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九章 应急中心
推荐阅读:宇宙职业选手、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万相之王、星门、剑道第一仙、雪中悍刀行、剑来、一剑独尊、牧龙师、临渊行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a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王静辉的双季稻实验,英宗赵曙也是知道的,蜀国公主身边隐藏的密探也把王静辉频繁出入试验田的消息传送回来过,但赵曙从来就没有指望王静辉能够从这块试验田中能够取得多大的成功,以前王静辉的奏章中虽然也说起过双季稻在楚州试种的意义,但他也不过是一笑了之,不过这次早稻和晚稻的稻穗都在这里了,奏章也写明了这次试种的效果和分析,那些密探也传回消息,证明了双季稻亩产八石的消息是真实的。这简直是让赵曙喜出望外:大宋最近连年灾荒,常平仓国库粮食频繁调出赈灾,已经产生了极大的亏空,双季稻的产量几乎能够达到一般亩产量的一倍,可以快速填补粮仓的亏空,今后如果再遇到年景不好的年份的时候,就是赈灾他的心中也有些底气。
王静辉的这两捆稻穗给大宋高层统治者带来的震撼是巨大的,毫无疑问,他所提出明年大范围的推广双季稻的奏章毫无阻碍的便被通过了。接下来众人讨论的焦点便是王静辉提出要建立一个专门管理赈灾粮食的机构,将国库和各地粮仓中关于赈灾的部分钱粮统一规划到这个部门之下进行集中式管理,以便防止这部分用来赈灾的粮食被各个地方官所挪用。
相对第一项王静辉要求推广双季稻的奏章,这份奏章却遇到了阻力——参知政事赵桀的反对,而且还是非常的理直气壮,赵桀认为完全没有这个必要,反而会使原本庞大的官员系统更加膨胀,并且这一措施也会使地方官员感到不便。
与王静辉地预期相反地是。原本担心受到反对的主力。三司使韩绛却出人意料地,并且还抢在正要发言的司马光之前提出赞成:“臣以为组建这样的新机构并不会扩大官员的数量。大宋现在无法安置地官员数量是在职官员的两倍,所以不存在这个问题。组建这样的机构,驸马也在奏章中详细的介绍了:这个国家紧急状况应急中心是归属于三司之下,专门负责调配各地灾区赈灾粮食所用。除了向各地派出检察提举外,不用再额外增加官员数量。”
英宗赵曙听后点点头:派遣官员并不是什么问题,他也为这么多等候差遣的官员而感到头痛,如果全部裁汰肯定会打击士林的积极性,他们可都是十数年的寒窗苦读,这与大宋提倡的文治产生冲突,甚至可能会动摇大宋国本,不过他还是担心在实行过程中会遭到地方官员的抵制。
司马光是最建立国家紧急状况应急中心的人,毕竟这个机构专门应对地便是近几年来大宋境内频发的自然灾害。他做过地方官,正如王静辉奏章中所说的那样。地方官员虽然有通判能够遏制其权力,但挪用国库在地方上的储备,那是经常事,地方常平仓亏空都快成为公开的秘密,一旦发生比较大的自然灾害,常平仓的亏空将会成为致命的漏洞。
这次河北大旱地灾情比较严重,如果河北的常平仓充满的话,灾民断不至于流入汴都开封。而且常平仓不挪用,赈济灾民的时候朝廷也可以省下了不少运费,最重要的便是在赈灾过程中能够挽救更多人的生命。司马光敏锐地看到王静辉之所以写这道奏章,其最大的目的便是能够在发生灾害的时候能够挽救更多百姓的生命,如果灾区的情况得到稳定缓解,到时候可以避免厢军规模的膨胀。
韩绛的发言结束后。司马光、欧阳修等赞成的人连续发言,相比之下赵桀的反对便苍白无力起来,之所以有这么多的大臣能够王静辉,说到底还是因为他写给那些比较熟识重臣的解释信件所起到的作用。王静辉知道仅凭自己的一道奏章要想得到他们的,未免太单薄,给这些重臣写信除了可以把自己的意图表示更清楚明了,还能够增进他与这些大臣的关系。
现在给王静辉来信的朝廷重臣也是越来越多,除了韩琦、郭逵、富弼、欧阳修这些常客外,司马光最近给他写信的次数也频繁起来、还有吴奎、张方平等人的来信。他写给朝廷重臣的信件虽然不能保证他们不会反对,但至少不会产生太大的误会,最起码也必须使自己站在公理的高度,而不是凭借这些政策为自己谋取利益。
其实王静辉向英宗赵曙上这道奏章除了要把赈灾的粮食储备稳定下来外,还有便是针对即将上台的王安石。此时王安石的声势远比原来的历史弱的多,不仅升官的速度大大折扣外,受到皇帝的关注程度也远不及历史上的那样,但王静辉知道,凭借王安石巨大的社会声望和与朝廷各方面的大佬的关系,他被启用那是早晚的事情。
王安石最得意也最有把握的青苗法被王静辉抢先给“盗版”了,从他所了解的熙宁变法的历史中,他知道发动熙宁变法的资金几乎都是来自常平仓,以至于地方常平仓空虚,在灾害来临的时候,地方政府根本就没有能力来赈灾,尤其是那场河北的那场大旱灾加蝗灾发生后,更是彻底动摇了王安石的地位,造成了他第一次辞相。他的这道奏章可以将常平仓相当数量的物资给封固起来,至少在赈灾上地方政府不至于什么事情都做不了,而剩下的资金除去地方政府的日常开支外,能够让他动用来发动变法的资金就很有限了,这样提前制约了变法所造成的负面影响。
大宋治平四年十月,由三司使韩绛牵头组建大宋国家紧急状况应急中心成立了,紧接着便是下放了新任命的五十多位检察提举奔赴大宋各地,来检查各地常平仓的储备情况,按照王静辉奏章上的赈灾款项地比例来进行封存部分资金。严禁地方政府对这笔赈灾储备钱粮挪作他用。这些封存地固定数量赈灾所用的粮食。会在固定年份进行更新,淘汰陈粮。或是在市场上出售,或是用来酿酒等用处。
王静辉在楚州当然对此做好了准备,他早就接到了老丈人地手谕,对此他也是欣喜异常:各地常平仓赈灾钱粮以这么一个机构给固定下来后。以后谁要是再打这笔钱粮的注意可就难了,第一个便会遭到三司使的反对,恐怕最大的反对还是来自于那些还没有得到安置地官员。这也是王静辉在多次考虑后才想到的,大宋的这些冗官他是没有什么好办法,如果贸然裁汰,那就是得罪了整个文人阶层,自己离完蛋也就不远了,能够给这些多余的官员找到位置,他们也会感谢王静辉,这些人自然成为因为王静辉的政策而受益的人。到时候他们自然会维护自己的利益,这群人的力量还很小,但也会慢慢的壮大。
王静辉现在越来越感到王安石的力量和声望了,不仅是刚刚和自己有联系地三司使韩绛就不用说了,单是从颍王赵顼、司马光、欧阳修、韩琦的来信中,王安石的名字出现的频率也越来越高,但令他比较放心的是自己的老丈人英宗赵曙似乎对王安石并不是很感冒,自王安石被提拔到翰林学士后。他的升迁之路就暂时关闭了,好几个月还是待在翰林学士的位置上,而不是像原本历史中那样,几乎是以火箭速度升任到参知政事,韩琦告老辞相后便迅速填补了韩琦所留下来地权力真空,升职为执政位。
从赵顼的来信中。王静辉知道现在的王安石似乎和赵顼的来往日渐频繁,这多半是拜韩绛所赐,有他在赵顼的耳边吹风,就是赵顼不想见王安石也难。不过赵顼现在还处于观望之中,王安石的学说和观点固然能够吸引这位年轻气盛地储君,但相比之下自己的妹夫王静辉更是神奇无比,而且至少已经创造了巨大的财富流入国库,缓解了大宋财政的现状。
王静辉也把握到了赵顼目前的状况,他当然不能坐视王安石把自己寄托在赵顼身上的希望给磨灭掉,只要是颍王赵顼的来信中说“安石先生认为如何如何”,他便以此为中心展开讨论,并不是要把王安石的观点全部驳倒,而是采用推演论的方法来给他解释其中的利弊,借此来消除王安石对赵顼的影响。
从王安石和赵顼的来往当中,王静辉也可以感到王安石对英宗赵曙的不满,毕竟在提拔他任翰林学士后,王安石的声望虽高,但韩琦、富弼、欧阳修、吴奎、张方平等人的资历要比他强得多,英宗赵曙也不可能像历史上的神宗那样为了提拔王安石,而把所有朝廷中枢大臣都给清洗了个遍,况且他的手下除了有稳重守旧派的韩琦和司马光等人外,还有在楚州正在寻找出路的驸马王静辉。
在英宗赵曙的眼中王静辉虽然年轻,但驸马稳重且足智多谋,方法多而且有效,当真是个难得一见的人才,所以他也并不着急把王安石提拔上来施展他的才能。英宗赵曙希望王安石能够在翰林学士的位置上能够多待上一段时间,等韩琦、富弼、欧阳修、吴奎等老一阀朝廷重臣隐退后,再把他提上执政位,来发挥更大的作用。
英宗赵曙对待王安石的安排,王静辉只要略微一思量便能想到三分,毕竟宋朝的皇帝还是非常开明的,忌讳也是历朝历代皇帝中最少的,他们并不忌讳朝廷重臣提出立储和为子孙培养宰相的建议。所以对于王静辉来说一是必须保证英宗赵曙那个垃圾身体的健康;另外便是抓紧时间,继续给大宋财政开辟新的活路,以缓解财政压力。
初冬的十月,楚州的天气虽然也开始慢慢的变得寒冷起来,但王静辉刚刚收获了晚稻的丰收后,楚州的商业远远比他刚来楚州的时候要繁荣多了。楚州的街头店铺客栈林立,当初借贷给厢军开客栈和酒楼的资金都获得了丰厚的回报,除了资金得到了回笼外,还掌握这客栈等产业相当大的股份。还有正在价格飞涨地地产。要是现在全部出手地话,兴国银行赚上两三倍的利润是绝对没有问题地。
主持兴国银行的李管事再一次见识到了王静辉的赚钱手段。虽然在主营业务青苗贷款上的收益并不是很大,但在给商业上地贷款却斩获颇丰,现在正是金鸡下蛋的时候,他自然舍不得将这些正在疯狂增值的产业卖出去。光是年底分红已经让所有的投资人的脸笑开了花,徐氏作为大股东当然是收获让人眼红,而那些当初没有加入兴国银行的富商嫉妒的捶胸顿足:兴国银行的产业如果出售的话,大股东可以有优先购买权和享受优惠价格的福利。这里面除了王静辉和徐氏地股份可以达到这个要求外,其他的六家投资者各自所占的比例太小,除非绑在一起,否则是享受不到这个福利的。
王静辉和李管事在碰头会议上经过仔细商量后,决定扩股来吸纳更多的资金进入兴国银行。而兴国银行这半年来的运行效果也使得王静辉改变了初衷:农业和商业都要成为兴国银行的主业。用商业贷款的盈利来农业贷款地推行,商业地产和农业地产有了流通渠道,不怕亏钱。
王静辉扩充兴国银行的规模。也是希望把楚州所有有实力的大商户和富贵人家一网打尽,形成一个新的利益团体——楚州商团。王静辉和徐氏现在都是大宋富甲一方的人物,就算扩充股本后,他们仍然能够掌握超过三分之二的股份,兴国银行地操纵权还是掌握在他们两家的手里。王静辉现在可以算是和徐氏有着深厚的互助背景,是徐氏最可靠的保护人,徐氏自然会全力王静辉在政治上的发展。
当初王静辉创建兴国银行最主要的作用便是为青苗法服务,但楚州这里被他弄得水旱不惧。结果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楚州的农业贷款收益虽然称不上差劲,但与等量的商业贷款相比,那差距可就不是一点半点了。
为了让兴国银行在楚州不至于本末倒置,王静辉向英宗赵曙和朝中的那几个最重要的大臣开始写信了:希望能够将楚州的兴国银行的经营范围扩充到其他地区,来发展其他地区的农业和商业。在奏章中除了要求楚州兴国银行能够扩大经营范围外。王静辉甚至还向英宗赵曙兜售了一笔买卖:开展客栈买卖。
此时的大宋客栈分布状况可不像王静辉在后世读武侠小说那样分布广泛,在出要城市周围还好些,几乎每天都能够碰到可以打尖歇脚的客栈,只要一远离城市,客栈的数目大为减少,几乎走上两天你都看不到一个茶棚,更别说客栈了。王静辉来楚州的时候是走得水路,所以没有住客栈的机会,但听说如果要是走陆路的话,大多数都要寄宿在沿途的寺庙和道观,甚至干脆就在野外安营扎寨,风吹雨打,令出门在外的旅人苦不堪言。
王静辉希望能够依托大宋运力最繁重的几条主干道,沿途开设客栈,款项由兴国银行来贷款,朝廷只要出让土地和厢兵即可,并且在赋税上能够给予一定的优惠,在利润分成上采取四六分帐的原则,即兴国银行占六成,朝廷占四成。大宋商业贸易繁荣,在主干道上来开客栈,盈利自然是可以预见的,并且在客栈工作的厢兵可以携带一定的武器,来负责客栈的安全,以保证客栈不被各路匪盗所骚扰。这样除了能够消化一批厢兵外,在税收和利润分成上,朝廷也可以有不小的斩获。
这是一项庞大的商业计划,王静辉粗略的计算了一下,选择了最有把握的三条陆路主干道,恐怕也需要将近新建五十座客栈,因为是试运行,所以客栈的居住条件也不用太好,只要能够满足来往客商和旅人住宿的需要即可,但就是这样的客栈计划也需要至少一万五千贯的,好在在王静辉的眼中,这些钱不算多,成与不成对他往后的计划都没有什么大的妨碍。
不过在李管事的眼中,这项客栈的买卖的盈利预期肯定是稳赚的,根本不用担心,但是和皇帝老子一起做生意,这可是他从来没有敢想过的,生意人能够跟皇帝一起合伙做生意,真是不知道这项生意对于自己来说是荣耀呢?还是定时炸弹?不过好在王静辉是英宗赵曙的女婿,资金的安全性应该没有什么问题,就是各路“扒皮鬼”来客栈打秋风的时候,也要多少来掂量掂量自己是不是够格。
王静辉的双季稻实验,英宗赵曙也是知道的,蜀国公主身边隐藏的密探也把王静辉频繁出入试验田的消息传送回来过,但赵曙从来就没有指望王静辉能够从这块试验田中能够取得多大的成功,以前王静辉的奏章中虽然也说起过双季稻在楚州试种的意义,但他也不过是一笑了之,不过这次早稻和晚稻的稻穗都在这里了,奏章也写明了这次试种的效果和分析,那些密探也传回消息,证明了双季稻亩产八石的消息是真实的。这简直是让赵曙喜出望外:大宋最近连年灾荒,常平仓国库粮食频繁调出赈灾,已经产生了极大的亏空,双季稻的产量几乎能够达到一般亩产量的一倍,可以快速填补粮仓的亏空,今后如果再遇到年景不好的年份的时候,就是赈灾他的心中也有些底气。
王静辉的这两捆稻穗给大宋高层统治者带来的震撼是巨大的,毫无疑问,他所提出明年大范围的推广双季稻的奏章毫无阻碍的便被通过了。接下来众人讨论的焦点便是王静辉提出要建立一个专门管理赈灾粮食的机构,将国库和各地粮仓中关于赈灾的部分钱粮统一规划到这个部门之下进行集中式管理,以便防止这部分用来赈灾的粮食被各个地方官所挪用。
相对第一项王静辉要求推广双季稻的奏章,这份奏章却遇到了阻力——参知政事赵桀的反对,而且还是非常的理直气壮,赵桀认为完全没有这个必要,反而会使原本庞大的官员系统更加膨胀,并且这一措施也会使地方官员感到不便。
与王静辉地预期相反地是。原本担心受到反对的主力。三司使韩绛却出人意料地,并且还抢在正要发言的司马光之前提出赞成:“臣以为组建这样的新机构并不会扩大官员的数量。大宋现在无法安置地官员数量是在职官员的两倍,所以不存在这个问题。组建这样的机构,驸马也在奏章中详细的介绍了:这个国家紧急状况应急中心是归属于三司之下,专门负责调配各地灾区赈灾粮食所用。除了向各地派出检察提举外,不用再额外增加官员数量。”
英宗赵曙听后点点头:派遣官员并不是什么问题,他也为这么多等候差遣的官员而感到头痛,如果全部裁汰肯定会打击士林的积极性,他们可都是十数年的寒窗苦读,这与大宋提倡的文治产生冲突,甚至可能会动摇大宋国本,不过他还是担心在实行过程中会遭到地方官员的抵制。
司马光是最建立国家紧急状况应急中心的人,毕竟这个机构专门应对地便是近几年来大宋境内频发的自然灾害。他做过地方官,正如王静辉奏章中所说的那样。地方官员虽然有通判能够遏制其权力,但挪用国库在地方上的储备,那是经常事,地方常平仓亏空都快成为公开的秘密,一旦发生比较大的自然灾害,常平仓的亏空将会成为致命的漏洞。
这次河北大旱地灾情比较严重,如果河北的常平仓充满的话,灾民断不至于流入汴都开封。而且常平仓不挪用,赈济灾民的时候朝廷也可以省下了不少运费,最重要的便是在赈灾过程中能够挽救更多人的生命。司马光敏锐地看到王静辉之所以写这道奏章,其最大的目的便是能够在发生灾害的时候能够挽救更多百姓的生命,如果灾区的情况得到稳定缓解,到时候可以避免厢军规模的膨胀。
韩绛的发言结束后。司马光、欧阳修等赞成的人连续发言,相比之下赵桀的反对便苍白无力起来,之所以有这么多的大臣能够王静辉,说到底还是因为他写给那些比较熟识重臣的解释信件所起到的作用。王静辉知道仅凭自己的一道奏章要想得到他们的,未免太单薄,给这些重臣写信除了可以把自己的意图表示更清楚明了,还能够增进他与这些大臣的关系。
现在给王静辉来信的朝廷重臣也是越来越多,除了韩琦、郭逵、富弼、欧阳修这些常客外,司马光最近给他写信的次数也频繁起来、还有吴奎、张方平等人的来信。他写给朝廷重臣的信件虽然不能保证他们不会反对,但至少不会产生太大的误会,最起码也必须使自己站在公理的高度,而不是凭借这些政策为自己谋取利益。
其实王静辉向英宗赵曙上这道奏章除了要把赈灾的粮食储备稳定下来外,还有便是针对即将上台的王安石。此时王安石的声势远比原来的历史弱的多,不仅升官的速度大大折扣外,受到皇帝的关注程度也远不及历史上的那样,但王静辉知道,凭借王安石巨大的社会声望和与朝廷各方面的大佬的关系,他被启用那是早晚的事情。
王安石最得意也最有把握的青苗法被王静辉抢先给“盗版”了,从他所了解的熙宁变法的历史中,他知道发动熙宁变法的资金几乎都是来自常平仓,以至于地方常平仓空虚,在灾害来临的时候,地方政府根本就没有能力来赈灾,尤其是那场河北的那场大旱灾加蝗灾发生后,更是彻底动摇了王安石的地位,造成了他第一次辞相。他的这道奏章可以将常平仓相当数量的物资给封固起来,至少在赈灾上地方政府不至于什么事情都做不了,而剩下的资金除去地方政府的日常开支外,能够让他动用来发动变法的资金就很有限了,这样提前制约了变法所造成的负面影响。
大宋治平四年十月,由三司使韩绛牵头组建大宋国家紧急状况应急中心成立了,紧接着便是下放了新任命的五十多位检察提举奔赴大宋各地,来检查各地常平仓的储备情况,按照王静辉奏章上的赈灾款项地比例来进行封存部分资金。严禁地方政府对这笔赈灾储备钱粮挪作他用。这些封存地固定数量赈灾所用的粮食。会在固定年份进行更新,淘汰陈粮。或是在市场上出售,或是用来酿酒等用处。
王静辉在楚州当然对此做好了准备,他早就接到了老丈人地手谕,对此他也是欣喜异常:各地常平仓赈灾钱粮以这么一个机构给固定下来后。以后谁要是再打这笔钱粮的注意可就难了,第一个便会遭到三司使的反对,恐怕最大的反对还是来自于那些还没有得到安置地官员。这也是王静辉在多次考虑后才想到的,大宋的这些冗官他是没有什么好办法,如果贸然裁汰,那就是得罪了整个文人阶层,自己离完蛋也就不远了,能够给这些多余的官员找到位置,他们也会感谢王静辉,这些人自然成为因为王静辉的政策而受益的人。到时候他们自然会维护自己的利益,这群人的力量还很小,但也会慢慢的壮大。
王静辉现在越来越感到王安石的力量和声望了,不仅是刚刚和自己有联系地三司使韩绛就不用说了,单是从颍王赵顼、司马光、欧阳修、韩琦的来信中,王安石的名字出现的频率也越来越高,但令他比较放心的是自己的老丈人英宗赵曙似乎对王安石并不是很感冒,自王安石被提拔到翰林学士后。他的升迁之路就暂时关闭了,好几个月还是待在翰林学士的位置上,而不是像原本历史中那样,几乎是以火箭速度升任到参知政事,韩琦告老辞相后便迅速填补了韩琦所留下来地权力真空,升职为执政位。
从赵顼的来信中。王静辉知道现在的王安石似乎和赵顼的来往日渐频繁,这多半是拜韩绛所赐,有他在赵顼的耳边吹风,就是赵顼不想见王安石也难。不过赵顼现在还处于观望之中,王安石的学说和观点固然能够吸引这位年轻气盛地储君,但相比之下自己的妹夫王静辉更是神奇无比,而且至少已经创造了巨大的财富流入国库,缓解了大宋财政的现状。
王静辉也把握到了赵顼目前的状况,他当然不能坐视王安石把自己寄托在赵顼身上的希望给磨灭掉,只要是颍王赵顼的来信中说“安石先生认为如何如何”,他便以此为中心展开讨论,并不是要把王安石的观点全部驳倒,而是采用推演论的方法来给他解释其中的利弊,借此来消除王安石对赵顼的影响。
从王安石和赵顼的来往当中,王静辉也可以感到王安石对英宗赵曙的不满,毕竟在提拔他任翰林学士后,王安石的声望虽高,但韩琦、富弼、欧阳修、吴奎、张方平等人的资历要比他强得多,英宗赵曙也不可能像历史上的神宗那样为了提拔王安石,而把所有朝廷中枢大臣都给清洗了个遍,况且他的手下除了有稳重守旧派的韩琦和司马光等人外,还有在楚州正在寻找出路的驸马王静辉。
在英宗赵曙的眼中王静辉虽然年轻,但驸马稳重且足智多谋,方法多而且有效,当真是个难得一见的人才,所以他也并不着急把王安石提拔上来施展他的才能。英宗赵曙希望王安石能够在翰林学士的位置上能够多待上一段时间,等韩琦、富弼、欧阳修、吴奎等老一阀朝廷重臣隐退后,再把他提上执政位,来发挥更大的作用。
英宗赵曙对待王安石的安排,王静辉只要略微一思量便能想到三分,毕竟宋朝的皇帝还是非常开明的,忌讳也是历朝历代皇帝中最少的,他们并不忌讳朝廷重臣提出立储和为子孙培养宰相的建议。所以对于王静辉来说一是必须保证英宗赵曙那个垃圾身体的健康;另外便是抓紧时间,继续给大宋财政开辟新的活路,以缓解财政压力。
初冬的十月,楚州的天气虽然也开始慢慢的变得寒冷起来,但王静辉刚刚收获了晚稻的丰收后,楚州的商业远远比他刚来楚州的时候要繁荣多了。楚州的街头店铺客栈林立,当初借贷给厢军开客栈和酒楼的资金都获得了丰厚的回报,除了资金得到了回笼外,还掌握这客栈等产业相当大的股份。还有正在价格飞涨地地产。要是现在全部出手地话,兴国银行赚上两三倍的利润是绝对没有问题地。
主持兴国银行的李管事再一次见识到了王静辉的赚钱手段。虽然在主营业务青苗贷款上的收益并不是很大,但在给商业上地贷款却斩获颇丰,现在正是金鸡下蛋的时候,他自然舍不得将这些正在疯狂增值的产业卖出去。光是年底分红已经让所有的投资人的脸笑开了花,徐氏作为大股东当然是收获让人眼红,而那些当初没有加入兴国银行的富商嫉妒的捶胸顿足:兴国银行的产业如果出售的话,大股东可以有优先购买权和享受优惠价格的福利。这里面除了王静辉和徐氏地股份可以达到这个要求外,其他的六家投资者各自所占的比例太小,除非绑在一起,否则是享受不到这个福利的。
王静辉和李管事在碰头会议上经过仔细商量后,决定扩股来吸纳更多的资金进入兴国银行。而兴国银行这半年来的运行效果也使得王静辉改变了初衷:农业和商业都要成为兴国银行的主业。用商业贷款的盈利来农业贷款地推行,商业地产和农业地产有了流通渠道,不怕亏钱。
王静辉扩充兴国银行的规模。也是希望把楚州所有有实力的大商户和富贵人家一网打尽,形成一个新的利益团体——楚州商团。王静辉和徐氏现在都是大宋富甲一方的人物,就算扩充股本后,他们仍然能够掌握超过三分之二的股份,兴国银行地操纵权还是掌握在他们两家的手里。王静辉现在可以算是和徐氏有着深厚的互助背景,是徐氏最可靠的保护人,徐氏自然会全力王静辉在政治上的发展。
当初王静辉创建兴国银行最主要的作用便是为青苗法服务,但楚州这里被他弄得水旱不惧。结果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楚州的农业贷款收益虽然称不上差劲,但与等量的商业贷款相比,那差距可就不是一点半点了。
为了让兴国银行在楚州不至于本末倒置,王静辉向英宗赵曙和朝中的那几个最重要的大臣开始写信了:希望能够将楚州的兴国银行的经营范围扩充到其他地区,来发展其他地区的农业和商业。在奏章中除了要求楚州兴国银行能够扩大经营范围外。王静辉甚至还向英宗赵曙兜售了一笔买卖:开展客栈买卖。
此时的大宋客栈分布状况可不像王静辉在后世读武侠小说那样分布广泛,在出要城市周围还好些,几乎每天都能够碰到可以打尖歇脚的客栈,只要一远离城市,客栈的数目大为减少,几乎走上两天你都看不到一个茶棚,更别说客栈了。王静辉来楚州的时候是走得水路,所以没有住客栈的机会,但听说如果要是走陆路的话,大多数都要寄宿在沿途的寺庙和道观,甚至干脆就在野外安营扎寨,风吹雨打,令出门在外的旅人苦不堪言。
王静辉希望能够依托大宋运力最繁重的几条主干道,沿途开设客栈,款项由兴国银行来贷款,朝廷只要出让土地和厢兵即可,并且在赋税上能够给予一定的优惠,在利润分成上采取四六分帐的原则,即兴国银行占六成,朝廷占四成。大宋商业贸易繁荣,在主干道上来开客栈,盈利自然是可以预见的,并且在客栈工作的厢兵可以携带一定的武器,来负责客栈的安全,以保证客栈不被各路匪盗所骚扰。这样除了能够消化一批厢兵外,在税收和利润分成上,朝廷也可以有不小的斩获。
这是一项庞大的商业计划,王静辉粗略的计算了一下,选择了最有把握的三条陆路主干道,恐怕也需要将近新建五十座客栈,因为是试运行,所以客栈的居住条件也不用太好,只要能够满足来往客商和旅人住宿的需要即可,但就是这样的客栈计划也需要至少一万五千贯的,好在在王静辉的眼中,这些钱不算多,成与不成对他往后的计划都没有什么大的妨碍。
不过在李管事的眼中,这项客栈的买卖的盈利预期肯定是稳赚的,根本不用担心,但是和皇帝老子一起做生意,这可是他从来没有敢想过的,生意人能够跟皇帝一起合伙做生意,真是不知道这项生意对于自己来说是荣耀呢?还是定时炸弹?不过好在王静辉是英宗赵曙的女婿,资金的安全性应该没有什么问题,就是各路“扒皮鬼”来客栈打秋风的时候,也要多少来掂量掂量自己是不是够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