凭藉特殊途径,婚姻,来到上海谋生。走的是不同道路。
fiona在一份销量庞大的时尚周报工作。采访对象多为成功人士:电影明星,艺术家,商界精英,知识界权威,政府官员出入名流圈子、各种私人会所俱乐部、奢侈品专卖店、高级酒店、画廊、派对和盛会。兜转一圈之后,脱胎换骨。截然不再是在县城度过人生最初17年的憨实少女,成为大都会摩登女郎。性格生辣活跃,学历和业绩可圈可点。惟一不足,只是身份证上奇突的县城地址。这个地址,与现实生活已不发生关联,却是她最为确定的历史核心。
越意识分明,越具有剧烈抗衡的勇气。fiona的自我改造,方向坚定,不遗余力。最具战绩的证明,拿出攻克英语级别的坚韧精神,学会一口地道上海话。显然这比前者具备更大难度,方言有大量口语、俗语、特殊发音要求。但如同她的熟练英文一样,她的上海话也已基本上听不出破绽。背后下过多少苦功她不会发言,但圈子里相交不深的当地人,全当她同类。这对她很重要。
她认为重要的事情,庆长都觉得次要。
庆长觉得一个人背负其上的承当和经历是重要的。那正是生命光源滋生的来处。她注重这光源映射在身上的参照,这样才能对照呈现轮廓清晰的自我。
她对清池说起少年时一段回忆。14岁,她是叛逆少女,与寄养家庭不和不愿回家,经常逃课。对学校课业失去兴趣,百无聊赖。有时会用不吃午饭省出来的零钱,坐火车或客车去附近村镇短途旅行。这是她做过多次的事情。随意来到一个村庄一段山路,在湖边、田野、山谷闲坐半日,再坐车回去。
一个夏日午后,她在不知名小镇提前下火车,迷了路。一直在山道上行走,兜兜转转,走进一条山岭的火车隧道。这是必须穿越的道路,否则只能走回头路。一条记忆中无限漫长的隧道。空旷,幽深,冷清,黑暗。渐渐,渐渐,能够看见依稀洞口映出湛亮云天山影,一排盛开的粉白夹竹桃树丛,花团锦簇。
她独自长时间穿越,听到通道里的回声,钝重而颤动的足音和呼吸。眼睛眨都不眨,一直盯着那片光亮,如此才不让内心畏惧和彷徨把时间击垮。突然,背后一列火车呼啸穿进隧道。刺眼灯光逼射双眼如同盲目,空气摩擦发出嚣叫。海潮般大风扑卷而来。她把背部四肢紧贴在石壁上,身体发软,用尽全力支撑自己。侧过脸闭上眼睛屏住呼吸,等待火车经过。
大风仿佛从胸腔和躯体里穿透而过,要让身心碎裂。她对他说。我意识到身体中每一处结构都在使出力量与之回应。在火车穿行远去之后,她用力奔跑,跑向尽头崭新天地,感受心脏的跃动疼痛。如同一种寓意暗示,她将成为一个始终在寻找光源并为之行进的人。所有经历,不过是一次一次的认证。是内心明确而强大的意愿,召唤细节和过程的发生。因果前后无法定位,如同被热和光所吸引的飞蛾。
她因此得知,自己所面对的道路,注定支离颠沛并需要付出更多力气。
真,善,美,需要被克制,以及带有一定程度的损害、压抑和伤痛。自由的,放肆的,愉悦的,流泻的,到最后才会显示出某种失控的力量的变形。
因为趋利避害的本性,我们最终与一些美好的初衷背道而驰。或者,这美好的初衷,本该是远处连绵深邃的蓝紫色山岭之上,可望不可及的一抹虹彩,而不是被放置在白瓷碗盏中举手可食的一道午后甜点。在人做过的事情中,最终可产生意义的,是向远处山岭跋涉步行心怀热忱迈出的每一个步伐,而不是暴饮暴食后从食道里传出的几声沉闷饱嗝。
在经历过数种不同行业之后,25岁,庆长进入一家新创刊文化杂志工作。庆长被挖角,她在行业里已有好口碑。在广告公司工作之余,时常兼职为杂志做采访。当初认识fiona,也是帮她写稿。即使只是与开餐饮店的老板聊天,其采访稿言之有物角度清新也夺人眼目。提问犀利,深入浅出。与其说那是天赋,不如说,她内心的价值观警示她选择到客观准确的角度和层面。
她试图成为一个有杠杆的人,做事情棱棱角角,有所依据,而不是被人群和集体的概念暴力所摧毁。她也不需要如fiona那般热衷武装表相及形式,试图获得社会阶层和他人认同。她漠视认同,并同样漠视不认同。就像她从没有学习说一句上海话。她全听懂,但一句都不说。仅仅因为,她认定这一切是和她的生命不相关的东西。
进入杂志之后,她得到采访专栏,开始独立做主工作路线。与摄影师搭伴,走遍全国偏远省份。深山小村里失学少年,艾滋病村落,西藏手工做佛像的喇嘛,一边种植草药给人治病一边在山区传教的牧师,坚持穿古服研究整理古籍以古代方式生活的教授,终南山上隐居道士,母亲抑郁症发作杀掉三个孩子的家庭,因为举报被迫住在山洞里的男子,河流污染有畸形婴儿出生的县城诸如此类,种种离奇或边缘存在的主题,是她追索的内容。
一次采访,通常有一星期或半个月左右时间,花费在旅途上。艰辛细致的工作方式。做完采访,回家做笔录,整理,撰稿,做出一个大专题。和摄影师沟通图片,编辑版面。发稿前在办公室里通宵无眠。如果人在上海,每周一上午固定去杂志社里开会。毫无疑问,她的工作方式与她内心的光源吻合,以此焕发身心所能蕴涵的全部深沉力量,自己却并不知晓。
这是她用来印证和确认自我存在的通道,而不仅仅是一份按时出工谋取薪水用以维生的职业。也有可能,她内心的信念,吸引这份工作来临。
在污泥沼泽般腐烂并且散发出恶臭的现实中,在与世隔绝的高山之巅山溪深谷中,寻找人性与天清地远的一丝交集。这交集在烈焰深渊里时而更显示出一种迫切急进的光芒。
1年12次采访做完,印证庆长持有的论点:真,善,美,需要被克制,以及带有一定程度的损害、压抑和伤痛。自由的,放肆的,愉悦的,流泻的,到最后才会显示出某种失控的力量的变形。
27岁这年10月。庆长在浦东机场等待飞机去往北京,受fiona所托,做一个大篇幅采访。对方是一家加拿大商业软件公司高管。这本是fiona差使,但她分身无术,庆长应急帮忙。对方秘书已与她通过电话。采访安排在下午3点。庆长抵达北京之后,直接赶去国贸cbd。
机场快轨乘客很满。经过一段地下隧道,开到地面高架轨道上,窗边出现一览无余城市景色。北京天空,在某个时段经常是灰白色的。凝滞的污染空气,使人鼻塞、喉痛、头晕脑胀。早晨刷牙会想呕吐。但清池说,在此地生活数年之后,这些症状会逐渐消失。不是痊愈,而是习惯。人最终都是在习惯中屈服。我们的意志并非想象中那般强韧,它也不能够选择理所当然的正确。正确的,只能是那些最终要强迫你接受的存在。不管它是空气,城市,婚姻,个性,还是其他。这是他的结论。
此刻,她坐在靠窗位置,漫无边际观望因工作短暂停留两天的城市。北京秋天,偶尔天空湛蓝高远,气候爽朗。后面一对来自美国的男子,一个年老,一个年少,热烈交谈,不断发出轻声赞叹。他们对这个城市有新鲜热情。对面邻座,两个结伴韩国少女,年轻,化妆艳美,用手机自拍照片,在单调娱乐中快活打发时间。
在这里,不存在没有目的的人。下车之后,谁都知道去往哪里。城市是巨大洞穴。要尽快进入能够通往它内部的秘密小径。个体在被吞没的时候,才是安全的。这样它隐藏了自身危险性。
庆长并非第一次来到北京,对这个城市素无好感。但她喜欢独自出行的自己。在一个隔阂严重的城市中,这种内心安定更为明确。因为知道无需与之产生关系,来去自如。人会与之纠缠不清的,是紧密联结的城市,在此中托付情感,形成历史。而那通常因为在其中有发生作用和影响的人。家人,爱人,友人这些构成决定一座城市在生命中最终的位置。
对庆长来说,云和,临远,上海,是这样的城市。
23岁。她去黄山旅行。在搭乘的客运汽车里,邂逅24岁庄一同,上海男子。他们座位排在一起,都是独自出门旅行。是她的意愿所发出的强烈讯息吗,以此吸引一切能够完成这意愿的要素和形成。夏天烈日炎炎,即使开着窗,吹进来也是烈火般热风。车厢没有空调,一车昏昏欲睡旅人,汽车于蜿蜒山道长时间盘旋行驶。安徽刚发生过水灾,沿途都是泛滥湖水和漂浮的家畜尸体。
她在云和,是一个中心广场连锁咖啡店的女服务员,混混噩噩度日。有时白班,有时夜班,穿黑色衣服绿色围裙,站在收银机前卖咖啡蛋糕。忙碌时恨不能三头六臂,团团打转。空闲时,靠在咖啡机边观察每一个进来和离去的顾客,摸索他们的细节,猜测他们的人生。深夜打烊之后,她骑自行车,穿越黄梅雨季困顿不振的城市,回去租住小屋。她觉得身体里全都是故事。或者说,那是一种力道强盛的汁液,在血管里蹿涌着。需要做出表达和超越。
她还年轻,对人生没有什么畏惧。只要能持有心望,存活下去。
生命本身有局限所在,除非有一种行动带我们脱离狭窄视野,追赶无限。如果没有超越,存在将是一件寂寞并且快速的事情。
陌生男子困极入睡,脑袋渐渐歪斜,最终靠在她肩膀。出于一种天性的怜悯,她慢慢把他放倒,摊开手心,枕住他的脸使之安睡。他是无所事事年轻男子。这样的男子,一般会以貌似坚韧理性的女子为伴侣。在情感关系里,他需要被容纳和照顾,自身能量却不足够。他的脸部俊美,眼角眉梢流露出软弱。穿黑色衬衣,留长发,衣着讲究。正陷身于失控的生活。失业,失恋,吸毒。他的家庭经济殷实,忍受他为所欲为。
他们一起游览黄山,度过5日。看日出,找餐厅吃饭,黄昏时坐在山岭上喝啤酒,互相拍照,在旅馆共宿集体房间,互道晚安。大部分时间默默无言,交谈并不欢畅,不知为何,相处却安宁。他知道她读过很多书,她还可以写东西。如果有机会,她想去大城市的广告公司工作。临别时,他说,你来上海。上海有很多广告公司,你会找到工作。
她是天性灵敏的人,心里已有直觉和掌握,沉着问他,我们可以结婚吗。这样,我可以去上海找你。
他说,可以。
是这样的天时地利人和。命中注定要形成的事总是来得平坦分明。
潦倒的一同,需要带来强烈刺激的改变对抗生活压抑氛围。而她则希望离开云和,离开过往和阴影的隐藏之地。这种决心如此执拗,早已成为血液里刺耳的呼叫。她获得机会,打包起历史,与旧日生活隔绝,即使冒险也必须铤而走险。事实上,这是她能够抓住的惟一机会。她没有错过。
他对她的信任如同天性,又或许注定等待在此为她接送一程。即使他态度轻率,自知无力给予她安稳,但这依旧是一种勇气和担当,为她的激越付出代价。很多年后她为这句应允觉得感激。这句话,并非所有的男人都可以给。事实上很多女人为获得这应允过程极为漫长而困难。
他的父亲长年在国外做生意,一年回来两三趟。家里有母亲和姐姐。他的母亲强韧现实,无法理解一个只相处5天的异地女子,怎么能够诱使一同结婚。虽然一同总是在招惹麻烦,却是她甘愿娇宠的独子。有多少外地人,想来上海看一看花花世界。总之是乡下人,贪慕虚荣,心里先就看轻,认为她有心计,把他们家当成跳板。他们结婚,不过各领一本结婚证。没有戒指,没有婚宴,没有祝福,再无其他。这样将就漠然的婚姻,受到蔑视也很合理。
她没有父母出面,更无陪嫁。不过是个背景和学历没有任何光彩之处,只是试图努力在大都会求生存的孤身女子。住在他们家,有了栖身之所。得以找到工作,安身立命。从小广告公司3千块钱月薪做起。6个月之后,被一家外资广告公司挖走,薪水跳到每月8千。一同始终没有找到工作,窝在家里打电脑游戏不分昼夜,与外界失去联接。
她不怕工作辛劳,惟独无力周旋于看人脸色斗智斗勇。寄人篱下给予世态炎凉人情冷暖最为实际而直接的一课。
6个月后,她搬出去租房子单住,独立维持生活和开销。
分居3个月后,一同来找她。
他住在家里,无法离开家庭,这是他没有目标的生活所能持有的惟一支撑。她不过是他的一个遭遇。这是现实,确凿,真实,残酷,与爱或者感情全然没有关系。只是各自对所承担的生活做出的无力反抗。这个婚姻,其本质就是一次反抗。他们以此试图突破自身某个特殊阶段,却与对方无甚关系。
晚上他睡在她租住房间的单人床上,入睡很快,如同孩童。她心里没有依赖,他完全不可依赖,却被这皮肤和呼吸的温暖包裹感觉无尽孤凉。她需要感情,无法得到,只能伪装自己不需要感情。孤身一人也要在这个陌生城市里存活。她需要了解爱的真相,无法得知,只能让自己相信它并不存在。
早晨醒来,请短假,为他做好早餐。他们有一个事实婚姻,却不存在实质内容,甚至未曾尝试照料对方。他吃完食物,停顿片刻,说,爸爸妈妈想通了,希望你回去。他们会给我们买房子住。她心里闪过疑问,在看到他们如此折腾的分居之后,难道他的父母真的愿意为他们未来打算做出付出的行动吗。他说,房子都看好了,在浦东。首付他们会出,贷款我们自己交,名字要写他们的。
呵。真是精打细算的上海人家。付出首付,让她还贷款,帮他们买下这个房子。名字写父母,以后假设发生离婚,这个房子就跟她无丝毫关系。他们清楚一同现在没有收入,以后也未必会有。这般设防,又有什么可信任的未来可言。他们可以保留她,但要她做牛做马。她默默无言,站起来,转身去厨房洗碗。什么都没有说。
心已跟岩石一样再无热气。终于把婚离掉。1年的婚姻,在一起6个月。闪婚闪离。她在这个婚姻里,曾想得到感情,结果却如同他母亲所预言,得到一块此地到彼岸的跳板。这不是她对这个婚姻的企图。但毕竟在上海留了下来。
年轻活力充沛不知颠覆辛劳。新陈代谢旺盛,伤口在无知觉中自愈,不留创痛。她不诧异自己在环境困顿或变化中的麻木不仁。换工作。换房子。进入杂志社后薪水跳升,从偏远地段搬到繁华的静安寺附近,在闹区中心高层居民楼租下房子。
40平米,房租昂贵。她长期在家工作,需要出行方便以及周边设施齐全,不觉勉强。如同每一个自处的单身女子,给窗户粘窗纱,修渗漏的抽水马桶,换灯泡,在厨房做饭,对着电脑边吃饭边看资料。没有养任何植物动物。有很多时间她需要出差,无法照料生活中其他生命存在。这个城市只她一人,无亲无故,她要独力存活。
工作勤奋。以薪水获得租住房、交通、买书买碟片买唱片买咖啡买面包各项生活费用。从不抱怨。做一件事情,力求把它做完做到内心标准。如此个性,是跟才华一样的重要存在。同样靠笔头生活的庆长,在工作上的顺畅并不逊色于高学历的fiona。
她清楚自己为生存所做过的事情不会留下痕迹,实质也并无意义。但人的生活,注定是在不留下痕迹也缺乏意义的事情中建立。她同时明白,相对于感情的稀少珍贵难以得到,凭靠肉身和意志与处境搏斗,以行动突破现实带来改变的胜算更大。
她成为相信并付诸实践的人。
下午2点50分。她准时出现在国贸写字楼一层咖啡店。对方公司在楼上。将近两个小时飞行和路途颠簸之后,在咖啡店里喝到一杯热烫香醇的咖啡,是设想周到之处。也许他也想借机放松一下,她想,所以并未让她直接去办公室。
庆长提前到达10分钟。走进卫生间,用冷水扑面。仔细清洗脸部和手指,卸去风尘,让头脑感觉清醒。镜子里浮现27岁周庆长的面容。从少女时一直保持的耶稣头,无修饰中分线直发,头发浓密漆黑充满生机。小圆领白色衬衣,藏蓝粗布裤,球鞋,风格中性。经历过风餐露宿路途颠簸,肤色微黑粗糙,仿佛一枚被遗失采摘的气味清淡的梨,却有余留的青梗之意。
在座位上她看到清池推门进来,站起来迎接他。不知为何,表情严肃没有客套。清池穿海蓝色细竖条白色衬衣,黑色长裤,黑色皮鞋,中规中矩外企高管装束。他是北方男子身形,高大挺拔,有运动习惯,肌肉匀称结实。平头。一双眼尾微微上挑的单眼皮眼睛,眼角轮廓清冷敏感。外表着实敦样的男子。后来她知道他曾祖母是日本京都人。他说纯正口音北方普通话。发音方式和腔调让人觉得安定。
她同时注意到他微笑时,细长眼尾绽出数条深长黏着的皱纹,显得极为性感。
她按照事先拟好的提纲,与他做完全部流程。fiona要求她去他家里访问,顺带采访他家人。清池应允,说晚上家里刚好有社交活动。他的妻子带着孩子即将回去温哥华,举办一个告别派对,她可以同往。大概有几分钟出神。她心里出现一刻空白,智性停止流动。眼睛看着窗外深浓暮色,脸上出现不知归处的惘然。他说,你觉得疲倦吗。她转过脸,说,没有。
他们已相谈很久。却仿佛一句都没有交流。
所有此类采访,都给对方留出足够余地。清池对她所说的一切,是他给予任一媒体的重复内容,是被策划制订滴水不漏的周到演讲。他的公司有新产品发布,他配合公关部门做媒体宣传。冠冕堂皇面面俱到的言语,当然不够真实。但这是fiona事先严格限制和设计的采访,她知道她的报纸需要什么。
这不是周庆长的采访。她不会用这样的模式去面对采访者,不愿徒然浪费彼此时间。这一次纯粹帮忙,她不再多想,只是觉得无由疲倦。他说,我已下班,现在开车载你去我家。希望你在派对上有所放松。
他开一辆线条简练黑色德国汽车。车厢宽敞,温度适宜。隐约清新古龙水气味。她强力支撑,告诉自己这是工作时间,还不能够放松。但不知为何,这个男子在身边的气场,使她无法试图遮掩隐瞒。他放的音乐,是肖斯塔科维奇的协奏曲。路途并不远,丽都涉外区域别墅区。她打了几次瞌睡,闭上眼睛又顿然警醒,非常辛苦。他在旁边轻轻发出叹息,没有刻意说话,只是默默开车。三环已是堵车高峰,汽车拥挤一起缓慢移动。
霓虹逐渐亮起,城市暮色四起。
她在他旁边座位上睡了过去。
在梦中,她看到与母亲去临远旅行。
8月,盆地型城市热浪滚滚,即使一面波光粼粼的大湖如影相随,那也是不足够的。她看到湖面上荷花已开到衰竭,如同性命交关,阔大叶片边缘发黄。未完全打开的花苞被烧灼过一般,倒映在死寂池塘里。花香腐烂剧烈,直冲脑门。母亲与她一起,搭上一辆出租车,去青墩茶社与一个男子相见。不清洁的车厢里,兼空调失灵。母亲抹过胭脂的脸上,汗水开始渗出。母亲平时从不化妆,一旦化妆总有漏洞,眼线漏色,胭脂不均匀,口红也会斑驳不齐。但越是如此狼狈,越衬托她艳丽。在某种不合理不平衡的处境之中,母亲的光亮更鲜衬。
茶社里,一间花园里的茶房,原来是由一座古老亭子改造。在旧结构上搭建落地玻璃窗。阳光刺眼,母亲与男子分坐香樟木桌子两端。服务生端来一壶绿茶,一碟葵花子,一碟话梅,搪瓷罐里有陈旧茶叶,桌子下面放了两只热水瓶,关门退去。母亲穿天青色细棉连衣裙,赤脚穿绣花鞋子,脖子上有用深褐色丝线串起的一颗老玛瑙。男子皮肤在炎夏中闪烁出微微白光。
庆长站在窗前,在无边际的窗框里,看到一面无边际的湖。黏湿空气,重重包裹。玻璃里映出母亲的脸,与男子长时无语,安静对坐,看看湖,又看看天。空气里满是丝线般光滑而细密的纠缠。母亲慢慢拆开一只香烟壳,是平日常抽的本地产薄荷烟草。把纸铺平,摩挲良久使它温顺,递给男子,说,我要看看你的字。他拿过去,俯下身,头顶发丝乌黑,当真手里拿着服务员记账的水笔,写了一行字: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
那一年庆长5岁。
她看到玻璃里映出的母亲,拿起香烟壳纸,在日光下观望男子写下的字迹,仿佛他们在旧绢水墨的时空邂逅,惺惺相惜,天高水远。母亲26岁,还很年轻。湖的对岸,城市高楼密密排布,如同塑料积木,粗陋,草率,不知所云。在荷花刺鼻的破败香气中,她的母亲,与那个皮肤发出白光的男子爱恋。在一张纸上写下一句话。这样,属于一个人的一生,已经过去了。此刻,在玻璃窗边伫立的女童,无暇顾及,只见浓密树影里突然跃出一只白色苍鹭,长腿伸出,翅膀平展,长喙衔着一尾鲤鱼,向屋檐上空飞去。
朗朗夏日天空,湛蓝纹丝不动,开阔如镜面。大鸟舒展的影子掠过,飞行轨迹划出一道银白色弧线。庆长跳跃起来,用手指叩击发烫的大玻璃窗,轻声叫嚷,看,看,它飞到那里去了。阳光刺痛她的额头,如同眼睛里全是跳跃的玻璃屑。母亲在后面伸过手来,清凉手指蒙住她的眼睛。她说,嘘。嘘。庆长,你要安宁。
母亲与那男子,是否看到那只鸟。看或没看到,都已无所谓。母亲此刻在世间,已不仅是周庆长的母亲,她代表她的自我存在呈现于世,孤单的需索情感的女子。沉默寡言的父亲,也许从未看到过母亲隐藏于不合理不平衡之中的艳光,而这原本是一个女子生命的本质所在。即使没有这些观望欣赏,她也会在时间中衰老死去。只是母亲性格暴烈无法甘愿。
庆长6岁时,母亲提出离婚。他们日益无法共存,时常造孽,互相指责,砸碎厨房里所有碗盘,长时间分床。各自是善良个体,却因出现在对方身边面目料峭互相怨怼。这真是人与人之间无法猜测解释的因缘。被组合的秩序注定各自损耗美好,只能想方设法脱离。父亲不同意。母亲起诉到法庭,执意离开,不惜一切代价。没有人知道那个男子的存在。庆长告诉自己要保持安宁。对谁也未曾提起那一次旅行。
母亲也许希望带她离开,但祖母和父亲坚决不允。祖母为此特意从棠溪乡下赶来,住在家里等待法院审判结果。父母为何会结婚,生下她来,大人的历史并非让孩子用以理解,只让他们负担结果。她躺在小床上,断断续续醒来,窄小客厅里,祖母一直发出啜泣,叔叔在旁边小声安慰。祖母照看庆长,对她疼爱有加,担心幼小的庆长因父母离异失去安稳。她清晰听到祖母心痛的声音,反复说,庆长怎么办,庆长怎么办。
她只觉得忧虑结局与己似乎全不相关。懵懂无知中只想再次入睡。
童年时大部分时间她随祖母在棠溪度过。父母偶尔过来探望,节假日带她进城同住。一直这样颠来倒去。父亲忙于做生意,长时间奔波,对她并不亲近。母亲不属于日常女子范畴,工作之余,更多精力用在旅行、阅读、聚会及无关事情上。她喜爱庆长,蹲下身张开手臂迎接她飞奔投入怀抱,紧紧拥抱。无论如何,这是世间最宠溺她的人。给她买裙子玩具各种糖果,经济并不富裕,却竭力取悦她的快乐。
即便如此,她依旧是一个频繁调换工作、经常远行及需要独处的母亲。在偶尔同睡的夜晚,她在床上看着年轻女子,穿白色镶缀细蕾丝睡衣,长时间坐在椭圆形梳妆镜前,用一柄猪鬃发梳梳理长发。发丝漆黑浓密如同云团。母亲有一种力气,由蓬勃的生命力、热烈情感、不羁野性、意志和智性互相混合搅拌而成。她的力气,使她对生活持有刚硬的叛逆之心。母亲是象征,超越生活的庸俗灰暗。
深夜她醒来,女子蹲在床边,伸出手臂紧抱她。切切抚摸她的头发和面容,无限哀恸。她不知道是否天亮,房间里寂静,只有小台灯的光隐约照亮母亲面容。母亲没有化妆,脸色憔悴,眼角一直有眼泪流下来。一如往昔的笑容。呵,母亲的笑容总是这样令人流连。她叫她,妈妈,妈妈,依旧困熟眠貌,睁不开眼睛。母亲抚摸她的额头、发际,无限留恋,轻轻说,庆长,你要记得,妈妈爱你。妈妈非常爱你。
有颗颗眼泪滴落在脖子和脸颊上温热短促,孩童却不顾惜,只想追问,妈妈,明天你能不能带我去动物园,我想去看长颈鹿。母亲说,好,带你去,我们一起去看长颈鹿。再带你去吃馄饨。你是妈妈最爱的宝贝,你是妈妈心中最美丽的孩子。她得到承诺和赞美觉得愉快,闭上眼睛安心睡去。脸上残余母亲的眼泪带着温度还未干涸。
6岁的她,未曾懂得世间生离死别的痛楚,心里浑然天真木知木觉。母亲与她告别,这痛楚是在后来绵延岁月里逐渐释放和呈现的,逐月逐年出力沉重,最终令她碎裂。母亲就这样与父亲离了婚。无法带走庆长,一无所有,哄庆长入睡后,当天晚上便坐火车离开云和去了临远。
母亲远走高飞。
在梦中,庆长看到自己是伫立窗边的女童,与一个闷热奇幻的夏日午后从未分隔。如果人的生命能够持有奇迹,母亲出手迅急没有迟疑。而父亲很快得病,婚姻失败,事业受损,一蹶不振缠绵于病榻。祖母照顾他们生活,不允许母亲探望。母亲嫁人。后来去了深圳。路途遥远,不再回来。
她深爱玻璃中映照出来的成年女子,如此美而充沛,像艳阳下盛开及时的花朵。她宁可如此。她恨过母亲的时刻,是在16岁。成年之后,她再次原谅了她。每个人只能独自面对生命的黑暗深渊断崖绝壁,风声呼啸,自身不能保全。又有谁可以互相依仗,长久凭靠。
庆长对感情失去信仰。或者说,她的信仰消失于破碎虚空的现实。
究其实质,她是一个被打败的人。
27岁,曾被打败,从现实的破碎虚空中凸显而出的周庆长,出现在许清池身边。
她醒来。看到汽车停在地下车库,清池打开车顶小灯阅读文件。睡了多久她不知道。他一直在等她醒来。身上遮挡着一件西服,散发淡淡古龙水气味。也许是苔藓、松柏、小苍兰互相混合的气味。她困惑地在空气中分辨这股幽幽入侵的气息,有片刻怅惘。他们如此逼近,封闭在一个狭小车内空间,车厢里流动的情绪息息相关,静谧宁和,如同一起相守数十年的伴侣。
这个初识的男子,提供给她的气场是未曾感受过的亲近自然。不知为何,她觉得他这样亲,却只能不动声色。这感觉来得迅猛,直接,令人措手不及。她试图一边辨别一边慢慢把它确认。她直起身,轻声对他说,我居然又睡着了。对不起,耽搁你时间。在惯有的淡漠表情之上,她的笑容没有预兆和过渡,露出大颗洁白齐整牙齿,天真无邪,如同幼童。他看着她的脸,什么也没有说。他们下了车。
为何这次出差,总是感觉疲倦,并多次陷入出神和瞌睡,她无从得知。这肯定不是她平素风格。也许这一年她压力深重。工作内容剑走偏锋观点鲜明,吸引大批固定读者,引起圈里圈外争议性评价。即便如此,这份工作,大概只使用了天性一半左右的能力。如果试图多拿出一些,只会遭受更多外界质疑和攻击。
同时,她意识到这份工作不具备开拓前景。和社会主流导向保持距离持有叛逆之意,无有可能得到大品牌广告赞助或建立其他商业合作。谁都知道时尚娱乐最吸引眼球。同时,杂志一直战战兢兢承担某种意识形态的风险。
发行始终叫好不叫座,市场部有压力。杂志换了主编和编辑总监。这次掌舵的是理性的实用主义者。她的内容具有争议性,在编辑部门里差旅支出也多。即使她提出住廉价旅馆,压缩交通和伙食费用,依旧是纯粹性支出,后续无法带来商业盈利可能。暂时没有人试图替换掉周庆长,只是一时不知道该让她如何继续。她的工作方向不明。
她只决意做完最后一期内容。偏远山区的村落瞻里,在那里保留着古建筑以及数座古老的木拱和石拱廊桥。这些传统物质因为公路拓展、洪水泛滥以及村庄经济化等原因,在逐渐被摧毁和消失之中。她会在12月出发。
她见到他的家庭。
中产阶级典型住宅。建筑优美排列和谐的独栋大屋,分列在春日园林之中。平整开阔的草坡,修剪得当的樱桃树和冬青,游泳池水波碧蓝。透过落地玻璃窗,可以看见客厅里的丝织壁纸,水晶吊灯,织锦沙发,羊毛地毯,茶几上的雕塑和工艺品,英式下午茶白瓷杯碟。车库里有越野车,跑车,随意放置孩子们的自行车和滑板。
生活此刻呈现出富足,安稳,有余裕的自由和悠闲。这种环境,对庆长来说很陌生。这不是她所在的阶层。但她却觉得这是人应该拥有的基本生活形态。难道人不应该在清洁而又持有审美的环境中生存,不应该享受到休闲和憩息的乐趣,不应该在有生之年获得尊严、愉悦、物质和精神同等丰足平衡的满足吗。赤贫,揪斗,咒骂,挣扎,污脏,丑陋。这不是常态。
他的妻子,冯恩健。穿桑蚕丝曳地小礼服,相貌平平仪态优雅。腹部高高隆起,即将坐飞机回去温哥华等待分娩。孩子也一起带走。一个12岁男孩,一个5岁女孩。即将还会有一个男孩出生。fiona安排的摄影师已抵达,在大厅壁炉前给他们全家合影。这照片一经刊出,无论如何,都会提供分量十足的一针符合主流社会价值观的强心剂:男人要成功。女人要嫁一个成功男人。成功的生活就该是这样。
派对上全是她不认识的陌生人,很多西人,各自凑对说着各式外语,香槟,自助小食,鲜花,烛台,衣香鬓影,欢声笑语fiona平素接触和浸淫的,就是这样的氛围吧。如此这般聪明漂亮的女子,名牌大学毕业,努力改造自己,试图得到认可,最终目的也不过是要嫁一个高于自身阶层的男子,得到另一个阶层的生活。
fiona热衷恋爱,但不持有固定恋爱关系。她清楚自己所求。骨子里她是一个县城少女,希望嫁到一个可以托付终生的男人。这个男人不能是她日常生活触手可及的普通男子。他们无法带给她超越现有水准的生活:转换国籍,带去国外,让孩子上国际学校,住别墅,开名车,每年国外度假旅行,光鲜社交派对,可炫耀的身份和地位如果仅仅只是在上海买套房子,买辆车,她自己就能做到,不需要帮助。剧烈改造所付出的艰辛代价,务必得到相应回报。她29岁,比庆长还年长两岁。却的确真心实意爱慕和相信这一切,热血刮心,从不屈服。
几年来,身边男人来来去去迅急热闹,最终没有一个可以结婚。她在庆长面前,从不掩饰对婚姻的野心。但是,庆长看着大厅和花园里或站或行的光彩男女,这些眼神流动目光冷酷的男子,她想,这些人如果想要一个婚姻,也绝对不会是为了迎合fiona的需求而产生。但努力精彩如fiona,又凭什么不能获得她想要的男子和人生。也许这正是她的不甘愿所在,因此fiona总是需要竭尽全力地活着。
而庆长只觉得人生起早落夜,无限疲倦。
摄影师拍完照。她做完采访补充内容,工作任务完成。什么也没有吃,独自喝下好几杯香槟,脸颊发红,心有微醺。穿梭过身边一路愉悦轻快的红男绿女,只想找到一个角落安睡。
绕过泳池和花园,经过大厅自助餐台,沿楼梯走上二楼。
楼梯靠左走廊深处位置隐蔽的客房,暂时空无一人。小小房间蓝白基调,樱桃木地板被长久日光晒红,灰蓝色真丝帷幔和手绘壁纸风格清雅。走进附属卫生间,一处舒适洁净的空间。蓝白色瓷砖,镀金框椭圆形镜子,弯曲木腿支撑大理石台面盥洗台。中国老式拙朴瓷碗里,放着手工制作植物香皂。她再次拧出冷水,用双手捧住,泼到脸上,对着镜子凝望自己。
庆长很少化妆,不抹香水,不看女性杂志,不戴饰物。没有穿过高跟鞋,不热衷修饰,无谓对男人作出取悦依赖的姿态。她不是以女性美或女性特征作为重要的人。这是一扇在她生命中被关闭起来的门。劳作,远行,香烟和烈性酒,刺青,恋爱,思考,阅读,这些能带给她刺激。她需求自然的质地和属性,始终如此。
在媒体圈子里工作长久,看惯各种虚头把戏,虚浮膨胀。玩乐它是一回事,被它愚弄又是另一回事。如果不参与集体狂欢,就会被孤立。美与郑重被定义为矫情造作,恶劣丑陋却能引起群情亢奋。这是一个颠倒的时代。人们迫不及待消除清洁的缓慢的朴素的真实的存在,却在虚拟、幻象、谎言、盲从、攻击之中志得意满。
她看着镜中女子,轻声问,你疲倦吗。孤单生活时日长久,却并未让人完全失去戒备。她并不接受形单影只,只是灵魂伴侣一直没有出现。
推拉式木格窗铺设出宽大窗台。脱掉球鞋,坐在窗台上。窗外是屋后花园,夜幕低垂,次第亮起灯火。隐约有孩子的嬉戏、西人英文以及音乐、狗吠的声音传送。院子里栽种大片桂花树,她因此得知刚才穿过花园,空气中馥郁芳香来自何处。白色印度细麻窗帷把这一块区域包裹,形成狭小空间。幼时,当她难过或困惑,总想觅得一处隔绝空间隐匿。衣柜,大箱子,窗台,任何角落。这种把世界遗弃脱身而去的状态,有让人上瘾的意味。
此刻她脸贴着玻璃,在角落里感觉到安全。也许这是她应该存留的位置,之外的风光不是她的。房间里暖气充足令人倦怠。她睡去,并且不知道自己睡了多久。
在某种警觉中她惊醒。
天色漆黑,花园灯火闪耀。窗帘被拉开,窗台敞开无余。男子坐在一把安娜皇后风格扶手椅上,双肘搭着扶手,默默盯住她。楼下客厅和游泳池花园传来音乐喧笑,扑打起伏的阵阵潮水。他们两人,如同沉没于暗蓝大海底处。又仿佛搭乘一艘已离港驶向夜色的大船,幽暗两岸灯火渐行渐远。人世被搁置,今生被远远推开。她的内心突然格外镇定。
赤脚下地,摸到球鞋慢慢穿上。被他观望,心安理得,置身于此仿佛正是为了等待他一路循迹而来并最终把她捕获。
他说,睡得可好。
她说,还可以。如果你不在,也许还可以更久一些。
他说,据说动物有本能找到最适合睡眠的角落,完全凭靠一种直觉。
她说,你也找到了。可见这并不是什么独到本事。
他说,现在下楼去吃点东西。逃避只能一时,不可能是长久。
她一定听到过有人用这样的方式说话。在一个陌生房间里,与相识不到10个小时的男子,发生这般直截了当的对话。仿佛他们是失散很久的爱人。仿佛他是前世为她在棺木上洒落泥土的人。仿佛他是层层流光转化之中,给予她躯体的父亲和经由她的躯体分娩而出的男婴。
一声不吭,跟随在他身后下楼。他带她到餐台,拿过白色盘子,挑选三文鱼、意大利软质奶酪、橄榄、数颗新鲜树莓,又倒一杯白葡萄酒给她。这些食物,每一样正中她心意。她把食物端到角落边桌上,一言不发,开始进食。他倒了一杯相同的白葡萄酒,看着她,慢慢啜饮。
事后多年,想起与许清池的相见。她想这个相见最终的作用,是帮助对方在这个由规则、秩序和客观性结构组合的现实中,找到一个接近真相的位置。但并非接近彼此的真相,而是接近各自的真相。来到一个正确位置,以此看到退却中日趋微弱的光泽,出人意料熊熊燃烧起来。这样拼尽全力,这样俯身投入,等待花火熄灭之后,昭示出各自本质的凛冽和空洞。他们各自的出现,挟带特定意义。这是在很远很远之后的道路上,接近终点,回头看望,才能明白的起点。
究其本质,情爱是一条通往各自生命深渊边际的路径。最终目的是趋近真相。
如果有人说,我爱你。会爱你至死。心意单纯的女子,会从中得到满足,并祈祷它成真。撞到周庆长,她的想法是层层推进的:一,对方以此作为意淫工具,他在让自己high。这是和被表达者没有关系的事情。二,她愿意静心等待,让说出这句话的表达者,在时间推进中,最终看到手里搬了块石头,但不愿意砸向自己的脚。三,或许他一年之后早已忘记何时何地说过这句话。四,其实他对数量庞大的女人说过相同的话。在她的观念里,说得过分美好以及圆满的言语,都不会是真实。
这也意味着,如此这般的庆长,虽然16岁开始沉沦于数度迅急恋情,骨子里却是一个冰冷理性的人。
也许她一直寻找可以并肩站在一起的人。渴望能够爱上一个人。一种超越理性和现实的情感。或者说,是突破生命界限和范围的付出和得到。想起他的名字,心脏为此温柔而疼痛的振颤,激情迸发的拥抱,身心融合的炙热和亲密,在世界尽头携手相伴不离不弃的永恒有时,她觉得自己依旧情怀天真,充满一触即发的能量和燃料,是一个追寻完美的理想主义者。也许她是一个真正归属于浪漫的人。这样的人,实质上对情感本身持有难以言说的一种强烈的消极和质疑。同时这又是他们最为刚强的期许。
除却以冰冷理性所隐藏的天真,在她内心深处,存在一块失陷的区域,也许与价值观或标准没有瓜葛,只与历史血肉关联。无法分辨,无声无息,不动声色,无法解决。成为身体深处一块隐匿而坚定的黑色组织,容许它稳定存在,如同容许旷日持久与生俱来的一块伤疤。从16岁开始,她寻找一个替代父亲角色的男子,需索一种可无限度信任和依赖的关系,一种百般试探和考验的关系,一种压力重重充满冲突暴戾的关系,一种具备强烈存在感的关系。她的性格偏执激烈,着实危险。事实上,她从未获得过满足,倒是把自己和别人伤害得体无完肤。
她自知情感部分的生长缓慢而变异,也许在少女时期就已停滞。只不过在体内植种一株死去的叶芽,纤细青葱的嫩芽,不会衰老只会死去。她很清楚这一点。在得不到感情的时候,她保持睡眠状态。
生活本身千疮百孔,人,又岂能幻想借助他人微薄之力得到成全。感情的解脱与他人无关,只与个体的超越性有关。高级的感情,最终形成精神和意识。低级的感情,只能沦落为脾气和情绪。其实她从未如幻想过的那般去爱和被爱。她也不相信有这样的人存在。
所谓爱情,在3个月之后注定消逝的荷尔蒙游戏。它已不能够成为她的信仰。
没有人知道她快速结过婚,又离了婚。在杂志社里,庆长是个性孤介的单身女子。抽烟,衣着不羁,沉默寡言,工作有成效。远天白地,从不觉得辛劳。忙碌尽力,有时加班通宵。
相对于工作上的积极进取,在感情上,她成为一个随时保持克制及后退态度的人。不把目光投注虚妄未来,关注当下。如果命运的河流带来什么,那么就捞起什么。一路播种一路收获,不过如此而已。现实中的庆长,面对自己缺漏的人生,卑微的处境,所能做的,只是实践一切行动,推进,继续。并做好准备迎接时时呼啸而至的重创。
她觉得自己也许不爱任何男子。
觉得男人和女人是完全不同的系统,理解、思维以及情感方式都有隔膜。对她来说,找到一个伴侣,无非是找到生活的共同合作者。她恋爱过,结婚过,但并不觉得感受过情感真正的冲击。她尚未有机会得知,爱是什么。
25岁,认识定山。定山28岁,在张江从事it行业,工作稳定,薪水丰厚,状态单纯。他是南京人,母亲早逝,父亲重建家庭。一直独自在上海工作,在浦东早早买了房子。独立生活的磨练,使他性格内敛沉稳,如同惯常穿的格子棉衬衣、灯心绒长裤,都是温厚朴实经久耐磨的质地。他接近庆长,非常小心。
他们在图书馆里认识。庆长有一些工作时间会在图书馆里完成。她没有受过正规完善的大学教育,却自我训练出一种阅读和思考的习惯。他多次看见她。有时在桌子上做笔记,有时快速翻阅和查找资料,有时发呆,有时坐在书架后的隐秘墙角手里拿着书睡了过去。一个人在图书馆从早到晚打发掉一天。他靠近她,与她聊天。他们坐在图书馆院子里,花园中紫藤花串串悬挂下来,空气中静谧的香气。她出来抽烟,眺望远处,吐出轻淡烟雾,姿态洒落,如同在无人之境。他享受她的存在。她这般中性有力,跟其他叽叽喳喳娇气喧杂的女子完全不同。
她后来问他,为什么选择她。他说,你好看,你安静。就这两条。她其实不是漂亮的女子。她也从来都不是内心平和的人。他的表达却到此为止。
他们相识,并不是一个好的时机。庆长成为一个貌似不需要爱的女子。人在虚弱和压抑时,更容易接受深层关系,试图与他人联结。如同她和一同的关系,发展快速不合常态,却有各自的深层动机所在。感情,从来都是和理性背道而驰。对两个面具健全的人来说,他们对感情的寡然,也是对各自生活处境的漠视。所以,这关系虽持续两年,却一直拖拉没有进展。
她问自己,她爱他吗。她不知道。对情感失望,反而心无障碍,轻省开始新的路程。每周见面一到两次,次数并不频繁。有时她去他浦东家里,三房一厅宽敞房子,视野开阔,布置简洁,似乎多年来处处俱备只欠缺一个伴侣。他除了阅读专业书,看体育频道,听古典音乐,别无爱好。对工作勤恳专注,还能做出一桌饭菜,手艺不俗。她很多时间在出差采访。彼此聚少离多,没有藤葛纠缠。他本性恬适,有一个沉寂的不爱言语的女子,偶尔出现身边相伴,已算完美。
这样一个平凡可靠的男子陪伴余生并无错漏。
即使与定山在一起,如fiona这般靠近的女友,也不知他在庆长生活中存在。这只能说明:一,她和定山生活足够低调,从不成双成对出现在众人面前,各自世界完整独立。二,她的生活也许并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朋友。她只跟自己的心分享一切。
她没有想过结婚。也并不觉得在恋爱。但她和这个男子交往共存。
在县城等待前往东溪乡的客车。
她找到路边靠近垃圾站一个废弃水龙头,拧开后有刺骨水流,洗手洗脸以洁净自己。天气阴冷至极,一场大雪在远方酝酿逼近。她的背囊是60公升登山包,早已使用得破旧不堪,只待淘汰。一直迟迟舍不得调换,系带断裂又找到其他绳子重新接上。在小吃摊里买了两只馅饼,坐在简陋的候车站,吃已被延迟到下午两点的午饭。一边小心守住装有电脑照相机的背包。
常年旅行,肠胃被锻炼得极为强壮,从不胃疼腹泻便秘。不晕车,不过敏,不失眠,不近视。是天生为上路做出准备的人。夏天穿裙子,赤裸小腿上凸起结实饱满的肌肉,长途步行的结果。这是她的不同之处。
下午两点半。挤上发往东溪乡的客车。满满一车当地人,沉默无言,皮肤黧黑,望着窗外面无表情。更多的人靠在座位或行李上昏昏欲睡。她坐在最后一排位置,一路颠簸,碎石子路面状况不佳。很快汽车开始曲折盘旋于山峦岭道之上。不断弯来折去,永无止境般的路途。前排有妇女推开玻璃窗开始呕吐,玻璃上飞溅星星点点呕吐物,是被胃液分解的食物残渣。空气中传来一股刺鼻酸腐味道,又迅速被猛刮进来的剧烈山风吹散。
在她出发去瞻里之前,定山说,庆长,这次春节父亲希望我们能够一起回去南京。他暗示家里希望婚期临近。庆长知道他父亲对她尚算认可。虽然他父亲在大学执教,定山南大毕业,家里是循规蹈矩知识分子家庭,但他们并不计较她如同兽般游荡不安的过去。她工作独立,在业内有一定口碑和资历,这使她受到尊重。定山的家庭也已看清,定山受良好家境保护素来个性内实,不适合作梗计较的女孩子。庆长来自小城云和,但骨子里大气从直,令人放心。
有一次,定山父亲小心翼翼询问她对房子的看法。定山现在居住的130平米房子是为结婚预备。他希望确认庆长对这个房子归属定山的完整性的认识。中国人的一生,几乎就在为房子搭上全部性命。这是一种不自知的生命质地上的茫然吗。除了占有范围之内的一席之地,再无别的去处,内心不具有安稳和信任。这些被高价售卖的混凝土建筑,这些被分割出来的一平米一平米,在某些时刻,己强盛于生命质量。
庆长知道定山父亲介意这个事情。她在云和现今只有叔叔婶婶,从小关系疏淡,娘家没有任何人会为她的事情费心。而她知道自己大部分时间,不过是睡在不停转换的旅途床铺上。她也有可能死在去向不明的路途上。一所自己没有投入的房子,本就是他人的,她怎会有占有之心。对方不知道庆长经历过什么。庆长不说往事。她早已看得清楚。庆长说,伯父,你不必担心。我都明白。
如此,再怎样经济和精神独立,为了情感和肉身有人相伴,就必须面对现实的琐碎庸俗。面对烦扰。面对分歧。所以她从不提结婚一事。在云和,女孩子如果25岁还没有嫁出去,就是父母心头隐疾。幸好她生活在上海,亲人四散离去,身边则大多是如fiona这般独当一面的事业女性。她们活得自在,舆论和环境的压力不存在。如果按照fiona的野心,35岁都未必嫁掉。在都会每日潮水般涌出的男子,在办公楼,商业中心,地铁站,店铺,餐厅,健身俱乐部任何一个地点,任何一个时刻,何止千千万万。汹涌人潮里,要寻找到一双手,一起牵扯到老,又能够是几人。
结婚对庆长来说,其涵义已轻省。生命状态是一件事情。结婚,是另一件事情。它不过是生活实际内容的组成部分,功能性的存在。时间最终会把它定义为一种习惯一种秩序一种规则一种结构。它只能成为大地的属性,而不会超越其上。一旦与精神无关,它就成为属性简单的事物。如同超级市场,是这样看起来复杂混乱但实质严谨有序的存在。使人生活稳定操作轻省,如此而已。
她不再看重它。事实上,她有足够心理准备,可以迅速决定做它或者不做它。既然她觉得婚姻可有可无,当然也可以选择春节后与他结婚。虽然他不是她心中等待的那个人。至少,她想,晚上睡觉,身边有一具温度恒定的肉体散发呼吸。茫茫人世,身心如此孤独,且这孤独旷日持久,渐渐成为一片望不到尽头的平原。定山是对她的内心世界一无所知也不感兴趣的男子。不限制她自由,无需她常伴左右。他也不懂得她的美,她的饥饿。与之相伴,她觉得安全。
她可以在他身边,自甘堕落心灰意冷地活着。
车子从山顶盘到山底。仓促一个拐弯,开上一条豁亮路途。
呵。左侧展现一个巨大空旷的水库,水量充足,湖面碧蓝清澈,风平浪静,映衬周围绵延起伏的翠绿山峦。飘带般延伸到远方的白色公路。幽深隐藏,而又坦然自处。被无心遗失在此地,又仿佛存在于时间的边界从未变迁。这乍然邂逅,令人惊动,如同无法瞬间醒来的梦魇,内心分明却无知无觉。只愿跟随它趋向即将抵达的终止。湖泊,山峦,树林,天空,道路,空气,阳光,一切组合呈现和谐平衡。
迅速的,它就被客车甩掷在背后。留于它自身固有的无常和圆满之中。
这一切出现在庆长视线里,大概两分钟。庆长掉过头,沉浸在因为震动而屏息般的呼吸里。被这随风而逝的美,激动得热泪盈眶。
当她感觉自己逐渐老去,如果试图分辨与以往最为本质的区别,无非是看待事物的眼光发生变化。仿佛突然之间眼睛被擦亮。有人这样比喻年龄跨越过30岁的心得。以此看见幻象以及妄想的无处不在,看见事物在一种慢慢毁坏过程之中。毁坏到一定程度,虚空破碎,单纯完整的初始再次呈现。这是一次漫长的周而复始的循回,其长度和密度超越人所能计算。这是属于时间的奥秘。
眼睛被擦亮,人认清自我局限。一种无力感枝节盘错扎下根基。此刻你是摩天大楼之间搭上钢索的穿行者,手里平衡杆是单纯意志。世界的组成原是孩童积木造型,岌岌可危,分崩离析。身下黑暗高耸,耳边风声呼啸。云端抑或传来一声鸟啼,全是神秘不可测数机关,你以为可以掌控局面,肢体和神经足够强壮。握紧惟一工具,遵循内心指示,做出判断,迈出脚步。钢索在足下振颤不已。如同命运沉默的警示。
你自认在完成不可能的任务,却有可能发现最终陷入一场戏谑。
周庆长很早时,就意识到这样一种个人处境与命运秩序互相接应的荒诞感。这使她选择和行进事物的意识归于严肃,并最终在人群中成为一个面目神情总有倔强之意的女子。她认定道路持有方向。或者,如同她的女性朋友fiona所言,周庆长不合时宜。但也许偏狭却异常坚定,她的确拥有自己认定的根本。并且不交换,不放弃,不怀疑,不推翻。
媒体圈子同行,每周一次aa制饭局。固定在周五晚,广式茶餐厅。如果没有工作任务,大家按时相聚,联络感情互通有无。制作内容要随着外界风吹草动,做出迅速反应,这是通行法则。口头相传有时最直接有效。庆长和fiona都是其中成员。庆长所在二线小城云和,离fiona家乡,云和管辖下的县城花墙,不过80多公里,可算是同乡。
她们是生命力旺盛的人,在上海游荡数年,早已抹去痕迹,看不清来路。区别是fiona是作为全省第一名的优等生,考上复旦中文系,毕业之后不想再回去。而庆长,本地一所破落学校毕业之后,转换过数种职业,凭藉特殊途径,婚姻,来到上海谋生。走的是不同道路。
fiona在一份销量庞大的时尚周报工作。采访对象多为成功人士:电影明星,艺术家,商界精英,知识界权威,政府官员出入名流圈子、各种私人会所俱乐部、奢侈品专卖店、高级酒店、画廊、派对和盛会。兜转一圈之后,脱胎换骨。截然不再是在县城度过人生最初17年的憨实少女,成为大都会摩登女郎。性格生辣活跃,学历和业绩可圈可点。惟一不足,只是身份证上奇突的县城地址。这个地址,与现实生活已不发生关联,却是她最为确定的历史核心。
越意识分明,越具有剧烈抗衡的勇气。fiona的自我改造,方向坚定,不遗余力。最具战绩的证明,拿出攻克英语级别的坚韧精神,学会一口地道上海话。显然这比前者具备更大难度,方言有大量口语、俗语、特殊发音要求。但如同她的熟练英文一样,她的上海话也已基本上听不出破绽。背后下过多少苦功她不会发言,但圈子里相交不深的当地人,全当她同类。这对她很重要。
她认为重要的事情,庆长都觉得次要。
庆长觉得一个人背负其上的承当和经历是重要的。那正是生命光源滋生的来处。她注重这光源映射在身上的参照,这样才能对照呈现轮廓清晰的自我。
她对清池说起少年时一段回忆。14岁,她是叛逆少女,与寄养家庭不和不愿回家,经常逃课。对学校课业失去兴趣,百无聊赖。有时会用不吃午饭省出来的零钱,坐火车或客车去附近村镇短途旅行。这是她做过多次的事情。随意来到一个村庄一段山路,在湖边、田野、山谷闲坐半日,再坐车回去。
一个夏日午后,她在不知名小镇提前下火车,迷了路。一直在山道上行走,兜兜转转,走进一条山岭的火车隧道。这是必须穿越的道路,否则只能走回头路。一条记忆中无限漫长的隧道。空旷,幽深,冷清,黑暗。渐渐,渐渐,能够看见依稀洞口映出湛亮云天山影,一排盛开的粉白夹竹桃树丛,花团锦簇。
她独自长时间穿越,听到通道里的回声,钝重而颤动的足音和呼吸。眼睛眨都不眨,一直盯着那片光亮,如此才不让内心畏惧和彷徨把时间击垮。突然,背后一列火车呼啸穿进隧道。刺眼灯光逼射双眼如同盲目,空气摩擦发出嚣叫。海潮般大风扑卷而来。她把背部四肢紧贴在石壁上,身体发软,用尽全力支撑自己。侧过脸闭上眼睛屏住呼吸,等待火车经过。
大风仿佛从胸腔和躯体里穿透而过,要让身心碎裂。她对他说。我意识到身体中每一处结构都在使出力量与之回应。在火车穿行远去之后,她用力奔跑,跑向尽头崭新天地,感受心脏的跃动疼痛。如同一种寓意暗示,她将成为一个始终在寻找光源并为之行进的人。所有经历,不过是一次一次的认证。是内心明确而强大的意愿,召唤细节和过程的发生。因果前后无法定位,如同被热和光所吸引的飞蛾。
她因此得知,自己所面对的道路,注定支离颠沛并需要付出更多力气。
真,善,美,需要被克制,以及带有一定程度的损害、压抑和伤痛。自由的,放肆的,愉悦的,流泻的,到最后才会显示出某种失控的力量的变形。
因为趋利避害的本性,我们最终与一些美好的初衷背道而驰。或者,这美好的初衷,本该是远处连绵深邃的蓝紫色山岭之上,可望不可及的一抹虹彩,而不是被放置在白瓷碗盏中举手可食的一道午后甜点。在人做过的事情中,最终可产生意义的,是向远处山岭跋涉步行心怀热忱迈出的每一个步伐,而不是暴饮暴食后从食道里传出的几声沉闷饱嗝。
在经历过数种不同行业之后,25岁,庆长进入一家新创刊文化杂志工作。庆长被挖角,她在行业里已有好口碑。在广告公司工作之余,时常兼职为杂志做采访。当初认识fiona,也是帮她写稿。即使只是与开餐饮店的老板聊天,其采访稿言之有物角度清新也夺人眼目。提问犀利,深入浅出。与其说那是天赋,不如说,她内心的价值观警示她选择到客观准确的角度和层面。
她试图成为一个有杠杆的人,做事情棱棱角角,有所依据,而不是被人群和集体的概念暴力所摧毁。她也不需要如fiona那般热衷武装表相及形式,试图获得社会阶层和他人认同。她漠视认同,并同样漠视不认同。就像她从没有学习说一句上海话。她全听懂,但一句都不说。仅仅因为,她认定这一切是和她的生命不相关的东西。
进入杂志之后,她得到采访专栏,开始独立做主工作路线。与摄影师搭伴,走遍全国偏远省份。深山小村里失学少年,艾滋病村落,西藏手工做佛像的喇嘛,一边种植草药给人治病一边在山区传教的牧师,坚持穿古服研究整理古籍以古代方式生活的教授,终南山上隐居道士,母亲抑郁症发作杀掉三个孩子的家庭,因为举报被迫住在山洞里的男子,河流污染有畸形婴儿出生的县城诸如此类,种种离奇或边缘存在的主题,是她追索的内容。
一次采访,通常有一星期或半个月左右时间,花费在旅途上。艰辛细致的工作方式。做完采访,回家做笔录,整理,撰稿,做出一个大专题。和摄影师沟通图片,编辑版面。发稿前在办公室里通宵无眠。如果人在上海,每周一上午固定去杂志社里开会。毫无疑问,她的工作方式与她内心的光源吻合,以此焕发身心所能蕴涵的全部深沉力量,自己却并不知晓。
这是她用来印证和确认自我存在的通道,而不仅仅是一份按时出工谋取薪水用以维生的职业。也有可能,她内心的信念,吸引这份工作来临。
在污泥沼泽般腐烂并且散发出恶臭的现实中,在与世隔绝的高山之巅山溪深谷中,寻找人性与天清地远的一丝交集。这交集在烈焰深渊里时而更显示出一种迫切急进的光芒。
1年12次采访做完,印证庆长持有的论点:真,善,美,需要被克制,以及带有一定程度的损害、压抑和伤痛。自由的,放肆的,愉悦的,流泻的,到最后才会显示出某种失控的力量的变形。
27岁这年10月。庆长在浦东机场等待飞机去往北京,受fiona所托,做一个大篇幅采访。对方是一家加拿大商业软件公司高管。这本是fiona差使,但她分身无术,庆长应急帮忙。对方秘书已与她通过电话。采访安排在下午3点。庆长抵达北京之后,直接赶去国贸cbd。
机场快轨乘客很满。经过一段地下隧道,开到地面高架轨道上,窗边出现一览无余城市景色。北京天空,在某个时段经常是灰白色的。凝滞的污染空气,使人鼻塞、喉痛、头晕脑胀。早晨刷牙会想呕吐。但清池说,在此地生活数年之后,这些症状会逐渐消失。不是痊愈,而是习惯。人最终都是在习惯中屈服。我们的意志并非想象中那般强韧,它也不能够选择理所当然的正确。正确的,只能是那些最终要强迫你接受的存在。不管它是空气,城市,婚姻,个性,还是其他。这是他的结论。
此刻,她坐在靠窗位置,漫无边际观望因工作短暂停留两天的城市。北京秋天,偶尔天空湛蓝高远,气候爽朗。后面一对来自美国的男子,一个年老,一个年少,热烈交谈,不断发出轻声赞叹。他们对这个城市有新鲜热情。对面邻座,两个结伴韩国少女,年轻,化妆艳美,用手机自拍照片,在单调娱乐中快活打发时间。
在这里,不存在没有目的的人。下车之后,谁都知道去往哪里。城市是巨大洞穴。要尽快进入能够通往它内部的秘密小径。个体在被吞没的时候,才是安全的。这样它隐藏了自身危险性。
庆长并非第一次来到北京,对这个城市素无好感。但她喜欢独自出行的自己。在一个隔阂严重的城市中,这种内心安定更为明确。因为知道无需与之产生关系,来去自如。人会与之纠缠不清的,是紧密联结的城市,在此中托付情感,形成历史。而那通常因为在其中有发生作用和影响的人。家人,爱人,友人这些构成决定一座城市在生命中最终的位置。
对庆长来说,云和,临远,上海,是这样的城市。
23岁。她去黄山旅行。在搭乘的客运汽车里,邂逅24岁庄一同,上海男子。他们座位排在一起,都是独自出门旅行。是她的意愿所发出的强烈讯息吗,以此吸引一切能够完成这意愿的要素和形成。夏天烈日炎炎,即使开着窗,吹进来也是烈火般热风。车厢没有空调,一车昏昏欲睡旅人,汽车于蜿蜒山道长时间盘旋行驶。安徽刚发生过水灾,沿途都是泛滥湖水和漂浮的家畜尸体。
她在云和,是一个中心广场连锁咖啡店的女服务员,混混噩噩度日。有时白班,有时夜班,穿黑色衣服绿色围裙,站在收银机前卖咖啡蛋糕。忙碌时恨不能三头六臂,团团打转。空闲时,靠在咖啡机边观察每一个进来和离去的顾客,摸索他们的细节,猜测他们的人生。深夜打烊之后,她骑自行车,穿越黄梅雨季困顿不振的城市,回去租住小屋。她觉得身体里全都是故事。或者说,那是一种力道强盛的汁液,在血管里蹿涌着。需要做出表达和超越。
她还年轻,对人生没有什么畏惧。只要能持有心望,存活下去。
生命本身有局限所在,除非有一种行动带我们脱离狭窄视野,追赶无限。如果没有超越,存在将是一件寂寞并且快速的事情。
陌生男子困极入睡,脑袋渐渐歪斜,最终靠在她肩膀。出于一种天性的怜悯,她慢慢把他放倒,摊开手心,枕住他的脸使之安睡。他是无所事事年轻男子。这样的男子,一般会以貌似坚韧理性的女子为伴侣。在情感关系里,他需要被容纳和照顾,自身能量却不足够。他的脸部俊美,眼角眉梢流露出软弱。穿黑色衬衣,留长发,衣着讲究。正陷身于失控的生活。失业,失恋,吸毒。他的家庭经济殷实,忍受他为所欲为。
他们一起游览黄山,度过5日。看日出,找餐厅吃饭,黄昏时坐在山岭上喝啤酒,互相拍照,在旅馆共宿集体房间,互道晚安。大部分时间默默无言,交谈并不欢畅,不知为何,相处却安宁。他知道她读过很多书,她还可以写东西。如果有机会,她想去大城市的广告公司工作。临别时,他说,你来上海。上海有很多广告公司,你会找到工作。
她是天性灵敏的人,心里已有直觉和掌握,沉着问他,我们可以结婚吗。这样,我可以去上海找你。
他说,可以。
是这样的天时地利人和。命中注定要形成的事总是来得平坦分明。
潦倒的一同,需要带来强烈刺激的改变对抗生活压抑氛围。而她则希望离开云和,离开过往和阴影的隐藏之地。这种决心如此执拗,早已成为血液里刺耳的呼叫。她获得机会,打包起历史,与旧日生活隔绝,即使冒险也必须铤而走险。事实上,这是她能够抓住的惟一机会。她没有错过。
他对她的信任如同天性,又或许注定等待在此为她接送一程。即使他态度轻率,自知无力给予她安稳,但这依旧是一种勇气和担当,为她的激越付出代价。很多年后她为这句应允觉得感激。这句话,并非所有的男人都可以给。事实上很多女人为获得这应允过程极为漫长而困难。
他的父亲长年在国外做生意,一年回来两三趟。家里有母亲和姐姐。他的母亲强韧现实,无法理解一个只相处5天的异地女子,怎么能够诱使一同结婚。虽然一同总是在招惹麻烦,却是她甘愿娇宠的独子。有多少外地人,想来上海看一看花花世界。总之是乡下人,贪慕虚荣,心里先就看轻,认为她有心计,把他们家当成跳板。他们结婚,不过各领一本结婚证。没有戒指,没有婚宴,没有祝福,再无其他。这样将就漠然的婚姻,受到蔑视也很合理。
她没有父母出面,更无陪嫁。不过是个背景和学历没有任何光彩之处,只是试图努力在大都会求生存的孤身女子。住在他们家,有了栖身之所。得以找到工作,安身立命。从小广告公司3千块钱月薪做起。6个月之后,被一家外资广告公司挖走,薪水跳到每月8千。一同始终没有找到工作,窝在家里打电脑游戏不分昼夜,与外界失去联接。
她不怕工作辛劳,惟独无力周旋于看人脸色斗智斗勇。寄人篱下给予世态炎凉人情冷暖最为实际而直接的一课。
6个月后,她搬出去租房子单住,独立维持生活和开销。
分居3个月后,一同来找她。
他住在家里,无法离开家庭,这是他没有目标的生活所能持有的惟一支撑。她不过是他的一个遭遇。这是现实,确凿,真实,残酷,与爱或者感情全然没有关系。只是各自对所承担的生活做出的无力反抗。这个婚姻,其本质就是一次反抗。他们以此试图突破自身某个特殊阶段,却与对方无甚关系。
晚上他睡在她租住房间的单人床上,入睡很快,如同孩童。她心里没有依赖,他完全不可依赖,却被这皮肤和呼吸的温暖包裹感觉无尽孤凉。她需要感情,无法得到,只能伪装自己不需要感情。孤身一人也要在这个陌生城市里存活。她需要了解爱的真相,无法得知,只能让自己相信它并不存在。
早晨醒来,请短假,为他做好早餐。他们有一个事实婚姻,却不存在实质内容,甚至未曾尝试照料对方。他吃完食物,停顿片刻,说,爸爸妈妈想通了,希望你回去。他们会给我们买房子住。她心里闪过疑问,在看到他们如此折腾的分居之后,难道他的父母真的愿意为他们未来打算做出付出的行动吗。他说,房子都看好了,在浦东。首付他们会出,贷款我们自己交,名字要写他们的。
呵。真是精打细算的上海人家。付出首付,让她还贷款,帮他们买下这个房子。名字写父母,以后假设发生离婚,这个房子就跟她无丝毫关系。他们清楚一同现在没有收入,以后也未必会有。这般设防,又有什么可信任的未来可言。他们可以保留她,但要她做牛做马。她默默无言,站起来,转身去厨房洗碗。什么都没有说。
心已跟岩石一样再无热气。终于把婚离掉。1年的婚姻,在一起6个月。闪婚闪离。她在这个婚姻里,曾想得到感情,结果却如同他母亲所预言,得到一块此地到彼岸的跳板。这不是她对这个婚姻的企图。但毕竟在上海留了下来。
年轻活力充沛不知颠覆辛劳。新陈代谢旺盛,伤口在无知觉中自愈,不留创痛。她不诧异自己在环境困顿或变化中的麻木不仁。换工作。换房子。进入杂志社后薪水跳升,从偏远地段搬到繁华的静安寺附近,在闹区中心高层居民楼租下房子。
40平米,房租昂贵。她长期在家工作,需要出行方便以及周边设施齐全,不觉勉强。如同每一个自处的单身女子,给窗户粘窗纱,修渗漏的抽水马桶,换灯泡,在厨房做饭,对着电脑边吃饭边看资料。没有养任何植物动物。有很多时间她需要出差,无法照料生活中其他生命存在。这个城市只她一人,无亲无故,她要独力存活。
工作勤奋。以薪水获得租住房、交通、买书买碟片买唱片买咖啡买面包各项生活费用。从不抱怨。做一件事情,力求把它做完做到内心标准。如此个性,是跟才华一样的重要存在。同样靠笔头生活的庆长,在工作上的顺畅并不逊色于高学历的fiona。
她清楚自己为生存所做过的事情不会留下痕迹,实质也并无意义。但人的生活,注定是在不留下痕迹也缺乏意义的事情中建立。她同时明白,相对于感情的稀少珍贵难以得到,凭靠肉身和意志与处境搏斗,以行动突破现实带来改变的胜算更大。
她成为相信并付诸实践的人。
下午2点50分。她准时出现在国贸写字楼一层咖啡店。对方公司在楼上。将近两个小时飞行和路途颠簸之后,在咖啡店里喝到一杯热烫香醇的咖啡,是设想周到之处。也许他也想借机放松一下,她想,所以并未让她直接去办公室。
庆长提前到达10分钟。走进卫生间,用冷水扑面。仔细清洗脸部和手指,卸去风尘,让头脑感觉清醒。镜子里浮现27岁周庆长的面容。从少女时一直保持的耶稣头,无修饰中分线直发,头发浓密漆黑充满生机。小圆领白色衬衣,藏蓝粗布裤,球鞋,风格中性。经历过风餐露宿路途颠簸,肤色微黑粗糙,仿佛一枚被遗失采摘的气味清淡的梨,却有余留的青梗之意。
在座位上她看到清池推门进来,站起来迎接他。不知为何,表情严肃没有客套。清池穿海蓝色细竖条白色衬衣,黑色长裤,黑色皮鞋,中规中矩外企高管装束。他是北方男子身形,高大挺拔,有运动习惯,肌肉匀称结实。平头。一双眼尾微微上挑的单眼皮眼睛,眼角轮廓清冷敏感。外表着实敦样的男子。后来她知道他曾祖母是日本京都人。他说纯正口音北方普通话。发音方式和腔调让人觉得安定。
她同时注意到他微笑时,细长眼尾绽出数条深长黏着的皱纹,显得极为性感。
她按照事先拟好的提纲,与他做完全部流程。fiona要求她去他家里访问,顺带采访他家人。清池应允,说晚上家里刚好有社交活动。他的妻子带着孩子即将回去温哥华,举办一个告别派对,她可以同往。大概有几分钟出神。她心里出现一刻空白,智性停止流动。眼睛看着窗外深浓暮色,脸上出现不知归处的惘然。他说,你觉得疲倦吗。她转过脸,说,没有。
他们已相谈很久。却仿佛一句都没有交流。
所有此类采访,都给对方留出足够余地。清池对她所说的一切,是他给予任一媒体的重复内容,是被策划制订滴水不漏的周到演讲。他的公司有新产品发布,他配合公关部门做媒体宣传。冠冕堂皇面面俱到的言语,当然不够真实。但这是fiona事先严格限制和设计的采访,她知道她的报纸需要什么。
这不是周庆长的采访。她不会用这样的模式去面对采访者,不愿徒然浪费彼此时间。这一次纯粹帮忙,她不再多想,只是觉得无由疲倦。他说,我已下班,现在开车载你去我家。希望你在派对上有所放松。
他开一辆线条简练黑色德国汽车。车厢宽敞,温度适宜。隐约清新古龙水气味。她强力支撑,告诉自己这是工作时间,还不能够放松。但不知为何,这个男子在身边的气场,使她无法试图遮掩隐瞒。他放的音乐,是肖斯塔科维奇的协奏曲。路途并不远,丽都涉外区域别墅区。她打了几次瞌睡,闭上眼睛又顿然警醒,非常辛苦。他在旁边轻轻发出叹息,没有刻意说话,只是默默开车。三环已是堵车高峰,汽车拥挤一起缓慢移动。
霓虹逐渐亮起,城市暮色四起。
她在他旁边座位上睡了过去。
在梦中,她看到与母亲去临远旅行。
8月,盆地型城市热浪滚滚,即使一面波光粼粼的大湖如影相随,那也是不足够的。她看到湖面上荷花已开到衰竭,如同性命交关,阔大叶片边缘发黄。未完全打开的花苞被烧灼过一般,倒映在死寂池塘里。花香腐烂剧烈,直冲脑门。母亲与她一起,搭上一辆出租车,去青墩茶社与一个男子相见。不清洁的车厢里,兼空调失灵。母亲抹过胭脂的脸上,汗水开始渗出。母亲平时从不化妆,一旦化妆总有漏洞,眼线漏色,胭脂不均匀,口红也会斑驳不齐。但越是如此狼狈,越衬托她艳丽。在某种不合理不平衡的处境之中,母亲的光亮更鲜衬。
茶社里,一间花园里的茶房,原来是由一座古老亭子改造。在旧结构上搭建落地玻璃窗。阳光刺眼,母亲与男子分坐香樟木桌子两端。服务生端来一壶绿茶,一碟葵花子,一碟话梅,搪瓷罐里有陈旧茶叶,桌子下面放了两只热水瓶,关门退去。母亲穿天青色细棉连衣裙,赤脚穿绣花鞋子,脖子上有用深褐色丝线串起的一颗老玛瑙。男子皮肤在炎夏中闪烁出微微白光。
庆长站在窗前,在无边际的窗框里,看到一面无边际的湖。黏湿空气,重重包裹。玻璃里映出母亲的脸,与男子长时无语,安静对坐,看看湖,又看看天。空气里满是丝线般光滑而细密的纠缠。母亲慢慢拆开一只香烟壳,是平日常抽的本地产薄荷烟草。把纸铺平,摩挲良久使它温顺,递给男子,说,我要看看你的字。他拿过去,俯下身,头顶发丝乌黑,当真手里拿着服务员记账的水笔,写了一行字: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
那一年庆长5岁。
她看到玻璃里映出的母亲,拿起香烟壳纸,在日光下观望男子写下的字迹,仿佛他们在旧绢水墨的时空邂逅,惺惺相惜,天高水远。母亲26岁,还很年轻。湖的对岸,城市高楼密密排布,如同塑料积木,粗陋,草率,不知所云。在荷花刺鼻的破败香气中,她的母亲,与那个皮肤发出白光的男子爱恋。在一张纸上写下一句话。这样,属于一个人的一生,已经过去了。此刻,在玻璃窗边伫立的女童,无暇顾及,只见浓密树影里突然跃出一只白色苍鹭,长腿伸出,翅膀平展,长喙衔着一尾鲤鱼,向屋檐上空飞去。
朗朗夏日天空,湛蓝纹丝不动,开阔如镜面。大鸟舒展的影子掠过,飞行轨迹划出一道银白色弧线。庆长跳跃起来,用手指叩击发烫的大玻璃窗,轻声叫嚷,看,看,它飞到那里去了。阳光刺痛她的额头,如同眼睛里全是跳跃的玻璃屑。母亲在后面伸过手来,清凉手指蒙住她的眼睛。她说,嘘。嘘。庆长,你要安宁。
母亲与那男子,是否看到那只鸟。看或没看到,都已无所谓。母亲此刻在世间,已不仅是周庆长的母亲,她代表她的自我存在呈现于世,孤单的需索情感的女子。沉默寡言的父亲,也许从未看到过母亲隐藏于不合理不平衡之中的艳光,而这原本是一个女子生命的本质所在。即使没有这些观望欣赏,她也会在时间中衰老死去。只是母亲性格暴烈无法甘愿。
庆长6岁时,母亲提出离婚。他们日益无法共存,时常造孽,互相指责,砸碎厨房里所有碗盘,长时间分床。各自是善良个体,却因出现在对方身边面目料峭互相怨怼。这真是人与人之间无法猜测解释的因缘。被组合的秩序注定各自损耗美好,只能想方设法脱离。父亲不同意。母亲起诉到法庭,执意离开,不惜一切代价。没有人知道那个男子的存在。庆长告诉自己要保持安宁。对谁也未曾提起那一次旅行。
母亲也许希望带她离开,但祖母和父亲坚决不允。祖母为此特意从棠溪乡下赶来,住在家里等待法院审判结果。父母为何会结婚,生下她来,大人的历史并非让孩子用以理解,只让他们负担结果。她躺在小床上,断断续续醒来,窄小客厅里,祖母一直发出啜泣,叔叔在旁边小声安慰。祖母照看庆长,对她疼爱有加,担心幼小的庆长因父母离异失去安稳。她清晰听到祖母心痛的声音,反复说,庆长怎么办,庆长怎么办。
她只觉得忧虑结局与己似乎全不相关。懵懂无知中只想再次入睡。
童年时大部分时间她随祖母在棠溪度过。父母偶尔过来探望,节假日带她进城同住。一直这样颠来倒去。父亲忙于做生意,长时间奔波,对她并不亲近。母亲不属于日常女子范畴,工作之余,更多精力用在旅行、阅读、聚会及无关事情上。她喜爱庆长,蹲下身张开手臂迎接她飞奔投入怀抱,紧紧拥抱。无论如何,这是世间最宠溺她的人。给她买裙子玩具各种糖果,经济并不富裕,却竭力取悦她的快乐。
即便如此,她依旧是一个频繁调换工作、经常远行及需要独处的母亲。在偶尔同睡的夜晚,她在床上看着年轻女子,穿白色镶缀细蕾丝睡衣,长时间坐在椭圆形梳妆镜前,用一柄猪鬃发梳梳理长发。发丝漆黑浓密如同云团。母亲有一种力气,由蓬勃的生命力、热烈情感、不羁野性、意志和智性互相混合搅拌而成。她的力气,使她对生活持有刚硬的叛逆之心。母亲是象征,超越生活的庸俗灰暗。
深夜她醒来,女子蹲在床边,伸出手臂紧抱她。切切抚摸她的头发和面容,无限哀恸。她不知道是否天亮,房间里寂静,只有小台灯的光隐约照亮母亲面容。母亲没有化妆,脸色憔悴,眼角一直有眼泪流下来。一如往昔的笑容。呵,母亲的笑容总是这样令人流连。她叫她,妈妈,妈妈,依旧困熟眠貌,睁不开眼睛。母亲抚摸她的额头、发际,无限留恋,轻轻说,庆长,你要记得,妈妈爱你。妈妈非常爱你。
有颗颗眼泪滴落在脖子和脸颊上温热短促,孩童却不顾惜,只想追问,妈妈,明天你能不能带我去动物园,我想去看长颈鹿。母亲说,好,带你去,我们一起去看长颈鹿。再带你去吃馄饨。你是妈妈最爱的宝贝,你是妈妈心中最美丽的孩子。她得到承诺和赞美觉得愉快,闭上眼睛安心睡去。脸上残余母亲的眼泪带着温度还未干涸。
6岁的她,未曾懂得世间生离死别的痛楚,心里浑然天真木知木觉。母亲与她告别,这痛楚是在后来绵延岁月里逐渐释放和呈现的,逐月逐年出力沉重,最终令她碎裂。母亲就这样与父亲离了婚。无法带走庆长,一无所有,哄庆长入睡后,当天晚上便坐火车离开云和去了临远。
母亲远走高飞。
在梦中,庆长看到自己是伫立窗边的女童,与一个闷热奇幻的夏日午后从未分隔。如果人的生命能够持有奇迹,母亲出手迅急没有迟疑。而父亲很快得病,婚姻失败,事业受损,一蹶不振缠绵于病榻。祖母照顾他们生活,不允许母亲探望。母亲嫁人。后来去了深圳。路途遥远,不再回来。
她深爱玻璃中映照出来的成年女子,如此美而充沛,像艳阳下盛开及时的花朵。她宁可如此。她恨过母亲的时刻,是在16岁。成年之后,她再次原谅了她。每个人只能独自面对生命的黑暗深渊断崖绝壁,风声呼啸,自身不能保全。又有谁可以互相依仗,长久凭靠。
庆长对感情失去信仰。或者说,她的信仰消失于破碎虚空的现实。
究其实质,她是一个被打败的人。
27岁,曾被打败,从现实的破碎虚空中凸显而出的周庆长,出现在许清池身边。
她醒来。看到汽车停在地下车库,清池打开车顶小灯阅读文件。睡了多久她不知道。他一直在等她醒来。身上遮挡着一件西服,散发淡淡古龙水气味。也许是苔藓、松柏、小苍兰互相混合的气味。她困惑地在空气中分辨这股幽幽入侵的气息,有片刻怅惘。他们如此逼近,封闭在一个狭小车内空间,车厢里流动的情绪息息相关,静谧宁和,如同一起相守数十年的伴侣。
这个初识的男子,提供给她的气场是未曾感受过的亲近自然。不知为何,她觉得他这样亲,却只能不动声色。这感觉来得迅猛,直接,令人措手不及。她试图一边辨别一边慢慢把它确认。她直起身,轻声对他说,我居然又睡着了。对不起,耽搁你时间。在惯有的淡漠表情之上,她的笑容没有预兆和过渡,露出大颗洁白齐整牙齿,天真无邪,如同幼童。他看着她的脸,什么也没有说。他们下了车。
为何这次出差,总是感觉疲倦,并多次陷入出神和瞌睡,她无从得知。这肯定不是她平素风格。也许这一年她压力深重。工作内容剑走偏锋观点鲜明,吸引大批固定读者,引起圈里圈外争议性评价。即便如此,这份工作,大概只使用了天性一半左右的能力。如果试图多拿出一些,只会遭受更多外界质疑和攻击。
同时,她意识到这份工作不具备开拓前景。和社会主流导向保持距离持有叛逆之意,无有可能得到大品牌广告赞助或建立其他商业合作。谁都知道时尚娱乐最吸引眼球。同时,杂志一直战战兢兢承担某种意识形态的风险。
发行始终叫好不叫座,市场部有压力。杂志换了主编和编辑总监。这次掌舵的是理性的实用主义者。她的内容具有争议性,在编辑部门里差旅支出也多。即使她提出住廉价旅馆,压缩交通和伙食费用,依旧是纯粹性支出,后续无法带来商业盈利可能。暂时没有人试图替换掉周庆长,只是一时不知道该让她如何继续。她的工作方向不明。
她只决意做完最后一期内容。偏远山区的村落瞻里,在那里保留着古建筑以及数座古老的木拱和石拱廊桥。这些传统物质因为公路拓展、洪水泛滥以及村庄经济化等原因,在逐渐被摧毁和消失之中。她会在12月出发。
她见到他的家庭。
中产阶级典型住宅。建筑优美排列和谐的独栋大屋,分列在春日园林之中。平整开阔的草坡,修剪得当的樱桃树和冬青,游泳池水波碧蓝。透过落地玻璃窗,可以看见客厅里的丝织壁纸,水晶吊灯,织锦沙发,羊毛地毯,茶几上的雕塑和工艺品,英式下午茶白瓷杯碟。车库里有越野车,跑车,随意放置孩子们的自行车和滑板。
生活此刻呈现出富足,安稳,有余裕的自由和悠闲。这种环境,对庆长来说很陌生。这不是她所在的阶层。但她却觉得这是人应该拥有的基本生活形态。难道人不应该在清洁而又持有审美的环境中生存,不应该享受到休闲和憩息的乐趣,不应该在有生之年获得尊严、愉悦、物质和精神同等丰足平衡的满足吗。赤贫,揪斗,咒骂,挣扎,污脏,丑陋。这不是常态。
他的妻子,冯恩健。穿桑蚕丝曳地小礼服,相貌平平仪态优雅。腹部高高隆起,即将坐飞机回去温哥华等待分娩。孩子也一起带走。一个12岁男孩,一个5岁女孩。即将还会有一个男孩出生。fiona安排的摄影师已抵达,在大厅壁炉前给他们全家合影。这照片一经刊出,无论如何,都会提供分量十足的一针符合主流社会价值观的强心剂:男人要成功。女人要嫁一个成功男人。成功的生活就该是这样。
派对上全是她不认识的陌生人,很多西人,各自凑对说着各式外语,香槟,自助小食,鲜花,烛台,衣香鬓影,欢声笑语fiona平素接触和浸淫的,就是这样的氛围吧。如此这般聪明漂亮的女子,名牌大学毕业,努力改造自己,试图得到认可,最终目的也不过是要嫁一个高于自身阶层的男子,得到另一个阶层的生活。
fiona热衷恋爱,但不持有固定恋爱关系。她清楚自己所求。骨子里她是一个县城少女,希望嫁到一个可以托付终生的男人。这个男人不能是她日常生活触手可及的普通男子。他们无法带给她超越现有水准的生活:转换国籍,带去国外,让孩子上国际学校,住别墅,开名车,每年国外度假旅行,光鲜社交派对,可炫耀的身份和地位如果仅仅只是在上海买套房子,买辆车,她自己就能做到,不需要帮助。剧烈改造所付出的艰辛代价,务必得到相应回报。她29岁,比庆长还年长两岁。却的确真心实意爱慕和相信这一切,热血刮心,从不屈服。
几年来,身边男人来来去去迅急热闹,最终没有一个可以结婚。她在庆长面前,从不掩饰对婚姻的野心。但是,庆长看着大厅和花园里或站或行的光彩男女,这些眼神流动目光冷酷的男子,她想,这些人如果想要一个婚姻,也绝对不会是为了迎合fiona的需求而产生。但努力精彩如fiona,又凭什么不能获得她想要的男子和人生。也许这正是她的不甘愿所在,因此fiona总是需要竭尽全力地活着。
而庆长只觉得人生起早落夜,无限疲倦。
摄影师拍完照。她做完采访补充内容,工作任务完成。什么也没有吃,独自喝下好几杯香槟,脸颊发红,心有微醺。穿梭过身边一路愉悦轻快的红男绿女,只想找到一个角落安睡。
绕过泳池和花园,经过大厅自助餐台,沿楼梯走上二楼。
楼梯靠左走廊深处位置隐蔽的客房,暂时空无一人。小小房间蓝白基调,樱桃木地板被长久日光晒红,灰蓝色真丝帷幔和手绘壁纸风格清雅。走进附属卫生间,一处舒适洁净的空间。蓝白色瓷砖,镀金框椭圆形镜子,弯曲木腿支撑大理石台面盥洗台。中国老式拙朴瓷碗里,放着手工制作植物香皂。她再次拧出冷水,用双手捧住,泼到脸上,对着镜子凝望自己。
庆长很少化妆,不抹香水,不看女性杂志,不戴饰物。没有穿过高跟鞋,不热衷修饰,无谓对男人作出取悦依赖的姿态。她不是以女性美或女性特征作为重要的人。这是一扇在她生命中被关闭起来的门。劳作,远行,香烟和烈性酒,刺青,恋爱,思考,阅读,这些能带给她刺激。她需求自然的质地和属性,始终如此。
在媒体圈子里工作长久,看惯各种虚头把戏,虚浮膨胀。玩乐它是一回事,被它愚弄又是另一回事。如果不参与集体狂欢,就会被孤立。美与郑重被定义为矫情造作,恶劣丑陋却能引起群情亢奋。这是一个颠倒的时代。人们迫不及待消除清洁的缓慢的朴素的真实的存在,却在虚拟、幻象、谎言、盲从、攻击之中志得意满。
她看着镜中女子,轻声问,你疲倦吗。孤单生活时日长久,却并未让人完全失去戒备。她并不接受形单影只,只是灵魂伴侣一直没有出现。
推拉式木格窗铺设出宽大窗台。脱掉球鞋,坐在窗台上。窗外是屋后花园,夜幕低垂,次第亮起灯火。隐约有孩子的嬉戏、西人英文以及音乐、狗吠的声音传送。院子里栽种大片桂花树,她因此得知刚才穿过花园,空气中馥郁芳香来自何处。白色印度细麻窗帷把这一块区域包裹,形成狭小空间。幼时,当她难过或困惑,总想觅得一处隔绝空间隐匿。衣柜,大箱子,窗台,任何角落。这种把世界遗弃脱身而去的状态,有让人上瘾的意味。
此刻她脸贴着玻璃,在角落里感觉到安全。也许这是她应该存留的位置,之外的风光不是她的。房间里暖气充足令人倦怠。她睡去,并且不知道自己睡了多久。
在某种警觉中她惊醒。
天色漆黑,花园灯火闪耀。窗帘被拉开,窗台敞开无余。男子坐在一把安娜皇后风格扶手椅上,双肘搭着扶手,默默盯住她。楼下客厅和游泳池花园传来音乐喧笑,扑打起伏的阵阵潮水。他们两人,如同沉没于暗蓝大海底处。又仿佛搭乘一艘已离港驶向夜色的大船,幽暗两岸灯火渐行渐远。人世被搁置,今生被远远推开。她的内心突然格外镇定。
赤脚下地,摸到球鞋慢慢穿上。被他观望,心安理得,置身于此仿佛正是为了等待他一路循迹而来并最终把她捕获。
他说,睡得可好。
她说,还可以。如果你不在,也许还可以更久一些。
他说,据说动物有本能找到最适合睡眠的角落,完全凭靠一种直觉。
她说,你也找到了。可见这并不是什么独到本事。
他说,现在下楼去吃点东西。逃避只能一时,不可能是长久。
她一定听到过有人用这样的方式说话。在一个陌生房间里,与相识不到10个小时的男子,发生这般直截了当的对话。仿佛他们是失散很久的爱人。仿佛他是前世为她在棺木上洒落泥土的人。仿佛他是层层流光转化之中,给予她躯体的父亲和经由她的躯体分娩而出的男婴。
一声不吭,跟随在他身后下楼。他带她到餐台,拿过白色盘子,挑选三文鱼、意大利软质奶酪、橄榄、数颗新鲜树莓,又倒一杯白葡萄酒给她。这些食物,每一样正中她心意。她把食物端到角落边桌上,一言不发,开始进食。他倒了一杯相同的白葡萄酒,看着她,慢慢啜饮。
事后多年,想起与许清池的相见。她想这个相见最终的作用,是帮助对方在这个由规则、秩序和客观性结构组合的现实中,找到一个接近真相的位置。但并非接近彼此的真相,而是接近各自的真相。来到一个正确位置,以此看到退却中日趋微弱的光泽,出人意料熊熊燃烧起来。这样拼尽全力,这样俯身投入,等待花火熄灭之后,昭示出各自本质的凛冽和空洞。他们各自的出现,挟带特定意义。这是在很远很远之后的道路上,接近终点,回头看望,才能明白的起点。
究其本质,情爱是一条通往各自生命深渊边际的路径。最终目的是趋近真相。
如果有人说,我爱你。会爱你至死。心意单纯的女子,会从中得到满足,并祈祷它成真。撞到周庆长,她的想法是层层推进的:一,对方以此作为意淫工具,他在让自己high。这是和被表达者没有关系的事情。二,她愿意静心等待,让说出这句话的表达者,在时间推进中,最终看到手里搬了块石头,但不愿意砸向自己的脚。三,或许他一年之后早已忘记何时何地说过这句话。四,其实他对数量庞大的女人说过相同的话。在她的观念里,说得过分美好以及圆满的言语,都不会是真实。
这也意味着,如此这般的庆长,虽然16岁开始沉沦于数度迅急恋情,骨子里却是一个冰冷理性的人。
也许她一直寻找可以并肩站在一起的人。渴望能够爱上一个人。一种超越理性和现实的情感。或者说,是突破生命界限和范围的付出和得到。想起他的名字,心脏为此温柔而疼痛的振颤,激情迸发的拥抱,身心融合的炙热和亲密,在世界尽头携手相伴不离不弃的永恒有时,她觉得自己依旧情怀天真,充满一触即发的能量和燃料,是一个追寻完美的理想主义者。也许她是一个真正归属于浪漫的人。这样的人,实质上对情感本身持有难以言说的一种强烈的消极和质疑。同时这又是他们最为刚强的期许。
除却以冰冷理性所隐藏的天真,在她内心深处,存在一块失陷的区域,也许与价值观或标准没有瓜葛,只与历史血肉关联。无法分辨,无声无息,不动声色,无法解决。成为身体深处一块隐匿而坚定的黑色组织,容许它稳定存在,如同容许旷日持久与生俱来的一块伤疤。从16岁开始,她寻找一个替代父亲角色的男子,需索一种可无限度信任和依赖的关系,一种百般试探和考验的关系,一种压力重重充满冲突暴戾的关系,一种具备强烈存在感的关系。她的性格偏执激烈,着实危险。事实上,她从未获得过满足,倒是把自己和别人伤害得体无完肤。
她自知情感部分的生长缓慢而变异,也许在少女时期就已停滞。只不过在体内植种一株死去的叶芽,纤细青葱的嫩芽,不会衰老只会死去。她很清楚这一点。在得不到感情的时候,她保持睡眠状态。
生活本身千疮百孔,人,又岂能幻想借助他人微薄之力得到成全。感情的解脱与他人无关,只与个体的超越性有关。高级的感情,最终形成精神和意识。低级的感情,只能沦落为脾气和情绪。其实她从未如幻想过的那般去爱和被爱。她也不相信有这样的人存在。
所谓爱情,在3个月之后注定消逝的荷尔蒙游戏。它已不能够成为她的信仰。
没有人知道她快速结过婚,又离了婚。在杂志社里,庆长是个性孤介的单身女子。抽烟,衣着不羁,沉默寡言,工作有成效。远天白地,从不觉得辛劳。忙碌尽力,有时加班通宵。
相对于工作上的积极进取,在感情上,她成为一个随时保持克制及后退态度的人。不把目光投注虚妄未来,关注当下。如果命运的河流带来什么,那么就捞起什么。一路播种一路收获,不过如此而已。现实中的庆长,面对自己缺漏的人生,卑微的处境,所能做的,只是实践一切行动,推进,继续。并做好准备迎接时时呼啸而至的重创。
她觉得自己也许不爱任何男子。
觉得男人和女人是完全不同的系统,理解、思维以及情感方式都有隔膜。对她来说,找到一个伴侣,无非是找到生活的共同合作者。她恋爱过,结婚过,但并不觉得感受过情感真正的冲击。她尚未有机会得知,爱是什么。
25岁,认识定山。定山28岁,在张江从事it行业,工作稳定,薪水丰厚,状态单纯。他是南京人,母亲早逝,父亲重建家庭。一直独自在上海工作,在浦东早早买了房子。独立生活的磨练,使他性格内敛沉稳,如同惯常穿的格子棉衬衣、灯心绒长裤,都是温厚朴实经久耐磨的质地。他接近庆长,非常小心。
他们在图书馆里认识。庆长有一些工作时间会在图书馆里完成。她没有受过正规完善的大学教育,却自我训练出一种阅读和思考的习惯。他多次看见她。有时在桌子上做笔记,有时快速翻阅和查找资料,有时发呆,有时坐在书架后的隐秘墙角手里拿着书睡了过去。一个人在图书馆从早到晚打发掉一天。他靠近她,与她聊天。他们坐在图书馆院子里,花园中紫藤花串串悬挂下来,空气中静谧的香气。她出来抽烟,眺望远处,吐出轻淡烟雾,姿态洒落,如同在无人之境。他享受她的存在。她这般中性有力,跟其他叽叽喳喳娇气喧杂的女子完全不同。
她后来问他,为什么选择她。他说,你好看,你安静。就这两条。她其实不是漂亮的女子。她也从来都不是内心平和的人。他的表达却到此为止。
他们相识,并不是一个好的时机。庆长成为一个貌似不需要爱的女子。人在虚弱和压抑时,更容易接受深层关系,试图与他人联结。如同她和一同的关系,发展快速不合常态,却有各自的深层动机所在。感情,从来都是和理性背道而驰。对两个面具健全的人来说,他们对感情的寡然,也是对各自生活处境的漠视。所以,这关系虽持续两年,却一直拖拉没有进展。
她问自己,她爱他吗。她不知道。对情感失望,反而心无障碍,轻省开始新的路程。每周见面一到两次,次数并不频繁。有时她去他浦东家里,三房一厅宽敞房子,视野开阔,布置简洁,似乎多年来处处俱备只欠缺一个伴侣。他除了阅读专业书,看体育频道,听古典音乐,别无爱好。对工作勤恳专注,还能做出一桌饭菜,手艺不俗。她很多时间在出差采访。彼此聚少离多,没有藤葛纠缠。他本性恬适,有一个沉寂的不爱言语的女子,偶尔出现身边相伴,已算完美。
这样一个平凡可靠的男子陪伴余生并无错漏。
即使与定山在一起,如fiona这般靠近的女友,也不知他在庆长生活中存在。这只能说明:一,她和定山生活足够低调,从不成双成对出现在众人面前,各自世界完整独立。二,她的生活也许并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朋友。她只跟自己的心分享一切。
她没有想过结婚。也并不觉得在恋爱。但她和这个男子交往共存。
在县城等待前往东溪乡的客车。
她找到路边靠近垃圾站一个废弃水龙头,拧开后有刺骨水流,洗手洗脸以洁净自己。天气阴冷至极,一场大雪在远方酝酿逼近。她的背囊是60公升登山包,早已使用得破旧不堪,只待淘汰。一直迟迟舍不得调换,系带断裂又找到其他绳子重新接上。在小吃摊里买了两只馅饼,坐在简陋的候车站,吃已被延迟到下午两点的午饭。一边小心守住装有电脑照相机的背包。
常年旅行,肠胃被锻炼得极为强壮,从不胃疼腹泻便秘。不晕车,不过敏,不失眠,不近视。是天生为上路做出准备的人。夏天穿裙子,赤裸小腿上凸起结实饱满的肌肉,长途步行的结果。这是她的不同之处。
下午两点半。挤上发往东溪乡的客车。满满一车当地人,沉默无言,皮肤黧黑,望着窗外面无表情。更多的人靠在座位或行李上昏昏欲睡。她坐在最后一排位置,一路颠簸,碎石子路面状况不佳。很快汽车开始曲折盘旋于山峦岭道之上。不断弯来折去,永无止境般的路途。前排有妇女推开玻璃窗开始呕吐,玻璃上飞溅星星点点呕吐物,是被胃液分解的食物残渣。空气中传来一股刺鼻酸腐味道,又迅速被猛刮进来的剧烈山风吹散。
在她出发去瞻里之前,定山说,庆长,这次春节父亲希望我们能够一起回去南京。他暗示家里希望婚期临近。庆长知道他父亲对她尚算认可。虽然他父亲在大学执教,定山南大毕业,家里是循规蹈矩知识分子家庭,但他们并不计较她如同兽般游荡不安的过去。她工作独立,在业内有一定口碑和资历,这使她受到尊重。定山的家庭也已看清,定山受良好家境保护素来个性内实,不适合作梗计较的女孩子。庆长来自小城云和,但骨子里大气从直,令人放心。
有一次,定山父亲小心翼翼询问她对房子的看法。定山现在居住的130平米房子是为结婚预备。他希望确认庆长对这个房子归属定山的完整性的认识。中国人的一生,几乎就在为房子搭上全部性命。这是一种不自知的生命质地上的茫然吗。除了占有范围之内的一席之地,再无别的去处,内心不具有安稳和信任。这些被高价售卖的混凝土建筑,这些被分割出来的一平米一平米,在某些时刻,己强盛于生命质量。
庆长知道定山父亲介意这个事情。她在云和现今只有叔叔婶婶,从小关系疏淡,娘家没有任何人会为她的事情费心。而她知道自己大部分时间,不过是睡在不停转换的旅途床铺上。她也有可能死在去向不明的路途上。一所自己没有投入的房子,本就是他人的,她怎会有占有之心。对方不知道庆长经历过什么。庆长不说往事。她早已看得清楚。庆长说,伯父,你不必担心。我都明白。
如此,再怎样经济和精神独立,为了情感和肉身有人相伴,就必须面对现实的琐碎庸俗。面对烦扰。面对分歧。所以她从不提结婚一事。在云和,女孩子如果25岁还没有嫁出去,就是父母心头隐疾。幸好她生活在上海,亲人四散离去,身边则大多是如fiona这般独当一面的事业女性。她们活得自在,舆论和环境的压力不存在。如果按照fiona的野心,35岁都未必嫁掉。在都会每日潮水般涌出的男子,在办公楼,商业中心,地铁站,店铺,餐厅,健身俱乐部任何一个地点,任何一个时刻,何止千千万万。汹涌人潮里,要寻找到一双手,一起牵扯到老,又能够是几人。
结婚对庆长来说,其涵义已轻省。生命状态是一件事情。结婚,是另一件事情。它不过是生活实际内容的组成部分,功能性的存在。时间最终会把它定义为一种习惯一种秩序一种规则一种结构。它只能成为大地的属性,而不会超越其上。一旦与精神无关,它就成为属性简单的事物。如同超级市场,是这样看起来复杂混乱但实质严谨有序的存在。使人生活稳定操作轻省,如此而已。
她不再看重它。事实上,她有足够心理准备,可以迅速决定做它或者不做它。既然她觉得婚姻可有可无,当然也可以选择春节后与他结婚。虽然他不是她心中等待的那个人。至少,她想,晚上睡觉,身边有一具温度恒定的肉体散发呼吸。茫茫人世,身心如此孤独,且这孤独旷日持久,渐渐成为一片望不到尽头的平原。定山是对她的内心世界一无所知也不感兴趣的男子。不限制她自由,无需她常伴左右。他也不懂得她的美,她的饥饿。与之相伴,她觉得安全。
她可以在他身边,自甘堕落心灰意冷地活着。
车子从山顶盘到山底。仓促一个拐弯,开上一条豁亮路途。
呵。左侧展现一个巨大空旷的水库,水量充足,湖面碧蓝清澈,风平浪静,映衬周围绵延起伏的翠绿山峦。飘带般延伸到远方的白色公路。幽深隐藏,而又坦然自处。被无心遗失在此地,又仿佛存在于时间的边界从未变迁。这乍然邂逅,令人惊动,如同无法瞬间醒来的梦魇,内心分明却无知无觉。只愿跟随它趋向即将抵达的终止。湖泊,山峦,树林,天空,道路,空气,阳光,一切组合呈现和谐平衡。
迅速的,它就被客车甩掷在背后。留于它自身固有的无常和圆满之中。
这一切出现在庆长视线里,大概两分钟。庆长掉过头,沉浸在因为震动而屏息般的呼吸里。被这随风而逝的美,激动得热泪盈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