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安排
推荐阅读:宇宙职业选手、斗罗大陆V重生唐三、万相之王、星门、剑道第一仙、雪中悍刀行、剑来、一剑独尊、牧龙师、临渊行
一秒记住【笔趣阁 www.biquge.ac】,精彩小说无弹窗免费阅读!
第三十一章安排
正当那三个获得“国际贸易出口权”的书商为从天上掉下来的馅饼砸中而高兴的合不拢嘴的时候,身处皇宫紫宸殿中的英宗赵曙的心情可就没有这么乐观了。这正月还没有过去,大宋帝国繁重的政务已经让英宗赵曙早就没有了过年的喜庆精神了:宋夏边境又传来烽火,夏主谅祚又强词夺理骚扰边境;可这还没有完,许、蔡两州因为旱灾,灾民又闹饥荒了,今天君臣刚刚商议好赐两州钱钞十万贯,任命户部员外郎(续资治通鉴中所写的官职是驾部员外郎,但作者认为这可能是排版中的错字,所以改为户部员外郎)李希逸为提举赈灾
英宗赵曙将紧急事件处理好后,伸了个懒腰喝口茶后随意拿起了书案上的一个奏章,这是参政知事欧阳修的奏章,他在奏章中描述了王静辉的功绩和才学,并且大力推荐了他,希望朝廷能够招揽此等贤才。
这已经是英宗赵曙看过第n份关于招揽王静辉的奏章了,而推荐的官员也是高低有别,从大理评事、凤翔府签判的苏轼到知谏院司马光,从参政知事欧阳修到三司使、给事中蔡襄,等等不下十几份奏章,就连宰相韩琦也上书保荐王静辉,这是他执政以来非常罕见的事情。
赵曙早就从儿子颍王赵顼那里得知了王静辉的一些消息,颍王赵顼也极力看好王静辉的才华想推荐他做官,但他也从儿子那里知道王静辉最讨厌的便是做官。正因为如此,英宗赵曙面对着这十几份奏章不知道该如何是好了。这就是当宋朝皇帝倒霉的地方了:皇帝最怕的便是有才华而偏偏又屡召不起文人,这种人又不好对他用强,不然的话反倒成全了当事人的名节,不过屡召不起又是很不给皇帝的面子,让皇帝很扫兴,这又成全了当事人的贤才的名声,这中间的代表人物便是那个现在还在金陵丁忧的王安石。
这种痛苦还真是宋朝皇帝,尤其是北宋皇帝所特有的烦恼,从儿子颍王赵顼那里英宗赵曙曾了解过,王静辉是那种绝对不喜欢做官的人,他已经反复试探过王静辉,到后来王静辉知道赵顼的真实身份后,干脆就疏远了与自己的关系,看来王静辉不想当官是铁了心了。英宗赵曙这几天一直压着这些奏章不肯批复,最大的顾虑便是怕王静辉也来个屡召不起,那他可就惨了。
而且最要命的是这些奏章上所保荐的理由也不同:苏轼、司马光、蔡襄认为王静辉诗词才华绝世,当世无人可比;参政知事欧阳修却认为王静辉精明强干并且乐于助人,收养孤儿,很有春秋战国时代隐士钟离子和叶阳子的风范,朝廷应对此人嘉奖委任官职;而宰相韩琦却是看中了王静辉那手医术,他的奏章上说王静辉能开刀治病,并且仗义疏财,有古之神医华陀的风范,并且所写的医书经过手下的太医验证后是没有问题的,而校正医书局正需要这样的人才,所以恳请皇帝一定把他请过来英宗赵曙感到越来越头大,所以干脆叫内侍把颍王赵顼找来。
颍王赵顼很快便来到了紫宸殿,对英宗行过礼后,英宗赵曙把推荐王静辉入朝为官的奏折摆给他看,赵顼很快的便把这些奏折一一浏览了一遍。赵曙看他把奏章全部看过一遍后,问道:“顼儿,你看过奏章后有什么想法?”
颍王赵顼说道:“王静辉胸中有才,这样的人无论走到那里都会显露出来的,如果朝中的大臣们没有人站出来推荐他,那到令孩儿生疑了,不过有这么多人来推荐他,并且推荐的理由也是各种各样,这倒是我大宋立国以来的第一人。”说完他笑了笑继续说道:“王静辉确实是个奇才,这些奏章上所说的也都没有错,没有谎报王静辉的经历,说起来还是我认识他时间最长,接触最多的朝廷官员,不过现在最大的难题不是给他什么样的官职,而是如何去招揽他!此人虽然除了诗词才华外,还是个医术高明的郎中,也还经商算是个家产不少的商人,但他外心性高洁,一心不肯为官,以孩儿的眼光来看这倒不是他做作,到时候又来个屡召不起,恐怕会有损咱们皇家朝廷的面子!”
英宗赵曙听后点点头说:“我之所以这几天压下这些奏章,考虑的就是到时候王静辉不肯应召,这可是件麻烦事!皇儿,你和他有来往,有什么好办法吗?能不能私下里去找他谈谈?再看看他的口风,他是否愿意出来做官?”
颍王赵顼苦笑着摇摇头说道:“其实在我认识他的时候便被他的才华所打动,有意推荐他入朝为官,但他早就百般推辞了,这个时候再去探问,恐怕还是这个结果。”
英宗赵曙听后感到有些沮丧,默不作声。颍王赵顼看到父皇的样子说道:“但此事也不是完全没有转机!据儿臣观察得知,王静辉此人对外界最为闻名的诗词似乎并不是很在乎,他经商赚了不少钱,但他也不是很在意,更多的钱用来投入医馆,减免贫困百姓的医药费用,据闻平民医馆每月光是药钱便有三千贯以上的亏空,还有他属下的商务印书馆最近打算免费为本朝的才子刊印其优秀的文章,可见此人乐善好施并不是徒有虚名。不过他更在乎的便是他的医术,他对皇家馆阁中所收藏的医书非常感兴趣,曾经叹息不能借阅。儿臣看到这里有宰辅大臣韩琦的奏章,他保荐王静辉进校正医书局。虽然这个保荐位置不是很恰当,但这个官职将是最能吸引王静辉的官职了,其他的官职想要授给王静辉的话,肯定会遭到他的拒绝,所以儿臣以为还是让王静辉进入校正医书局,这样一是他不会拒绝,二是可以堵上朝堂上众位大臣的嘴。”
英宗赵曙听后感到这确实是一个好办法,虽然让王静辉进入校正医书局相对他的才子之名有些不是很对口,但也解决了王静辉屡召不起不肯入朝为官的风险。赵曙就让颍王赵顼去办这件事,并且写好了诏书给赵顼收藏,因为他觉得这个时候即便是让王静辉进入校正医书局还是有一定的拒诏的风险,不如让颍王赵顼以朋友的身份再次访问王静辉后,再下诏书,这样更为保险些。
此时,王静辉正在询问刘账房关于蔡、许两州灾情的事情,他虽然读过很多关于宋朝的历史,但对宋朝期间发生的各种自然灾害所知道的很少,除了今年汴都要发生雨涝灾害外,还有导致王安石第一次罢相的旱灾加蝗灾外,他知道的很少,像许、蔡两州现在发生的小范围的灾害,恐怕也只有宋史或是续资治通鉴这样专门写宋朝的历史巨著上才会有记载了。
不过王静辉知道宋朝所处的历史阶段里面,中国大范围的灾荒不断,各种自然灾害也都粉墨登场,给宋朝的统治带来一次又一次的麻烦,几乎每年不是旱灾就是水灾,要么干脆一起上,就连下场大雨,都把皇帝老儿的皇宫给泡在水里,这平头百姓损失可就更大了。
王静辉为了应付这频发的自然灾害,他在城郊买的地上就建好了粮仓,慢慢的储备粮食,到现在为止,粮仓中已经储备了五万石粮食,为了保证粮仓中的粮食一直处在可以食用的阶段,他除了在粮仓的设计和管理上下功夫外,还在汴都附近开了三家粮店,以保证粮仓中粮食新鲜,这无形中又使他成为一个粮商,而且还是个大粮商。
为了粮仓的建设,王静辉可是费了不少心思:这五万石粮食的价格虽然在他并不放在他的眼里,现在米价大致在五六百文钱一石的水平上,总共不过花费了不到三万贯制钱,但这粮食可不是海水,你要多少就有多少,如果王静辉收购粮食的速度过快,很容易引起汴都开封附近,甚至是整个京畿地区的粮价暴涨,这可不是他愿意看到的,而且很容易引起朝廷官员的反感,甚至是给你口上囤积居奇的帽子找你的麻烦。所以从王静辉有钱开始收购粮食到现在已经过去了差不多七八个月,才囤积了这五万石粮食。这样的速度显然让他感到不是很满意,下一步王静辉甚至想从大地主那里收购土地来自己种粮了。
许、蔡两州距离汴都不算远,而王静辉听刘账房说朝廷已经拨下十万贯钱钞用来赈灾,他也想为此做点什么,至于夏天的雨涝灾害到不至于用五万石粮食这么多,主要是需要大宗的药材,所以王静辉让刘账房从粮仓中拨出一万石粮食运送到许、蔡两州去开粥棚来赈灾,再从账面上拨出两万贯钱钞到南方去购买各种现在灾区急需的各种赈灾物资运送到这两个州府去发放给受灾的贫民。如果不是考虑到自己拿出更多的钱去赈灾容易引起朝廷的忌讳,王静辉可以调动更多的力量去赈灾,不过他想到了朱元璋和沈万三的故事。虽然这是清朝统治阶层为了丑化明朝而虚构的故事,但也不是没有什么道理,自古以来富可敌国的人总归是没有什么好下场,为了自己的脑袋着想,还是打消了这种诱人的想法。
但是王静辉又不肯这么就算了,毕竟他打下这么大的家产,除了供自己衣食无忧以外,想的最多便是接济那些处于社会底层苦苦挣扎的贫苦百姓。以前在二十一世纪的时候,父母让自己看电视最多的节目便是那些反映社会弱势群体的新闻纪录片,这是为了培养自己的医风医德才这么做的,但那个时候自己也没有什么力量,做不了什么事情。现在可不同了,自己虽然不是大宋第一富人,但也算得上是个家产不小的富商,自己完全可以做的更多。
王静辉把已经快要陷入暴走状态的刘账房好言送出书房,临别的时候还要对刘账房千叮咛万嘱咐,让他一丝不差的执行自己的决定。刘账房也不是不知道自己的东家这样做是个行善积德的大好事,但他觉得一下子花出这么多钱实在是有些过火,所以才苦劝王静辉要收敛、要节约。但王静辉总是以一句话就打发了他:“我现在衣食无忧要这么多钱干什么?还不如拿出来多做点好事,以后省的后人说我为富不仁了”
打发走了刘账房后,王静辉自己独自一个人坐在书房中对着蜡烛发呆,不过他很快就想到了一个天才的想法:收购土地。能够想到这个法子也是多亏了他对河北韩氏家族历史的了解,河北韩氏家族中最出名的便是韩亿和他八个儿子中的韩绛、韩维、韩缜三兄弟了。韩亿王静辉了解的不多,只知道他还算是个关心百姓疾苦的好官,在历史上远不如他的儿子有名,他的八个儿子除了韩绛三兄弟在朝廷中担任高官外,其他的五个儿子则是在家当地主。
韩亿这五个在老家当地主的儿子靠着父兄在朝廷当官的名头,趁着自然灾害频繁爆发的机会,大肆兼并土地,其家族前后二三十年都是河北有名的大地主,可比同样在朝为官当宰相的韩琦家族厉害多了。这帮家伙趁着灾荒时节百姓逃荒的时候,依靠当地官府势力,把那些逃荒百姓的土地无偿的纳入自己家族的地产,还大量低价收购那些破产农民的土地,短时间内成为数一数二的大地主。“处心积虑,横征暴敛,金国人南侵,到时候最终还不是无偿奉送给了金国人!”王静辉想到这里心中不无讽刺想到。
王静辉想的办法是收购土地,虽然也是兼并土地,但他并不是想做憾事兄弟那样的大地主。他想把收购到手的土地再返还给农民手中耕种,当然也要上交粮食作为地租,但却省去了自己囤积粮食会引起粮价暴涨的风险。虽然这样囤积粮食的速度会比较慢,但终归使其耕种的农民受益。
办法是想好了,不过派什么人去执行却是让王静辉着实的头痛了一番,刘账房因为自己花钱如流水,已经陷入暴走状态了,现在派他去显然有些不合适,但自己身边又没有其他可以信赖的人去做这件事,这让他有些头疼了。
“身边能做事的人还是太少了,等着有机会一定要多培养几个才行!瞧瞧人家王安石,平时就多注意人才储备,连为母在金陵丁忧的时候还讲经授课,连皇帝老儿的诏书都不管,即给自己挣得了名誉,又顺便培养积累了一批变法人才,等到变法一开始,他那个‘三司条例司’里面几乎都是自己的好友和学生,虽然这些人的历史评价都不怎么样,但至少也有个帮忙跑腿的。”王静辉心中哀叹道,大骂王安石有点儿不厚道,不知道王安石如果知道了会有什么感想。
“还是去找自己的老朋友徐氏珠宝店吧!”王静辉眼前不禁浮现出那个令人尊重的徐老板,记得刚来开封的时候要不是有这么一个诚信前辈来帮自己,自己就算有天大的本事,也不可能这么快就走到了今天这一步。
第二天一大早,王静辉就上了马车直奔徐氏珠宝店去寻求徐老板的帮助。由于昨天晚上王静辉就让管家王福差人给徐老板送信让他今天留守在家中,自己有要事相商,所以王静辉一到徐氏珠宝店,就被在门口专门等候他的小厮招呼领进了珠宝店后院徐老板的书房。刚进书房,王静辉就看到了专门等候他的徐老和他视为己出的李管事李珍泉。
“徐老、珍泉兄,好久不见!”王静辉非常热情的和他们打招呼行礼,想到自己刚来汴都开封时候,自己人生地不熟,要不是得到他们两个人真心相助,哪来自己的今天,所以和他们说话,王静辉心中是充满了感激之情的。
见到王静辉来拜访自己,徐老和李管事也非常高兴,热情的回应了他。徐老说道:“改之,有什么要紧事,昨天晚上还专门让人送来了拜贴?”
见徐老这么干脆,王静辉也没有多说客气话:“徐老,晚辈这次来一是好久不见徐老,来看看您;另外不知徐老听说没有,许、蔡两州受灾,我听刘账房说朝廷专门拨下了钱钞十万贯专门用来赈济两州的灾民。”
李管事说道:“这件事恐怕整个汴都开封都已经传开了,也不知道怎么了,这几年各地不是旱灾就是水灾,可苦了那些百姓了!怎么,改之想捐出点家产用来赈济灾民吗?”
王静辉说道:“还是珍泉兄了解我,我是有这个想法,不过此事我还需要徐老和珍泉兄帮忙啊!”
第三十一章安排
正当那三个获得“国际贸易出口权”的书商为从天上掉下来的馅饼砸中而高兴的合不拢嘴的时候,身处皇宫紫宸殿中的英宗赵曙的心情可就没有这么乐观了。这正月还没有过去,大宋帝国繁重的政务已经让英宗赵曙早就没有了过年的喜庆精神了:宋夏边境又传来烽火,夏主谅祚又强词夺理骚扰边境;可这还没有完,许、蔡两州因为旱灾,灾民又闹饥荒了,今天君臣刚刚商议好赐两州钱钞十万贯,任命户部员外郎(续资治通鉴中所写的官职是驾部员外郎,但作者认为这可能是排版中的错字,所以改为户部员外郎)李希逸为提举赈灾
英宗赵曙将紧急事件处理好后,伸了个懒腰喝口茶后随意拿起了书案上的一个奏章,这是参政知事欧阳修的奏章,他在奏章中描述了王静辉的功绩和才学,并且大力推荐了他,希望朝廷能够招揽此等贤才。
这已经是英宗赵曙看过第n份关于招揽王静辉的奏章了,而推荐的官员也是高低有别,从大理评事、凤翔府签判的苏轼到知谏院司马光,从参政知事欧阳修到三司使、给事中蔡襄,等等不下十几份奏章,就连宰相韩琦也上书保荐王静辉,这是他执政以来非常罕见的事情。
赵曙早就从儿子颍王赵顼那里得知了王静辉的一些消息,颍王赵顼也极力看好王静辉的才华想推荐他做官,但他也从儿子那里知道王静辉最讨厌的便是做官。正因为如此,英宗赵曙面对着这十几份奏章不知道该如何是好了。这就是当宋朝皇帝倒霉的地方了:皇帝最怕的便是有才华而偏偏又屡召不起文人,这种人又不好对他用强,不然的话反倒成全了当事人的名节,不过屡召不起又是很不给皇帝的面子,让皇帝很扫兴,这又成全了当事人的贤才的名声,这中间的代表人物便是那个现在还在金陵丁忧的王安石。
这种痛苦还真是宋朝皇帝,尤其是北宋皇帝所特有的烦恼,从儿子颍王赵顼那里英宗赵曙曾了解过,王静辉是那种绝对不喜欢做官的人,他已经反复试探过王静辉,到后来王静辉知道赵顼的真实身份后,干脆就疏远了与自己的关系,看来王静辉不想当官是铁了心了。英宗赵曙这几天一直压着这些奏章不肯批复,最大的顾虑便是怕王静辉也来个屡召不起,那他可就惨了。
而且最要命的是这些奏章上所保荐的理由也不同:苏轼、司马光、蔡襄认为王静辉诗词才华绝世,当世无人可比;参政知事欧阳修却认为王静辉精明强干并且乐于助人,收养孤儿,很有春秋战国时代隐士钟离子和叶阳子的风范,朝廷应对此人嘉奖委任官职;而宰相韩琦却是看中了王静辉那手医术,他的奏章上说王静辉能开刀治病,并且仗义疏财,有古之神医华陀的风范,并且所写的医书经过手下的太医验证后是没有问题的,而校正医书局正需要这样的人才,所以恳请皇帝一定把他请过来英宗赵曙感到越来越头大,所以干脆叫内侍把颍王赵顼找来。
颍王赵顼很快便来到了紫宸殿,对英宗行过礼后,英宗赵曙把推荐王静辉入朝为官的奏折摆给他看,赵顼很快的便把这些奏折一一浏览了一遍。赵曙看他把奏章全部看过一遍后,问道:“顼儿,你看过奏章后有什么想法?”
颍王赵顼说道:“王静辉胸中有才,这样的人无论走到那里都会显露出来的,如果朝中的大臣们没有人站出来推荐他,那到令孩儿生疑了,不过有这么多人来推荐他,并且推荐的理由也是各种各样,这倒是我大宋立国以来的第一人。”说完他笑了笑继续说道:“王静辉确实是个奇才,这些奏章上所说的也都没有错,没有谎报王静辉的经历,说起来还是我认识他时间最长,接触最多的朝廷官员,不过现在最大的难题不是给他什么样的官职,而是如何去招揽他!此人虽然除了诗词才华外,还是个医术高明的郎中,也还经商算是个家产不少的商人,但他外心性高洁,一心不肯为官,以孩儿的眼光来看这倒不是他做作,到时候又来个屡召不起,恐怕会有损咱们皇家朝廷的面子!”
英宗赵曙听后点点头说:“我之所以这几天压下这些奏章,考虑的就是到时候王静辉不肯应召,这可是件麻烦事!皇儿,你和他有来往,有什么好办法吗?能不能私下里去找他谈谈?再看看他的口风,他是否愿意出来做官?”
颍王赵顼苦笑着摇摇头说道:“其实在我认识他的时候便被他的才华所打动,有意推荐他入朝为官,但他早就百般推辞了,这个时候再去探问,恐怕还是这个结果。”
英宗赵曙听后感到有些沮丧,默不作声。颍王赵顼看到父皇的样子说道:“但此事也不是完全没有转机!据儿臣观察得知,王静辉此人对外界最为闻名的诗词似乎并不是很在乎,他经商赚了不少钱,但他也不是很在意,更多的钱用来投入医馆,减免贫困百姓的医药费用,据闻平民医馆每月光是药钱便有三千贯以上的亏空,还有他属下的商务印书馆最近打算免费为本朝的才子刊印其优秀的文章,可见此人乐善好施并不是徒有虚名。不过他更在乎的便是他的医术,他对皇家馆阁中所收藏的医书非常感兴趣,曾经叹息不能借阅。儿臣看到这里有宰辅大臣韩琦的奏章,他保荐王静辉进校正医书局。虽然这个保荐位置不是很恰当,但这个官职将是最能吸引王静辉的官职了,其他的官职想要授给王静辉的话,肯定会遭到他的拒绝,所以儿臣以为还是让王静辉进入校正医书局,这样一是他不会拒绝,二是可以堵上朝堂上众位大臣的嘴。”
英宗赵曙听后感到这确实是一个好办法,虽然让王静辉进入校正医书局相对他的才子之名有些不是很对口,但也解决了王静辉屡召不起不肯入朝为官的风险。赵曙就让颍王赵顼去办这件事,并且写好了诏书给赵顼收藏,因为他觉得这个时候即便是让王静辉进入校正医书局还是有一定的拒诏的风险,不如让颍王赵顼以朋友的身份再次访问王静辉后,再下诏书,这样更为保险些。
此时,王静辉正在询问刘账房关于蔡、许两州灾情的事情,他虽然读过很多关于宋朝的历史,但对宋朝期间发生的各种自然灾害所知道的很少,除了今年汴都要发生雨涝灾害外,还有导致王安石第一次罢相的旱灾加蝗灾外,他知道的很少,像许、蔡两州现在发生的小范围的灾害,恐怕也只有宋史或是续资治通鉴这样专门写宋朝的历史巨著上才会有记载了。
不过王静辉知道宋朝所处的历史阶段里面,中国大范围的灾荒不断,各种自然灾害也都粉墨登场,给宋朝的统治带来一次又一次的麻烦,几乎每年不是旱灾就是水灾,要么干脆一起上,就连下场大雨,都把皇帝老儿的皇宫给泡在水里,这平头百姓损失可就更大了。
王静辉为了应付这频发的自然灾害,他在城郊买的地上就建好了粮仓,慢慢的储备粮食,到现在为止,粮仓中已经储备了五万石粮食,为了保证粮仓中的粮食一直处在可以食用的阶段,他除了在粮仓的设计和管理上下功夫外,还在汴都附近开了三家粮店,以保证粮仓中粮食新鲜,这无形中又使他成为一个粮商,而且还是个大粮商。
为了粮仓的建设,王静辉可是费了不少心思:这五万石粮食的价格虽然在他并不放在他的眼里,现在米价大致在五六百文钱一石的水平上,总共不过花费了不到三万贯制钱,但这粮食可不是海水,你要多少就有多少,如果王静辉收购粮食的速度过快,很容易引起汴都开封附近,甚至是整个京畿地区的粮价暴涨,这可不是他愿意看到的,而且很容易引起朝廷官员的反感,甚至是给你口上囤积居奇的帽子找你的麻烦。所以从王静辉有钱开始收购粮食到现在已经过去了差不多七八个月,才囤积了这五万石粮食。这样的速度显然让他感到不是很满意,下一步王静辉甚至想从大地主那里收购土地来自己种粮了。
许、蔡两州距离汴都不算远,而王静辉听刘账房说朝廷已经拨下十万贯钱钞用来赈灾,他也想为此做点什么,至于夏天的雨涝灾害到不至于用五万石粮食这么多,主要是需要大宗的药材,所以王静辉让刘账房从粮仓中拨出一万石粮食运送到许、蔡两州去开粥棚来赈灾,再从账面上拨出两万贯钱钞到南方去购买各种现在灾区急需的各种赈灾物资运送到这两个州府去发放给受灾的贫民。如果不是考虑到自己拿出更多的钱去赈灾容易引起朝廷的忌讳,王静辉可以调动更多的力量去赈灾,不过他想到了朱元璋和沈万三的故事。虽然这是清朝统治阶层为了丑化明朝而虚构的故事,但也不是没有什么道理,自古以来富可敌国的人总归是没有什么好下场,为了自己的脑袋着想,还是打消了这种诱人的想法。
但是王静辉又不肯这么就算了,毕竟他打下这么大的家产,除了供自己衣食无忧以外,想的最多便是接济那些处于社会底层苦苦挣扎的贫苦百姓。以前在二十一世纪的时候,父母让自己看电视最多的节目便是那些反映社会弱势群体的新闻纪录片,这是为了培养自己的医风医德才这么做的,但那个时候自己也没有什么力量,做不了什么事情。现在可不同了,自己虽然不是大宋第一富人,但也算得上是个家产不小的富商,自己完全可以做的更多。
王静辉把已经快要陷入暴走状态的刘账房好言送出书房,临别的时候还要对刘账房千叮咛万嘱咐,让他一丝不差的执行自己的决定。刘账房也不是不知道自己的东家这样做是个行善积德的大好事,但他觉得一下子花出这么多钱实在是有些过火,所以才苦劝王静辉要收敛、要节约。但王静辉总是以一句话就打发了他:“我现在衣食无忧要这么多钱干什么?还不如拿出来多做点好事,以后省的后人说我为富不仁了”
打发走了刘账房后,王静辉自己独自一个人坐在书房中对着蜡烛发呆,不过他很快就想到了一个天才的想法:收购土地。能够想到这个法子也是多亏了他对河北韩氏家族历史的了解,河北韩氏家族中最出名的便是韩亿和他八个儿子中的韩绛、韩维、韩缜三兄弟了。韩亿王静辉了解的不多,只知道他还算是个关心百姓疾苦的好官,在历史上远不如他的儿子有名,他的八个儿子除了韩绛三兄弟在朝廷中担任高官外,其他的五个儿子则是在家当地主。
韩亿这五个在老家当地主的儿子靠着父兄在朝廷当官的名头,趁着自然灾害频繁爆发的机会,大肆兼并土地,其家族前后二三十年都是河北有名的大地主,可比同样在朝为官当宰相的韩琦家族厉害多了。这帮家伙趁着灾荒时节百姓逃荒的时候,依靠当地官府势力,把那些逃荒百姓的土地无偿的纳入自己家族的地产,还大量低价收购那些破产农民的土地,短时间内成为数一数二的大地主。“处心积虑,横征暴敛,金国人南侵,到时候最终还不是无偿奉送给了金国人!”王静辉想到这里心中不无讽刺想到。
王静辉想的办法是收购土地,虽然也是兼并土地,但他并不是想做憾事兄弟那样的大地主。他想把收购到手的土地再返还给农民手中耕种,当然也要上交粮食作为地租,但却省去了自己囤积粮食会引起粮价暴涨的风险。虽然这样囤积粮食的速度会比较慢,但终归使其耕种的农民受益。
办法是想好了,不过派什么人去执行却是让王静辉着实的头痛了一番,刘账房因为自己花钱如流水,已经陷入暴走状态了,现在派他去显然有些不合适,但自己身边又没有其他可以信赖的人去做这件事,这让他有些头疼了。
“身边能做事的人还是太少了,等着有机会一定要多培养几个才行!瞧瞧人家王安石,平时就多注意人才储备,连为母在金陵丁忧的时候还讲经授课,连皇帝老儿的诏书都不管,即给自己挣得了名誉,又顺便培养积累了一批变法人才,等到变法一开始,他那个‘三司条例司’里面几乎都是自己的好友和学生,虽然这些人的历史评价都不怎么样,但至少也有个帮忙跑腿的。”王静辉心中哀叹道,大骂王安石有点儿不厚道,不知道王安石如果知道了会有什么感想。
“还是去找自己的老朋友徐氏珠宝店吧!”王静辉眼前不禁浮现出那个令人尊重的徐老板,记得刚来开封的时候要不是有这么一个诚信前辈来帮自己,自己就算有天大的本事,也不可能这么快就走到了今天这一步。
第二天一大早,王静辉就上了马车直奔徐氏珠宝店去寻求徐老板的帮助。由于昨天晚上王静辉就让管家王福差人给徐老板送信让他今天留守在家中,自己有要事相商,所以王静辉一到徐氏珠宝店,就被在门口专门等候他的小厮招呼领进了珠宝店后院徐老板的书房。刚进书房,王静辉就看到了专门等候他的徐老和他视为己出的李管事李珍泉。
“徐老、珍泉兄,好久不见!”王静辉非常热情的和他们打招呼行礼,想到自己刚来汴都开封时候,自己人生地不熟,要不是得到他们两个人真心相助,哪来自己的今天,所以和他们说话,王静辉心中是充满了感激之情的。
见到王静辉来拜访自己,徐老和李管事也非常高兴,热情的回应了他。徐老说道:“改之,有什么要紧事,昨天晚上还专门让人送来了拜贴?”
见徐老这么干脆,王静辉也没有多说客气话:“徐老,晚辈这次来一是好久不见徐老,来看看您;另外不知徐老听说没有,许、蔡两州受灾,我听刘账房说朝廷专门拨下了钱钞十万贯专门用来赈济两州的灾民。”
李管事说道:“这件事恐怕整个汴都开封都已经传开了,也不知道怎么了,这几年各地不是旱灾就是水灾,可苦了那些百姓了!怎么,改之想捐出点家产用来赈济灾民吗?”
王静辉说道:“还是珍泉兄了解我,我是有这个想法,不过此事我还需要徐老和珍泉兄帮忙啊!”